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原始社会: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起源
奴隶社会:夏商周(早期国家)——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奴隶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春秋战国——华夏认同逐渐形成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秦汉——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
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第1课
第2课
第3、4课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从部落到国家
商和西周
材料一:现代汉语中用“文明”来翻译英文中的civilization一词,通常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与所谓“蒙昧”和“野蛮”相对而言。……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
——赵剑峰、苏峰、何成刚:《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处于高级阶段的社会状态;判断文明最主要的标志是国家。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国家产生的两大标志:
一是阶级的出现;二是公共权力的设立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产分布图,分析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点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掌握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学习目标】
【重 难 点】
重点:1.早期国家的特征
2.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及关系难点:1.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2.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
口述史料:
口头讲述并记录下来的资料
神话传说、俗谚、回忆录等
实物史料: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如:遗迹、遗址、遗物等
文献史料:
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
史书、书籍、报刊等
曙光初露
石器时代
壹
国家产生的两大标志:
一是阶级的出现;二是公共权力的设立
1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1万年)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思考1
1.大河附近
2.分布广泛
壹
2、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早期
时间:距今7000~5000年
空间:黄河中上游
特征:彩绘陶器、粟
仰韶文化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
河姆渡文化
时间:距今7000~5000年
空间:长江下游
特征:干栏式房屋、水稻、养蚕缫丝
壹
2、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晚期
龙山文化
时间:距今约5000年
空间:黄河一带
特征:黑陶(蛋壳陶)、精美玉器、城墙、祭坛、神庙
薄胎黑陶高柄杯
红山文化
C形龙
时间:距今约5000年
空间:辽河上游
特征:精美玉器、城墙、祭坛、神庙
时间:距今约5000年
空间:长江下游
特征:精美玉器、城墙、祭坛、神庙
玉琮
良渚文化
壹
目录
重点探讨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文化遗存分布图
问题:
从旧石器到新石器,分布上有什么变化?
旧-分布特点
分布广,主要集中在江河流域
新-分布特点
分布广,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名词解释:
多元:分布广泛,各具特色
一体: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源远流长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系
壹
目录
重点探讨
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修复图
各个墓葬随葬品不多,差别不大,尚未产生贫富分化;共同劳动,成果共享(关系平等)
良渚文化墓葬
墓葬差别较大,贫富分化
私有制产生
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生产力发展
壹
国家雏形
万邦时代
贰
炎帝
尊为华夏始祖
①三皇五帝
②炎黄部落联盟
禅让制
禹
大约相当于龙山文化时代
邦国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
特征
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陶寺遗址)
1.部落联盟
传说
禅让制: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标准:选贤与能
性质:公天下/天下为公
③“万邦”时代
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阶级或阶层的出现是这一管理机构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机器的本质特征。“
——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
二.从部落到国家---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
氏族→较小的部落
较大的部落→部落联盟→国家
邦国―王国―帝国
“万邦时代”
国家权力的继承方式-
禅让制
从邦国转变为王国
需要什么条件?
王权增强、疆域扩张
满天星斗 —→ 月明星稀
1、建立:
2、地位:
3、政治:
4、文化:
5、遗存:
夏朝统治范围示意图
2、夏朝
基础梳理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
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相关史料
(1)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标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实质:天下为家/家天下
(2)中央: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中央设有机构与职官
(3)地方:夏部族直接统治,其他间接统治
历法—《夏小正》
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夏朝国家的特征尚不明显。大体已经具备了国家的框架。
二.从部落到国家---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
青铜时代
叁
天下归一
1.建立时间: 建 立 者: 都城:
2.政治制度:
公元前1600年
汤
①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②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
1、商
殷
2、西周的统治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1、建立:
2、政治制度:
BC1046年,周武王率众灭商,
定都于镐京,史称“西周”
【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1)分封制
(2)宗法制
(3)礼乐制
重点探讨:分封制
“授民授疆土”
层层分封
相关史料
重点探讨:分封制的作用
周朝分封示意图
都城
内服—王畿
外服:商王间接控制方国和部族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平民
从商朝内外服到西周分封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纵向上:分封制明确周王权力与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横向上: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重点探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关系
1.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
2.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
3.礼乐制度是维系分封制宗法制的工具 。
宗法制
家庭生活政治化
权利继承制度
分封制
政治生活等级化
权力分配制度
礼乐制
等级观念生活化
是权利认同制度
血缘纽带
政治体现
互为表里
相辅相成
维护工具
维护工具
3、商周的思想文化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1、文化:
(1)甲骨文:一种成熟的文字
(2)青铜文化
2、思想:
(1)殷人事鬼神
(2)周人敬天保民
“后母戊”青铜方鼎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礼记·祭义》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周书·梓材》
本课时间轴
约170万年
约1万年
约5000年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 木石为主,少量青铜时代
元谋人、北京人 仰韶文化(黄河) 大汶口文化(黄河) 河姆渡文化(长江) 龙山文化(黄河) 红山文化(辽河) 良渚文化(长江) 三皇五帝时代: 炎黄部落 尧舜时期 夏 商 西周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夏商西周早期国家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中华文明的起源 ——石器时代 中华文明的产生 ——万邦时代 中华文明的发展
——青铜时代
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政治:
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2、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家国同构的政治局面。
3、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经济:
1、青铜铸造发达;
2、土地国有制;
思想:
1、呈现较浓厚的鬼神迷信色彩。
2、西周时期已经产生了早期“民本”思想
3、系统文字(甲骨文,金文)
4、开始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华夏文化,炎黄子孙)
课堂小结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中华文明的起源:
早期国家的初始形态:
国家的出现:
国家的发展: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晚期:
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
夏朝
商:
西周:
建立:
管理方式:
建立:
管理方式:
文化:
建立:
政治制度:
中华文明不断发展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