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高中地理必修一同步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高中地理必修一同步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28 18:53:50

文档简介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编稿:李永华 审稿:王艳欣
考纲解读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知识清单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①含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②光合作用:植物:提供______;大气:提供______和______;土壤、水圈、岩石圈:提供________及________。
(2)平衡功能
含义: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性质: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________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如水土流失。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是自然地理环境________的重要表现形式。
4.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________状态的改变,如植被的破坏。
(2)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及由此引起的________变化。
参考答案
1.大气 土壤 水循环 生物循环 物质 能量 相互联系 合成与分解 叶绿素 有机物动植物的有机残体 无机物 能量物质 化学元素 有机界 无机界 光合作用 生物
2.叶绿素 CO2 热量 水分 无机盐
3.统一 整体性
4.地理环境 环境
要点精析
要点一:水循环、生物循环、地壳物质循环比较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地壳物质循环
概念 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 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
环节 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吸收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 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
物质循环简图
能量交换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 太阳能化学能热能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
意义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地塑造地表形态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能量传输
地球四大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 【高清课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97215地理环境整体性概述
四大圈层间所交换、传输能量的来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重力能及地球内部的热能等。
四大圈层间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界形成统一的整体。这种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统一;另一方面,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如人类对碳元素的影响,大量使用矿物燃料使大气中CO2含量增加,导致大气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变暖,并引起两极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例题1】(2016 邯郸一中高一期末)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分别是( )
A.植树种草、降水增加、洪涝减少
B.植树种草、水土保持能力增强、洪涝减少
C.毁林开荒、降水减少、洪涝增多
D.毁林开荒、水土流失严重、洪涝增多
(2)该示意图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 B.整体性 C.稳定性 D.地带性
解析:(1)图中箭头表示各个因素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植树种草,可增加地表水下渗,防止水土流失,减轻洪涝灾害。(2)该图中各种关系体现了生物圈、水圈、土壤圈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故表现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答案:(1)B (2)B
【例题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疏勒南山位于青海省北部,是祁连山系中现代冰川广泛发育并分布最集中的一条支脉。疏勒河是甘肃省河西走廊内流水系的第二大河。
材料二 干旱地区的内流河流域生态脆弱,生态系统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流域未被人类开发以前,水资源主要消耗于天然的生态环境系统,随着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其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下图为疏勒河流域示意图。
(1)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西北地区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性。

(2)说出近年来该流域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并简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 。
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疏勒河是内流河,位于河西走廊,深居内陆,属于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从环境整体性角度来分析,气候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且季节变化大,所以河流稀少,且流程短,流量小,多为内流河,加之气温季节变化也大,地表岩石受风化和风力侵蚀严重,所以多戈壁荒漠,使得土壤贫瘠,难以生长植被。
(2)由(1)题可知,该地区干旱,多荒漠,植被少,生态环境脆弱,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应为土地荒漠化,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由材料“随着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其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可知,人类的活动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而不当的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的利用不合理,加重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答案:(1)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物理风化和风力侵蚀作用显著,多戈壁、荒漠;地表水贫乏,河流稀少且多为内流河;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小;植被稀少。
(2)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自然原因: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偏少(气候持续干旱);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
要点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光合作用的生产功能图解
2.野生动物的平衡功能(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图解
【典型例题】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四个空格中填出适当的分子式或化学元素符号。
(2)从图中可以看出,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概括地说,生物出现后,使自然界中______原有的迁移方式发生了变化,同时改变了________圈、________圈和岩石圈。
(3)从图中可以看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周围环境中的________合成________,同时把________能转化成________贮藏在有机体中。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从空气中吸收________,从土壤中吸收________,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________。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双选)
A.生物在陆地上出现以后促进了土壤的形成
B.植物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许多自然带的名称用植物类型的名称来表示
C.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比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更大
D.由于动物影响环境,故对环境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5)一般认为大气中的氧主要是________进行________作用的结果,而地球上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氨和CO。
解析: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把环境中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同时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贮藏在有机体内。同时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发生迁移,并使它们原来存在的形式,改变了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地球上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氨,而现在地球上的大气组成就是生物活动参与的结果。光合作用吸收CO2,放出O2;微生物分解作用释放N2。
答案:
(1)从左到右、由上而下依次为:CO2、O2、N2、H2O
(2)化学元素 大气 水
(3)无机物 有机物 太阳 化学能 二氧化碳 水、氮和其他化学元素 氧气
(4)AB (5)绿色植物 光合 CO2 CH4
要点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2.湖泊和大型水库与周围地区局部的大气环流,能对周边地区环境进行整体调节
[案例分析]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与海南岛地理环境整体性表解
地理环境 西北内陆地区 海南岛
纬度位置 北纬40°附近 北纬20°以南
海陆位置 距海远 四周被海洋包围
降水 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气候干旱 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降水丰沛
地表水 地表水贫乏 地表水丰富
外力作用 日照强,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岩石物理风化作用强,化学风化作用微弱,风力侵蚀、搬运作用强,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弱 终年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小,岩石化学风化作用强,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强,受热带气旋、台风的影响,风力侵蚀、搬运作用强
植物 气候干旱、植物稀少,物理风化作用剧烈,岩石崩解碎裂,形成戈壁沙漠 终年高温多雨,植物茂密,属于热带雨林,动植物丰富
土壤 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典型土壤为荒漠土 终年高温多雨,典型土壤为砖红壤或砖红壤性红壤
要点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所引发的不同环境效应图解
土壤:土壤也是反映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高清课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97215 四大圈层相互作用 以土壤为例
当雨水淋洗时,许多化合物都被洗去,然而氧化铁(铝)最不易溶解,反而会在结晶生成过程中一层层包覆于粘粒外,并形成一个个的粒团,之后亦不易因雨水冲刷而破坏,在高温多雨的气候下,强烈的淋溶使土壤中盐基和硅酸大量流失,土体中铁、铝氧化物富集呈红色。
在排水良好的条件下,有机质氧化非常迅速,使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较低。
植被起着维持土壤肥力低态平衡的关键作用,雨林一旦被砍伐,这种平衡随即破坏,土壤肥力将由于氧化、淋溶和土壤侵蚀而迅速降低。
如果土地利用方式是游垦,(火烧),一般土地在种植谷物和蔬菜2~3轮后,生产力便很快降低。
【例题1】
读“雨林破坏对环境影响示意图”(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右侧未受破坏的雨林,树林覆盖使土壤免受________和________。
(2)树木要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可以靠不断形成的________经微生物分解为营养物质,归还给土壤,又供植物利用,使森林资源得到________。
(3)左侧大量的雨林遭到采伐,结果降水直接到达失去保护的地表,会使淋溶作用增加,导致土壤________,没有了树木,________逐渐减少,树木失去营养源,可能造成森林退化、土壤侵蚀、________灭绝等严重问题。
(4)上述事例说明,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________系统。一种资源的变化,必然影响到周围其他的________要素。因此,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________的考虑和对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热带雨林地区生物、气候、水、土壤等资源和要素之间的整体性特征,做题时要注意联系森林资源的环境效益进行分析解答。
答案:
(1)暴雨冲刷 烈日暴晒
(2)枯枝落叶 更新
(3)侵蚀 枯枝落叶 物种
(4)整体 环境 综合
【例题2】
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的中心“甲”最有可能是( )
A.森林破坏 B.气候变化
C.人口数量增多 D.围湖造田
(2)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综合性特征 B.区域性特征
C.整体性特征 D.差异性特征
解析:(1)甲只有是森林破坏才有可能与其他事象都发生影响,而气候变化有可能使得河流径流量变率减小;人口数量增多不一定就水旱灾害增多,如果人们保护环境,有可能减少水旱灾害;围湖造田不一定就会土地荒漠化加剧。
答案:(1)A (2)C
思维拓展
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8分)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10分)
(3)简述罗布泊的干涸对干旱区流域开发的启示。(12分)
解析:本题以罗布泊水面变化为背景,考查地势特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第(1)问:地势与湖面面积(湖岸线进退)变化相关,结合图中湖岸线变化判断即可。第(2)问:首先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河流水量与三角洲之间的关系判断即可。第(3)问:从环境的整体性和可持续发展角度结合干旱区域特征综合分析。
答案:
(1)地势逐渐降低。自A地至B地湖岸线由老到新,湖面逐渐萎缩,老湖岸线海拔高,新湖岸线海拔低。(也可根据水流方向或湖盆地势特点判断)
(2)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3)充分考虑流域地理环境整体性,因地制宜进行综合开发。统筹上、中、下游用水,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关系;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资源开发规模.调整产业结构,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课外拓展】
地球上的碳循环
地球上的碳循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化合物,然后通过食物链传递。生物有机体在适宜的地质条件下积累而形成的泥炭、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碳的巨大储藏库。当它们被采掘、利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后,又释放到大气中,参与地球上的碳循环。此外,生物的呼吸作用也是地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下面“碳循环示意图”:
组成要素:________、水、岩石、生物、________、地形
物质能量交换过程:________、________、岩石圈物质循环
整体性含义:各地理要素间进行着________迁移和________交换,形成了
一个________和相互制约的整体。
整体性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________,利用光能,把CO2和水及无机盐
合成为________,并且释放氧(O2)。
分解作用:________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________的形式归还到环境中。
过程
概念:有机质的________过程
意义:使________和________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联系
自然地理环境的________和________
生物循环
早期大气成分:CO2、CO、CH4、NH3
氧的来源:植物的________
氮的来源:部分来自________的作用
改造大气圈
改造水圈: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从水体吸收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改造岩石圈:生物参与岩石风化与土壤的形成。
结论:地球上生物的出现,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
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生物在地理
环境形成与
演化中的作用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巩固练习】
1、 单项选择题
1.大量捕杀非洲热带草原上的狮子、猎豹,若干年后草原环境将( )
A.恶化后逐渐变成森林环境 B.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C.植食动物大量增加 D.可能逐渐出现退化、沙化
读图,完成2~3题。
2.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特征 B.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
C.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D.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3.下列叙述中,属于P环节的是( )
A.降水多集中于夏季—河流有夏汛
B.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
C.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D.山区坡陡—河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4.东北平原黑土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地形平坦,有机质不易流失
B.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有机质长期积累起来的
C.地表植被覆盖率大,植物归还给土壤的有机质
D.人们耕作科学,对土地的利用合理
5.下图表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图中数码表示的作用正确的是(  )
A.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是③
B.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④
C.表示绿地对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①
D.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②
6.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最初的生命诞生在有氧环境中
B.原核生物能通过遗传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C.自由氧原子吸收紫外线,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减弱
D.生物进化能促使环境变迁,环境变迁则不可能促进生物进化
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回答7—8题。
7.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
A.地壳上升 B.水源减少 C.气候变干 D.物质沉积
8.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稳定性 D.脆弱性
9.下图是我国某地区略图。读图回答。
图中景观图片为黄土塬(黄土高原地区面积广阔、地面平坦的黄土高地)。黄土塬上水循环过程不同于黄土高原其他地貌类型区,其最弱的环节是( )
A.降水 B.下渗 C.蒸发 D.地表径流
10.(2016 石家庄一中高一期末)荒漠地区降水稀少,导致动植物资源贫乏,说明了自然资源( )
A.分布的不平衡性 B.数量的有限性
C.资源之间的联系性 D.利用的多用性
2、 非选择题
11.读左图“我国西北局部地区图”和右表,完成下列各题。
年份 石羊河年径流量(亿m3) 流入民勤年径流量(亿m3)
1957年 13.31 4.64
2003年 13.03 1.17
(1)该区域年均降水量仅150mm左右,属于________(气候类型),塑造当地地表景观的主要外力是________。
(2)左图显示,该区域城镇都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简要分析原因。
(3)近50年来,民勤县境内绿洲面积逐渐缩小,结合右表回答其根本原因是( )
A.全球变暖,石羊河水量明显减少   B.流域内用水量增加,上游来水量减少
C.地表径流在沙漠地区大量下渗    D.干旱加剧,沙尘暴频发
12.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受另一个区域物质运动的影响。
(1)描述图示期间该区域陆地变化特点,并指出其泥沙主要来源区。
(2)泥沙主要来源区哪些气象灾害会加速该区域陆地面积变化?为什么?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大量捕杀狮子、猎豹,会使草食动物增加,从而导致草原超载,逐渐出现退化、沙化。生物之间应保持物种和数量相对平衡。
2.答案:A
解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3.答案:C
解析:P环节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夏季高温多雨,有机质易分解,形成贫瘠的红壤。
4.答案:B
解析:黑土是地表植被经过长期腐化形成腐殖质后演化而成的土壤,在寒冷的气候下形成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而有机质含量不会随地形的平坦而增加;人们的耕作也不会使地表植被长期腐化,东北平原地区地表植被覆盖率并不高,植被主要集中在山区。
5.答案:A
解析: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受流水侵蚀作用冲刷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不同温度带生长的植物不同,是气候对生物的影响,应为①;绿地净化空气,是植物对气候的影响,应为②;植被破坏引起的土壤肥力下降应为④。
6.答案:C
解析: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原核细胞生物,诞生在无氧环境中。藻类植物属于真核细胞生物;藻类光合作用效率提高,加速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自由氧原子吸收紫外线,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减弱。生物进化促使环境变迁,环境变迁促进了生物进化。
7.答案:D
解析:图中显示沉积物成层堆积导致湖泊面积缩小直至消失。故选D。
8.答案:A
解析:湖泊消亡导致当地的小气候、植被、动物等自然景观发生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9.答案:D
解析:在黄土高原上水循环的各环节中,不同的地貌区,降水与气候关系密切,相差不大,但由于黄土塬面积广阔,地形平坦,使得地表径流不易汇集,流速较缓,因而有利于下渗、蒸发环节。黄土塬上地表径流数量少、流量小、流速缓。
10. 答案:C
解析:自然资源虽然各具特色,但作为自然资源的整体,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11. 答案:(1)温带大陆性 风力 (2)河流沿岸 绿洲上 水源充足,地形平坦(3)B
解析:(1)我国西北地区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多沙漠戈壁,天气干旱,风为主要外力。(2)根据左图可见,城镇多分布在河流的沿岸,绿洲地区。因为绿洲附近水源丰富,地形也较为平坦,适合人口在这里生存和聚集。(3)根据右表数据可见,石羊河年径流量减少了,流入民勤县的年径流量减少的更多,水源的减少使得绿洲面积缩小了。
12.解析:(1)据图定位该地为黄河下游地区,泥沙来自于黄土高原。据图中信息分析随时间推移陆地面积变大,且向海洋方向扩展。
(2)该区域陆地面积扩大主要是因为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此沉积。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暴雨、洪涝会加剧该区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会增加。
答案:
(1)陆地面积扩大;向东北方向(海洋或河口方向)扩展;延伸速度越来越快。黄土高原。
(2)暴雨、洪涝。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地形破碎,沟谷发育,坡度大,暴雨和洪水对地表的侵蚀强度大,形成的径流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泥沙在该区域沉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