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9 08:50: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大三巴牌坊:圣保禄教堂前壁遗址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今澳门)租住权。
太和殿
太和殿:位于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整个宫殿气势恢宏,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在建筑上的体现。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高中历史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明朝的建立
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起义军将领朱元璋逐渐统一南方大部分地区;
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国号大明;
同年,明军攻占大都(今北京),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
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元末农民战争形势图 明太祖(1328-1398年) 明朝形势图(1433年)
一、政治制度之变
皇帝
中书省(丞相)






……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密封的奏章),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明史·胡惟庸传》
洪武十三年(1380年),丞相胡惟庸因谋反罪,被朱元璋抄家灭族,以胡惟庸之死为标志,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
(一)废丞相——专制集权进一步强化
材料一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xiehang,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问题:根据材料一,指出朱元璋废丞相的理由。
(一)废丞相——专制集权进一步强化
材料二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罢丞相始也。……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不亦并传子之意而失者乎!
----(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问题:根据材料二,说明黄宗羲认为废丞相之举有何弊端?
(一)废丞相——专制集权进一步强化
秦朝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朝 元朝
设丞相(百官之长)
设中朝;尚书台权力增大,三公权力削弱
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三省制形成
三省六部制形成,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
中书门下同平章事;设枢密院、三司分权
中书省为宰相机构
材料三
(一)废丞相——专制集权进一步强化
皇帝






皇帝
中书省(丞相)






据当时统计,自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先后八日间,内外诸司送到皇宫里的奏章,共有一千一百六十件。每件奏章里,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三千二百九十一件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明宣宗
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发展完备
票拟:又称条旨、票本,是指内阁大学士用墨笔在小票上写下意见,再将小票贴再奏疏之上交给皇帝,以备决策参考。
(二)内阁的设立
明太祖
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
明成祖
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明神宗
内阁首辅权力膨胀
权力极盛
材料四 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止于票拟。其委任之权力,与前代宰相绝不相同。
……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六部)之职掌,终以贾祸(招致灾祸)。
——《明神宗实录》载叶向高奏疏
注:叶向高,明朝后期大臣,曾两度担任内阁大学士。
问题: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的特点。
(二)内阁的设立
(三)宦官专权
人主不亲政事,故事权下移,长君在御,尚以票拟归内阁,至荒主童昏,则地近者权益专,而阁臣亦听命矣。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三《明内阁首辅之权最重》
⑤票拟
司礼监
通政司
司礼监
皇 帝
司礼监
内 阁
⑥批红
① ② ③ ④
提督东厂
控制锦衣卫
通政司
司礼监
内 阁
司礼监
票拟
代批红






皇帝
内阁(票拟权)
司礼监(代理“批红”;
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
(一)“下西洋”政策之变
郑和下西洋:
郑和(1371年--1433年),原姓马,回族。早年跟随燕王朱棣屡建战功,朱棣称帝后赐姓郑。 (明宣宗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
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郑和下西洋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郑和航海路线图
今沙特阿拉伯麦加
今肯尼亚蒙巴萨
今伊朗霍尔木兹岛一带
二、海疆经略之变
西洋:地理概念,在不同时期含义有所不同。明初人们将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称为“西洋”。
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见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发见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思考:应当如何看待明朝统治者“下西洋”政策的变化?
材料五 郑和对锡兰一个寺庙的布施情况:“金壹仟钱,银伍仟钱,各色紵丝五拾匹,各色绢五拾匹, 织金紵丝宝方番肆对,内红贰对、黄一对、青一对。古铜香炉伍对,戗金座黄铜烛台伍对,戗金座全黄铜灯盏伍个,戗金座全硃红漆戗金盒伍个,金莲华陆对,香油贰仟伍佰斤,腊烛壹拾对,檀香壹拾柱”。
---(明)巩珍《西洋番国志》附录二
注:巩珍,明朝应天府人。《西洋番国志》成书于明宣德九年(1434年)。记述明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经过20个西洋国家的情况。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原始文献。
“开诏”
“赏赐”
“互市”
“朝贡”
“回赐”
材料六 永乐六年九月,占城王孙舍杨随郑和入朝贡象,明成祖一次就“赐舍杨白金二百两, 钞百锭, 紵丝纱罗及金丝袭衣。赐其随从有差。比还,赐其王占巴的赖金印及黄金百两,白金五百两, 锦绮纱罗五十匹,采绢百匹,且赐敇嘉劳之”。
---《明太宗永乐实录》卷59
材料七 “连年四方蛮夷朝贡之使相望于道,实罢中国”、“收货所出常数十万,而所取曾不及一二”、“三保太监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珍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琐里古里》
注:严从简,明朝浙江嘉兴人。神宗万历二年(1574年)撰《殊域周咨录》。该书是研究明代中外关系史和少数民族史的重要资料。
南京静海寺:取“四海平静,天下太平”之意。为明成祖朱棣为褒奖郑和航海的功德下令敕建的皇家寺院,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以及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历史遗存。1842年英军侵犯南京,清政府被迫在静海寺与英国政府议约,8月29日在英军旗舰"康华丽"号上正式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静海寺因此成为中国近代史起点的象征。
(二)沿海形势之变
元朝末年 洪武年间 永乐年间 洪熙—弘治年间 嘉靖年间 隆庆年间
严厉限制海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
海禁松弛
对日经济封锁
严禁海外贸易
隆庆开关
海禁放松限制
下西洋停止
海禁再度强化
日本海盗骚扰我国东部沿海
明朝海禁:指明朝政府禁阻私人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政策。
1.“倭患”与抗倭斗争
明前期,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实行“海禁”政策。
(二)沿海形势之变
1.“倭患”与抗倭斗争
戚继光(1528-1588年),山东蓬莱人,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时称“倭患”。
明代《倭宼图卷》(局部) 明代《抗倭图卷》(局部)
(二)沿海形势的变化
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14-17C初 1488年 1492年 16-17C 1519---1522年 1578年
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德雷克到达美洲合恩角
欧洲近代科学革命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租住权。
16世纪中期,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南部和北部
2.西方殖民者东侵
三、内陆边疆经略之变
阅读教材p74第3-5段,并结合《明朝形势图》,概述明朝经略内陆边疆的措施。
乌思藏都司
蒙古地区:
为防御蒙古人南下,重修长城;
蒙古人突破长城深入内地,包围北京;
1571年,鞑靼与明朝订立和议。
藏区:
封授当地僧俗首领为法王、王等称号;
设立行都指挥使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政事
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东北地区:
明前期,派人到东北招抚女真;
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
封授女真各部落首领官号。
明朝形势图(1433年)
通过史实的梳理,我们可以得出明朝经略内陆边疆的措施有何特点?
明朝政府设置于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一级地方军政机构。
明永乐二年(1404年),置奴尔干卫。永乐七年(1409年),设置奴儿干都司,统辖各卫所。永乐九年(1411年)春,内官亦失哈和都指挥同知康旺等率领官兵千余人,乘船25艘,到达黑龙江流域特林地区,一面巡视该地,一面正式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辖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北达乌第河,南濒日本海和图们江上游,包括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至库页岛的的广大地区。
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
三、内陆边疆经略之变
《永宁寺记》碑正面拓片
明代永宁寺碑:明朝政府在今黑龙江下游,元代东征元帅府的故地,今特林地方设置奴尔干都司,并建造永宁寺,立碑两座:一为1413年(明永乐十一年)修建,额题:《永宁寺记》,正书:“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记”;一为1433年(明宣德八年)修建,额题:《重建永宁寺记》。两篇碑记简要记述了钦差亦失哈和都指挥康旺等人二十年间“宣谕镇抚”奴儿干的简要过程。碑文不仅告诉人们明朝在奴儿干设官分职,屯兵戍守,而且还向黑龙江流域各族首领“赐爵给赏”,使“其民悦服”,“遂捕海青方物朝贡”,承担作为明朝臣民所应负的义务。
奴尔干都司附近卫所形势图
《重建永宁寺记》碑及拓片
课后学习拓展:查找并阅读有关永宁寺碑的相关材料,简析永宁寺碑记在研究明朝经略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历史中的史料价值。
四、王朝更替之变
(一)明清易代
1616 1627 1635 1636 1644
努尔哈赤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明末农民起义爆发
皇太极继位,改族名为满洲
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李自成建大顺政权,并攻占北京,明朝灭亡;清军进山海关,进占并迁都北京
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北京故宫
14--17世纪初 1488年 1492年 1519---1522 16世纪 16--17世纪 1640---1688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麦哲伦船队完成全球航行
欧洲宗教改革
欧洲近代科学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368年 1405--1433年 16世纪中叶 1616年 1629年 1636年 1644年
朱元璋建明朝
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
努尔哈赤建大金
明末农民起义爆发
皇太极改国号大清
明亡;清军入关
葡萄牙获得澳门租住权;荷兰、西班牙分别占台湾南部、北部
1644年,明崇祯皇帝自缢处
1649年,英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
(二)全球视野下的明清易代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政治制度之变
(一)废丞相——专制集权进一步强化
(二)内阁的设立
(三)宦官专权
二、海疆经略之变
(一)“下西洋”政策之变
(二) 沿海形势的变化
三、内陆边疆经略之变
四、王朝更替之变
(一)明清易代
(二)全球视野下的明清易代
推荐相关书籍和影视作品:
书籍:《明史纪事本末》(谷应泰)
《明史讲义》(孟森)
《南明史:1644—1662》(司徒琳)
《晚明史(1573-1644)(上下)(第二版)》(樊树志)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影视作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