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1
2
3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汉到明清的中央政治制度
秦汉到明清的地方政治制度
CONTENTS
目
录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遂公盨
遂公盨是古代西周中期遂国国君所铸的青铜礼器。内底铭文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关于大禹及德治的文献记录。专家认为这证实了大禹及夏朝的确存在。
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
1.夏朝
史料一: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
史料二: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燕策一》
分析:以上两段史料,可以认定的历史史实是什么?为什么出现上述两种不同的说法?
历史史实:禹死后启继位;与记录者的所处的时代背景、学术修养、人生经历、个人喜好等因素有关。
史料分析
史料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礼运》
史料二:“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史记·夏本纪》
发现:两段材料反映了最高权力继承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尚书》
越在外服候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君),罔敢湎于酒,
——《尚书·酒诰》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
2.商朝
内 服
商王直接统治
王畿的地区
外 服
商王间接控制
的方国和部落
史料:“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司马迁《史记》
分析:从社会发展角度,如何评价内外服制度?
(1)内外服制度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但总体相对松散。
(2)为后世成熟的制度奠定基础。
史料分析
大盂鼎
鼎内有铭文291字,内容包括周康王向盂讲述文王、武王建国的经验,告诫盂要忠心辅佐王室,还记载了赐予盂的器物与人口等信息。
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西周王臣在青铜器铭文中追念祖先功绩、告祭自己荣誉,是为了加强其在宗族体系中的地位。
3.西周
1
2
3
(1)分封制
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特点:同性居多、多居富庶地区;姬姓诸侯和异姓诸侯交错制约;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意义: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疆域,推动了周文华的交流与认同。
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顾炎武
“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周人(都城在镐京)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宋国为殷族遗民之国)。”
——钱穆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
分封制的作用是什么?
分封制的作用是什么?
三段材料如何设问呢?
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巩固分封制,强化王权。
嫡长子继承制
核心
作用
(2)宗法制
史料一: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史料二:《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 ── 班固《白虎通义》
分析:你认为后世统治者能否效仿西周的宗法分封制治国?说明理由。
不能。分封制下诸侯有较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也不能保持长久的政治关系。
王位世袭制
夏朝
内外服;
中央:设相、卿士
地方:封侯、伯
商朝
分封制
宗法制
西周
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最高统治者的王位世袭,且权力并非绝对
◎统治血缘关系维持
◎地方权力较大,中央集权程度不高
秦汉到明清的中央政治制度
阶段 调整、演变情况 趋势
秦朝 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两汉
隋唐
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汉武帝时设立形成中朝。西汉晚期,中朝尚书权力增大。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三省六部制确立,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新阶段。
设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形成二府三司。
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
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置内阁。
设立军机处。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环节1:知识总结
相权
不断
削弱
皇权
不断
加强
皇 帝
太 尉
丞 相
御史大夫
奉
常
郎中令
卫尉
太仆
廷尉
典客
宗正
治粟内史
少府
三公九卿制
三公 丞 相 百官之长,统领百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
御史大夫 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监察百官
太 尉 最高武官,掌军事
九卿 奉 常 宗庙礼仪教化
郎 中 令 宫中警卫
卫 尉 宫门警卫
太 仆 宫廷车马
廷 尉 司法、首都警卫
典 客 少数民族
宗 正 皇室宗族
治粟内史 租税、 财政
少 府 皇家财政、官府手工业
◎环节2:问题点拨
皇帝制度
1
2
分析:秦朝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有哪些特征?
皇帝总揽大权;“家天下”——“家”与“国”同治。
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比较完备
皇权至上
◎环节2:问题点拨
皇 帝
中 朝
外 朝
尚书令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九 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东汉尚书台位居宫中,名义上隶属于九卿中的少府,其最高长官尚书令秩仅千石,属员仅六十余人从光武帝时起,天下事“皆上尚书”,尚书作为机密近臣,“出纳王命,敷奏万机”,以谏诤为职,还可向皇帝推荐宰相。此外,大臣有罪,尚书可弹劾。
发现:东汉尚书台的职权。
辅政;谏诤弹劾(监察权);推荐官员(举荐权)
内外朝制度
分析:
谈谈你对设置内外朝和尚书台的看法。
观点:二者设置是皇权与相权矛盾的体现。
认识:二者的设置加强了皇权,推动了中枢体制的变革。
皇 帝
中书省
尚书省
决策
门下省
审议
执行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三省六部
皇 帝
三司
枢密院
财政
中书门下
(政事堂)
三司使
御前会议
台谏
同平章事(宰相)
参知政事
(执政)
枢密副使
(执政)
枢密使
(执政)
御史中丞
知谏院
行政
军政
监察
二府三司
分析:唐宋在削弱相权措施方面的不同,并说明宋代措施的消极影响。
不同:唐朝通过明确三省分工并相互制约削弱相权,北宋通过设置新机构分割相权。
消极影响:职权过于分散,降低了行政效率;易造成冗官、冗费问题。
◎环节2:问题点拨
皇帝
枢密院
(军事)
中书省
(行政)
宣政院
(宗教)
吏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户部
礼部
一省两院制
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史·高鸣传》
分析:元朝实行一省制的原因。
提高效率的需要。
◎环节2:问题点拨
皇帝
内阁
吏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户部
礼部
皇帝
内阁
吏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户部
礼部
军机处
日常事务
军国大事
内阁
军机处
分析:明清时期中枢机构职权的发展趋势。
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逐渐强化,发展到极端。
◎环节3:综合探究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引用了如下公式:
郡主专制=天下独占+地位独尊+势位独一+权力独操+决事独断+兵。刑大权的强化,这一公式表明,君主专制制度就是君主权力的强化
——据刘泽华《洞察中国古代历史的王权主义本质》整理
分析:试结合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的有关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示例一:君主专制体现在君主权力的不断强化。
秦朝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和军队,三公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集中。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权。隋朝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进一步通过分割相权来加强皇权。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分割宰相的兵权和财权。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皇帝直接掌握行政大权。清朝设军机处,君主完全掌握决策权,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历代君主通过思想统一,强化伦理纲常,加强对兵、刑大权的操控,维护君主权威。君主专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权力支配意识,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显著特征。
示例二:中国古代社会并非始终是一个君主专制的社会。
先秦时期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君主虽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虽然确立了皇权独尊地位,但丞相等三公形成了对皇权的制约。汉代儒学秉承先秦儒学礼治、仁政思想,形成了制约君主专制的思想体系。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和谏议制度制约了皇权独断。宋代出现的理学不断发展,对纲常伦理和道德意识的强化也对君权的泛滥起到了约束作用,只有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才真正达到皇权独尊,君主专制渗透于各方面的程度。
秦汉到明清的地方政治制度
阶段 调整、演变情况 趋势
秦朝 郡县制和文书制度
两汉
魏晋 隋唐
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地方行政制度有西汉的郡、县二级制到东汉晚期的州、郡、县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是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唐中期以后出现藩镇割据。
实行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
设行中书省,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废行中书省,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司分割。后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巡抚成一省长官,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
◎环节1:知识总结
地方权力
不断
削弱
中央权力
不断
加强
◎环节2:问题点拨
史料一: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羁)请。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史料二: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脣(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律》
史料三:“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东汉王充《论衡》
文书制度
分析:根据材料分析秦朝文书制度有哪些影响?
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1)
(2)
(3)
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环节2:问题点拨
图1、图2、图3分别是西汉不同时期侯国分布示意图。
指出图1的侯国类型特征及其形成的政治因素。
特征:以功臣侯国为主;因素:刘邦为建立和巩固统治,实行了分封,大封功臣
比较图1和图2,说明图2反映出西汉政治统治发生了哪些变化。
侯国数量特别是功臣侯国大量减少,归义侯国数量增加;西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国家统一进一步巩固
结合图3说明西汉政治统治出现了什么问题。
恩泽侯国、外戚侯国增多,汉代政治趋于腐败,统治逐渐衰落。
◎环节2:问题点拨
北宋
元朝
(1)北宋与元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原则有何不同?
北宋以天然山川、河流等作为行政区划的边界;元朝采取“犬牙交错”(交界线曲折、错综复杂)的原则。
(2)元朝行省制度的影响。
使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发生重大变革;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经济文化的认同感。
◎环节3:综合探究
材料一 汉兴,把秦郡划小,将一郡分成数郡。汉武帝时,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了十四个监察区,监察地方高级官员。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授予监察区长官州牧兵权、财权和政权,州变成了郡以上的一级政区,州牧渐成割据独立之势。坚持二级制政区是统治者的愿望,所以隋统一后,撤销郡级政区,重新简化为州县两级。唐承隋设两级政区,但安史之乱以后,作为监察区的道和藩镇结合,又形成州以上的一级政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沿革行政区划的举措,概括东汉至唐末行政区划层级演变中的突出问题。
举措:仿秦实行郡县制;增加郡政区数量;分封诸侯王,郡国并行;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监察区。
问题:二级制到三级制反复循环;监察区演变为高一级行政区。
◎环节3:综合探究
材料二 为避免重蹈前代覆辙,宋初将地方政府恢复到州县两级,但同样陷入管理幅度太大的困难。为此,宋代统治者设置了高层政区——路,但不设路一级的单一长官,把路虚化。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员担任,宋代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而不是地方官员的行政区域。元明清三代都是国土广袤的大帝国,只能采用多级制的地方政府,如元代就形成了最多达五级的行政区划,但结果仍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自宋以后,古代中国历史上不再出现因割据而产生的分裂局面。
——以上材料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创新
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行政区划的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的原因。
虚化高层政区;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实权;中央政府牢牢控制行省权力。
①
②
③
(3)据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层级变迁的基本规律。
加强中央集权是主因
县级政区保持相对稳定
沿袭前代制度损益变革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评价
材料一 农业社会里,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与之相应的制度特点是专制。但在前资本主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这是中国制度建设的独特处……中国古代“大一统”的政治格局的形成、发展,跟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是密切相关的。
——陶涛《关于“中央集权制”的几点思考》
思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步性。
有利于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提供政治保障。
材料二 前元之世,政专中书,凡事必先关报,然后奏闻。其君又多昏蔽,是致民情不达,寻至大乱,深可为戒。
——余汝楫《礼部志稿》
材料三 “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 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思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局限性。
材料四 资本主义萌芽从明中后期出现到鸦片战争前夕,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是明朝统治者用于钳制知识分子的一种手段。——郑宝琦《中国古代通史》
政治上: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
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