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
一、基础训练
1.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需不断消耗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但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却基本保持不变,这是由于( )
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②矿物燃料的燃烧;③死亡动植物的腐烂;④矿物如CaCO3的分解
A.①③ B.①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2.近年来地球气候逐渐变暖,科学家们认为这是“温室效应”所致。下列气体进入大气层能导致温室效应的是( )
3.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热词,这也体现了我国对全球环境治理的大国担当。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难溶于水
B.有还原性,常用来冶炼金属
C.有可燃性,常用作燃料
D.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含有硫的煤在火炉中不完全燃烧时,排放出的下列气体组合中都属于大气污染气体的是( )
A.SO2、CO2 B.CO2、CO、SO2 C.CO、CO2 D.CO、SO2
5.下列有关O2和CO2的自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 )
6.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造成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由此导致( )
A.温室效应 B.臭氧空洞 C.酸雨 D.白色污染
7.自然界中存在氧循环和碳循环,其中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的是( )
A.水的吸收 B.动植物的呼吸 C.光合作用 D.燃料的燃烧
8.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地球一小时”活动,号召晚上熄灯一小时。今年3月28日全球有超过十亿人参加这项活动。下列说法与提倡这个活动的主要目的不相符合的是( )
A.节约能源 B.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C.欣赏城市夜景 D.关注全球气候
9.CO2和O2是自然界中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两种气体,下列对它们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A.都含有氧分子 B.都能供动物呼吸 C.都不溶于水 D.密度都比空气大
10.下列有关CO2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O2可用作气体燃料
B.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C.“碳酸水”的pH小于7
D.大气层中CO2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
11.“低碳生活”目前已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和时尚,指的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缓生态恶化,下列行为中不符合“低碳生活”的精神的是( )
A.避免购买不需要的物品,少穿化纤材质的服装
B.推广无纸化办公,使用再生纸且双面打印文印
C.夏天将空调开的很低
D.使用手绢代替餐巾纸
12.石灰浆抹墙壁,为加速墙壁硬化,常在室内放一个炭火盆,其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提升
13.如图所示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
14.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为了探究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具有酸性的物质,A、B两同学分别设计了探究实验的方案。A同学的实验方案是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如下图甲所示。B同学的实验方案是取四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按下图乙进行实验,观察小花颜色变化(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色)。
请你对A、B两同学的实验探究方案进行评价:
(1)哪个同学的方案合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案合理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右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简图,请回答:
(1)含碳单质矿物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2)海水吸收二氧化碳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3)植物光合作用时,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的作用下生成葡萄糖(C6H12O6)和氧气,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类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研究有两个方向:一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另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基础训练
1.D
【解析】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基本保持不变,这是由于一方面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不断消耗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另一方面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矿物燃料的燃烧、死亡动植物的腐烂、矿物如CaCO3的分解等又产生二氧化碳。故选D。
2.D
【解析】A实验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B实验说明二氧化碳能与石灰石反应,C实验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这些均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体现。D实验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这是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故选D。
3. D
【解析】A.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B.二氧化碳不具有还原性,不能用来冶炼金属,故选项说法错误;
C.二氧化碳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用作燃料,故选项说法错误;
D.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4.D
【解析】CO2不属于大气污染气体,故A、B、C三项排除。故选D。
5.B
【解析】A.为可燃物助燃是氧气的化学性质,故A错误;
B.变成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利用的是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故B正确
C.食物变质是氧气的化学性质,故C错误;
D.参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故D错误。故选B。
6.A
【解析】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导致温室效应,故A正确。故选A。
7.C
【解析】结合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燃烧的常识等进行分析解答,自然界中由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的唯一的方法是光合作用。故选C。
8.C
【解析】欣赏城市夜景,城市夜景主要由各种灯光所构成的,这需要很多电能,与活动目的不相符。故选C。
9.D
【解析】A.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是纯净物,在二氧化碳气体中只含有二氧化碳分子,不存在氧气分子,否则是混合物。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在氧气中含有分子,故A错误;
B.二氧化碳无毒,但不能供给呼吸,含量多,会使人窒息,氧气无毒并能供给呼吸,故B 错误;
C.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氧气不易溶于水,故C错误;
D.二氧化碳、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故D正确。故选D。
10.A
【解析】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本身不燃烧,故A错误。故选A。
11.C
【解析】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少生态恶化。故选C。
12.C+O2CO2;Ca(OH)2+CO2====CaCO3↓+H2O。
【解析】本题是化学原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考查学生联系生活,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能力提升
13.D
【解析】D项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D。
14.(1)B同学的实验方案合理
(2)B同学进行了多个对比实验,通过观察小花颜色的变化可以说明:紫色石蕊变红不是水作用的结果,也不是二氧化碳作用的结果,而是酸作用的结果,二氧化碳溶于水一定生成了具有酸性的物质。
【解析】实验探究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具有酸性的物质,既需证明它能与水反应,又需要证明反应后生成物具有酸性。A同学做的实验甲,易产生“二氧化碳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错误结论。B同学做的实验乙,其中Ⅱ说明水不能使石蕊变红,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红,Ⅳ说明只有二氧化碳与水相互作用后的产物才能使石蕊变红,与Ⅰ实验对比说明该产物具有酸性。
15.(1)C+O2CO2;(2)CO2+H2O=H2CO3;(3)CO2+6H2O====C6H12O6+6O2;(4)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
【解析】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是一种能溶于水,也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气体,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不是一种污染性的气体,但二氧化碳多了能引起温室效应。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