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等5地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三明市等5地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9 06:53:11

文档简介

机密★启用前
姓名 准考证号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三明市等5地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月考
语文试题 2023.7
本试卷共10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生号,姓名填写在试题卷,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
1...条形码的“考生号、姓名”与考生本人考生号,姓名是否一致。
2. 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
1...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 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中历久弥新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完成国家想象与民族认同的重要脉络,更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综合性、包容性、天下情怀等。综合性是指它产生于辽阔的中华大地,综合了水利农耕文明、草原游牧文明、商业文明等多种文化因素和特质,中华文明是世界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且常新的文明。包容性是指它具有博大的包容精神和包容能力,善于吸纳其他文明的有益成分,并进行融合创新发展。天下情怀是指以“天下”论人论事论理,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因此,我们有必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
扎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工作。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充分发挥社交平台、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的作用,培育一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网红”品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应着中华民族形成的文化心理结构,具有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天然优势,对人们良好道德品行、审美情怀的养成能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赋予它时代内涵,让它展现出时代风采,使其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统一。
(摘编自陈秉公《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
材料二:
近日,由北方昆曲剧院创演的新编昆剧《曹雪芹》上演,该剧展现了别具一格、不同寻常的艺术样态,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在全剧的情节安排上,我们可见作者独具的艺术匠心:围绕曹雪芹的生命行旅与心态历程选取《红楼梦》中相关主要人物的命运轨迹,与之巧妙地相勾连叠合,在着力张扬曹雪芹的贫贱不移、不阿权贵、磊落襟怀、济世为民的精神追求与高尚人格的同时,表征了作家与作品间的生命肌理。
另外,该剧试图寻求一种现代昆腔歌舞诗画的艺术样态。就全剧的艺术呈现而言,这显然与人们通常对昆曲的审美定式有别。该剧以“破圈”“跨界融合”之思维出发,强化了舞蹈、交响乐等艺术元素的融入。在力求凸显写意、传神、诗化特点的艺术中,大量运用古典舞的群舞形态,造境、抒情、过桥、联结、衔接贯通。与群舞相伴的是幕间唱、伴唱、合唱、群唱。交响乐队营造的厚重音境,也给人们一种强劲的现代歌舞剧的审美快感。
半个多世纪以来,北方昆曲剧院始终坚持传承与创新,打磨了南、北昆之优秀折子戏二百余出,力求细致入微。精心打磨、上演《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西厢记》等经典。近年来,老、中两代艺术家相继谢世或退出舞台,一大批青年才俊接续而来,他们向南、北昆诸多名家拜师求艺,南北相融,才艺益隆。剧院在新创剧目的选择上,始终坚持与时代共振,与人们的审美需求相交汇。审美不仅包含着对艺术的认知,还包括对社会发展、时代精神的判断,这样才能不断推进艺术创新。创新首先得分清楚哪些是观众喜欢的、哪些是观众反感的。同其他剧种相较,昆剧最难于表现现实生活,而北昆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排演了《红霞》《飞夺泸定桥》《师生之情》;近年又排演了《陶然情》《林徽因》,以及外国民间故事剧《夕鹤》、现代寓言剧《偶人记》等,这些剧目在艺术样式和舞台呈现上与传统有很大差异,但都谨慎保持在剧种范式中。获得国内外广泛声誉的上下本昆曲《红楼梦》的成功,可以说是积淀了几十年守正创新经验之艺术结晶。
《曹雪芹》可谓《红楼梦》的承续与延伸。这个创作团队,大都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总导演兼编剧吴蓓、编剧王焱、导演罗静文,很了解中外戏剧、舞剧、音乐等多种艺术品类,总导演吴蓓在对全剧总体风格的把控与各类元素的交融、大框架与各局部的交织等方面也颇费苦心。他们将剧中曹雪芹与芳卿、贾宝玉与林黛玉两对恋人的悲欢离合,铺陈得浑然天成。
此前曾担任过昆剧《续琵琶》《红楼梦》唱腔设计的著名昆曲作曲家王大元,在昆剧《曹雪芹》中设计运用了多种曲牌形式,南曲、北曲、南套、北套、南北合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剧中有一段[金钗十二行],这一设计参考了传统[十二红],让主人公曹雪芹和他笔下的宝玉联唱,取得了极佳的演出效果,受到观众的称赞。中规中矩的昆曲特色唱腔和以现代吟唱为主的念白相结合,是传统与现代的相得益彰,也是该剧在创新上的别出心裁。
饰演曹雪芹的袁国良是昆剧名家计镇华的弟子,他对人物性格心态的体验与表现,悲悯而又旷达,演唱既保留其师韵致,更强化了刚劲挺拔、激越苍凉的北昆声腔特色。饰演芳卿的马靖、饰演贾宝玉的翁佳慧、饰演林黛玉的朱冰贞、饰演于叔度的张欢、饰演贾政的杨帆、饰演薛宝钗的王丽媛、饰演序曲女的张媛媛等,都是北方昆曲剧院的当家生、旦,可谓群星灿烂。舞美、灯光、音响、服饰、造型等各称其职,陪衬合体。
昆曲之美的核心是“有声必歌,无动不舞”。现代昆曲怎样歌?如何舞?这只能通过艺术实践来回答。总体来看,北昆新创演的《曹雪芹》,是一次成功的艺术创新实践,尽管非完美无缺,有待继续加工提升,但体现了北昆人的一种担当、一种精神。
(摘编自王蕴明《从“破圈”到“跨界融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以“天下”论人论事论理,并善于吸纳其他文明的有益成分;中华文明是世界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且常新的文明。
B.扎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它时代内涵,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时代风采,使其与当下的时代精神相契合。
C.相对而言,昆剧最难于表现现实生活,但北昆几十年守正创新,排演了大量中外新创剧目,不过还是都谨慎保持在剧种范式中。
D.昆剧《曹雪芹》取得极佳的效果,受到观众的称赞,都是因为王大元从传统[十二红]中获得灵感,在剧中设计了[金钗十二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提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命题,材料二以《曹雪芹》和《红楼梦》为例重点强调昆剧要强化舞蹈、交响乐队的融入。
B.新编昆剧《曹雪芹》大量运用古典舞的群舞形态;而交响乐队所营造的厚重音境,能够给人们带来-种强劲的现代歌舞剧的审美快感。
C.谱曲不落俗套,演员可谓群星灿烂,舞美、灯光、音响、服饰、造型等各称其职,陪衬合体,这些都有利于昆剧《曹雪芹》的成功上演。
D.整体上说,北昆新创演的《曹雪芹》,是一次成功的艺术创新实践,虽然还有待继续加工提升,但体现了北昆人的一种担当、一种精神。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方圆之境——湖南博物院藏铜镜展”甄选两百多面形态各异、风格精绝的院藏铜镜,展示出铜镜延续数千年的旺盛生命力。
B.“山东手造·崂山非遗体验中心”展示了崂山剪纸、掐丝珐琅、活字印刷、杯子泥塑、王哥庄手工大馒头等传统技艺。
C.在正定古城的花会上,古老技术传承人郭建兵多次表演正定高照,但正定高照技艺性强,危险大,导致了正定高照后继乏人。
D.大型歌舞集锦《云南映象》将云南原创乡土歌舞与民族舞重新整合,并加些现代服饰等,充满古朴与新意,再创了神话般浓郁的云南民族风情。
4.请结合材料一第二段、第三段内容对下面的文化现象加以分析。
某短视频平台民乐主播李佳佳本是传统乐器长笛的表演者,拥有二十余年表演经验。她在从事直播的两年中,带着竹笛走遍了大江南北做户外直播。在故宫太和殿前的广场上吹《江山无限》,在长江三峡人家风景区的竹筏上吹《山歌好比春江水》,在玉龙雪山的观景台上吹《雪落下的声音》,获得了230万“粉丝”的打赏。事实上,在她从事直播前,很多人都不了解竹笛。
5.新编昆剧《曹雪芹》是--次成功的艺术创新实践,我们能从中得到关于现代戏曲创新的哪些启发?请结合
5. 材料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贾芸谋差【注】
①那天已是掌灯时候,贾芸吃了饭收拾歇息,一宿无话。次日一早起来,洗了脸,便出南门,大香铺里买了冰麝,便往荣国府来。打听贾琏出了门,贾芸便往后面来。到贾琏院门前,只见几个小厮拿着大高笤帚在那里扫院子呢。忽见周瑞家的从门里出来叫小厮们:“先别扫,奶奶出来了。”贾芸忙上前笑问:“二婶婶那去?”周瑞家的道:“老太太叫,想必是裁什么尺头。”
②正说着,只见一群人簇着凤姐出来了。贾芸深知凤姐是喜奉承尚排场的,忙把手逼着,恭恭敬敬抢上来请安。凤姐连正眼也不看,仍往前走着,只问他母亲好,“怎么不来我们这里逛逛?”贾芸道:“只是身上不大好,倒时常记挂着婶子,要来瞧瞧,又不能来。”凤姐笑道:“可是会撒谎,不是我提起他来,你就不说他想我了。”贾芸笑道:“侄儿不怕雷打了,就敢在长辈前撒谎。昨儿晚上还提起婶子来,说婶子身子生的单弱,事情又多,亏婶子好大精神,竟料理的周周全全;要是差一点儿的,早累的不知怎么样呢。”
③凤姐听了满脸是笑,不由的便止了步,问道:“怎么好好的你娘儿们在背地里嚼起我来?”贾芸道:“有个原故,只因我有个朋友,家里有几个钱,现开香铺。只因他身上捐着个通判,前儿选了云南不知那一处,连家眷一齐去,把这香铺也不在这里开了。便把帐物攒了一攒,该给人的给人,该贱发的贱发了,像这细贵的货,都分着送与亲朋。他就一共送了我些冰片、麝香。我就和我母亲商量,若要转卖,不但卖不出原价来,而且谁家拿这些银子买这个作什么,便是很有钱的大家子,也不过使个几分几钱就挺折腰了;若说送人,也没个人配使这些,倒叫他一文不值半文转卖了。因此我就想起婶子来。往年间我还见婶子大包的银子买这些东西呢,别说今年贵妃宫中,就是这个端阳节下,不用说这些香料自然是比往常加上十倍去的。因此想来想去,只孝顺婶子一个人才合式,方不算糟蹋这东西。”一边说,一边将一个锦匣举起来。
④凤姐正是要办端阳的节礼,采买香料药饵的时节,忽见贾芸如此一来,听这一篇话,心下又是得意又是欢喜,便命丰儿:“接过芸哥儿的来,送了家去,交给平儿。”因又说道:“看着你这样知好歹,怪道你叔叔常提你,说你说话儿也明白,心里有见识。”贾芸听这话入了港,便打进一步来,故意问道:“原来叔叔也曾提我的?”凤姐见问,才要告诉他与他管事情的那话,便忙又止住,心下想道:“我如今要告诉他那话,倒叫他看着我见不得东西似的,为得了这点子香,就混许他管事了。今儿先别提起这事。”想毕,便把派他监种花木工程的事都隐瞒的一字不提,随口说了两句淡话,便往贾母那里去了。贾芸也不好提的,只得回来。
⑤那贾芸一径回家。至次日来至大门前,可巧遇见凤姐往那边去请安,才上了车,见贾芸来,便命人唤住,隔窗子笑道:“芸儿,你竟有胆子在我的跟前弄鬼。怪道你送东西给我,原来你有事求我。昨儿你叔叔才告诉我说你求他。”贾芸笑道:“求叔叔这事,婶子休提,我昨儿正后悔呢。早知这样,我竟一起头求婶子,这会子也早完了。谁承望叔叔竟不能的。”凤姐笑道:“怪道你那里没成儿,昨儿又来寻我。”贾芸道:“婶子辜负了我的孝心,我并没有这个意思。若有这个意思,昨儿还不求婶子。如今婶子既知道了,我倒要把叔叔丢下,少不得求婶子好歹疼我一点儿。”
⑥凤姐冷笑道:“你们要拣远路儿走,叫我也难说。早告诉我一声儿,有什么不成的,多大点子事,耽误到这会子。那园子里还要种花,我只想不出一个人来,你早来不早完了。”贾芸笑道:“既这样,婶子明儿就派我罢。”凤姐半晌道:“这个我看着不大好。等明年正月里烟火灯烛那个大宗儿下来,再派你罢。”贾芸道:“好婶子,先把这个派了我罢。果然这个办的好,再派我那个。”凤姐笑道:“你倒会拉长线儿。罢了,要不是你叔叔说,我不管你的事。我也不过吃了饭就过来,你到午错的时候来领银子,后儿就进去种树。”说毕,令人驾起香车,一径去了。
⑦贾芸喜不自禁,来至绮霰斋打听宝玉,谁知宝玉一早便往北静王府里去了。贾芸便呆呆的坐到晌午,打听凤姐回来,便写个领票来领对牌。至院外,命人通报了,彩明走了出来,单要了领票进去,批了银数年月,一并连对牌交与了贾芸。贾芸接了,看那批上银数批了二百两,心中喜不自禁,翻身走到银库上,交与收牌票的,领了银子。回家告诉母亲,自是母子俱各欢喜。次日一个五鼓,贾芸先找了倪二,将前银按数还他。那倪二见贾芸有了银子,他便按数收回,不在话下。这里贾芸又拿了五十两,出西门找到花儿匠方椿家里去买树,不在话下。
【注】本文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四回《醉金刚轻财尚义侠 痴女儿遗帕惹相思》,题目为编者所加。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芸谋差,起初求的是贾琏,以至最后受到凤姐的嘲笑“你们要拣远路儿走,叫我也难说。早告诉我一声儿,有什么不成的,多大点子事,耽误到这会子。”而贾芸的回答,不仅反映了其为人处世的经验,而且也体现了人生经历的艰涩。
B.贾芸上前请安,凤姐“连正眼也不看,仍往前走着”,是因为她急着去贾母处,加上身边簇拥的人太多,根本无暇顾及贾芸。
C.贾芸特意花钱买冰麝,却声称是朋友所送,这样说既可以适度掩饰送礼谋差的强烈意图,更容易让凤姐接受,也使自己避免尴尬。
D.凤姐“心下又是得意又是欢喜”,得意的是贾芸的奉承之词彰显了自己的尊崇身份,欢喜的是贾芸所送礼品恰是自己所需之物。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小厮洒扫被叫停和周瑞家的关于“裁尺头”的对话,看似闲笔,实则为凤姐的出场做铺垫,彰显她在府中非同一般的地位。
B.凤姐接受了冰麝,却只字不提派贾芸监种花木工程之事,这一细节在有力表现凤姐性格特点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故事情节的曲折性。
C.选文语言描写颇有兴味,贾芸与凤姐对话中的表层意思与他们真实内心巧妙错位,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更具张力。
D.选文部分贾琏虽未出场,却在贾芸谋事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缓冲作用,无论是凤姐还是贾芸,都在借贾琏来遮掩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8.请根据选文内容,简要概括凤姐的形象特点。
9.贾芸是如何与凤姐沟通并最终谋差成功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君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贞观三年,太宗谓司空裴寂曰:“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黏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也。”
贞观十五年,太宗问魏征曰:“比来朝臣都不论事,何也?”征对曰:“陛下虚心采纳,诚宜有言者。然古人云:‘未信而谏,则以为谤己;信而不谏,则谓之尸禄。’但人之才器,各有不同:懦弱之人,怀忠直而不能言;疏远之人,恐不信而不得言;怀禄之人,虑不便身而不敢言。所以相与缄默,俯仰过日。”太宗曰:“诚如卿言。朕每思之,人臣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与夫赴鼎镬,冒白刃,亦何异哉!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竭诚者乃是极难,所以禹拜昌言,岂不为此也?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求谏》)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朕虽不明 A 幸诸公 B 数相匡救 C 冀凭直言 D 鲠议 E 致天下 F 太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
B.“陛下开圣虑”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中的“虑”意思不同
C.“比有上书奏事”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比及三年”的“比”意思相同。
D.谏议大夫,秦时为郎中令之属官,掌论议谏,旧时称规劝君主、尊长,使之改正错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只有君主正直,大臣忠直相处共事,才能将国家治理好。他希望臣下刚直,协助自己治理国家。
B.唐太宗接受谏议大夫王珪的建议,让谏官跟着宰相入宫商量处理国家大事,对臣下的意见他一定虚心采纳。
C.魏征为唐太宗分析了大臣们因为存在不能进谏、不敢进谏、无法进谏的情况,因此导致大臣们都不议论政事。
D.褚遂良认为谏诤之臣一定要在事情的开端就进行劝谏,如果事情做完了,劝谏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
(2)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
14.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注
(宋)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
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
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
肉食何人与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
岩花涧草自春秋。
【注】传说唐崇徽公主远嫁回鹘时,路经今山西灵石,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嫁时便知一去难返,故托壁留痕让国人记住自己,“手痕”突出公主对故国的眷恋。
B.“玉颜”一联对仗工整,议论深切,诗人从政治的角度揭示崇徽公主远嫁悲剧的原因。
C.诗末以景作结,描写岩花野草年复一年,花开花落的景象,以无情衬有情,意味深长。
D.本诗善用对比手法,如“玉颜”身累与“肉食”不谋,“行路”空叹息与花草自春秋。
16.结合全诗,概括诗人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小空1分,共6分)
(1)姚鼐在《登泰山记》中正面描写日出时的色彩与动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借景抒情,抒发物是人非的悲叹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常用“舟”抒发情怀,或怀才不遇,或兴致悠远,或孤独漂泊等,如“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昼器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夏至是一年中的第十个节气,每年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夏至是天地之间阳极转阴之时,阳气强盛到极点, A ,阴气也从这一天开始滋长。夏至过后就开启了盛夏模式,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来到。
夏至节气自古就有多种民俗。夏至时正值麦收,①因为自古便有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②以祈求消灾年丰。③比如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④就是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在民间,⑤夏至日妇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物品,⑥例如包含生风、散体热、防痱子的意思。在古时宫廷,⑦皇家还会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⑧民间也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风俗,⑨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⑩甚至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饮食宜清淡,要多吃杂粮,多吃苦味和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西红柿,苦瓜等。另外,夏季炎热,容易使人心烦气躁,还要 B ,保持神清气和、心胸开阔、精神饱满。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在“植树娘子军纪念馆”徜徉,我心疼于陶凤娇们二十多年肩挑手提超乎常人的辛苦。每年七月到九月,是她们最为忙碌的时候。她们必须在早上四五点钟开始起床,戴上斗笠,蒙着面纱,挑着四十棵每棵三斤多重营养袋的树苗共一百三十斤左右的担子,再带上十多斤的淡水和白天的口粮走向沙地。
她们的仇敌是沙子。她们要制服这个敌人。可是敌人哪有那么容易束手就擒的?趁着她们不停地在沙地上行走,沙子就会与她们的汗水混在一起,进入衣服内,攻击皮肤。要不了多久,她们的身体就会因沙子的摩擦破皮,继而引起红肿、发炎……为了对付沙子,她们经常在无人的地方集体赤身裸体,直到快回到近人烟处才再把衣服穿上。
我无端地想起了鲁迅先生的言辞: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这样的言辞,带有明显的启蒙气质革命意味,似乎并不适合她们。可是,没有什么言辞,比这两句话更适合她们的了。
20.文中“四十棵”“三斤多”、“一百三十斤”、“十多斤”、“蒙、挑、带、走”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21.对文学作品来说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有很好的表达效果。在文中找出,分析其中修辞手法的作用。
22.文章最后说鲁迅先生的言辞“似乎并不适合她们”,又说“没有什么言辞,比这两句话更适合她们的了”,如何理解这种矛盾?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某同学认为林黛玉多愁善感,他找到了“黛玉葬花”等情节作为证据;
某人认为《红楼梦》是乾隆组织文人写作的,她提供的理由之一是“大观园”的名称来自乾隆所写的“燕台大观”;
某人讨厌薛宝钗,他设想宝钗的结局是嫁给贾雨村,他找到的证据是贾雨村曾吟诵过“钗于奁内待时飞”的句子
(注:贾雨村字时飞)。
以上“提出观点,寻找证据”的做法在社会生活中也很常见,请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认识
要求:1.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2.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4.不少于800字。机密★启用前
姓名 准考证号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三明市等5地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月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2023.7
1.D (3分)【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都是因为王大元从传统[十二红]中获得灵感”错,结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剧中有一段[金钗十二行],这一设计参考了传统[十二红],让主人公曹雪芹和他笔下的宝玉联唱,取得了极佳的演出效果,受到观众的称赞”可知,说法过于绝对。故选D。
2.A (3分)【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材料二以《曹雪芹》和《红楼梦》为例重点强调昆剧要强化舞蹈、交响乐队的融入”错误,材料二第一段“由北方昆曲剧院创演的新编昆剧《曹雪芹》上演,该剧展现了别具一格、不同寻常的艺术样态”,材料二第三段“另外,该剧试图寻求一种现代昆腔歌舞诗画的艺术样态。就全剧的艺术呈现而言,这显然与人们通常对昆曲的审美定式有别。该剧以‘破圈’‘跨界融合’之思维出发,强化了舞蹈、交响乐等艺术元素的融入”,可看出并非重点强调昆剧要强化舞蹈、交响乐队的融入。
3.D (3分)【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湖南博物院藏铜镜展”展览古老的铜镜,展示出铜镜延续数千年的旺盛生命力;B.“山东手造·崂山非遗体验中心”展示的是传统技艺;C.“正定高照”难以创造性发展面临失传的危险,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无关。D. 歌舞集锦《云南映象》重新整合,充满古朴与新意,再创民族风情。能体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4.(6分)
①李佳佳利用新媒体平台,赋予竹笛新的传播形态,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②李佳佳的表演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因此她获得无数听众打赏,成为当之无愧的“网红”。
③李佳佳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将曲目放到与其相对应的自然人文风光之中,让听众体会到传统音乐的意境与感染力,赋予它时代内涵,让它展现出时代风采,使其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统一。
(言之有理即可;任答3点,每点2分,满分不超过6分)
5.(4分)
①创新要有独具艺术匠心的情节安排与不同寻常的艺术样态。
②创新要尊重时代审美和大众需求。
③创新要在形式上“跨界”,与歌舞等其他艺术门类相融合。
④创新要以守正为前提,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言之有理即可;任答2点,每点2分,满分不超过4分)
6.B (3分)【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B.“无暇顾及贾芸”错,真正的原因是凤姐根本没把贾芸放在眼里。
7.D (3分)【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D.“在贾芸谋事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缓冲作用”错,贾芸提及贾琏是为了引出自己谋差这个目的。
8.(4分)
①喜奉承,尚排场;②好端架子,专权独断;③唯利是图,世故圆滑;④工于心计,精明能干。
(言之有理即可;任答4点,每点4分,满分不超过4分)
9.(6分)
①放低姿态。初见凤姐,恭敬请安,笑脸应答,赢得凤姐好感。
②打感情牌。借母亲之名表达对凤姐的关心,拉近距离,转变了凤姐的态度。
③展现能力。通过赠送冰麝,展现了自己善于揣摩迎合的办事能力,投凤姐之所好。
④巧言奉承。借对凤姐治家能力、高贵身份的赞美,满足了凤姐的虚荣心。
⑤随机应变。在其送礼的真实目的被揭穿及凤姐故意拖延委派事务时,能够察言观色,自圆其说,顺势而为,摆脱窘境。
(言之有理即可;任答3点,每点2分,满分不超过6分)
10.ACE (3分)【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虽然不算明君,幸亏你们多次匡正补救过失,希望凭借你们刚直的议论,以实现天下太平。“朕虽不明”,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A处断开;“幸诸公数相匡救”,“数相匡救”作“诸公”的谓语,C处断开;“直言鲠议”作“凭”的宾语,E处断开。
(ACE各1分,有选错不全扣)
11.C (3分)【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
B.思路;担心。句意:陛下开拓思路/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C.“意思相同”错误,近来;等到。句意:近来有人上书奏事/等到三年。D.正确。
12.B (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接受谏议大夫王珪的建议”错误,原文为“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谏议大夫王珪是表忠心,没有建议,一切是太宗自己的决定。
13.(8分)
(1)太宗称赞说得好,下诏规定今后宰相入宫商量处理国家大事,必须让谏官跟着进来,参与处理政事。
(2)我如今敞开胸怀,接受谏诤,你们无须因为害怕而不敢把想说的话说出口。
14.(3分)
①善于纳谏;②励精图治;③是个明君。
(言之有理即可;任答3点,每点1分,满分不超过3分)
参考译文: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正直的君主任用了奸臣,就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忠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也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正直的君主和忠直的大臣相处共事,就像鱼得到了水,那么天下就可以平安无事了。我虽然不算明君,幸亏你们多次匡正补救过失,希望凭借你们刚直的议论,以实现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回答说:“我听说木材弹上墨线就能锯得笔直,君主听从规谏就能成为圣主。所以古代圣明的君主必须设诤臣七人,说的话如不被接受,就一个接一个地以死相谏。陛下开拓思路,采纳鄙陋之人的意见,我等处在不避忌讳的圣朝,实在愿意把愚昧之见都讲出来。”太宗称赞说得好,下诏规定今后宰相入宫商量处理国家大事,必须让谏官跟着进来,参与处理政事。有话敞开说,一定虚心采纳。
贞观三年,唐太宗对司空裴寂说:“近来有人上书奏事,条数很多,我都贴到卧室的墙壁上,出入时看看想想。之所以要这么孜孜不倦,是想把臣下的想法都弄清楚。我每当一想到治国大事,有时要到三更以后才睡觉。我也希望你们用心不倦,以符合我的心意。”
贞观十五年,唐太宗问魏征:“近来朝臣都不议论政事,这是为什么?”魏征回答说:“陛下虚心纳谏,本来应当有话说。然而古人说过:‘不被信任的人劝谏,会被认为是毁谤自己;已被信任而不劝谏,就叫做尸禄。’但是人的才能气度,各有不同:胆小怕事的人,心存忠直而不能进谏;被疏远的人,怕不信任而无法进谏;贪恋禄位的人,怕不利于自身而不敢进谏。所以大家沉默不言,应付着混日子。”太宗说:“这些现象确实像你所说。我常想,人臣要劝谏,动辄害怕有死亡之祸,这和赴鼎镬被烹杀、冒刀剑被斩杀又有什么两样?因此忠贞的臣子,并非不想竭尽忠诚,竭尽忠诚实在太难了。所以夏禹听了好的意见要拜谢,岂不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我如今敞开胸怀,接受谏诤,你们无须因为害怕而不敢把想说的话说出口。”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从前虞舜制作漆器,夏禹雕饰祭器,当时劝谏的有十多人。制作饮食器皿一类的小事,何必苦谏?”褚遂良回答说:“从事精雕细琢会妨害农耕,编织五颜六色的彩带会妨碍妇女的正常事务。首创奢侈淫逸,就是危亡的开端。有了漆器不满足,必然要用黄金来做。有了金器还不满足,必然要用玉石来做。所以谏诤之臣必须在事情的开端就进谏,等到已做完,再劝谏也不起作用了。”太宗说:“你讲得很对。我所做的事情,如有不当,不论是在刚开始,或者是将做完,都应当及时进谏。近来我翻阅前朝史书的记载,有时臣下进谏,君主就回答说‘已经做了’,或者说‘已经同意做了’,终究不肯停止改正。这样下去危亡的灾祸,在一反手之间就会到来。”
15.A (3分)【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A.“故托壁留痕让国人记住自己”错误。诗句描写崇徽公主远嫁异域途中时,手抚崖壁怅望中原,表现无限留恋之深情;且“手痕”只是传说,非有意“托壁留痕”。
16.(6分)
①先写崇徽公主远嫁之事,表达诗人的同情和怜惜;
②接着发表议论,表达对当权者不能为国远谋的愤慨;
③最后笔锋一转,发出无可奈何的叹息。
(言之有理即可;任答3点,每点2分,满分不超过6分)
17. 正赤如丹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
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8.(4分)
A,盛极必衰;B,注意调整情绪。
(每点2分,满分不超过4分)
19.(6分)
语句①可修改为:所以自古便有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语句⑥可修改为:包含例如生风、散体热、防痱子的意思。语句⑩可修改为:(另外)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每点2分,满分不超过6分)
20.(2分)
①多用数量词,“四十棵”“三斤多”“一百三十斤”“十多斤”等突出担子重,具体真实。
②多用动词,“戴”“蒙”“挑”“带”“走”等生动地突出了陶凤娇们种树的繁忙。
(每点1分,满分不超过2分)
21.(2分)
运用比喻,反问修辞手法;把沙子比作敌人,运用反问句加强语气,强调敌人不易制服,表现了环境的恶劣。
(言之有理即可;任答2点,每点1分,满分不超过2分)
22.(6分)
①这两句带有明显的启蒙气质革命意味,而陶凤娇们是新时代的建设者,所以不适合她们。
②陶凤娇们就如同鲁迅先生所说的地火,隐忍而坚韧;就如同在沉默中爆发的熔岩,具有改天换地的强大能量。所以,没有什么言辞,比这两句话更适合她们的了。
③这两句看似矛盾,实则具有深意,表达了对植树娘子军的赞赏和敬佩。
(言之有理即可;任答3点,每点2分,满分不超过6分)
23.(60分)
例文:
未必需要“正确”
生命有自我证明和自我实现的本能,折射在现实中,好比一些人更看重那些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用它们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无论出于寻求认同感或是为了达成特定目标,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且合乎情理,但它经不起理性的推敲。
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做法有助于人们坚定个人选择,减少异己干扰,主观上属于利己的行为。在一些情况下,寻找有利证据的自证可视作对舆论的有力对抗;地心说尚是主流观念的时代,哥白尼的日心说堪称离经叛道,正是他在寻找证据过程中不断坚定的信息和他个人不盲从大流的精神让他得以保留自己的见解,迈进科学的一步。
然而当下的人们所做的事与此有着本质上的差异:科学研究是从无数次推演和实践中得到结论,继而搜索旁类佐证的;现在的大多人没有经历全面合乎理性的思考,仅凭借有限的阅历或资料,草草定下观念,这之后才去寻求证据,属于本末倒置的行为。预设好的结论则会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影响人们的选择,使他们局部地去查阅史书或社会实事,着重于寻找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于是加重了片面的看法。男女有别乃21世纪热议的话题,网民们各执一词,纷纷搬出用以自证的社会事件,不同观念的网友间常常引发语言冲突甚至上升至网络暴力。实际上,如果能跳出固有的思维成见,以全局的观念搜阅古今的资料,便可见今日之无数都来自“歧视”与“被歧视”而已,没有对错之分,而重在采取行为力求改变。
刘擎说:“一个错误的、固定的看法,比无知的状态更加危险。”处在“舒适圈”中的人们很难看到这种状态下的弊端,如果不尝试打破成见,去寻找自己的认知之外,甚至与之相悖的例子,人就不会更新思维模式,学习到更与时俱进的生活方式。主动将自我纳入信息茧房中,所营造的不过是一种掩耳盗铃式的“自信”与“正确”。《三体》中的人类被打上了思维钢印,使其坚信信条,然而信条的内容被篡改,引发了人类的集体绝望与反叛。一味地看重自我正确性,而不去吸纳更多可能,无异于自取灭亡。
实际上,人们常常不是因为看不到弊端,而是出于自证、自负等微妙心理固执己见。认可与自己认知相悖的事情并不代表“我是错的”,而是让我们“更加正确”。韦伯曾言真科学都具有证伪性,即具有是错误的可能性。只有经得住实验检验的观点是值得我们追寻的,而追寻的第一步,就是要打开眼界,拓宽胸怀,去承认自己有错误的可能,寻找多元的例证来丰富修正自己的思想,达到上乘的境界。
比起单单看重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来证明自我的正确,我们更应该以开拓的眼界拥抱“不正确”的可能,实现灵魂的丰盈。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列举了几个关于提出观点,寻找证据的例子。这些人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分别从《红楼梦》中找出相关的例子。
写作要求中需要对“提出观点,寻找证据”的观点加以阐述,也就是说,你如何看待“提出观点,寻找证据”。你可以认同,也可以反对。
如果你认可,则需要对此进行阐述分析。为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寻找证据加以证明这是正确的做法。因为要证明自己观点是否正确,只能是提供有利的证据加以证明。古往今来人们也都是这样做的。因为只有证据是最可靠也是最有说服力的。比如《石钟山记》中,苏轼为了证明石钟山名称的由来,夜里与儿子亲自来到石钟山下进行探寻,最终证明别人的观点是错误的,而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类似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你不认可这样的做法,可以从下面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观点,寻找证据”,无非就是用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这是无可厚非的,但若因此忽视相反的证据,就容易造成认知的偏狭。当我们选择性地注意和收集那些支持性的证据,不断巩固自我认知,排斥与自己判断相反的证据,更不会去验证那些证据的对错。我们不也常常这样吗?比如,我们讨厌某个人就会下意识地多看这个人的短处,以进一步来证实此人的讨厌。这种情况,尤其会使我们在面对一些模棱两可、难以决断的复杂问题时,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判断和解释。
对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给予过分关注,无疑会导致我们在认识上和行动上的一些误区。它会使我们忽略那些与自己看法相悖的证据,甚至还会让人花费更多时间和认知资源去否定和抵制与自己看法相左的观点,这当然是有害的。因此,这样做非但无助于“正确性”的形成,反而会让人陷入自以为是的泥沼。
当然,“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也绝非毫无意义。每个人都渴望寻求“自洽”的状态,都需要拥有“确定感”;而这种对“正确性”的追求如果是热爱“真理”的表现,那么更是值得赞赏的。然而,我们也要意识到,由于客观局限,即便是对“真理”的认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不仅需要经过反复实践,还因为认识的无限发展性,决定了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由此,绝对的“正确性”是否存在,就颇值得怀疑。
写作的时候,可以先表明自己的观点,比如你认为“提出观点,寻找证据”的做法并不可取,然后可以分析原因,比如忽视相反证据,认识和行动上出现误区等。最后再重申观点。
立意:
1.眼见未必为实。 2.证据也未必可靠。 3.证据是最好的证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