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地貌 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 地貌 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28 17:4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 地貌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
一、喀斯特地貌
1.概念:组成地壳的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其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类型:
类型 特征
地表 喀斯特地貌 1.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 2.石芽:凹槽、沟槽间的突起 3.洼地:底部平坦 4.峰丛、峰林:呈锥状耸立 5.塌陷漏斗、陷塘:随着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为塌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为陷塘
地下 喀斯特地貌 以溶洞为主,溶洞呈层状分布;溶洞顶部向下发育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向上发育石笋;石钟乳和石笋连接一起形成了石柱。
4.喀斯特地貌的演化过程及其成因:
类型 形态 成因
地表喀斯特地貌 石芽→石林→峰林峰丛→孤峰→残峰 溶蚀
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
溶水洞
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地下河
石钟乳、石笋、石柱 淀积
5.喀斯特地貌的影响
①地形: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地表崎岖不平
②地质条件:地质条件复杂(崩塌、断层),多地质灾害
③水文:地表水缺乏,多地下暗河
④土壤:土层薄,土壤贫瘠,植被少
⑤旅游资源丰富
6.射电望远镜的选址问题
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炎热多雨,夏季降水集中;
地貌:群山深处,喀斯特地貌发育,形如“巨碗”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
②存在较多的弧形漏斗,天坑,洼地,可利用天然地形,减少工程量。
③喀斯特地貌岩石透水性较好,有利于排水,底部裂隙多,可以避免雨季淹没射电望远镜,比较安全。
二、河流地貌
1.河流地貌的概况
⑴概念:河流作用于地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⑵成因分类:
①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在流动的过程中,不断冲刷地表,将地表物质带走(搬运作用),使得一部分地表物质减少(侵蚀作用),形成的侵蚀地貌。
②河流堆积地貌: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的堆积地貌。
2.常见的河流地貌
⑴河流侵蚀地貌:
类型 河流位置 形成 形态
“V” 形河谷 山区 (上游) 河流流经山区,下蚀较强,水流不断侵蚀河谷岩石,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而形成 河谷深度大,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U” 形河谷 中下游 河流下蚀能力减弱,向两岸的侧蚀加强,河谷拓宽,凹岸侵蚀较强,凸岸堆积较强,使河流更加弯曲。 弯、宽、浅、剖面呈“U”形
⑵河流堆积地貌:
类型 河流位置 形成 形态
冲积扇 山前 河流挟带大量泥沙流出山口,坡度较低,流速降低,泥沙堆积而成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冲积 平原 中下游 河流挟带的泥沙大量堆积而成 山前:坡度大,沉积物颗粒较粗;主体部分:坡度较平缓,沉积物颗粒较细;河口部分:坡度很缓,沉积物颗粒很细;地势平坦宽广
三角 洲平 原 河口段 (入海或入湖处) 河流挟带的泥沙经平原流速减缓,加之海(湖)水的顶托作用,泥沙淤积形成 多为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呈放射状分布。
⑶河曲和牛轭湖
河曲:地势平坦地区,呈“S”形弯曲的河道
牛轭湖:洪水泛滥时,河水可能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的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
3.河湾的侵蚀与堆积规律
凹岸侵蚀,凸岸对接;凹岸港口,凸岸居民点,
三、风沙地貌
1.概念: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
2.成因:干旱的地区,地表多沙漠和戈壁,风大而频繁,风及其携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天长日久,形成风蚀地貌;当风速较弱,其携带的沙粒便会沉积下来,形成风积地貌。
3.分布: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也可以看到风沙地貌。
4.类型
(1)风蚀地貌
地貌 形成过程 地貌特点
风蚀柱 垂直节理发育的厚层岩石经过长期的风蚀作用后形成柱状 柱状岩石
风蚀 蘑菇 接近地面处风中含沙、小石块的量较多,磨蚀强烈 顶部岩石较大,底部较小
雅丹 地貌 极干旱区的干涸的河、湖底,常因干旱裂开,风沿裂隙吹蚀,裂隙越来越大,原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槽沟,槽沟之间为鳍形垄脊,形成雅丹地貌 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分布;垄脊高度和长度不一;走向与主风向一致,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
(2)风积地貌——沙丘
①常见类型:新月形沙丘。
②根据其移动状况可分为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流动沙丘在沙漠边缘会埋没房屋、道路,侵吞农田、牧场。
③水岸沙丘形成条件
沙丘形成的动力条件——盛行风,特别是在泥沙露出水面、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强劲的地区。
沙丘形成的物质来源——泥沙,河流泥沙含量大,且该地水流速度慢,泥沙在河床沉积。
沙丘形成的水文条件——河流水位降低,泥沙裸露且干燥。
5.根据风力堆积物判断风向的方法
⑴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
(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6.认识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风沙地貌
①河谷平坦宽广、河道弯曲,河谷中有沙滩和河滩分布
②沙源:沙滩和沙洲
理由:1、上游河流流速快,搬运能力强;
2、上游植被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泥沙流入河流,汇入河谷;
3、河谷处水面较为平坦宽广,流速慢,泥沙沉积,形成沙洲和沙滩;
4、冬春季节降水少,水位低,河滩和沙洲裸露,成为风沙活动的沙源。
③东南风,沙丘的泥沙来自其东南方的沙州和沙滩。
四、海岸地貌
1.概念: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海岸地貌。
2.地貌类型
⑴海岸侵蚀地貌
海蚀崖 在海浪的长期侵蚀下,岩石海岸崩塌,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
海蚀平台 海蚀崖逐渐后退,在海蚀崖前方形成微微向海倾斜的平台
海蚀穴 波浪冲蚀海滨陆地形成的槽形凹穴,断续沿海岸线分布
海石拱桥 向海突出的陡立岩石,因同时受到不同方向海浪的侵蚀, 两侧的海蚀穴互相贯通,形似拱桥
海蚀柱 海蚀崖后退过程中,抗蚀能力强的部分残留下来形成的柱状体
⑵海岸堆积地貌
沙坝、海滩(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可分为砾滩、沙滩和泥滩)
海滩 海浪抵达海岸时,携带的物质发生沉积形成的海岸。 海滩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可分为砾滩、沙滩、泥滩
沙坝 大致与海岸平行的长条形水下堆积体
离岸堤 沙坝露出海面形成的沙堤
沙嘴 从陆地伸入水中的前端尖的沙滩
第二节地貌的观察
一、复习旧知
地形
⑴地形概念:就是一个区域的地表形态
⑵五种基本类型:高原、盆地、平原、丘陵、山地
地形区 判断 地形特征
绝对高度 相对高度
高原 海拔在500米以上 较小 地势起伏不大,边缘陡峭
盆地 海拔不固定 较大 四周高,中间低
平原 海拔在200米以下 较小 地势平坦
丘陵 海拔在200米~500米之间 坡度较缓,连绵起伏
山地 海拔在500米以上 较大 起伏很大,坡度陡峻
⑶五种地形的判断和特征
⑷常见地形及其等高线地形图
地形 素描图 表示方法 等高线图 地形特征
山顶 闭合曲线,外低内高,符号为▲ 四周低,中部高
盆地 闭合曲线,外高内低 四周高,中间低
山脊 等高线凸向低处 从山顶到山麓
山谷 等高线凸向高处 凸起的高耸部分
鞍部 相邻山顶中间处 山脊之间低洼部分
陡崖 多条等高线会合重叠在一处 相邻两个山顶之间,呈马鞍形
二、地貌观察的顺序
1.地貌组成:
规模较大的地貌往往由次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例如,在高原上,可能既有连绵的山脉和低缓的丘陵,也有宽广的盆地;山脉中可能既有陡峭的山峰,也有深切的河谷。
2.观察地貌
(1)观察点的选择:
宜选择一个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
(2)观察顺序:
一般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最后描述更小的地貌特征。
三、地貌观察的内容
1.高度
(1)类型:包括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2)作用:
绝对高度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
相对高度能够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
2.坡度:
坡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观察坡度和坡向。
坡度是划分坡的重要标准,坡度大小一般用坡度角或者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来表示。
3.坡向:
观察坡向时应重点关注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在北半球,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阳坡和阴坡之间温度和植被的差异常常是很大的。
南坡或西南坡最暖和,而北坡或东北坡最寒冷,同一高度的极端温差可达3~4℃。
迎风坡和背风坡,一般来说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除了观察高度、坡度、坡向等形态要素,还要注意观察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
5.还要观察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如我国西南地区地面起伏大,地形较为破碎。
三、补充知识点
1.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常见计算和数值判断
(1)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从等高线图上读出任意两点的海拔,就可以计算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相=H高-H低。
(2)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
已知某地的气温和两地间的相对高度,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0.6℃/100m),
可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异:T差=(0.6℃×H相)/100m。
2.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
(1)陡崖的相对高度
ΔH的取值范围:(n-1)d≤ΔH<(n+1)d。
(2)陡崖的绝对高度
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H大≤H顶陡崖崖底的绝对高度:H小-d(注: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H大为重合等高线中海拔最高的,H小为重合等高线中海拔最低的)
3.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
(1)估算方法:一般说来,若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两点之间有n条等高线,等高距为d米,则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可用下面公式求算:(n-1)d米(2)例证:如图所示,求A、B两点间的相对高度。
A、B两点之间有3条等高线,等高距为100米,利用公式可得
A、B两点间的相对高度为200米4.判断闭合等高线区域内的海拔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有时会出现局部的闭合区域,可依据“大于大值,小于小值”规律来判断。
例:如果闭合等值线海拔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低海拔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低于较低海拔,此地可能为小盆地,如图中A区域海拔低于300米,高于200米,为小盆地;
如果闭合等值线海拔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高海拔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高于较高海拔,此地可能为小山丘,如图中B区域海拔高于400米(低于500米),为小山丘。
四、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