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第三次段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第三次段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9 06:17:05

文档简介

2022—2023 学年度下期高一第三次考试语文答案
1.C(职业画家的出现只是表象,职业画家模式化创作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才
是主因。)
2.D(A 项曲解概念,文中的独特并非就个人而言,指的是“文人画”这一
独特的现象; B 项以偏概全,并不是所有画家都有意识地按己意进行创作,
职业画家就不是这样; C 项强加因果,前后因果关系不成立,且文章也未
将两人作品进行比较。)
3.C(A 项符合“遣兴适意、抒情自娱”; B 项符合“托物言志”; D 项,非
模仿,符合创新。 C 项是对初学画者入格的规范要求,强调的是先要模仿,
与文中“文人画”内涵不一致。)
4.①举例论证。以苏轼的《枯木怪石图》证明其美学实践与理论的一致性。
②对比论证。将王维的画作与吴道子的画作进行对比,证明王维画作是艺术
境界更高的文人画。(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5.“少陵翰墨无形画”体现了苏轼“诗画一律”的观点。(1 分)杜甫的诗能
开拓出想象的空间,给人以意会的余地,达到“境生象外”的诗意效果;(2
分)“韩干丹青不语诗”体现了苏轼“画中有诗”的观点。(1 分)韩干的画
作能使人产生想象,给人一种品之无尽、味之无穷的表现内涵和意蕴。(2
分)
6. B【解析】“成功”表述不当,原文有“我已经下了决心,一定要赚很多
钱”,是“渴望”赚到很多钱。
7. C【解析】A.“来自城市底层的打工者”错误,原文有“从乡下出来时,
我已经下了决心”,应是“来自乡下”;B.“‘我’饱受非人的束缚与压迫”
错误,工作本身就是这样,表明的是工作的艰辛,选项过度解读;D.“在自
我的严苛要求与期许之下”错误,结合文意可知,不仅是“自我要求”,更
有“艰难的环境”。
8. ①“盘根错节的绳子,像一张网,结结实实地把我套住了”,形象地展现
出“我”被发现时的窘境,传神地隐喻了“我”被理想的枷锁牢牢套住;②
两个“爬”字饱含辛酸,隐喻“我”逐渐地适应了作为一只城市蜘蛛的角色,
习惯了这种异化的生存状态;③最终异化为蜘蛛的结局,更隐喻了打工者在
城市打拼之艰辛与悲惨,令人同情,而这作为小说的主旨,发人深省。9. ①
作者以暗喻描写了“我”站在高楼上向下看时的幻象:眩晕“像是一只大鸟,
在空中张开翅膀,只等我靠近过来,便会猛的飞出啄我的眼”。一个“猛”
字传神细腻地刻画了“我”对于高空作业的恐惧。②作者写“我”第一次粉
刷外墙时,“那只停留在半空中的翅膀,忽的扇了过来,我完全被裹挟在翅
膀的黑暗中”。作者通过描写因恐惧而产生的幻象及呕吐、流汗等动作,深
刻具体地刻画出“我”在克服心理问题之时所经历的痛苦折磨,展现出坚强
的意志。③大鸟之于蜘蛛,正如恐惧之于“我”,可见恐高对于“我”的巨
大威胁,以至于此情此景之下心神不定、摇摇欲坠,令读者不禁为之捏一把
汗、心惊胆寒。
10.C(原文断句: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
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11.B(“进士,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中通过春闹者”表述错误。春闹,一般指
{#{QQABYQIEgggoAABAABhCQQFiCkOQkAECAIgGhAAMMAAASRFABAA=}#}
会试,应考者为举人,考中者称“贡士”:殿试,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中
者称“进士”。)
12.D(根据原文中的“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可知,阳明学
派不是凭借王守仁悟出的“当自求诸心”的道理而创立的。)
13.(1)王守仁根据他们的风俗加以引导,夷人高兴,相随砍伐树木建造房
子,来给王守仁居住。(“因”,根据;“相率”,相从,相随;“栖”,居住,
给……居住)
(2)王守仁已经病得很严重,上书自请退职,举荐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
己,没有等待(朝廷的)命令竟然就回去了。(“乞骸骨”,自请退职;“举郧
阳巡抚林富自代”,宾语前置;“俟”,等待)
14.原因(示例):王守仁若率兵救援安庆就会被断绝后路,以致腹背受敌;
而南昌敌人守卫装备空虚,易于攻克,还能引叛贼回救,安庆之围自解。
计谋:围魏救赵。
附: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王守仁十五岁时,曾到居庸关、山
海关访问客人,放眼观览山川壮美。二十岁乡试考中,学业大有长进。只是
更加喜欢谈论军事,并且擅长射箭。弘治十二年考中进士。不久授官刑部主
事。正德元年冬天,刘瑾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上奏章
营救,刘瑾发怒,把他杖打四十六棍,贬为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一带群山连
绵,苗族、僚族人杂居。守仁根据他们的风俗加以教化、领导,这些少数民
族人民很高兴,大家一起砍伐树木建造房子给守仁居住。刘瑾伏诛后,遇赦
酌情调任庐陵知县。
兵部尚书王琼一向以为守仁是个奇才。十一年八月(因为他的推荐)守
仁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正当此时,南中地带盗贼蜂拥而起。守
仁亲自率领精锐部队驻扎在上杭,又佯装撤兵,出其不意直捣敌人营寨,俘
虏、杀伤七千多敌人。正德十四年六月,宁王朱宸濠造反。王守仁于是召集
众人商议说:“朱宸濠假如出兵沿长江顺流东下,那么南都就无法防守。我
想用计阻挠他们。”于是他派出很多间谍,用檄文传命府县说:“都督许泰、
郤永率领边疆部队,都督刘晖、桂勇率领京城部队,各四万人,水陆并进。
南赣王守仁、湖广秦金、两广杨旦各率领自己的部队合计十六万人,直接攻
打南昌。”又写了封在蜡丸中的密信送交朱宸濠的丞相李士实、刘养正,内
中说到他们归国的诚心,然后让间谍泄漏信的内容,朱宸濠果然心中怀疑。
十多天后侦察得知朝廷和地方部队并没来到,才明白是王守仁欺骗了他。
七月初一日,(朱宸濠)留宜春王据守本营,胁迫他的部下六万人,袭
击攻下九江、南康,然后兵出长江,逼近安庆。有人请出兵援助安庆,王守
仁说:“不能这样。现在九江、南康已被敌军占有,我们越过南昌和敌人在
江面上相持,九江、南康两郡兵力断我后路,这样将会腹背两面受敌。不如
直接攻打南昌,敌人守备空虚,我军进攻必胜。朱宸濠听到南昌被攻下,一
定会解围自救。我们在湖中迎击他们,没有不能取胜的。”大家说“好”。宸
濠果然从安庆撤兵而回,把战船连在一起组成方阵。官军用小船载着柴草,
乘着风势放火。朱宸濠的船搁浅,仓卒间换船逃跑,被(王守仁部下的士兵)
追上活捉。总共三十五天朱宸濠的叛乱就被平定了。
守仁(后来)病得很厉害,上书请求告老回乡,推荐勋阳巡抚林富代替
自己,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回去了。走到南安就病死了,终年五十七岁。
{#{QQABYQIEgggoAABAABhCQQFiCkOQkAECAIgGhAAMMAAASRFABAA=}#}
王守仁天资异常聪敏。十七岁时拜访上饶人娄谅,和他讨论朱子推究事
理的主要意思。回家后,每日端坐,研读《五经》。他在阳明洞中建造住室,
广泛阅读程、朱两家的学说,几年下来没有什么收获。贬官于龙场,荒僻之
地,无书可读,天天思索旧有知识。(一天),忽然悟到要推究事物原理获得
知识,应当自求于己心,而不应当求之于外物,(他)慨然感叹说:“道就在
这里呀。”从此深信不疑。当世学者聚集在一起跟从他,所以社会上有“阳
明学”的称法。
15.【答案】D 【解析】[滚绣球]没有表现出窦娥的善良孝顺。
16.①曲词念白贴近生活,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表现在多用口语、俗语,
不堆砌辞藻,明白如话。如“我只道官吏每还覆勘,怎将咱屈斩首在长街!”
中“每”“怎将咱”。②曲词念白符合人物身份、个性,人物情感真实自然。如
“嘱咐你爹爹,收养我奶奶”充分展示出窦娥作为儿媳孝顺婆婆的善良品性。
③曲词念白依据情境转换自如。如【鸳鸯煞尾】唱词中间,窦娥忽然记起
一件事,就用念白嘱咐父亲收养蔡婆,之后又接着用唱词衔接。(每点 3 分,
两点 6 分)
17.(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2)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3)略
18. ①走南闯北 ②妩媚多姿 ③挥汗如雨
19. 在正定广袤的大地上,散布着一百七十多个村庄,几乎村村都有常山战
鼓队伍,人人都会打一通战鼓。
【解析】本句主干:正定人人都会打一通战鼓。其他成分,如“在正定
广袤的大地上”确定了地点范围,可以单独成句;“散布着一百七十多个村
庄”强调村庄数量,可以单独成句;“几乎村村都有常山战鼓队伍”强调战
鼓队伍多,可单独成句。最后连在一起,即:在正定广袤的大地上,散布着
一百七十多个村庄,几乎村村都有常山战鼓队伍,人人都会打一通战鼓。
20. 画横线句子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意思是常山战鼓响起来了,不能没
有“高照”的身影。从结构上来看,承上启下。由上文的常山战鼓过渡到下
文对“高照”的描写。从表达上来看,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可以起到加强
语气和发人深思的作用,表明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定高照”也
极具魅力。
21. 它可以将食物包裹住,与外界环境隔绝,能防止空气中的灰尘等落在西
瓜表面。【解析】划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用食物包裹住”介词误用,
把“用”改为“将”或者“把”;二是“外界环境隔绝”成分残缺,在句首
加上介词“与”;三是“防止……不”不合逻辑,否定失当,去掉“不”。
22. ①原因是多方面的;②如果保鲜膜不合格;③细菌自然会更多。
23.核心素养指向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 人文情怀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 勇于探究
切题立意: 1.我们要有“不必在我”的心胸和“必定有我”的担当。
2.新时代青年要正确认识个人贡献之于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作用。
3.不急功近利,做利长远之事。4.不当局外人,不做抢功人。
5.坚持“有我”与“在我”的高度统一。
{#{QQABYQIEgggoAABAABhCQQFiCkOQkAECAIgGhAAMMAAASRFABAA=}#}
山河辽阔无一是我,人间烟火处处为我
“岁月骛过,山陵浸远。”胡适于晦暗时代的呼喊振聋发聩:“成为功
不必在我,功力必不唐捐。”然而月失楼台,雾迷津渡,时代幕布下多少人
于“不必在我”与“必定有我”之间徘徊迷茫。不禁发问:终亦何所亦乎?
“白鹭立雪,愚人看鹭,聪者观雪,智者见白。”笔者认为,真正的智
者,当如书记所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草木蔓发,
春生可望,山河辽阔无一是我,人间烟火处处为我!
山河辽阔,“功成不必在我”是淡泊名利的心志,是执着坚守的初衷,
让中华民族走至今天的国泰民安。
“拼却老红一万点,换将新绿百千重。”历史浩荡奔涌,无数仁人志士
深藏功与名,换来祖国的磅礴伟业。不是谁都能如樊锦诗一般“舍半生,舍
未名湖而趋敦煌”,替心钻研富清一般深藏功名几十载,无悔奉献助强国,
爱党爱国,忠诚坚毅;不是谁都能如于敏一般生于华夏战火飞扬,却淡泊功
名笃志强中华,去世后方换到真正名扬天下。他们将摧折的光阴视为天光如
鳞,将横生的荆棘化为前行磨砺,如一方磐石,一泓古井,屹立时间洪流,
不求功名,只为奉献。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人,才有了今天的繁华盛世。
“功成必定有我”是笃志报国的坚毅,是顽强拼搏的气概,让中华民族
在前进路上足音铿锵。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荡开时代的
一角,中华儿女拼搏向前、砥砺不息,祖国盛世繁华。君可见,蔡元培先生
在晦暗时代里摸光前行,办新学、聚青年,点燃民族生的希望;君可见,塞
罕坝林场上无数志愿者齐心协力变荒滩为绿洲,创造中国的生态奇迹;君可
见,疫情凉薄下无数医务工作者勇敢逆行,救死扶伤,携手编织大国荣光。
每个人都是一粒微尘,然而征途的光明却需要所有微尘共同铸造。正是微尘
不朽,征途方才有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方才充满希望。
揆诸当下,新的征程并非一马平川。有人片面强调“不必在我”,在“内
卷”潮流中被袭卷至迷茫之地,停滞不前;有人则歪曲理解“必定有我”,
将“有我”放大为“唯我”,进而高高挂起“利己主义”的旗帜。有句话这
样说,“你有希望,中国便不黑暗”。我们绝不能做畏首畏尾的退缩者,也
不能做利已唯己的冒进者,当做无私奉献、功不唐捐的实践者,描绘盛世安
澜。
值此民族复兴之际,战鼓催更之时,吾辈青年是民族大业的擎举者,当
将青春的颜色融入家国的底色,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态默默耕耘,以
“功成必定有我”的姿态拼搏奋斗,筑就时代的天际线,国家繁盛的铜墙铁
壁。
至将朗月清风下,斯文定有攸归。山河辽阔无一是我,人烟火处处为我。
美我中华少年,与国无疆!
{#{QQABYQIEgggoAABAABhCQQFiCkOQkAECAIgGhAAMMAAASRFABAA=}#}2022—2023 学年度下期高一第三次调研考试
语 文 试 卷
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所有答案都写在答题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李泽厚认为文人画的确立,是在“院体画随着赵宋王朝的覆灭而衰落,山水画的领导权
由宋代的宫延画院落到元代的在野士大夫知识分子手中”。这有失偏颇。笔者以为、文人画
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同院体画、画工画的比较中,对新的艺术价值、审美理想的自觉选择
和追求。元代是文人画成熟期,但推动文人画产生、发展的,应是宋代人的开拓与创造。
苏轼是一位创造性地倡导和建构文人画理论、开辟绘画艺术表现新境界的人物。从绘画
实践上看。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可以看到他的美学实践。怪石与枯木皆用清淡、空灵、松
散之笔似勾似擦,草草而成。虽笔墨不多,却有孤傲险怪之气,与其傲岸豪放的性格相一致,
抒写了胸中的磊落不平。苏轼較早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并指出了士人画与画工画的
不同。苏轼认为士人画的特点,是“取其意气所到”,而画工画则注重工形。在《王维、吴
道子画》及《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苏轼又提出了“得之于象外”“画中有诗”这个更具
文人画本质特征的思想。苏轼虽对吴道子的画也极尽称道,但当他以吴道子之画与王维之画
做比较时,却又将吴道子打入“画工”之列。他认为,吴画虽技巧娴熟高妙,达到了物象造
型生动、形神兼备的境界,而王画却“画中有诗”,能使画中之人物造型“得之于象外”,
使画面产生一种想象力,给人一种品之无尽、味之无穷的表现内涵和意蕴。因而王维之画达
到了更高的艺术境界,也更具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此基础上,苏轼又提出“诗画一律”
的主张,强调绘画与作诗方法的一致性,要超越对客体物象“写生”“传神”的局限,开拓
出想象的空间,给人以意会的余地,以达到“境生象外”的诗意效果。
长期以来,绘画理论界不少人一直把“形似”与“传神”作为区分画工画与文人画的主
要特征。认为苏轼等人所倡导的文人画反对“形似”而追求“传神”。其实,这种认识并未
揭示出文人画的本质特征。笔者以为,区分画工画与文人画的关键已不仅仅在于“形似”与
“传神”,而在于是否“画中有诗”,能否“得之于象外”,在于是再现客体物象之美,还
是表现主体内在精神、意趣的区别。
(摘编自傅合远《宋元文人画的审美追求》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的文人画,在世界艺术史上是一个独特的现象。关于它的起源,因标准不一,说法
也就不同。如果将作画的目的理解为请兴适意、抒情自娱和托物言志,并提出评判主张,从
高一下期第三次调研考试 第 1 页 共 10 页
{#{QQABYQIEgggoAABAABhCQQFiCkOQkAECAIgGhAAMMAAASRFABAA=}#}
而形成一种绘画思潮,并且冠名直接与文人相关而称作士人画,其始者就只能是北宋的苏东
坡了。
从历史的角度看,苏东坡在绘画史的作用,正如他在中国的文学史、书法史方面的作用
一样。因为他的士人画即文人画观念的提出,使中国绘画发展的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因此讲文人画发展过程中曾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时,几乎都集中注意到三个人:宋代的苏轼、
元代的赵孟频和明代的董其昌。有的论者说苏轼“这种以高逸人品为核心的“不可荣辱’之
艺术精神,经后人不断实践,至明代董其昌,发展为文人画论的重要原则,成为中国绘画的
优秀传统”。
但是,苏、赵、董三人的文人画理论是非常不同的,他们的审美旨趣、创作实践更有着
明显的区别。客观上,三人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不同;主观上,其个人的思想性格,甚至道
德人品的差异也很大。尤其是在“高逸人品”和“不可荣辱”方面,苏东坡一生志存高远,
心系家国,而且进退不改其志,荣辱不易初心。道德、文章、人格魅力冠绝古今,人以“坡
仙”称之。董其昌仅以书画为人所知。而董其昌生于晚明,面对内忧外患,阉祸党争,《明
史》称其“身自引远”,但在船山弟子章有汉《景传斋杂记》中,记有董其昌曾为魏忠贤书
楹联、匾额、画画事。
苏东坡创导文人画,同北宋绘画发展出现的问题分不开,更同苏东坡本人的人品、オ识
和性格分不开。
宋代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引起社会对艺术品的大量需求,加之绘画技艺的成熟,出
现了大批以售画为生的职业画家。为满足市场需求,职业画家不仅创作题材受到约束,主观
意愿的发挥也相对减少,画法因此也落入模仿、习气和程式化。《图画见闻志》记袁仁厚得
前代画家画样而作画成名,当然属于模仿甚至抄袭。《画继》记刘宗道每创一稿,便画数百
本出售,自然也使千图一面,趋于雷同。名画家赵昌的“折枝花”,也多从“定本”中来,
必然有程式化倾向。这种情形下,促使要按己意创作,以及题材、画法不受需求影响,甚至
把诗文意趣引入画中,把书法用笔施于画法,以遣兴抒怀、托物言志为目的之文人画应运而
生。
而当时有条件创导文人画主张和理论的人物,只能是苏东坡。因为北宋虽然有不少文人
能画,如文同、李公麟等,其艺术水平之高甚至不让当时最好的职业画家,但未见其有关审
美主张的论述。东坡则不然,他学识渊博,文、诗、词、书法诸艺术门类都具有极高的造诣,
而且东坡还将自己的诗文书法艺术思想,融会贯通到他的艺术创作理念中,实现其“自出新
意,不践古人”的审美创新理想。
(摘编自王连起《苏轼与中国文人画发展史》,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关于文人画的诞生问题,说法不一。材料一和材料二两文作者的观点基本相同,而李泽
厚则认为直到元代才确立文人画。
B.苏轼是一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绘画大师,他将文人画理论付诸自己的美学创作,《枯
木怪石图》就是其托物言志的作品。
C.文人画之所以在北宋开拓与创造,是因为宋代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绘画技艺的成
熟,出现了大批以售画为生的职业画家。
高一下期第三次调研考试 第 2 页 共 10 页
{#{QQABYQIEgggoAABAABhCQQFiCkOQkAECAIgGhAAMMAAASRFABAA=}#}
D.绘画理论界不少人认为苏轼等人所倡导的文人画反对“形似”而追求“传神”,材料一
作者对这一观点并不是完全认同。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文人画在世界艺术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种“独特”表现为只能由苏东坡创导。
B.苏轼文人画观念的提出,改变了绘画发展的方向,从此画家开始有意识地按己意进行创
作。
C.画家的技艺与人品同等重要,因董其昌为巨奸魏忠贤作画,故其作品难以与苏轼相提并
论。
D.画家的个人学识、审美主张及创新意识尤为重要,这些方面苏轼在同时代画家中高人一
筹。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画论与文中苏轼创守的义人画”内涵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
A.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之外者,化机也。(郑板桥)
B.画中含有文人之趣味,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陈师曾)
C.初学论画,当先求法,笔有笔法,章有章法,理有理法,采有采法。(董棨)
D.画之逸格,最难其俦;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黄休复)
4、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4分)
5、“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苏轼《韩干马》),这两句诗体现了材料种观
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4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支字,完成 6-9 题。
蜘蛛
陈然
我发现城市是由高度组成的。城市就是由高度组成的密林。它们笔直陡峭, 像刀刃一样
随时准备对我进行袭击。
来到省城后的第二天,我就受到了这种袭击。包工头把我们带到了七楼,说,今天,你
们就从这里干起,一直干到十二层,你们的任务就完成了。我很高兴,等包工头一走,就急
不可耐地奔向阳台。我还从未站在城市的肩上看一个城市,以前总是在它脚下看。忽然我觉
得有种尖锐的东西向我刺来,紧接着眼前一黑,如果不是我及时抓住了阳台的扶沿,恐怕就
摔下去了。我摸摸额角,并不觉得哪里不舒服,但睁开眼再往下看,晕眩又出现了。它像是
一只大鸟,在空中张开翅膀,只等我靠近过来,便会猛的飞出啄我的眼。以前在乡下,楼房
最多不过三层,它袭击不了我。我甚至三楼都没有上过。而现在,我每天都在半空里,它随
时可以狠狠啄我。一见它,我就恶心得要吐。那一刻,我恨不得揪住自己的脑袋往墙上猛撞。
我几乎绝望了。试想,一个对高度如此排斥的人,怎么在城里奋斗呢?
高一下期第三次调研考试 第 3 页 共 10 页
{#{QQABYQIEgggoAABAABhCQQFiCkOQkAECAIgGhAAMMAAASRFABAA=}#}
但我向别人隐瞒了实情。我努力不去看楼下,这使我的姿势有些僵硬,当僵硬的姿势快
要被某种必要的动作折断的时候,为了解救自己的身体,我只好故意从梯架摔到了阳台上。
这不要紧。我揉揉摔疼的地方又爬了上去。我不能就这么被打倒。如果它是一种病,那我就
做一个带病做事的人好了。再说,难道我不会制服它,把它治好么?对,我就是要制服它。
所以,当包工头问谁愿意去粉刷外墙时,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我想,如果我能做好这
件事,其他就不在话下了。刚来省城时,我还纳闷,心想几十层高的楼房,那些玻璃是怎么
装上去的,外墙是怎么粉刷的?后来我看到几个人在为一幢大楼洗玻璃,看到他们腰间系着
粗壮的绳子,整个人悬在半空中,我紧张得呼吸不出来,心想要是绳子突然断了怎么办?如
果要上厕所怎么办?
包工头问我,你真的行吗?包工头的眼睛总是那么厉害,好像知道我隐藏了什么。
但我还是坚决地点了点头说,行。
从乡下出来时,我已经下了决心,一定要赚很多钱,将来不说做大城市的人,至少也要
做个县城里的人。现在做城里人不难,我已经在为做一个城里人暗暗准备了,比如早上我不
买肉包子,中午吃快餐,我也不要肥肉。
我的身上绑着很多绳子,被放在屋顶的牵引机缓缓放了下去,从屋顶往下粉刷。那只停
留在半空中的翅膀,忽的扇了过来,我完全被裹挟在翅膀的黑暗中。我闭着眼,奋力从那黑
暗中挣脱出来,大口地呕吐着。包工头在上面喊,没事吧?我扶着墙,摆了摆手,朝上面大
声喊道,没事!
返回楼顶或地面时,我赶紧去洗澡。我的裤子已经湿了好几次。
但我还是咬着牙对自己说,没事。
有一次,还真有只鸟撞到了我身上。一只好像在城市里迷了路的小鸟。它先在我手上撞
了一下,接着在我肩膀上撞了一下。我腾出手把它捉住,放在我口袋里。只有口袋里,它才
不会迷路。
在高空看城市,觉得城市是漂浮的。风一吹来,整个城市都在晃动。下面的人如果不把
脸扬起来,是看不到我的存在的。有一次,我仿佛听到楼下有个小女孩在说,爸爸你看,上
面那个人多像一只蜘蛛啊。爸爸为女儿的比喻能力而高兴,说,对,他就是一只蜘蛛。
这天,我大概停留在一幢大楼的十五层的地方,天色将晚,我正准备收工,忽然发现牵
引机没了动静,紧接着楼下一片寂静。酒店里的灯光没有了,商场里的音响也没有了,像是
一艘大船驶到了没有水的地方。没有了灯光和音响的映衬,城市的一切显得是那么粗糙和丑
陋。很多人在叫,我也喊了起来。可我的声音没有人听到。这时,那只已经被我打败的鸟重
新从什么地方扑了出来,它重新把我裹挟到它黑暗的翅膀里面。
第二天,我终于被人记起。包工头在下面气急败坏喊我的名字:你还活着吗?我被缓缓
放下来了。盘根错节的绳子像一张网,结结实实地把我套住了。有人把绳子砍断。有人喊我
的名字可我没有反应。过了好半天,我才动了一下,又动了一下,然后真的像一只蜘蛛那样
慢慢爬了出来。
此后,我就像蜘蛛一样在大街上爬着。(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我”与城市的矛盾:“我”患有恐高症,而城市里面高楼密布。
高一下期第三次调研考试 第 4 页 共 10 页
{#{QQABYQIEgggoAABAABhCQQFiCkOQkAECAIgGhAAMMAAASRFABAA=}#}
B. “我”隐瞒恐高的真相:“我”尝试克服恐惧,成功赚到很多钱。
C. “我”高空作业时的状态:“我”呕吐出汗,成为他人眼中的“蜘蛛”。
D. “我”的异化:“我”因意外在高楼滞留一夜,被人救援后成为蜘蛛。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以一个来自城市底层的打工者为主人公,描写他为在大城市实现理想,不断迫使自己
挑战极限,终于在挂在高楼上一夜后成为了“蜘蛛人”。
B.开头引入“我”的遭遇,描写了“我”吊高作业时“身上绑着很多绳子”,形象地描绘出
“我”饱受非人的束缚与压迫,也为下文蜘蛛的出现埋下伏笔。
C.作者截取了一个父女对话的片段,借孩童的口吻指出了“我”此时就像一只蜘蛛,一幕充
满谐趣的对话却因以“我”的视角来呈现而具有讽刺意义。
D.“我”身上所背负的是一个打工者在城市立足的理想,然而在自我的严苛要求与期许之下,
最终不幸成为了理想的奴隶,被城市的蛛网塑成了蜘蛛。
8.本文的卡夫卡式结局富有隐喻效果,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9.有人评本文“以意象为镜面,来映照人的内心世界”,请通过“鸟”的意象加以赏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王守仁①,字伯安,余姚人。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纵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
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寻授刑部主事。正德元年冬,刘瑾②逮
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
山业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守仁移庐
陵知县。
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
起。守仁亲率锐卒屯于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十四年
六月,宁王宸濠反。守仁因集众议曰:“贼若出长江顺流东下,则南都不可保。吾欲以计挠
之,少迟旬日无患矣。”乃多遣间谍,檄府县言:“都督许泰、郤永将边兵,都督刘晖、桂
勇将京兵,各四万,水陆并进。南赣王守仁、湖广秦金、两广杨旦各率所部合十六万,直捣
南昌。”又为蜡书遗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叙其归国之诚,而纵谍泄之,宸濠果疑。十余日
诇③知中外兵不至,乃悟守仁绐之。
七月壬辰朔.,留宜春王居守,而劫其众六万人,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庆。或
高一下期第三次调研考试 第 5 页 共 10 页
{#{QQABYQIEgggoAABAABhCQQFiCkOQkAECAIgGhAAMMAAASRFABAA=}#}
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 )贼守,我越南昌( )相持江上,二郡兵
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
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联舟为方阵。官军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宸
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安阳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
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
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选自《明史 王守仁传》,有删节)
【注】①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②刘瑾:
明朝武宗时权宦,专擅朝政,后被判以凌迟。③诇:刺探,得知。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守仁天姿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
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B.守仁天姿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
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C.守仁天姿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
/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D.守仁天姿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
/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古代男子ニ十岁时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体犹
未壮,故称“弱冠”。
B.进土,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中通过春闱者,分为三甲,一甲三名,二、三甲各若干名。
C.兵部,隋、唐为尚书省六部之一,掌全国武官选用考核和军籍、装备、仪仗等行政之节
制。
D.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朝菌不知晦朔”中的“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守仁不畏强权,正直敢言。他曾因上奏章救戴铣等人得罪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B.王守仁擅长军事。上杭一战中,他假装撤兵,然后出其不意直捣敌人营寨,制敌获胜。
C.王守仁精于计谋。在平定朱宸濠叛乱时,王守仁审时度势,使用计策,让朱宸濠认为王
守仁有十六万士兵,不敢继续东下。
D.王守仁博学勤思。他最终悟得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的道理,就以此创立了阳明学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高一下期第三次调研考试 第 6 页 共 10 页
{#{QQABYQIEgggoAABAABhCQQFiCkOQkAECAIgGhAAMMAAASRFABAA=}#}
(2)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
14、在宁王军队逼近安庆时,王守仁不率兵去救援安庆而去攻打南昌,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
其原因。他的做法与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相吻合?(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5~16 题。
感天动地窦娥冤(第四折节选)
相关前情:窦天章问蔡婆,你六十开外的人了,家中有钱,为何嫁了老张又谋害他?
蔡婆回答不曾许他。窦天章弄明原委后说,你那媳妇就不该招认药死公公了。窦娥鬼魂
于是上前说明:当日问官要打俺婆婆,我怕他年老受刑不起,因此咱认做药死公公,委
实是屈招个!(唱)
[梅花酒]你道是咱不该这招状供写的明白。本一点孝顺的心怀,倒做了惹祸的胚
胎。我只道官吏每还覆勘,怎将咱屈斩首在长街!第一要素旗枪鲜血洒,第二要三尺雪
将死尸埋,第三要三年旱示天灾。咱誓愿委实大。
[收江南]呀,这的是“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痛杀我娇姿弱体闭
泉台,早三年以外,则落的悠悠流恨似长淮。
[鸳鸯煞尾]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
害。嘱咐你爹爹,收养我奶奶。可怜他无妇无儿,谁管顾年衰迈!再将那文卷舒开,(带
云)爹爹也,把我窦娥名下,(唱)屈死的招伏罪名儿改。
[注]第四折是全剧的结局,写窦天章考取功名后,做了提刑肃政廉访使,出使楚州。
窦娥的魂魄托梦给父亲诉说冤情,窦天章重新复查此案,为窦娥平反冤案。
15.下面对曲子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梅花酒]里,窦娥剖白自己屈招的原因,讲明曾经抱有“覆勘”幻想,将批
判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吏治。
B.[收江南]把俗谚的“有理无钱莫进来”改成“就中无个不冤哉”,将窦娥的
高一下期第三次调研考试 第 7 页 共 10 页
{#{QQABYQIEgggoAABAABhCQQFiCkOQkAECAIgGhAAMMAAASRFABAA=}#}
陈情申诉升华到新的高度,加大了对元代黑暗现实的针砭力度。
C.[鸳鸯煞尾]中作者借窦娥之口表达了变革现实、改造吏治的愿望,并开出了
疗救的药方:杀尽贪官污吏,与天子分忧,为万民除害。
D.[鸳鸯煞尾]和第三折中的[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都表现出窦娥刚强不屈
的反抗精神和善良孝顺的高尚品格。
14.王国维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请结合所选《窦
娥冤》第四折节选的内容,简要分析“自然”是如何体现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红楼梦》护身符中以“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写出了史家的广大富有,
而杜牧《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阿房宫占地面积之广和建筑
之高。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作者批判文人墨客们登临抒怀,面对金陵山川空发感慨的两句
是“ , ”。
(3)2023 年是中国农历癸卯年,生肖属兔。“兔”这一形象多次出现在古诗文中,如: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千年古刹隆兴寺天王殿前,古朴典雅的宁荣街和荣国府门前,铿锵雄浑的常山战鼓擂起,
让人们瞬间穿越历史。
在正定广袤的大地上散布着一百七十多个村庄几乎村村都有常山战鼓队伍,人人都会打
一通战鼓的村庄。常山战鼓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逢节庆,谁的鼓声更响,谁的鼓点更密,谁的花式更多,都是要拉开场子比试一番的。
已经记不清诞生过几届“鼓王”了,只记得那彩旗猎猎、铁甲闪闪的场面越来越盛大。
七十岁的老艺人张书社带着东杨庄村的常山战鼓队 ① ,从村镇里的田埂街头、
庙会庆典走上了各地甚至国际的大舞台。张书社他们相信:这声响还会传得更远、响得更亮
高一下期第三次调研考试 第 8 页 共 10 页
{#{QQABYQIEgggoAABAABhCQQFiCkOQkAECAIgGhAAMMAAASRFABAA=}#}
哩!
常山战鼓响起来了,哪能没有“高照”的身影呢?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定高
照,那在风中摇曳的雉鸡翎, ② ;一面面龙凤小旗缠在高高的中幡竹竿上,猎猎生
风。几十公斤的中幡在艺人们的身上上下翻飞。“托塔”“二踢脚”“孙猴背剑”“二郎担
山”……代表着吉星高照的中幡,似乎有着不倒的魔力。高照,高照,高高地照耀着正定古
城的人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而在每一次成功飞跃、每一次向上托举的背后都要付出无数的汗水和勇气,这些古老技
艺的传承者们不知付出了多少,那是无数次的练习和 ③ ,历经了一次又一次无畏无
惧地奋起……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
改变原意。(4分)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 题。
夏天吃不完的西瓜都会贴上保鲜膜,这是很多人的习惯做法。连在超市里卖的西瓜,切
开的也都会裹上一层保鲜膜。不过,有说法称,食物裹保鲜膜后不仅不会起到保鲜抑菌作用,
反而会繁殖更多的细菌。那么,保鲜膜还能放心使用吗?
保鲜膜,从名称上来看,它是为了帮助食物保鲜而设计制作的一种薄膜。它可以用食物
包裹住,外界环境隔绝,能防止空气中的灰尘等不落在西瓜表面。这对于西瓜的保存其实是
有好处的。
那为什么网传西瓜贴了膜反而细菌更多了呢? ① 。首先,你用的保鲜膜是否合
格? ② ,就难发挥保鲜的效果,时间久了细菌繁殖自然会更多。其次,还要看食物在
高一下期第三次调研考试 第 9 页 共 10 页
{#{QQABYQIEgggoAABAABhCQQFiCkOQkAECAIgGhAAMMAAASRFABAA=}#}
使用保鲜膜前的情况。如果西瓜在贴膜前,已经沾染了比较多的微生物、细菌,那贴膜后,
③ 。所以,大家最好使用合格正规的保鲜膜,而需要保存的食物应该尽快贴上保鲜膜并
及时冷藏保存。理想的保鲜膜应该符合以下条件:容易被拉出及剪开;容易与玻璃陶瓷及不
锈钢面食具(但非保鲜膜本身)黏合;接近透明并没有折皱、厚度不均等情况出现;能抵受
一般拉扯的压力。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
不得改变原意。(3分)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0 个字。(6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32 年 7 月 3日,《独立评论》第 7 号刊载了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胡适先生的杂文《赠
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其中写道:“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
功力必不唐捐。”习近平总书记也说:“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可是现实生活中,总有人把“不必在我”与“必定有我”简单地割裂开来:有的人片面
强调“不必在我”,认为既然我不一定能看到成功,那我的努力也就没有意义;有的人则歪
曲理解“必定有我”,将“有我”放大为“唯我”。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认识?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高一下期第三次调研考试 第 10 页 共 10 页
{#{QQABYQIEgggoAABAABhCQQFiCkOQkAECAIgGhAAMMAAASR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