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说课课件(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说课课件(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9 08:5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善变的慈禧
课题出处
《中外历史纲要 上》第五单元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课程出处、课程标准
本课出自《中外历史纲要 上:第五单元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讲述了自鸦片战争至《辛丑条约》签订的中国近代史,以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和封建专制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本课上承前一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失败,《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同时也为下一课辛亥革命埋下了伏笔。
本课内容一共四个子目,分别为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的加深。四个子目在时间上为承接关系,在内容上呈现出中国近代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特征。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者为高一学生,初中时已经开始接触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内容,在初中教材中,学生对其具体过程已有了比较细致的了解。
本课的讲述中注意对教学内容的取舍,过程简要讲述,注重结合史料对性质、原因、影响等内容的讲述。
高一上的学生在性格上要更为活泼些,在历史情境的创设方面需要增加趣味性。
四、设计思路
以“善变的慈禧”为主题重构四个子目。以面对民族危亡之际,作为晚清政府的实际掌权者慈禧对维新变法、义和团和八国联军的态度的不断转变为线索,以历史反思现实落实家国情怀,启示我们想要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必须坚定信念,勇于变革,循序渐进。
四、教学目标
1.运用时间轴和历史地图梳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等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索,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借助教材及学者史料进行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运用唯物史观,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角度,认识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认识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
3.了解在民族危亡之际,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所作的努力,反思近代改革的弊端,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戊戌维新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及失败原因。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图示法、探究法、讨论法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七、教学过程·导入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善变的慈禧
甲午之丧师,戊戌之变政,己亥之建储,庚子之义和团,名虽四事,实一贯相生,必知此而后可论十年之朝局。
——恽毓鼎《崇陵传信录》
七、教学过程·新课讲授
一、善变的表现
二、善变的代价
三、善变的启示
七、教学过程·新课讲授
材料一 凡所实行之新政,但不违背祖宗大法,无损满洲权势,即不阻止,儿(光绪)可自为之。
——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思考:材料一的“我”和“新政”的含义。
并回答“我”对新政的态度。
【证据意识】“在政变以前,光绪帝对于重要的奏折及其作出的相关决定,须在当天将奏折原件呈送慈禧太后并报告处理意见”。——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
【历史解释】实际掌权者——慈禧:支持
一、善变的表现
【逻辑教学】是什么和怎么样
【历史解释】
类别 内容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文化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教育 开办新式学堂
(1)冲击旧式官僚体制
(2)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3)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性质: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思考1:根据表格维新变法的内容,分组简析维新变法的影响、性质。
【推理教学-为什么】【历史解释】思考2:根据以上材料,分组讨论维新变法的原因。
材料二 大学士刚毅曾于慈禧面前“伏地痛哭”,指责维新变法,表示“痛心疾首于新政,必尽罢之而后快。”大学士徐桐甚至宣称:“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慈禧扼杀戊戌变法的前后》
材料三 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街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康广仁《致易一书》
思考3:根据以上材料,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分析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
结局:失败!
材料四 至袁统兵率颐和园时,汝则率百人奉诏往执西后而废之可也。
——毕永年《诡谋直纪》
(3)围园密谋策划的相当草率与不周密(发动军政实权人物进行军事政变)
(4)缺少政治经验,计划失当,操之过急
客观上:(1)守旧势力强大
主观上:(2)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和严密的组织,寄托于没有实权的皇帝
维新派
顽固派
VS
维新人士
光绪皇帝
无兵无权
慈禧太后
官僚贵族
大权在握
人少势微
势力强大
没有社会基础
地主阶级后盾
缺乏理论指导
缺少政治经验
封建思想深厚
精于政治权术
【历史解释】结论:实际掌权者没有处理好国内的阶级矛盾。
推测慈禧对列强的态度会如何。
西方漫画中的慈禧与光绪
(2019·全国Ⅱ卷高考·28)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
“扶清灭洋”——义和团运动
剿:“从严惩办,以靖地方。”
——《上谕》1899年11月28日
抚:“信其邪术以保固”
——《上谕》1900年6月26日
剿:“肇祸之由...务净根株。”
——《上谕》1900年9月7日
山东巡抚“先抚后剿”
拒绝“归政”,宣战列强
城破西逃,下令剿杀
思考5:慈禧对义和团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义和团的兴起,缘于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后引发的教民与当地民众的冲突。——【教材】学习聚焦
对义和团的态度
善变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
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山东义和团民谣
材料五 义和团仇视一切与洋人有关的东西,有用洋物者“必杀无赦,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
——《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
材料六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思考6:根据材料五和材料六,简述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和意义。【局限性】
结论:实际掌权者——
内部矛盾处理不到位
民族危机加深——八国联军侵华
材料七 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
——1900年6月21日《谕内阁以外邦无礼横行当召集义民誓张挞伐》
思考7:慈禧对是否抗争列强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材料和教材回答南方诸省为何做出这种反应?
材料八 (慈禧)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教材史料:历史纵横:《上谕》
慈禧西巡
实际掌权者对列强——抗争到妥协
结论:民族矛盾处理不到位
东南互保
内 容
惩办“首祸诸臣”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辛丑条约》的签订
思考8:分组讨论《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善变的代价
《钦定宪法大纲》
1901-1911年,清政府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清末新政
甲午之丧师,戊戌之变政,己亥之建储,庚子之义和团,名虽四事,实一贯相生,必知此而后可论十年之朝局。
——恽毓鼎《崇陵传信录》
【启示】为何清末新政一定会失败?
改革没有定力!
没有处理好国内矛盾
没有处理好民族矛盾
三、善变的启示
要认识到改革有阵痛、但不改革就是长痛的道理。对各种矛盾要做到心中有数,增强改革定力,抓住改革时间窗口,只要看准了的改革,就要一抓到底,务求必胜。 
——2016年5月20日,习近平在中央深改组第二十四次会议上强调
家国情怀
八、教学过程·课堂小结
千年变局
百年变局
救亡图存
民族复兴
阶级局限
积极突破
VS
八、教学过程·课后作业
绘制1840年以来中国近代的大事件时间轴。
根据时间轴,解答下列问题。
1、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2、总结近代以来各阶层做出的努力及局限性。
九、板书设计
甲午
战败
瓜分狂潮
斗争
维新运动
斗争
义和团
八国联军侵华
结局:辛丑条约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十、个人反思
本节课创设历史情境,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基本做到主题连贯,目标明确,线索清晰,通过反思历史,联系社会现实,围绕核心素养,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文字材料过多,学生阅读负担稍重,可适当精简材料。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