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自然灾害
(判断自然灾害的两个条件:自然界某要素异常变化;要有遭受损害的人员、财产、资源。比如干旱≠旱灾)
第一节 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
主要的气象灾害有:洪涝、旱灾、台风、寒潮、暴风雪、沙尘暴等。
一、洪涝灾害(也属水文灾害)
1.成因: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分布
(1)气候分布: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多数地区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显著)
(2)地形分布: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3.危害
(1)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水困难等。
(2)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3)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以及广大山区。
5.防御措施
利用卫星监测、提高暴雨预报准确率,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①工程措施:修水库;修分洪区;加固堤坝,整治河道;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完善城市排水系统。
②非工程措施:及时转移、安置灾民;提高民众防灾减灾意识;建立防灾应急保障机制。
二、干旱灾害
1.成因: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类的生产和生活时,称为干旱灾害。
2.分布: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其中以非洲最严重。
3.危害:(1)易造成农作物减产;(2)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3)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甚至影响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4)易引发火灾、虫灾等。
4.我国旱灾的成因及分布
(1)成因:东部季风区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
(2)分布:华北地区最频繁、影响最严重。(华北春旱成因:春季气温回升快,夏季风未到,降水稀少,
土壤水分蒸发旺盛;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加上污染和浪费严重,水资源短缺,造成旱灾。)
5.防御旱灾的措施
①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报②修水库蓄水、跨流域调水③改进农业灌溉技术,种植耐旱作物④提高节水意识和水资源利用效率⑤植树造林涵养水源等。
三、台风灾害
1.概念: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2.结构:台风眼、旋涡风雨区和外围大风区。
3.危害
(1)狂风能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
(2)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危害近海养殖;
(3)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4.时空分布
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多发于夏秋季节。
5.防御措施:加强台风监测预报、加固海堤、建设防护林、建立应急机制、提高民众防灾减灾意识等
四、寒潮灾害
1.成因:因强冷空气
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8℃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分布:主要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秋末到初春时节(冬半年)。
3.危害:(1)降温: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
(2)大风、大雪、冻雨: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电信、电力中断。
4.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
5.防御措施
①发布准确的寒潮信息和预警;②人畜和农作物要做好防寒准备;③加强交通道路安全监管。
第二节 地质灾害与防灾减灾
一、地震灾害
1.成因: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2.地震的主要要素
地震构造包括(6个):震源、震源深度、震中、等震线、震中距、地震波。
(1)震级:地震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2)烈度: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①震级越大,烈度越大。②震中距越大,烈度越小。③震源深度越大,烈度越小。
3.危害
(1)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2)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3)诱发滑坡、泥石流、
海啸、火灾等灾害。(4)严重损害人们的心理健康。
4.分布地区
(1)地震易发区: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极不稳定。
(2)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3)我国的地震灾害特点: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发生频繁的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5.措施:加强地震的监测和预警能力;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完善应急保障机制;进行地震演习,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等。
二、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1)成因:滑坡是山地斜坡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滑坡的形成条件:①地形地貌:陡坡②岩石和土体:破裂松动③诱发:降水、地震、人类工程建设等因素
(3)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4)措施:修建护坡;恢复植被;规范工程建设与人类的生产生活。
2.泥石流
(1)成因: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发生条件:地形陡峻。有丰富的松散堆积物(泥沙、砾石)
(3)危害: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4)措施:保护植被,保持水土,禁止陡坡垦荒与滥砍滥伐。
3.我国的滑坡和泥石流分布:以西南地区最为多发。
滑坡 泥石流
概念 山体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地,在重力作 用下沿一定滑动面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 最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发生条件 岩体破碎;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率低 地形陡峻;丰富的疏松物质:短时内的大流水量
危害 对房屋和其他工程设施、耕地、农作物造成破坏和阻塞河道 除具备滑坡的危害外,更严重的是会对城镇、矿山、乡村的毀灭性冲於
第三节 防灾减灾
一、指导方针和防灾减灾手段
二、自救与互救
1.概念地位:防灾减灾的主要任务;主要内容:灾前准备,灾中救助和灾后自我保护
2.灾前准备
(1)对可以较准确预测的灾害,对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2)对于突发的较难准确预测的灾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灾中救助
(1)灾害发生:按预先设计好的逃生路线进行撤离
洪涝来袭―→向地势高的地方逃生
地震发生―→及时、有序地撤到安全地带
遭遇泥石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转移
(2)如不能逃脱或被掩埋,尽可能进行自我保护,进行自救或向他人求救。
4.灾后自我保护:灾害过后,需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第四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一、遥感技术(RS)——“航拍”
1.概念:利用装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的光学或电子设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感知的地理信息技术。
甲卫星遥感技术原理示意图乙2014年7月8日我国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云图
2.特点:探测范围大,获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信息量大,受地面条件限制少,实时、动态监测。
3.应用
(1)实时监测洪涝、台风等灾害的形成过程,进行准确预报、预警。
(2)快速识别地震等灾害的影响范围,并对灾情统计、灾害救援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时定位、导航(最成熟的是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
2.特点:能够为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具有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4.应用:
(1)定位、导航。
(2)帮助用户在遭遇自然灾害或面临灾害风险时,发出求救信号,及时报告位置和受灾情况,有效缩短救援搜寻时间。(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就具备短信报文功能)
三、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念:是对地理数据进行输入、处理、存储、管理、查询、分析、输出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2.应用:利用遥感、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的数据,进行自然灾害动态监测、预报预警,快速确定受灾范围及受灾情况,为制定减灾预案、评估灾害损失和指导灾后恢复重建等提供依据。
3.图层叠加:图层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将不同主题的数据(如道路、村庄、河流等图层)叠加组合可得到具有不同应用价值的图片数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