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第三章 城市 产业与区域发展 知识梳理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第三章 城市 产业与区域发展 知识梳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28 17:2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知识梳理
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知识梳理】
一、长三角城市体系中的上海市
1.城市的作用
(1)作为区域的核心,对区域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2)既是区域的服务和管理中心,又是区域的经济增长中心。
2.城市体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规模不同、等级不同、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有机整体。
3.上海的城市功能: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区域发展的龙头和区域协作的纽带,在长三角城市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
二、上海市对长三角其他城市的辐射
1.城市辐射: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由高等级城市向低等级城市流动,称为城市辐射。
2.上海市对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的辐射功能
(1)形式:通过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和通信网络,上海市与其他城市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
(2)特点: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上海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越来越强。
(3)由于距离、交通、城市等级、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辐射强度在空间上的表现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3.距离衰减规律与空间近邻效应
随着距离的增加,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强度逐渐减小。由于所有的社会经济活动都有节约成本的内在要求,所以在可能的前提下,一般倾向于按照就近的原则组织相关资源和要素,即空间近邻效应促使区域社会经济活动就近扩散。
三、上海市对外辐射的影响
1.对上海市自身的影响
(1)利于上海解决中心城市产业活动过度集聚、交通拥堵、地价上涨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2)利于大都市产业、资金等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2.对受辐射城市的影响
(1)获得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推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发展,提升经济活力。
(2)扩大了城市规模,提高了城市等级,使区域空间组织日趋完善。
考点二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亚太地区为例
【知识梳理】
一、亚太地区的产业转移
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分类:区域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
3.亚太地区的产业转移
(1)劳动密集型产业
(2)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
二、产业转移的原因
1.技术水平差距
(1)各国、各地区在生产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研发能力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的存在影响了产业输出国向外转移的产业类型或产业工序。
(2)产业转移一般是按“技术差距”依次进行推进。
2.劳动力价格差异
(1)劳动力资源充足、素质高且价格低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2)劳动力因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产业转移随之在空间上发生变化。
3.市场规模大小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使得市场规模越来越大,为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提供了市场机遇,对国际产业转移有着重要作用。
4.政策支持程度
(1)一些发达国家通过立法、税收等政策,限制一些高污染、高资源消耗、低技术含量的产业在本国发展,有利于产业移出。
(2)一些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制定产业优惠政策、建设基础设施、规划产业园等措施来承接产业转移。
5.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变化,产业链集聚产生的效应,原生产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也促使企业进行产业转移。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对移入区的影响
(1)移入国家或地区通过承接发达国家或地区移出的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加快工业化进程。
(2)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就业,减少人口外迁。
(3)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移入加大了当地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2.对移出区的影响
(1)促进移出国家或地区在区域产业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
(2)改善移出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减少污染,减轻资源压力。
(3)就业机会减少,引起失业人口增加。同时影响着迁入人口的数量,并对迁入人口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考点三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我国南水北调为例
【知识梳理】
(一)南水北调
一、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
1.水资源总量:总量丰富,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六位。
2.供需矛盾突出
(1)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总量的1/3,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4左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属于丰水区。
(2)北方地区人口超过全国人口的40%,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60%,但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20%,且季节分配极度不均,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特别提醒]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贫富,主要看多年平均径流量的大小。而径流量大小和气候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流域面积大小有关。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造成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原因在于该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即需大于供,其主要受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前者主要影响“供”,后者主要影响“需”,具体分析如下:
二、南水北调工程
1.总体方案:分别从长江上游、中游、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
2.三条线路
东线工程 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其平行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向黄淮海平原东部地区、胶东地区和京津冀地区供水
中线工程 由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和三峡库区引水,自流供水给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
西线工程 规划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引水到黄河上游,供水给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
3.我国南水北调三种方案的评价
方案 东线方案 中线方案 西线方案
优点 有京杭运河可以利用,工程量小,可调水量大 有丹江口水库可利用,可自流供水,水质较好  青藏高原地势高于西北、华北地区,可自流供水,水质好
缺点 黄河以南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水质差;调水供给范围小 需挖掘渠道,工程量很大;占用农田多,迁移人口多 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供水;工程量大
总评 最具现实意义 现实意义大 最具生态意义
三、南水北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南水北调工程的深远影响
积极意义(调入区) 社会效益 改善调入区投资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缓解城乡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
经济效益 促进调入区经济发展
生态效益 增加调入区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美化环境。 缓解地下水位大幅度降低和漏斗面积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控制地面沉降
不利影响 径流量减少 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
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工程沿线地区 给江淮沿线地区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地下水位升高,土壤容易发生盐碱化
水质(东线) 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二)西电东送
“西电东送”工程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骨干工程。“西电东送”是指开发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中西部地区的电力资源,并输送到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京津唐等电力紧缺地区。
看位置 北部通道 将黄河中上游的水电和山西、内蒙古的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
中部通道 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的水电送往华东地区
南部通道 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三省区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厂的电能开发出来送往广东
析原因 资源分布的不平衡 我国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水能资源分布不均匀,90%可开发装机容量集中在西南、中南及西北地区,水电资源分布与用电负荷分布不均衡,客观上制约了水电的开发和利用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能源资源短缺,能源的消耗量却相当大,这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析影响 对输入地的影响 缓解能源紧张局面,促进经济发展;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轻环境污染;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对输出地的影响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对社会安定起重要作用
(三)西气东输
一、西气东输的地理背景
1.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2.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1)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天然气比重低,环境问题严重。
(2)煤炭运输量大,对铁路和公路运输造成很大压力。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我国油气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地四大气区:新疆、青海、川渝和陕甘宁的鄂尔多斯。
影响西气东输干线走向的因素很多,如地形、地质条件、河流、补充气源等,而城市的分布决定了天然气的市场消费量,是最主要的经济因素之一。
二、西气东输工程线路建设的不利因素
①输气距离远,线路较长,工程量大②经过西部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
③经过不同的地势阶梯,地势起伏较大,地貌复杂④跨越高山峻岭、大江、大河
输气管道线路选择:尽量不(或少)穿越河流
三、分析我国西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长期得不到充分勘探、开发的原因
自然条件: 西部天然气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气候干旱,多沙漠戈壁,生态环境脆弱,给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经济实力: 西部地区经济实力较弱,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天然气的勘探、开发。
技术力量: 技术力量较弱,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而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技术要求较高。
能源需求: 西部地区人口稀少,经济相对落后,对能源的需求较少,难以形成促使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市场动力。
一线工程:从新疆轮南油气田向东到上海;二线工程: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南至广州,首条引进境外(土库曼斯坦)天然气资源的战略通道工程;三线工程: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南达福建、广东,新增进口中亚天然气资源的战略通道工程
问题1 (综合思维)三条西气东输线路的终点为何都为东部地区?
提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能源供应不足,供需矛盾突出;东部地区亟需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质量。
问题2 (区域认知)与一线工程相比,西气东输二、三线有何主要优势?
提示:接纳中亚气源,气源更充足;覆盖面积大,受益地区广;输送能力强。
四、南水北调的影响
对调入区影响:
①缓解能源短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东部经济发展;②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③东部地区进行西气东输工程的配套建设,带动东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④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⑤促进能源生产、轻重工业结构调整;
对调出区影响:
①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②促进天然气加工业的发展,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③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④实现西部能源结构气化,缓解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但是,工程建设区造成荒漠化,水土流失压力
五、晋煤外运
往东北:集通线、京包-京沈线、滨洲线;②通往华北:京包-京沈线、大秦线、石太-京石-京沪线、陇海线;③南北运煤通:道宝成-成昆线、同蒲-太焦-焦柳线、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④沿海运煤通道:以海港为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