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大气》单元复习与巩固
1、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1.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能够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风的形成。
2. 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能够理解气压中心形成和分布的原因,以及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 熟悉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以及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
4. 了解气候的自然规律和特点,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和对策。
知识经纬
二、要点精析
关键词: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 天气系统 气候
(一)大气的分层结构与受热过程
1.大气的垂直分层
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度 特点
对流层 低纬17~18 km中纬10~12 km高纬8~9 km ①贴近地面的大气最低层,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与固体杂质;②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③对流运动显著;④天气现象复杂多变,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平流层 自对流层顶至50~55 km ①大气中存在一个臭氧层,吸收紫外线;②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③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流平稳;④天气晴朗,能见度好;⑤有利于高空飞行;使地球生物免受紫外线侵害
高层大气 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层2000~3000 km ①空气密度很小,气压很低;在②80~500 km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短波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2.大气的受热过程
【典型例题】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两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___________ 。
(2)白天阴天,气温比晴天时较___________ ,这是由于___________ 。
(3)夜晚阴天,气温比晴天时较___________ ,这是由于___________ 。
(4)霜冻多出现在晴天夜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云量的多少既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也影响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阴天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量大,夜晚对地面保温作用强,故昼夜温差小;晴天时,由于白天削弱量少,故气温高,而夜间逆辐射弱,故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故夜间易发生霜冻。
答案:(1)B (2)低 云的反射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3)高 有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更强,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4)晴天夜间大气逆辐射弱,地面降温幅度大
(二)逆温的类型及其影响
1.辐射逆温
因地面强烈辐射而形成的逆温称为辐射逆温。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因辐射冷却而降温,与地面接近的大气层冷却降温最强烈,而上层的空气冷却降温缓慢,因此使低层大气产生逆温现象。一般日出后,辐射逆温就逐渐消失了。
2.锋面逆温
锋面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暖气团位于锋面之上。冷气团在下。在冷暖气团之间的过渡带上,便形成逆温。
3.地形逆温
在低洼地区(谷地、盆地)因辐射冷却,冷空气沿斜坡下沉流入低洼地区形成逆温。这种逆温称为地形逆温。
4.平流逆温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气层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小,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典型例题】
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空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数值。读“某地春季某日气温垂直递减率(℃/100米)时空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天该地几乎没有对流运动发生的时段是( )
A.9~17时 B.18~次日7时 C.17~次日9时 D.19~次日6时
(2)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
A.100米 B.200米 C.400米 D.500米
(3)如果该地位于华北地区,这天( )
A.大气环境质量好 B.不容易有沙尘暴形成
C.较有可能阴雨天气 D.能见度高,行车方便
解析: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定义可知,图中数值为正值时,随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数值为负值时,随海拔的升高气温上升,0表示气温无变化。由此可知,在18~次日7时出现了逆温现象,大气对流运动受阻,不易形成降雨,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能见度低,大气环境质量,但有利于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出现逆温的最大高度可从图中直接读出。
答案:(1)B (2)C (3)B
(三)大气运动基本原理----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
①山谷风
白天,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爬升,形成谷风;夜间,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底。形成山风。
②城市风
近地面风向从郊区吹向市区中心,高空风向由市区中心上空吹向郊区上空。
③海陆风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白天,陆地受热快,气温比海面高,气压比海面低,在低空,风由海面吹向陆地,即为海风,高空气流方向相反;夜间,陆地降温较快,气温比海面低,气压比海面高,在低空,风由陆地吹向海面,即为陆风,高空气流方向相反。
【典型例题】
我国东南一滨海城市的高中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海陆风的现象及影响”小课题研究。甲图是学生绘制的该滨海城市的海陆气温日变化图;乙图是学生绘制的该地区海陆之间气流的运动状况图;丙图是该城市海陆风的天数统计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帮助他们完成这项研究。
(1)海陆风是沿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________的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更替而转换。它也是一种________,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之一。
(2)图甲中代表陆地的序号是________;由图甲可推断,图乙中海风出现的时间约为:
A.18时~次日7时 B.4时~当日14时 C.16时~次日8时 D.6时~当日18时
(3)从图丙可知,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因季节而异,________(季节)最少。主要原因是什么?
(4)简析海风对沿海城市大气环境的有利影响。
解析:第(1)题,海陆风是热力环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成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海陆受热差异。第(2)题,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其温度变化比陆地小,昼夜温差小,图中①为陆地,②为海洋。白天,陆地气温高,形成低压,吹海风。第(3)题,从图丙可以看出,一年中冬季海陆风出现次数最少,此时我国受强胜的冬季风影响,海陆温差小,不易形成海陆风。第(4)题,海风对降低城市温度,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大气污染物,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1)海陆热力性质 热力环流(2)① D (3)冬季 冬季风强盛从而掩盖了海陆风。(4)海风从海上吹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四)大气的水平运动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作用力 概念 对风向风速的影响
水平气压梯度力 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既影响风向(风向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又影响风速(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地转偏向力 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 只影响风向(使风向逐渐偏离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不影响风速
地面摩擦力 地面与空气之间,以及运动状况不同的空气层之间互相作用而产生的阻力 既影响风速(降低风速),又影响风向
2.风力的判读方法
风力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因此,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也大。但要注意不同的两幅图上的等压线值和比例尺两种情况的变化。规律如下:
(1)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
(2)比例尺越大,水平气压梯度越大,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则相反。
(3)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小,则 相反。
【典型例题】
读世界某区域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最大气压差可能为________。请分析这种巨大差异的形成原因。
(2)图中O地的风向为________。
(3)此日,O和P两地风力较大的是________,并说明判断理由。
解析:(1)从图中可知图示区域内,最小气压值为990~995 hPa之间,最大气压值在1 040—1 045 hPa之间,故图示气压差在45~55 hPa之间,这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2)考查等压线图上风向判读:北半球垂直等于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右偏(西)(3)O处等压线稀疏,且位于陆地上摩擦力较大,风力较小;P处等压线密集,且位于海洋上摩擦力较小,风力较大。
答案:(1)50 hPa 由于海陆分布及热力性质差异破坏了原来气压带分布的格局,1月(冬季)大陆上的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2)偏西风(西风) (3)P地等压线比O地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P地位于海洋,摩擦力小于O地。
(五)大气环流与三圈环流
低纬环流
赤道附近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赤道低气压带(热力成因),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北流动同时右偏,在北纬30°附近上空,风向偏转成西风(图中箭头1),不能继续北进。从赤道源源不断流来的空气在这里不断地堆积,由于重力作用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动力成因)。在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东北信风(图中箭头2,因常年存在,很守“信用”而得名)。东北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地区辐合上升。这样,便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一个低纬环流圈。
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流出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西南风(图中箭头3),称为盛行西风。极地附近空气下沉,形成极地高气压带(热力成因)。气流向南流出逐渐向右偏转为东北风(图中箭头5),称为极地东风(因来自极地而得名)。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上升气流,致使北纬60°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动力成因)。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图中箭头4和6),形成中纬与高纬环流。
南半球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左偏,所以环流方向与北半球不同。
(六)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气压带 分布 成因 特征 气流 气流性质
极地高气压带(2个) 南北纬90°附近 热力原因 热高压 下沉 冷干
副极地低气压带(2个) 南北纬60°附近 动力原因 冷低压 上升 温湿
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 南北纬30°附近 动力原因 热高压 下沉 干热
赤道低气压带(1个) 0°附近 热力原因 热低压 上升 湿热
风带 分布 风力 气流性质(影响气候)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东风带(2个) 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冷干
中纬西风带(2个)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 西南风 西北风 温湿
低纬信风带(2个) 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干燥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3.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4.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图
5.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类型 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 热带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副热带、太平洋 蒙古、西伯利亚 赤道附近、印度洋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性质 寒冷、干燥 炎热、湿润 温暖、干燥 炎热、湿润
强弱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典型例题】
读全球某月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回答问题。
(1)图中表示的季节是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时控制冰岛的大气活动中心是________,冰岛的风向是________。
(3)某月份干燥的东北风与潮湿的西南风相会于甲地,试从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的角度分析其形成过程。
解析:(1)从图中数据可以判断,此时亚欧大陆受高压控制,风由大陆吹向海洋,北半球为冬季。(2)在北半球冬季,亚洲高压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所以北大西洋上形成冰岛低压,受低压控制,吹偏南风。(3)甲地为非洲赤道以北地区,北半球夏季时,受太阳直射点北移的影响,东南信风带越过赤道会偏转成西南风,与东北风两支气流相会。
答案:(1)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北半球陆地出现高压中心,南半球陆地出现低压中心(或者赤道低气压带南移)(2)(冰岛)低压 偏南风(3)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赤道低气压带北移至甲地附近,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后右偏为西南季风,从而与东北信风在此会合。
(七)主要气候类型的解析和判读
1.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①太阳辐射:是形成气候的根本原因。
②大气环流:一方面调节了全球的热量和水分的分布;另一方面,不同的风带和气压带的控制下,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③下垫面
海陆差异:一方面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另一方面是海洋和陆地的水分条件的差异,形成了陆地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陆地性气候日较差和年较差都较大,降水量较小,季节分配不均。
洋流:暖流对所经地区增温增湿,如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的温带海洋气候的影响。寒流对所经地区降温减湿,易形成雾,如秘鲁沿海地区。
地形:对流层大气的温度随海拔的升高而递减,通常是海拔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C。另一方面,山地的迎风坡降水较多,而背风坡降水较少。
其它因素:比如地表物质的性质不同,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比如南极大陆是地球上最冷的地方和冰面上强烈的反射作用有关。
④人类活动
改变下垫面性质 如砍伐森林、修建城市、修建水库等。
改变大气成分 如过多排放二氧化碳造成全球变暖,过多排放的二氧化硫等造成酸雨。
释放废热 过多的废热被释放到大气,直接影响了大气的温度。
2.世界气候分布规律图(以北半球为例)
【典型例题】
如图为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图中左侧是某季节影响气候形成的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据此回答问题。
(1)图中甲气压带的名称是________;根据图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可以判断上图所示是北半球的________(季节)。
(2)据图分析,气候类型⑤分布的一般规律是________(要说明纬度位置和 海陆位置);气候类型③的成因是________。
(3)图中⑥所示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气候类型④所示地区主要的水果有________ (至少写两个)。
(4)除了亚洲东部外,其他地区有没有⑥气候分布?为什么?
解析:(1)从风向上看甲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位置在30°~40°N,说明此时 北半球为夏季。(2)由图知,⑤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它一般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③为热带沙漠气候,其成因是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控制。(3)⑥为温带季风气候,其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为雨热同期。④为地中海气候,主要水果为柑橘、无花果等。(4)除亚洲外,其他大洲无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因为它们海陆热力差异小。
答案:(1)副热带高气压带 夏季(2)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副热带高压或信风控制)(3)夏季高温多雨(或雨热同期) 柑橘、无花果、葡萄、柠檬等(4)没有 该气候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其他大洲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小。
3.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特点和成因
类型 分布规律 基本特征 主要成因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两侧低气压控制地区(如: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 终年高温多雨,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多对流雨
热带季风气候 东北信风带内,大陆的南部和东南部 (如: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终年高温,有明显的雨、旱季(降水在1500毫米左右) 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南北纬30°—40°大陆东岸 (如:我国秦岭以南)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海陆热力差异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地中海沿岸、北美洲的加利福尼亚沿岸、南美洲太平洋沿岸)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欧洲大西洋沿岸、美洲太平洋沿岸) 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全年降水均匀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温带季风气候 亚洲东北部 (亚洲大陆东部,如:我国东北、华北)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海陆热力差异
4. 气候类型的判断技巧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①判断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 6、7、8三个月气温最高 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 南半球
②判断所属温度带 最冷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15℃以上 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之间 亚热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之间 温带气候
最热月均温小于-15℃ 寒带气候
③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 年雨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大于2000 mm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 mm
夏雨型 热带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 mm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 mm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大于1000 mm
温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小于300 mm温带季风气候500~600 mm
冬雨型 亚热带 地中海气候300~1000 mm
少雨型 热带 热带沙漠气候小于200 mm
寒带 苔原气候、冰原气候小于250 mm
【典型例题】
阅读A、B两地气候类型的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两地的主要降水类型:A_________,B__________。
(2)两地的气候类型:A_______,B______。
(3)两地的气候条件适宜的经济作物和水果: A________,B_______。
(4)两地降水形成的原因: A________ ,B________。
(5)在A地气候所处的纬度位置,有两处不属于此种气候类型,试指出两个地区,并说明原因。
(6)A种气候类型在世界上的最大分布区是______,B种气候类型在世界上的最大分布地区是_____。
解析:判断两种气候类型,根据气温、降水状况可以知道A、B分别为热带雨林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可以知道它们的降水类型分别为对流雨和锋面雨,成因分别为赤道低压带上升气流和夏季风影响。最大面积的热带雨林分布区为亚马孙河流域,亚热带季风区主要位于我国秦岭—淮河流域。
答案:(1)对流雨 锋面雨 (2)热带雨林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3)咖啡、可可、香蕉、甘蔗 茶叶、柑橘、棉花、油菜 (4)A地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B地受夏季风影响时,由热带海洋气团带来大量降水,多锋面雨。(5)非洲赤道两侧的东非高原,由于地势高改变了那里的水热状况,形成有明显干湿季的热带草原气候。南美洲西部赤道两侧地区,由于高大的安第斯山脉的隆起,气候、植被发生明显的垂直变化,形成高山气候。 (6)亚马孙平原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八)常见的天气系统
1. 锋面与天气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
暖气团上升状况 被迫抬升 徐徐爬升 缓缓上滑
图示 锋图
天气图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 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过境时 暖气团被冷气团抬升,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 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冷却凝结形成连续性降水或雾 暖气团平衡抬升或爬升,形成持续性降水
过境后 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下降,天气转晴 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天气实例 我国大多数降水天气,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沙尘暴、寒潮 江淮地区的梅雨,云贵高原冬半年的昆明准静止锋
2.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气流气压 气旋 反气旋
气压状况 低气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 高气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
水平气流 北半球 低空逆时针辐合,高空顺时针辐散 低空顺时针辐散,高空逆时针辐合
南半球 低空顺时针辐合,高空逆时针辐散 低空逆时针辐散,高空顺时针辐合
垂直气流 上升 下沉
天气状况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示意图(北半球)
我国典型的天气 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 长江流域七、八月份的伏旱,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
台风和飓风
热带气旋项目 台风 飓风
概念 西北太平洋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 印度洋和大西洋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
源地 西北太平洋 印度洋、大西洋
影响地区 亚洲东部、我国沿海地区 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
【典型例题】
图为“澳大利亚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澳大利亚西南海域低气压的变化及C点风向的变化。
(2)说出城市A经历的天气系统名称,并简述该天气系统过境时城市A的天气现象。
(3)说出9月10日06时控制城市B天气系统的气流运动特征。
解析:(1)两幅图的对比看出低气压向东移动,且在增强,C点由东北风变为西北风。(2)A地经历的天气系统为一冷锋天气系统。(3)B处受一高气压控制,水平气流呈逆时针方向辐散,垂直气流下沉。
答案:(1)低气压向东移动,低气压中心增强(或中心气压值降低)。 C点风向:由东北风转为西北风。(2)天气系统:冷锋 天气现象:风力增大,云量增加,出现降雨。(3)气流运动特征:水平方向:逆时针方向辐散(或由中心向四周逆时针方向流动)。垂直方向:气流下沉。
(九)气候的变化
1.全球变暖的影响
2.全球变暖的适应对策
(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如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新能源;控制水田和垃圾填埋场甲烷的排放量等);
(2)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如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
(3)适应气候变化(如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设海岸堤坝等);
(4)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如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
(5)加强国际合作。
【典型例题】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面照片显示一对北极熊母子被困在了一块巨大浮冰上,当时它们距离最近的岛屿也有近20千米了。
材料二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千米,在这一广袤的土地上,气候的变化正悄然累积,时而激烈表现出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组织科学家们沿长江探寻水资源、农田、森林、草地、湿地、河口城市的脉搏,他们发现,在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持续的背景之下,长江流域进入了“亚健康”状态。据报道,过去50多年来,长三角地区城市气温不断升高,20世纪90年代年平均气温较5 0年代上升0.9℃,明显高于农村地区。
(1)材料一中的照片预示了北极熊正面临生存危机,简述北极熊面临生存危机的主要原因。
(2)长三角地区城市气温上升幅度高于农村,试分析原因。
(3)列举近年来与气候变暖相关联的一些海洋环境问题。
(4)位于长江源头的青藏高原也深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试举例说明。
解析:(1)北极熊面临生存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冰雪融化,北极生态环境被破坏。(2)长三角地区城市气温上升幅度高于农村的主要原因是城市人口密集、工业发达、交通繁忙,热量排放量大;温室气体浓度高,增温强;绿地面积小,城市热岛效应明显等。(3)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咸潮频繁等。(4)全球气候变暖给青藏高原带来的影响主要是雪线上升、冰川退缩、草场退化、冻土北移、荒漠化东进、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答案:(1)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冰雪融化,北极生态环境被破坏。 (2)长三角地区城市人口密集,工业发达,交通繁忙,热量排放量大;温室气体浓度高,增温强;绿地面积小,城市热岛效应明显等。(3)台风灾害频繁、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咸潮较频繁等。(4)雪线上升、冰川退缩、草场退化、冻土北移、荒漠化东进、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巩固练习
1、 选择题
1. 关于大气受热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B.大气是获得地面反射来的能量增温的
C.大气增温的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少部分到达地面
2.形成“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白天大气的反射作用强 B. 夜间大气逆辐射强
C.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D. 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少
3.下列途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 )
4.关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气压带、风带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B.就南半球而言,气压带、风带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C.赤道低压带、信风带发生季节移动,而其他气压带与风带均不移动
D.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在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5.东亚季风的主要成因有( )
A.太阳辐射 B.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C.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D.地形差异
读“世界某局部区域某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据此回答6~7题。
6.气压中心④的形成原因是( )
A.海洋比大陆气温高,形成的热低压 B.海洋比大陆气温低,形成的冷高压
C.近地面南北气流辐合上升 D.高空南北气流辐合下沉
7.此季节①处的气候特点是( )
A.炎热干燥 B.高温多雨 C.温和多雨 D.寒冷干燥
8.关于季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 B.季风环流不属于大气环流
C.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是形成东亚季风的重要原因 D.我国不受西南季风的影响
读下列四幅气候资料图,回答9~10题。
9. 关于图中四地气候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陆性气候特征最突出的是甲 B.海洋性气候特征最突出的是乙
C.年降水量最大的是丙 D.高温期与多雨期不一致的是丁
10. 下列关于四种气候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 甲气候类型只出现在亚洲 ② 乙气候类型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洲
③ 丙气候类型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④ 丁气候类型在南美洲分布最广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11. 读图,图中P1、P2、P3表示等压线,甲处的箭头表示风向,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天气系统位于南北半球的________半球,反映的是高空还是近地情况________。
(2)该系统属于________气压中心,从气流运动状况来说属于________。
(3)甲地目前在________气团控制之下,不久将经历________天气过程。
(4)如果冷、暖锋面均引起降水,那么A、B、C、D四个区域中,目前以________区域为主。
12.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2年3月23日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降低对天气和气象极端事件的脆弱性”。该主题表达了对越来越频繁的天气、气候灾害及其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的强烈关注和加强对天气、气候的监测和预报,最大限度地降低天气、气候极端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减轻灾害性天气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材料二:下表是2002年8月浙江舟山某地某日气象观测资料:
(1)我国的主要气象气候灾害有__________、旱涝和__________等。
(2)与材料二相对应的气压系统和天气系统分别是( )
A. 低气压、伏旱 B. 低气压、寒潮 C. 高气压、伏旱 D. 低气压、台风
(3)该天气系统多形成于__________,其灾害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___和风暴潮造成,在__________季节影响我国__________地区;
(4)在该天气系统影响下的天气特点是( )
A. 狂风暴雨 B. 阴雨绵绵 C. 高温晴好 D. 寒冷少雨
(5)该日18时前后上海的风向为( )
A. 东南风 B. 西南风 C. 西北风 D. 东北风
答案与解析:
1. A 解析:太阳辐射的大部分能量被地面吸收,通过地面辐射传播热量是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
2.C 解析:大气削弱作用小,白天升温快,晚上降温快,使得大气的昼夜温差大。
3.B 解析:根据热力环流原理进行推理。
4.D 解析:气压带和风带的产生是由于太阳辐射造成的地面冷热不均,所以地面的冷热状况会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5.B 解析:东亚地区的季风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海洋和陆地上气压差异,从而形成季风。
6.C 解析:此地处于副极地低气压带位置,是南北气流辐合上升。
7. A 解析:图中等压线显示同纬度地区海洋比陆地气压低,应为冬季,①地处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
8. A 解析: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我国西南地区边境地区受西南季风影响。
9. A 解析:甲图应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乙为地中海气候,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丁为热带季风气候。
10.C 解析:可对照气候分布示意图查找。
11. 答案:(1)北 近地面 (2)低 气旋 (3)暖 冷锋 (4)AD
12. 答案:(1)台风、寒潮 (2)D (3)热带海洋;强风;特大暴雨;(4)A (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