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第1课时 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变法与改革(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第1课时 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变法与改革(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9 10:06: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新课导入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第一单元 第4课
目标导航
了解中国历代重要变法和改革,认识改革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理解中国历代重大改革和变法的必然性、复杂性与多样性,对其科学地认识和评价。
2.通过分析历代重大变法和改革措施,认识变法与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3.认识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改革意志,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1
课程
标准
2
学习
聚焦
时空坐标
战国
时期
两晋南北
朝时期
北宋
明朝
清朝
民国时期
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时期
社会主义建
设新时期
魏国李悝、
楚国吴起、
秦国商鞅
均推行变法
北魏孝文
帝改革
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
改革
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南京临时
政府改革
南京国民
政府改革
土地改革
民主改革
社会主义
改造
《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
三中全会
中共十九大和十九届
四中全会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第4课
第1课时 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变法与改革
主题线索
目 录
01 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02 救亡图存——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重要概念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富国强兵 张居正改革 戊戌变法 新政
名家论史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一 富国强兵
改革 时间 主要内容 效果
商鞅变法 战国 废井田,奖励耕织,废除 ,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______ 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
孝文帝改革 南北朝 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促进民族交融
庆历新政 北宋 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 仅推行一年多
王安石变法 北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方面进行改革 初期取得成效,但措施欠妥
张居正改革 明中后期 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增加,暂时缓解统治危机
阅读教材P22-P23,梳理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和改革,完成下表。
世卿世禄制
基础落实
县制
迁都洛阳,
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
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
财政收入
提示 统治者支持;顺应时代潮流;敢于改革的精神。
问题思考
据以上表格并结合材料,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具备了哪些相同的因素?
材料一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太和十七年八月)车驾发京师,南伐,步骑百余万。……戎服执鞭,御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请停南伐。帝乃止。仍定迁都之计。
——《魏书·高祖孝文帝纪》
封建化
商鞅变法
立封建促统一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固封建促富强
行汉化促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
春秋战国
北朝
北宋、明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启示
思维点拨
(1)改革必须遵循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
(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但也应防止在改革中出现用人不当、执行不力等问题。
(3)改革必然会触及某些人的特权和既得利益,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注重改革的实效性。
试从表格中提取几条关于改革的信息。
合作探究
改革 时间 效果 改革者结局
商鞅变法 战国 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 秦孝公去世后,商鞅被车裂
孝文帝改革 南北朝 促进民族交融 三十三岁病逝
庆历新政 北宋 推行一年多 被贬离京
王安石变法 北宋 取得成效,措施欠妥 宋神宗去世后,王安石被罢相,背负千古骂名
张居正改革 明中后期 财政收入增加,暂时缓解统治危机 死后被抄家灭族
重大改革往往发生在社会大变动时期。
改革是推动社会
进步的重要途径。
改革充满了曲折与艰辛。
改革者的结局大多凄惨。
影响中国古代改革成败的因素
知识拓展
(1)看改革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一般而言,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成功的希望比较大。
(2)看当时的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若是两种力量对比悬殊,那么成功或失败的可能性都比较大。
(3)看改革的政治措施是否行之有效。改革必须切合实际,这样才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改革者的素质往往对改革产生重大的影响。
(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只有有利的内外环境,才能促使改革走向成功。
有学者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顺应历史和时代潮流。”其时代潮流是指( )
A.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建立起本民族政权
B.以武力建国,相互之间征战不断
C.顺应民族交融的趋势,实行汉化政策
D.摒弃北方上都,迁都中原洛阳
针对训练

正是1901年后王朝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教育方面的进行的改革,极具讽刺意味地加快了精英阶层的政治觉醒的过程。与其说这些改革有利于孙中山等激进分子的活动,不如说它们更多地加速了王朝的覆灭。
——魏斐德《中华帝国的衰落》
名家论史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二 救亡图存
阅读教材P23,据材料内容思考
1.中国近代改革面临哪些社会变局?
基础落实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不同阶级围绕救亡图存的主题进行改革探索
人民解放
人民共同富裕
民族独立
国家繁荣富强
社会性质
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
封建主义与
人民大众的矛盾
帝国主义与 中华民族的矛盾
2.晚清政府和民国政府针对社会变局是如何进行改革的?
提示 (1)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变法。最后失败。
(2)清末实行“新政”,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最终失败。
(3)民国时期,陆续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多以失败告终。
取得了哪些成就?
京师大学堂
1922壬戌学制
金圆券改革
1916年国文教科书
新生活运动
清末新政的历史背景
(1)国际环境恶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清政府丧失民意基础,镇压戊戌变法、签订《辛丑条约》等。
(3)反清力量不断积聚,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日趋高涨。
思维点拨
据材料分析为什么中华民国时期的改革涉及广泛,但多以失败告终?你有何认识?
提示 原因: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
认识:独立与统一,是国家发展的前提。
问题思考
中原大战的性质是非正义的,争权略地是贯穿战争全过程的实质,战争双方基本上都是代表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利益的新军阀……“国民政府”则形成了蒋介石主军、汪精卫主政,蒋汪分治共管的“均权制”局面。 ——范力《论中原大战》
材料一 维新志士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民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百日维新的新政诏书连篇频发,然其在实践中却常常被化为无形,很多内容只是流于表面粉饰而无实效。各部堂官、各省督抚都持观望、延宕、抵制态度,拒不奉诏……光绪皇帝严责守旧大臣的诏令也达十多次,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力求有所推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他们)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3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英]赫德
合作探究
根据教材P24历史纵横及下面材料,分析为什么戊戌变法会失败?
结论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变法是否顺应了历史潮流?
(2)变法是否有强有力的支持?
(3)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实际?
(4)改革是否循序渐进?
( 5 ) 改革者的政治素质如何?
是,所以很多措施在清末新政时被实行了。
否,光绪无实权,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措施基本上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否,贪大求全,操之过急,增加变法阻力。
书生,几乎无政治经验,轻视了变法的难度。
提示 (1)缺少实权人物的支持。
(2)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
(3)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4)改革操之过急,增加了变法的阻力。
(5)变法倡议者主要为知识分子,缺少政治经验,忽视了变法的难度。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政治上: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2)经济上: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兴办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思想上: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知识拓展
(4)文化教育上:百日维新中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设立新式学堂等措施,为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
(5)社会生活上: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也起了重要作用。
(6)军事上:推动了军事近代化,有利于军事力量的增强。
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明定国是诏》,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 )
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
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
C.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
D.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
针对训练

课堂小结
救亡图存
富国强兵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但改革过程往往曲折艰辛。
中国近代改革的主题是救亡图存,
不同阶级提供了不同的方案,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谭嗣同死了,但他的思想没有死,其改天换地的理想被学生的学生实现了!
谭嗣同在长沙创办时务学堂,有两个学生,一位是蔡锷,一位是杨昌济。蔡锷曾在云南讲武堂担任教官,里面有个学生叫朱德。杨昌济后来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有个学生叫毛泽东!
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拓展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