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帧《礼记》誉千秋。
大学之道
《礼记》
东南大学
香港大学
厦门大学
河南大学
你知道下列校训是哪所学校吗?你知道这些校训出自哪里吗?
情景导入
河南大学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Add your title
厦门大学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Add your title
东南大学
止于至善
香港大学
明德格物
河南理工大学
明德任责
教学目标
1.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
2.掌握文言词句,把握文意,积累文学常识
3.弄清《大学》 “三纲”“八目”的逻辑关系
4.了解 “修齐治平”基本思想,探讨其现代意义。
了解文学常识
自学指导与检测一(5分钟)
01文化常识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朱熹《大学章句序》
“大学”与“小学”有什么不同?
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
“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十分之一左右,但是《大学》的总纲,后世学者常用“三纲八目”来概括。
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
《大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此篇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作,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南宋以前没有单独刊行过。直到南宋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子》作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
观看《朗读者》薛其坤老师朗读视频
阅读课文·知晓文意
合作学习要求:
1.参照书下注释,翻译课文第一段。
2.理解“三纲”的具体含义。
自学指导与检测二(12分钟)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翻译课文
①明:动词,彰明
②明:形容词,美好的
③亲:亲近。一说“亲”当作“新”,即去旧立新、去恶向善,使……去旧
④止:达到
大学之道,在明①明②德,在亲③民,在止④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美好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①止②而后有定③,定而后能静④,静而后能安⑤,安而后能虑⑥,虑而后能得⑦。
①知:知道 ②止:达到的“至善”境界
③定:志向坚定不移 ④静:心不妄动
⑤安:性情安和 ⑥虑:思虑精祥 ⑦得:处事合宜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
翻译课文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近:动词,接近
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翻译课文
1、大学之道(宗旨)是什么?
2、“三纲领”具体指什么?
3、如何看待“三纲”之间的关系?
4、从第一段看,如何能做到三纲?
用一个思维导图来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大学之道
03文本研读
三纲八目
提网的总绳→事物的主干部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三纲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三纲”,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
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
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
即“新民”,就是帮助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即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为治国平天下奠定精神基础。
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大学之道
03文本研读
“三纲”之间的关系
三纲八目
对己
立德
对人
爱人
这“三纲”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明明德
完善自我,改进自我
内圣
亲民
爱民顺民,引导百姓自我完善
外王
止于至善
最终追求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大学之道
03文本研读
三纲八目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怎样实现“三纲”?
止
定
静
安
虑
得
七个步骤
心不妄动
性情安和
思虑精详
处事合宜
达到“至善”境界
志向坚定不移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大学之道
03文本研读
三纲八目
小结:
第一段明确提出“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也是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只有坚定这样的目标,才能“定”“静”“安”“虑”,最终学有所得。
这一概括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学》的主旨。
阅读课文·知晓文意
合作学习要求:
1.参照书下注释,翻译课文第二段。
2.欲明明德于天下,应该做到八个方面,即“八目”,请概括。(各用一个词概括) 他们之间哪一个是根本?各方面有什么关系?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自学指导与检测三(15分钟)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①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②其身。
①齐:使……整齐有序 ②修:修养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翻译课文
欲修其身者,先正①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②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③其知。
①正:使……端正
②诚:使……真诚 ③致:获得
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
翻译课文
致知在格物①。物格而后知至②,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①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②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翻译课文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①,壹是②皆以修身为本③。
①庶人:平民百姓
②壹是:一概,一律
③本:根本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
翻译课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大学之道
03文本研读
三纲八目
八目
指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
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
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
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
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
“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处在“八目”的中枢地位
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大学之道
03文本研读
三纲八目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知
修
安
修己
内
外
安人
修身立德
致用亲民
独善其身
兼善天下
“八目”之间的关系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大学之道
03文本研读
三纲八目
“八目”之间的关系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目的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基础
“修身”是根本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大学之道
03文本研读
三纲八目
“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
八目
三纲
具体步骤
指导思想
止于至善
明明德
亲民
内修
外治
★治国
★齐家
★修身
★正心
★诚意
★致知
★格物
★平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大学之道
04拓展探究
先秦诸子的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有其独特和巧妙之处,如善用譬喻、对比,思路简洁明晰等。分析其论证特点,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先秦儒家思想的智慧,对我们的写作以及民族精神的塑造有指导作用。
本文的论证特点
●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
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手法,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更加紧密,论证力强
《大学之道》通过“三纲”明确了为人修身的根本宗旨,并以“修身”为核心,进一步指出修身的步骤和目的,即“八目”。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
本文总结
【当堂训练】(5分钟)
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 , , , 。”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
是:“ , 。”
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
是:“ 。”
4、《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
是:“ , , 。”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致知在格物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