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单元复习与巩固高中地理必修一同步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单元复习与巩固高中地理必修一同步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28 18:55:42

文档简介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单元复习与巩固
1、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1. 结合实例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3. 知道区域差异有不同的空间尺度,能明确理解地域分布规律的形成和表现。
知识经纬
二、要点精析
(一)水循环、生物循环、地壳物质循环比较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地壳物质循环
概念 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 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
环节 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吸收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 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
物质循环简图
能量交换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 太阳能化学能热能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
意义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地塑造地表形态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能量传输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光合作用的生产功能图解
2.野生动物的平衡功能(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图解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2.湖泊和大型水库与周围地区局部的大气环流,能对周边地区环境进行整体调节
[案例分析]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与海南岛地理环境整体性表解
地理环境 西北内陆地区 海南岛
纬度位置 北纬40°附近 北纬20°以南
海陆位置 距海远 四周被海洋包围
降水 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气候干旱 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降水丰沛
地表水 地表水贫乏 地表水丰富
外力作用 日照强,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岩石物理风化作用强,化学风化作用微弱,风力侵蚀、搬运作用强,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弱 终年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小,岩石化学风化作用强,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强,受热带气旋、台风的影响,风力侵蚀、搬运作用强
植物 气候干旱、植物稀少,物理风化作用剧烈,岩石崩解碎裂,形成戈壁沙漠 终年高温多雨,植物茂密,属于热带雨林,动植物丰富
土壤 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典型土壤为荒漠土 终年高温多雨,典型土壤为砖红壤或砖红壤性红壤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所引发的不同环境效应图解
【典型例题】
这是一片备受世人瞩目的土地,从自然环境到人类文明的演进,无不留下深深的印记。自然地理环境又是由大气、水、岩石和生物圈组成的整体。
(1)由图中资料,分析推断该区域商周时期与现在气候特征的差异。
(2)结合所学地理知识,解释该区域水土流失形成的自然原因。
(3)请你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在水土流失的过程中,本区域各地理要素体现整体性的。
解析:(1)野象的生活需要较为湿热的气候,而商周时期其在中国的分布可到达黄土高原地区,由此可以推测当时当地的气候应比较暖湿。(2)该区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应从气候、土壤、植被等方面进行分析。(3)本题需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着手进行分析,答题时应凸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性特征。
答案:(1)商周时期:气候温暖湿润;现在:气候较商周时期干冷。气候处在不断变化中。(2)该区域降水集中,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多垂直节理;气候逐渐于冷的变化趋势导致植被覆盖率逐渐降低,植被保持水土的功能逐渐下降。(3)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气候、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黄土高原景观正是在这种统一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
(五)自然带
1.自然带概念的三个要点:
一是自然带的形成因素: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二是自然带的构成要素:有一定热量和水分组合以及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三是自然带的分布特点: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
2.“理想大陆”(海岸线平直,无地表起伏)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六)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别称 纬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定义 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或者说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并大致与经线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自然带大体沿等高线方向延伸,从山麓向山顶更替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水热条件随海拔的差异而变化
重要因素 水分 热量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受到地球形状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变化为基础 水热条件的垂直变化导致气候、自然带的垂直变化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低纬度海拔较高的山地
典型案例 非洲沿20°E经线自赤道向南北两侧自然带的变化:从赤道向南北两侧分别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大陆东西两岸从沿海向内陆分别是森林→草原→荒漠 珠穆朗玛峰、安第斯山、阿尔卑斯山、乞力马扎罗山的垂直自然带
1.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1)山体要达到一定高度;(2)山体所处的纬度愈低,垂直自然带就愈多;(3)山体的起点高度低,相对高度大,自然带垂直分布差异明显,如珠穆朗玛峰南坡起点低,又处在亚热带,自然带与由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有些相似;北坡起点处的青藏高原海拔4 000米以上,垂直带谱比南坡少得多。
规律:垂直带谱的数目、组成与纬度、高度的关系可通过下图直观地反映出来。
2.雪线分布高度的影响因素
地球上各地区雪线的分布高度起伏多变,主要取决于气候与地貌因素的综合作用。气候上温度和降水量都与之有关系。地表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降低,因而雪线分布高度的总趋势也由赤道向两极降低。
降水量与雪线的高度关系密切。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反之越高。因而,全球雪线高度最高的地区不在赤道附近,而是在副热带高气压带。
地貌因素对雪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势和坡向上。陡峻的山地,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对于北半球而言,南坡、西坡日照多,冰雪消融量大,雪线偏高,而北坡和东坡的雪线位置较低。但是,气候上的温度和降水相对于地貌因素对雪线的影响更大,因而也会出现山脉南坡雪线低的情况。如喜马拉雅山南坡积雪带要比北坡低四五百米,因为南坡为西南季风迎风坡,降水丰富,积雪量大,海拔较低,属海洋性冰川;而北坡降水少,积雪少,属大陆冰川,故海拔较高。
3.非地带性
地带性自然带缺失;改变了该有的自然带;原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异常”(约束或拓展);斑块状(分散的自然带)等。
4.世界气候类型与陆地自然带的相关性比较图
【典型例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自然景观从东部的蓝天白云下的草原景观向西不断发生变化,草类逐渐稀疏,演变为荒漠景观,再到西部地区演变为戈壁景观。
材料二 我国古代的诗句,往往蕴含着某种地域分异规律。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材料一中自然景观的变化是怎样形成的?体现了何种地域分异规律?
(2)从地理学角度看,从塞北到江南的自然景观差异属于哪种地域分异规律?产生的基础是什么?
(3)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反映的分别是哪种地域分异规律?
(4)为什么说地球上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解析:第(1)题,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来自东部太平洋,内蒙古自治区从东部向西部距离太平洋越来越远,大陆性越来越强,降水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了景观的变化。第(2)题,从塞北到江南纬度越来越低,气温越来越高,热量发生了变化,所以才有塞北踏冰雪,江南看杏花。第(3)题,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随着山地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延迟了桃花开放的时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说玉门关内尚有春风杨柳,而西出关外,就没有春天的景色了,而是干燥的沙漠和戈壁,这是降水的逐渐减少,造成了植被的缺失。第(4)题,地球上的不同地区在纬度、经度、地形、水源、植被、热量等方面都是存在差异的,或许会有类似,但不会完全相同。
答案:(1)全球陆地上的降水,绝大部分来自海洋。内蒙古自治区从东部向西部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量不断减少,自然带由草原带逐渐过渡为荒漠带。这种自然景观的变化是由距海远近不同导致水分差异大造成的,体现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2)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热量。(3)垂直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4)不同区域的热量分布及其组合状况是不同的,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巩固练习
1、 选择题
读某大洲局部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 甲、乙、丙自然带分别为(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热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荒漠带
2. 乙自然带在图示区域的分布主要体现了( )
A.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雪线高度是指终年积雪下限的海拔。下图为“南半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
3. 对南半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曲线的表示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4. 关于下列山地雪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珠穆朗玛峰北坡纬度比南坡高,对应的雪线高度是北坡低于南坡
B.天山北坡降水多于南坡,雪线高度是北低南高
C.阿尔卑斯山南坡降水多于北坡,雪线南低北高
D.安第斯山南端东西坡纬度相同,对应的雪线东低西高
5. 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主要作用机制是( )
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
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
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
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6. 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 )
A.温暖湿润 B.温和干燥 C.高温多雨 D.高温干燥
7. 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8. 有文献表述:“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按此理解。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 )
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
C.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
9. 导致咸海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B.大量引入湖河水灌溉
C.湖泊沿岸植被被破坏 D.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10. 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相符的是( )
A.风力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强烈 B.多外流河和咸水湖
C.流水侵蚀严重,风力侵蚀微弱 D.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多
二、非选择题
11. 读澳大利亚大陆自然带分布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自然带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
(2)自然带A—D—E的变化体现了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影响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自然带A—B的变化体现了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影响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
(3)从图上看,澳大利亚大陆自然带分布有何特点?形成这种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12. 读北半球中纬度某山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自然带的分异体现了什么地带性规律?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图中森林带一般属于哪类森林自然带?该自然带在南、北坡分布差异的产生原因是什么?
(3)北坡森林带上、下均有丰富的草场资源。为了充分利用草场资源,当地牧民一般把__________带(图中自然带)作为夏季牧场。
答案与解析:
1. B 解析:根据大陆西岸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可判定30°S以南分布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30°S以北分布的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
2. D 解析:根据大陆东岸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乙自然带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但因沿海山地阻挡,该地区降水偏少,气温较高,形成了热带草原带。
3. A 解析: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故C错;降水在赤道和副极地地区应较多,故B、C错;雪线最高应在副热带地区,d图中雪线高度和气温曲线都不正确,故本题选A项。
4. B 解析:珠穆朗玛峰南侧降水多于北侧,故南侧雪线低;阿尔卑斯山南坡为向阳坡,雪线南高北低;安第斯山西侧为迎风坡,雪线西低东高;天山北侧受来自大西洋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相对较多,雪线较低。
5. D 解析: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减弱风速,拦截风沙流中的沙尘。风速降低,则拦截风沙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6. D 解析: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颈、多刺、硬叶等特点,是长期适应环境进化的结果,该岛生存大量这种植物,反映了该岛气候干旱,炎热干燥。
7. 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这一地表过程是反应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又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则黄土高原不符合,石灰岩地区受风力侵蚀作用不明显,即选C。
8. A 解析:文献表述的地带性属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而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属于此规律;而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属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属于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属于非地带性规律。故选A。
9. B 解析:锡尔河和阿姆河是咸海的主要淡水来源,两河附近居民大量引入湖河水灌溉,是咸海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
10. A 解析:我国西北地区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降水稀少,土壤贫瘠,多内流河,干旱的环境使得昼夜温差大,季节变化性大,风力作用强,风化作用强。
11. (l)热带雨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由赤道到两极 热量 (3)澳大利亚的自然带分布呈半环状:从北、东、南三面向西植被呈森林—草原—荒漠变化 水分
12. (l)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产生原因:随着海拔的升高,水热条件发生明显的垂直变化,导致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特征发生垂直分异。 (2)针叶林带 北坡降水比南坡降水多 (3)高山草甸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