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课件(苏教版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师说》课件(苏教版必修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12 16:21: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1张PPT。师说说“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爱莲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原文回答。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第四段文言积累实词
古文、六艺、通 、拘、嘉、古道、贻
虚词

句式
不拘于时,学于余。
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能行古道”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
所以说根本的原因不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时背景 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在这著名的《师说》中,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借题发挥)古人从师的道理是什么呢?课文中的原文是怎样说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
无常师第一、三段文言积累实词:必 所以 师 惑 固 常师 徒 攻
虚词:而 其 之 于
古今异义
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 所以 古:用来……的 凭借???今:因果关系连词
从而 古:跟从……并且???????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不必 古:不一定 今:没有必要
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 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
惑而不从师 或:名词作动词即有疑惑,存在疑难问题
为什么要从师?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从师而无惑。
标准:三无一有
无贵贱,无长幼,无常师
有“道”讨论你如何理解“道”?“无常师”你是怎样理解的?能举几个例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