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备考-作文《以和为贵》审题方法指导
真题再现
2023年株洲中考作文
请从下面两个作文题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如选第(2)题,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文内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人名、地名,否则扣分。
题目:(1)以和为贵
(2)如果
审题解读
1.用一个词解读“和”的内涵
“和”是什么?“和”是“和煦”,是温暖;“和”是“和平”,是世界同为一个村;“和”还可以是什么?请你试着用一个词语来解读。
“和”一个简单的汉字,不仅渗透着中国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处事智慧,更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2.用一句名言来了解“和”的多样
两千多年前,这块土地上的先哲弟子,曾沿黄河奔波,把“和”为贵的信条传播,让“和”植根于我们的血脉深处。我相信同学们已经搜集了很多与“和”有关的名言,你试着来解读一下他们的理念。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是和谐统一,是抽象、内在的;“同”是相同一致,是具体、外在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和谐相处却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却不和谐相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平衡和谐,万事“以和为贵”。
“和”文化也是和谐文化,是以和谐的内涵为理论基础的文化体系,是中国乃至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思想文化,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古今中外,很多人“以和为贵”成为美谈,他们的故事流传至今,对我们为人处世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和”这个简单的汉字会用各自不同的语言,表达同样的理念,在各自的文化里产生共鸣。让我们一起努力,写好这个并不复杂的“和”。
思路点拨:
“以和为贵”与“竞争意识”,前者为传统美德,后者为现代理念。如何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写出新老观念碰撞的思想火花,是决定文章水平高下的关键所在。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以和为贵”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是否过时了?难道“竞争”就一定要以抛弃“和”为代价吗?“以和为贵”与“竞争意识”到底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或“水与火”不相容的关系)还是“水乳交融”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还是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关系,二者孰轻孰重等,均允许见仁见智;但如果不谈二者的关系,则视为没有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谈了二者的关系,而未谈及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则是没有回答“为什么”或“怎么样”的问题了。至于单谈一个方面或两个方面均未涉及,就应视为不同程度的偏题、走题之作了。
从改卷的情况看,下列立意不失为好的立意:
(1) 竞争的最高境界是和谐。
(2)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和”与“争”的过程。
(3)该“和”则“和”,该“争”则“争”。
(4)“和”与“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5) 在“和”中“争”。(6)“和”久必“争”,“争”久必“和”。
(7) 要公平竞争。
偏题走题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1)只谈“以和为贵”或“竞争意识”。(2)若即若离或游离于中心。
(3)中心不突出,平分秋色。(4)偷换概念,脱离话题。
(5)另起炉灶,与话题不相干。(6)晦涩难懂,不知所云。
导写
“和为贵”,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应当继承和弘扬的精神价值。在当前社会中,冲突和争端不断,成为我们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更加需要我们去发扬和为贵的精神。
和为贵意味着要保持宽容包容的心态。在与他人交往时,我们需要理解并尊重别人的才能和思维方式,尊重他人,让别人也能尊重我们。在生活、工作以及社交方面,我们要始终保持谦虚、宽容和尊重的心态,这样,才能更好地赢得别人的信任和理解,也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和为贵需要我们在沟通交流方面取得平衡。在和别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多听少说,理解和尊重对方观点,同时,也要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想法。这样,才能让双方的观点得到相互理解,达成一致,化解分歧。
和为贵也需要我们反对暴力和歧视。我们应当高度警惕,不仅要反对身体暴力,也应该反对文字暴力和网络暴力。同时,我们还要消除各种形式的歧视,尊重不同种族、性别、宗教、阶层的人,并致力于创建一个平等和谐的社会环境。
最后,和为贵也需要我们团结合作。在面对重大挑战和问题时,我们不能只关注自身利益,而是需要关注更为广泛的恶果,与各方合作,共同达成积极的解决方案。我们应该在和平友爱的基础上集众人之力,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稳定、繁荣的社会。
总而言之,“和为贵”是一个重要的民族精神,是我们更好地生活和工作的基础。只有在和平与爱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出和谐繁荣的社会,达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
素材
(一)寻“和”之用
“和为贵”的例子
蔺相如和廉颇将相和的故事:
战国时期,廉颇是赵国有名的良将,他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蔺相如“完璧归”有功,被封为上大夫不久,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的时候,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因此也被提升为上卿,且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不服,扬言说:“我要是见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可是商相如却说:“我哪里会怕廉将军 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商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三尺巷的故事:
说的是相邻的两户人家,一家在外地做官,另一家是本城的商贾。两家都在建房子,房子建得差不多了,在砌围墙时,双方为地界发生了争议。泰州人素来就有“寸土必争”的老传统,不要说邻里之间,就是兄弟之间为了祖业也是吵得不可开交,闹到最终,“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为了区区三尺地,无论是官宦人家还是商贾大户各不相让。做官的那一家,拿出杀手锏——连忙去信给官人告状。
隔不了多久,官人来了回信,信上说:“来信为争三尺房,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信上说的很明白,官人既来信,遵信所嘱,在离原地界退后三尺砌上围墙。对面那一商家,看到此景,深受感动,也在原地界退后三尺砌上围墙。这两道围墙中间形成一条巷子,后人就给这条巷子取名为“三尺巷”。“三尺巷”的宽度,不是三尺而是六尺宽。
(二)“和”为主题的宣传语
1.遵古训,和为贵;促和谐,人为本。
2.奏响家庭平安之音,共享社会和谐之声。
3.主动扶危助贫困,多为他人献爱心。行善积德做好事,公益事业要热心。
4.重法治,保民生,创平安,促和谐。
5.知书达理和为贵,礼仪相待邻里亲。
6.争创全省公众安全感满意县,建设平安和谐新家园。
7.有容乃大,心境宽,以和为贵,万事顺。
8.用宽容去呵护生命,用诚信去成就人生。
9.一点一滴汇聚你我之力,一举一动创建平安家庭。
10.心中一把平安锁,胜过万重防盗门。
11.小家平安,大家昌盛。
12.相邻而居是缘分,互谅互让做睦邻。
13.稳定百业兴,平安万家福。
14.微笑是人类最美好的语言,和谐是社会最动人的风景。
15.童心延续快乐,恒心凝聚团结,细心共筑和谐,爱心。
16.天下邻里一家亲,莫因小事来伤情。你有困难我来助,和谐相处神仙慕。
[文一]竞与和矛与盾
古来俗言都称“万事以和为贵”。和气总是能给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许多便利,因而总是有人把它视为人生真理,认为万事能退则退,不可与别人争。也由此,竞争被认为是伤和气的事儿。竞与和,真的水火不相容?其实不尽然也,竞争与和气的和谐,皆取决于人的践行与意识的走向。
和可使人变得宽厚,内心平稳则大气,在社交领域、人际关系中往往占尽先机。可若是尽和而不与竞争,人生的大门就已被自身自我禁闭了,这种隔离的状态,会使人滞后,丢失攀爬人生巨山的绳索,进而使人永远停在一个死气沉沉的状态。那你,又死死抱着这份“僵化”的美德做何用呢?竞而不和,往往使一个人的情感交际上陷于孤立。人永远无法孤立于人世之外,这是人生存的必需。人生的各个方面紧系于人世,进而也需要许多的人情与世故为自身铺下基础。竞虽可使人时刻保持活力,但也易使人变得狭隘,以及局促。太急进的心态反而越易走向失败与偏执。若是这样,一味与人相争,一路树立无数敌视的目光,折腾着不安稳的人生,你还图个啥成功呢?可见,和气与竞争意识,都是处于这人生中不可或缺的。
人要追随强者的步伐,同时接受被弱小者啮咬的状态,这就是人世沉重的包袱。若我们可以时常保持一颗和气的心而又同时兼容竞争意识,也许就不会这么累——少年时就沧桑得如几十载阅历的老者。这也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使我们客观平稳,并时刻保持向前迸发的竞争力。这样,就算在你跌倒时没有人扶你,也定不会有人上去踩你两脚。
在我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也突显着同样的道理。和气可使我们时常保有广好的人缘,可光有和气也还不够,我们还必须正视生存的规则,正视优胜劣汰,时刻准备着竞争,准备着薄发。只有如此,我们才是全面的;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不让自己失望。毕竟,没有人会给予失败者落后者光环和奖牌,也没有人愿意去走近那些徒有成绩而不懂得和气之美的人。
竞与和,如人生的矛与盾。把握好矛与盾,进可攻,退可守,所向披靡,而顾矛失盾或是顾盾失矛,只会使自己处于人生的被动状态。
完美的生命旅程,不尽是和,也不尽是竞,应是和与竞的兼容。
[文二]文明归去来兮
是什么时候“以和为贵”的美德被遗落在冽冽西风中?是什么时候“和蔼可亲”的面孔被淹没在茫茫人海中?是什么时候“和睦相处”的意识被淡化在薄薄暮色中?
沿着历史的河流曲折前行,我寻找着那片流域,那片由潺潺文明汇集而成的流域,圣歌悠悠,仙乐渺渺,张骞的驮队从文明的源头走来,旌旗招展,衣带飘飘,他就这样上路,带去了大汉的富庶与威风,带回了夷族的羡慕与仰视,一路欢歌笑语,歌舞升平;大唐的钟声响起,万道霞光冲向云霄,幻化为无尽的幸福与喜悦,人们陶醉在用“和”调制的琼浆之中。
金字塔尖被风化,万里长城被侵蚀,再辉煌的文明也抵挡不住洋人的坚船利炮,于是在那个长辫马褂的年代,早已按捺不住的洋人轰开了文明古国的大门,将他们的足迹依依留下,将他们的“竞争”意识灌注于中华民族体内,留下的是怵目的废墟和几只象征文明的雕花石柱,面对满目的疮痍,中国人民无动于衷,被风花雪月疲软了筋骨,被鸦片大烟消磨了意志,精神的含金量大打折扣,生活在一个贬值的时代,在“天朝上国”的牛尖角上折旧,伤痕累累,破绽百出。
一股春风吹过,吹绿了茶花,吹红了杜鹃,也吹醒了沉睡百年的中华民族,植根于心底的树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中国人民懂得如何生存,如何在竞争中生存,生存法则告诉了他们一切,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然而懵懂的我们不知晓竞争秘诀,肆意破坏养育中华儿女的这方土地,人类古文明的痕迹渐渐模糊,消失殆尽,这曾经灿烂过的痕迹,不是供人凭吊而已,是警戒我们如何取舍,如何平衡竞争的天平。
大河的源头是一行行晶莹的泪珠,国土之大竟容不下几对倦游的翅膀,先人们谆谆教导我们的被遗弃在某个角落,穿过生命的悲与喜,越过成长的笑与泪,谁会回目张望,谁会驻足聆听,是哪一年我们屏弃了梦想,在竞争中我们成长,希望文明之水再度洗涤被社会磨损而略显麻木的心灵!
文明去而复返兮!
评点:
文章开篇一连串的问题引人深思: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我们还能喝上一杯“和”调制而成的琼浆吗?而我们曾经能呵,在西行的大汉,在歌飞的大唐!然而坚船驶进了文明古国的大门,利炮毁灭了民族大融合的梦想,在强烈的“竞争意识”面前,“以和为贵”不堪一击,于是,中国人民投入了竞争的洪流,却又迷失了方向,……,是呵,我们得在竞争中成长,可我们在竞争中日益麻木的心灵却多么希望文明之水的再度荡涤啊。跟随小作者,我们沿着历史的河流曲折前行,逐渐领悟了小作者在这浓郁的文明与历史的气息背后要透露给我们的心声:文明去而复返兮!
如果“和”只能疲软我们的筋骨,我们就必须要“争”了;如果在“争”中我们迷失了方向,我们就得呼唤“和”了。意识到“争”的必要性,这很好,但“争”不需要抛弃“和”。这就是小作者对“以和为贵”与“竞争意识”二者关系的理解与把握,可见小作者面对关系型的话题,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心中颇为有数,这可是写好这类话题作文的关键一步啊。美中不足的是文章的内容还不够厚实:中华文明古国因“和”而造就的融融局面描绘得太简略,现代社会因竞争而混乱的这方土地也只是点到而止……,如果能就此进行充实的话,这就是一篇相当完美的文章了。
[文三]站在黄金分割点上
每当在电视中,看到比赛过后,参赛队员相互拥抱、相互问候的画面,我总是久久凝视。前一刻还在你追我赶,你争我夺的竞争对手,在这一刻却犹如相识多年的老友,他们中有胜利者也有失败者,有冠军也有最后一名,此时就这样无差别地相拥一处。这让我对这些体育健儿生出了一丝敬慕之情,既为他们
在赛场上的忘我拼搏精神而倾倒,更为他们的大气度而赞叹。这一刻,让我体会了竞争中的友谊,这一刻,让我看到了鲜红而冷酷的分数下脉脉流淌的温情。
“和无寡,安无倾”,“以和为贵”的思想随着中华文明,流淌了千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竞争意识”凭借着自然的伟力,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屹立在大地之上。而有些人将它们糅合在一起,于是以上画面得以一次又一次的出现。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就如每个硬币有两面一样。而“以和为贵”与“竞争意识”就是硬币的两面。纯粹的“以和为贵”与纯粹的“竞争意识”都是悖理的,是终将无法长久存在的。当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上孤独地死去,当希特勒罪恶的尸身被汽油点燃,我们清楚地看到弃和平于不顾,成为“竞争意识”的奴隶的都将在竞争中被淘汰,纯粹的“竞争意识”就如一柄刚烈无比的剑,刚极必折,在挥舞中终会崩溃碎裂。当李煜发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悲叹,当楚怀王含耻亡于秦之时,我们又可体味到,一味求和,失去抗争之心和竞争意识的人,也必将在社会的发展中被淘汰,纯粹的“以和为贵”就如一团稀泥,任人揉捏,任人宰割,终将消匿无形。
“以和为贵”与“竞争意识”就如同柔与刚这两极,只有两者兼有,适当运用,一个国家才能昌盛,一个民族才能兴起,一个人才能立足于社会。“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不以蒋家王朝假求和为意,毛主席一声令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时代。“以邻为善,与邻为伴”,泱泱中华民族终于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而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们呢?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让“一个中国人是龙,三个中国人是虫”的悲剧一次次重演,还是在竞争中合作,让和气冲淡竞争中带来的隔阂,从而共同进步、共创辉煌呢?是不思进取,处处退让,不讲原则,一味求和,还是本着和衷共济,和平竞争的思想投身于现代化建设的滚滚洪流中去呢?我想,我们每个有志青年,每个成熟的心胸广博的新一代健儿都会做出无悔于自己,无愧于时代的选择。
让“以和为贵”与“竞争意识”水乳交融,奏出时代的最强音吧!让我们站在“以和为贵”与“竞争意识”的黄金分割点上,大展宏图吧!
评点:由赛场上对手拥抱的画面写起,为读者展现了和贵思想与竞争意识融合的场景,小作者的感动表明了他对“以和为贵”与“竞争意识”这二者关系的认识和理解。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引经据典来证明这种认识和理解的正确性了,小作者正是这样做的:
将拿破仑、希特勒与李煜、楚怀王对举,以雄辩的事实、形象的比喻证明了失去了理智的竞争与忘记了奋起的求和都是行不通的。如果说外国的和古代的例子还离我们太遥远的话,这里还有毛泽东同志“宜将剩勇追穷寇”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例子,说明“该争就争,争是为了最终的和”的道理的同时,在新时代青年的面前,摆出了“是争还是和”的选择题,从而水到渠成地得出自己的结论:应站在“以和为贵”与“竞争意识”的黄金分割点上,让两者水乳交融,这样才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文四]以和为贵
《孙子·九地》有言:“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由此可见:以和为贵,万物共荣。
和,是家道中兴、家运昌盛之本。《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一书有言:“大凡一家人家过日子,总得要和和气气”。从来说“家和万事兴”,想起我们的老祖先舜帝,相传出身贫寒的他,对虐待、迫害他的父亲、继母坚守孝道,对打击他的弟弟坚持团结。正因为他坚持以“和”治家,树立起了威望,使得他的家庭因和睦昌盛而闻名遐迩;周边的人纷纷效仿他以“和”待人,使得部落和睦。他自己也因为一个“和”字,被四方部落推荐继承了尧位,被后世尊称为中国“和”文化的始祖。由此可知,“和睦共处”对一个家庭的兴旺发达有多重要。
和,是笙磬同音、和气致祥之船。俗话说得好:“邻里好,赛金宝。”和谐的邻里关系万事得益。清朝宰相张英被称为处理邻里关系的典范。他的一句“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让张母明理、邻居惭愧,于是两家皆退舍三尺。“六尺巷”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美谈佳话。确实,退让三尺不会造成房屋结构的影响,但是这份谦让与宽容,却使邻里间和睦融洽,温情暖心。都说邻里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用六尺换一方和睦,岂不美哉?同样的故事还有“罗威饲犊”“板桥三尺让邻”等,这桩桩件件事情都告诉我们“和”之贵、“和”之需。
和,是兴国安邦、沉烽静柝之基。黄沙漫扬,驼铃婉转,黄昏下,迎亲的驼队,一路绵延至西北深处;白雪皑皑,危峰林立,阳光下布达拉宫闪烁着“汉藏融合”的光辉。汉元帝时期,宫女王昭君的自愿和亲,使得汉匈两族和平相处,安定了汉朝的局势,再创两族兴盛的文化交流。大唐盛世,文成、金城两位公主入藏,加强了大唐和吐蕃的和谐交往;唐太宗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在民族团结和谐上再创辉煌。是“和”加强了中原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友好交往,是“和”让国土稳固、政局安定、国家兴旺。试想一下,若是没有两朝当局者的“和”政策,汉还能长期地稳固边疆?唐还能将大唐文化顺畅地传入西藏,使唐文化更加绚丽多彩、繁荣不朽?不难发现,唯有团结合作,“尚和”才是发展正道。
“和”是万物共生的准则,大至天地万物,小至亲友近邻,远涉国际外交,近到待人接物,我们都无理由违背,也无力违背这纵横古今中外的箴言。愿我们在生活中多一分豁达与包容,少一分锱铢必较的狭隘!
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性文章。
1.作者先提出总论点,再在总论点的统领下提出三个分论点,观点鲜明,论述透彻。
2.结构严谨,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安排全文。在分析问题部分,三个分论点又构成并列式结构,条理清晰。三个分论点分别从家庭、邻里、国家三个角度加以论述,范围由小到大,层层深入,逻辑严密。
3.论证过程中,论据充分,语言有力,论述到位,具有说服力。
提升建议:作者在选择论据时,都着眼于历史人物,缺乏时代性。既然“和为贵”是流传至今的优良传统,是世界人民都需要做到的,论据选择可涉及古今中外。列举一些当下社会实例会更有现实意义。
[文五]以和为贵
“你这车子怎么停的,把路都堵了,我的车怎么出去?”争吵声打破了周末的宁静。只见一位戴着眼镜的老头儿手指着身旁的中年妇女,脸涨得通红,满脸怒气。
“那你让我停哪里?小区连个像样的停车位都没有,我有什么办法啊!”中年妇女满腹委屈。这时,周围早已挤满了人,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看得出来,大家的情绪都有些激动。毕竟,车子被堵、车位被占,这样的事情在这样一个老小区时有发生。
“这样吵吵嚷嚷解决不了问题,我看啊,这个问题得好好商量一下。”循声望去,是一个年轻小伙。人群片刻安静后又骚动起来——
“怎么商量?”
“你能有什么好办法?”
……
“请各位冷静一下,像我们这样的老小区停车确实是一个难题。我们一起和和气气地商讨方案,总能找到办法的。我们也可以借鉴其他老小区的做法。”他的话宛如一支镇静剂,稳住了大家躁动的心,气氛逐渐缓和。
随后,大家集思广益,你一言我一语,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方案:有人提议把小区内多余的绿化地改造成停车位;有人表示愿意去联系绿植公司来铲除多余花草;还有人自告奋勇去联系安装公司,在小区进出口处分别安装一个道闸……
大家群策群力,方案逐渐完善,最后小伙子做了详细的分工安排。
翌日,小区告示栏贴上了公告,通知所有车主来登记。小区门口摆上大长桌,车主们报车牌,小伙登记信息,还有人帮忙分发通行证,井然有序,一派祥和。
几天后,绿植公司的工作人员来到小区,开始铲除杂草,铺上新草皮。有居民带着铲子、铁锹前来帮忙,还有的在一旁给他们递水、递毛巾。多余的花草被铲除干净,腾出空位后,机器的轰鸣声响起,一个个车位被整齐地划分出来。同时,小区进出口也紧锣密鼓地进行道闸安装。
小区改造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终于,小区改造完毕,进出口设起了道闸,走进小区,焕然一新。中间的绿化带是翠绿的小草,生机蓬勃;一棵棵修剪整齐的树木,小鸟栖息于上,终日欢歌;一辆辆汽车缓缓进出,有序停泊。小区里散步锻炼的老人也多了,他们说,同一个小区住着,这样和和气气多好啊!
困扰小区业主多年的停车难问题,就这样在大家的和气商讨、共同努力下顺利解决了。这是“以和为贵”的最美注脚。
点评
这是一篇记叙性文章,在选材、构思等方面可圈可点。
1.选材贴近生活又富有新意。写“团结”为主题的作文时,同学们在选材时往往只关注校园生活,如大扫除、篮球赛、拔河等,这样的材料容易落入俗套,缺乏新意。本文小作者抓住老旧小区的停车难问题,贴近生活,虽常见,但同学作文中鲜有涉及,这样的选材不仅新颖,还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2.行文构思巧妙、思路清晰。以争吵声打破宁静开篇,把读者带入情境中,并与后文的和谐场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文章主旨。另外,文章采用全知视角来叙述,让叙述者洞悉一切,转变灵活自如。
提升建议:文章的题目可以和中心事件的关联更密切一些;大家齐心协力、团结协作的场景可以描写得更细腻,那样可以更触动人心。
[文六]以和为贵
国以家为基,家以和为贵。以和为贵,是家庭的福气,也是国家的财富。
儒家思想认为,人与人交往要讲礼仪秩序,也就是“礼”。讲礼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和”,正如《论语·学而》中所说“礼之用,和为贵”,对于礼的运用,要以和谐自然、遇事做得恰到好处为可贵。
“和”本意是音乐、声音相应和、相协调。“礼之用,和为贵”中的“和”可以理解为中和、和谐、恰当之意,即中庸之道。中国古代家风讲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顺、敦亲睦族、敬老尊贤等,便是以和为贵家风的具体体现。
清代康熙年间,宰相张英老家的人和邻居因地界问题发生纠纷,便修书一封寄给张英,请他定夺。张英题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遂退让三尺。吴家人见了,也退让三尺。一场纠纷在互相礼让中得到和平圆满解决,桐城便有了著名的“六尺巷”。
张英家族是桐城派的世家显族,张英传承祖辈教诲,著有家训《聪训斋语》,其核心思想是廉俭和礼让。张英之后,张氏家族科举大张,人才辈出,呈现了“父子宰相”“三世得谥”“六代翰林”的耀眼景象。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以和为贵的风气渐渐被淡忘。殊不知,适度竞争能促进发展,过度竞争只会造成两败俱伤。因此,要把以和为贵与竞争意识结合起来,刚柔并济,在竞争中共赢,在合作中共利,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新时代,以和为贵的家风也要有新的发展和表现。夫妻相处之道在于相濡以沫、和衷共济。双方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关爱,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多欣赏对方的长处,多感恩对方的付出。如果男女双方能够在专注事业之外再分担一些家务,夫妻关系将更加琴瑟调和。
亲子关系中,父母的身教大于言传,如和风细雨般润物无声。父母勤劳俭朴、积极上进、孝敬老人,孩子耳濡目染,不必刻意说教也会内化于心。父母还要尊重子女的独立人格,心平气和、循循善诱,不搞一言堂,主动与孩子交流,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掘孩子的潜能,使其才华得以更大施展。
孝道历来是中华民族推崇的美德,父母对子女恩重如山,子女对待父母要和颜悦色,以尽反哺之恩。不但要在物质上为老人提供良好条件,更要在情感上多关心和陪伴老人,营造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家和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父母要有度量,以慈爱、宽容、豁达的态度对待成年子女,即“不痴不聋,不作家翁”。
随着生育政策的放开,兄友弟恭的观念也日益受到关注,兄弟姐妹之间要保持一团和气、和谐相处。哥哥姐姐爱护弟弟妹妹,不恃强凌弱,弟弟妹妹尊敬哥哥姐姐,不任性妄为。同时,父母对待孩子也要中正平和、不偏不倚。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家庭形式如何演变,以和为贵的家风不能忘更不能断。家和万事兴,这是一个家庭和气致祥、蒸蒸日上的传家宝,也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力量。
从家和、国和、社会和,到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再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和为贵是每个人的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