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知识点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知识点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28 17:52: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水循环
一、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
1.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动力:主要有太阳辐射、重力
3.水循环五大环节:①⑧⑨蒸发蒸腾,②④降水,③水汽输送,⑤⑥径流(地表、地下),⑦下渗。
4.水循环类型: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水循环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为大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如上图:构成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有①③④⑤⑥⑦,海上内循环的环节有①②,陆地内循环的环节有④⑧⑨。
水循环类型的判定
(1)一看联系的圈层: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涉及四个圈层,而海上内循环不涉及岩石圈。
(2)二看发生的领域:海陆间循环的领域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而其他两种水循环则只包括陆地或海洋。陆地上外流区内的水体既参与陆地内循环,又参与海陆间循环。
(3)三看水循环的环节: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最多最全,而其他两种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是蒸发和降水。海上内循环不存在下渗环节。
(4)四看参与水量的多少:海上内循环的参与水量最大,陆地内循环的参与水量最小。
5.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使地球上各种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不同水体有不同的更新周期,若用水超过更新速度则会缺水);
(2)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4)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6.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人类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举例
[例1]干旱半干旱区砂石覆盖层(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及作用:削减地表径流,增加地表水的下渗,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使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增加,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效果明显。
[例2]海绵城市(雨水花园、增加绿地等):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城市内涝),增加地下径流。
[例3]植被破坏对水循环的影响:增加地表径流、减小下渗,从而减小地下径流,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例4]修水库调节地表径流的时间分布;跨流域调水调节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
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
一、海水的温度
1.影响因素
(1)主要因素:海洋热量的收支情况
(2)其他因素:海水深度、地理纬度、季节、海陆分布、大气运动、海水运动等。
2.分布规律
【思考】海洋表层水温60°N附近高于60°S附近水温,为什么 :
①由于地球公转,北半球夏半年时间长于冬半年,一年中60°N附近日照时间长于60°S,水温高。②60°N附近有暖流经过,而60°S附近受西风漂流(寒流)影响,因此60°N附近洋面水温比60°S附近洋面水温高。
3.海水温度的影响
(1)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
海水温度影响因素 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
深度 ①海洋表层,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 ②深度越深,海洋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越少
纬度 不同纬度的海洋表层生活着不同类型的海洋生物
季节变化 有些海洋生物发生季节性游动
不同海域水温状况 人类的渔业活动受海水温度影响
(2)影响海洋运输:纬度较高的海域,通航时间较短,航行需要装备破冰设施。
(3)对大气温度起调节作用
尺 度 海水温度对大气温度的影响
同纬度地区 海水温度的变化幅度比陆地小;海洋上空的气温变化比陆地上空的气温变化慢
全球尺度 海水对大气温度起着调节作用
区域尺度 沿海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均比内陆地区小
二、海水的盐度
1.含义:表示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通常用千分比表示,世界大洋平均盐度约为35‰。
2.分布规律:副热带海域海水盐度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海水盐度逐渐降低。
海 域 差 异 赤道海域 气温高,蒸发强,但降水丰沛,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不高
副热带 降水稀少,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盐度最高
中高纬 气温较低,蒸发较弱,盐度较低
南北半球 纬度40°~60°附近海域,北半球盐度较低,主要是因为该纬度带北半球陆地广阔,有较多的河川径流入海,对海水起稀释作用
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
(1)温度的高低:温度越高,盐度越高。
(2)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盐度较高,反之盐度较低。
(3)入海径流状况:河流注入的海域,盐度较低。
(4)洋流情况:暖流流经的海域盐度大,寒流流经的海域盐度小。
(5)结冰融冰:海面结冰盐度高,海面融冰盐度低。
4.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利用海水晒盐,日照充足、降水较少的沿海地区适宜建造晒盐场。
(2)利用海水制碱,提取镁、溴等资源。
(3)盐度的稳定性,影响海水养殖。
(4)随科技发展,海水成为淡水资源的重要补充。
(5) 直接用海水冲厕,将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
小提醒:高纬度地区的结、融冰量的大小会影响海水盐度,有结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高,有融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低。
5.世界特殊海区盐度的特征及原因
(1)世界盐度最高的海域:红海,盐度超过40‰。红海盐度高的原因主要有:①位于副热带海区,降水少而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降水量;②红海两岸是干燥的沙漠地区,几乎没有河水注入;③红海海域较封闭,与低盐度的海水交换少。
(2)世界盐度最低的海区:波罗的海,盐度不到10‰。其盐度低的主要原因是:①波罗的海海域降水较多而蒸发量小,蒸发量小于降水量;②四周陆地河流众多,有大量的淡水注入;③海域较封闭,高盐度的海水流入少。
(3)南纬60°附近海域盐度比北纬60°附近海域盐度高,是因为南纬60°附近为大面积的海洋,而北纬60°附近海域周围陆地广阔,陆上河流水大量汇入海洋,起到稀释的作用。
三、海水的密度
1.概念:海水的密度指单位体积内海水的质量。
2.影响因素:主要有温度、盐度和深度(压力)。其中,表层海水密度与温度关系最为密切。一般来说,海水的温度越高,密度越低。
3.分布规律
(1)水平分布: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同纬度海域密度大致相同。
(2)垂直分布: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特殊分布:有时随深度增加,海水密度会突然变小,呈现“海中断崖”现象。
【思考】“海中断崖”对潜艇航行有什么影响
潜艇在水下航行时,如突遭海中断崖,浮力会突然变小,从而急剧掉向海底,造成海中断崖失事。
【思考】海水的密度不同对轮船吃水线的影响?
不同季节同一海区“吃水线”不同夏季密度小,吃水线高些,冬季密度大,吃水线低些。
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
一、海浪
1.波浪(海浪)要素:波高、波长、波峰、波谷。
2.海浪的类型
(1)风浪:最常见的海浪是由风力形成的。风速越大,浪高越高,能量越大。
(2)海啸: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可能会引起海水的波动,甚至形成巨浪。
(3)风暴潮:在强风等作用下,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
3.海浪影响
(1)海滨和海上活动:密切关注海浪预报,选择适宜活动的海浪条件。
(2)海啸和风暴潮:能量巨大,往往给沿岸地区带来灾难性后果。
(3)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
4.对海浪的防御与利用措施
(1)密切关注海浪预报,合理安排滨海及海上活动。
(2)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减缓对海岸的侵蚀、保护海岸。例如:修建海堤和种植海岸防护林。
(3)选择合适的沿海海域、建设冲浪运动场所。
(4)发展技术,利用海浪发电。
[特别提醒]波浪能是重要的海洋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来源于太阳辐射能。
二、潮汐
1.概念:潮汐是海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现象,
古人将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汐。
2.成因: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有关。
3.周期和规律:一天中,通常有两次海水涨落;农历每月的朔月(初一)和望月(十五)前后,潮汐现象最明显(大潮),农历每月上弦(初七、八)和弦月(廿二、三)潮汐现象最小(小潮)。
4.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利用潮汐规律,进行潮间带采集和养殖、沿海港口建设和航运、潮汐发电等。
三、洋流
1.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2.分类
(1)依据:海水温度。
(2)类型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的洋流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的洋流
[特别提醒] 暖流的水温不一定比寒流高:温度较流经海域水温高的是暖流,较流经海域水温低的是寒流。同一纬度的海域,暖流水温高,寒流水温低。不在同一纬度的海域,寒暖流的水温不能比较高低。
3.影响
环境类型 影响 举例
沿岸气候 促进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低纬度海区水温不会持续上升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暖流沿岸地区气候比较湿润,寒流沿岸地区比较干燥
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 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北冰洋南下冷海水)交汇 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
受离岸风的影响,表层海水远离陆地而去,从而使得沿岸地区的海水水位较低,深层海水会上涌补充(冷海水上泛),沿海地区常形成上升补偿流,从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来,有利于鱼类的生长, 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
海洋航行 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 顺流加速、逆流减速
热带海域寒流流经地区、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海雾 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海雾较重
洋流从北极挟带冰山南下,对航运不利 拉布拉多寒流常挟带冰山
对海洋污染 (利)加快净化速度; (弊)扩大污染范围
[特别提醒]海水的运动通过影响海水温度的变化而影响盐度变化,暖流使水温升高,盐度变高,寒流则使盐度变低。
[归纳总结]
1.判断洋流的寒暖性质
(1)判定洋流所处的半球
①依据等温线的数值变化规律,确定洋流所处的半球。等温线数值自南向北递减,则位于北半球(如下图);反之则位于南半球。
(2)判定洋流流向
洋流位于海水等温线弯曲度最大处,并与等温线垂直,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上图中的洋流M和N)。
(3)判定洋流性质
①由水温高处流向水温低处的洋流为暖流(上图中的洋流M);反之则为寒流(上图中的洋流N)。
②通过判定洋流所处的半球,在北半球,自南向北的洋流为暖流,反之则为寒流;南半球情况相反。
③通过纬线的度数变化规律,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洋流一般为暖流,反之则为寒流。
[知识拓展]  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1.洋流分布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
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因此洋流的分布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密切相关。如下图所示:
北印度洋海域,形成典型的季风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