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发展及几次具有战略意义的战争。通过对课本以及史料的归纳总结,分析东晋士族专权的特殊政局的表现及原因。了解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北方频繁的政权更迭及其背后所暗含的民族矛盾与民族融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既是国家大分裂政局动荡的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大变革与民族大融合时期,承接秦汉大一统帝国,又为隋唐的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
2.时空观念:通过分析地图及这一时期的各政权建立时间,运用时空观念掌握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与北方频繁的政权更迭、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激荡与融合。通过分析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以及周边少数民族对中原局势的威胁。通过分析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民南迁示意图,掌握这一时期北方民族融合与江南经济开发的时空背景。
3.史料实证:通过史料解读,学生能够了解三国时期的分裂割据政权,并将它与上节课所学的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割据局面联系起来。通过所列史料,学生能体会到这一时期长时间的分裂割据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以及北方各民族在冲突与交往中日趋融合。通过对人物画像,文物图片,历史专题片等一些历史材料的阅览,感知历史表象,对历史人物(如曹操、刘备、北魏孝文帝这类具有复杂历史多面性的人物)加深记忆和理解。
4.历史解释:通过所给材料,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割据的具体体现,以及经济的发展与民族融合的原因与意义。理解并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与社会发展的事实。
5.家国情怀:通过本课的学习,感悟并体会汉族与内迁的少数民族之间从冲突到交往,从矛盾到融合的发展历程,为进一步重建统一多民族国家莫定了基础。增强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
重点:1.江南地区的开放;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3.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民族融合与分裂割据局面形成的历史原因;2.北魏孝文帝改革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3.多媒体、粉笔、教科书。
【新课导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段。教师朗诵篇首主题曲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通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吃咤风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才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什么到头来却依然要三分天下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新课讲授】
三国与西晋
1.三国
【师】多媒体展示三国鼎立的形势图,请同学们通过课本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国号 建立者 都城
220年 魏 曹丕 洛阳
221年 蜀 刘备 程度
222年 吴 孙权 建业(南京)
2.西晋
【师】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西晋短暂统一。阅读课本学习西晋是如何统一的?三国鼎立的局面又是如何结束的?
(1)西晋的沿革: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师】内迁的少数民族民族有哪些?西晋短暂而亡的原因、过程是什么?通过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生: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鲜卑。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师】少数民族内迁的时间是?
(2)少数民族内迁
①时间:自东汉到西晋。
【师】通过地图找出主要的少数民族。
【师】西晋灭亡后,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
东晋与南朝
【师】通过预习,我们来学习东晋与南朝这一时期的历史。首先找出东晋建立的时间、过程、人物。
1.东晋
(1)东晋的沿革: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420年,武将刘裕篡夺皇位,改国号宋,东晋灭亡。
【师】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2)士族专权
①“士族”: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
②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师】通过材料,思考士族有哪些特点?
材料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做官的重要途径。士人接受教育,就可以入仕居官;获得官场权势,反过来又能强化财富的占有;雄厚的家族财力,又足以保障子孙继续接受教育,成为士人。东汉以来,这种“教育——权势——财富”的循环占有,越来越多地国绕“族”而展开了。东汉士族,大多同时具有学门、官族、豪门的特征,可以视为三者的三位一体。士人官僚在汉晋间发展为士族门间,士族就是士人官僚的家族,通过雄厚的文化而世代居官,由此建立了崇高的门望。士族是一种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性现象。若干士族在几个世纪以来长盛不衰、垄断权势,成为魏晋南北朝最耀眼的政治景观之一。
——阎步克《波蜂与波谷》
学生讨论回答:士族具有家族特征;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影响,享有特权,拥有强大势力;士族阶级特权和权力世代相传,垄断国家权力。
【师】教师总结: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淡,占据高级文官职位。至隋唐两代,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师】通过阅读“历史纵横”深入了解士族在东晋统治中的地位。
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邪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
【师】通过教材学习“南朝”的含义。
2.南朝:420年,刘裕建立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师】东晋和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请同学们通过教材总结原因。
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开发
(1)原因: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师】阅读“学思之窗”的内容,根据材料,说说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
《宋书》是记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历史的史书。其中有一段描述: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鄂、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社会经济繁荣,社会秩序稳定。
(2)影响: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师】《职贡图》是南朝梁元帝萧绎所画。他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七子,聪慧好学,自幼爱作书画。当时南朝与各国友好相处,来朝贡的使臣不绝于途。萧绎的《职贡图》,原图共35国使臣,如今只存12国使臣,如描述滑国、波斯百济等使臣像,并撰文述各国风情,以记起事。原图不存,现有宋人摹本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师】《职贡图》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
生:南朝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士族政治下统治阶级崇尚的文化。
【师】东晋北边的疆域,大致到淮水为止。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淮水一线。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三、十六国与北朝
【师】了解“十六国”的概念。
1.十六国
(1)“十六国”: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师】“十六国”。其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它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师】从十六国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师】阅读教材,学习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影响。
淝水之战:4世纪下半叶,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强大的前秦政权在淝水之战后迅速崩溃,曾经稍显缓和的民族矛盾又加剧了。
【师】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通过教材和材料找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
史料一 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北魏孝文帝诏书(选自《魏书》)
史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
——《资治通鉴》卷140
2.北朝
(1)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前提a.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
b.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大力推动民族交融。
②措施:a.迁都洛阳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
b.改穿汉族服饰,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③影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师】通过“史料阅读”深入了解孝文帝。
记载北魏历史的《魏书》,高度评价北魏孝文帝深厚的汉文化修养,以及他改革的意义:
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奧。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史臣曰:有魏始基代、朔,廓平南夏,辟壤经世,咸以威武为业,文教之事,所未遑也。高祖……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
——《魏书·高祖纪》
北朝: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
【师】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这一时期尽管战火连绵,政局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汉族与内迁少数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融合,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最终由隋朝实现了国家的大统一。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西晋
东晋与南朝
十六国与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