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第2课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制度建设(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第2课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制度建设(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9 10:10: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一单元 第3课
新课导入
第3课
第2课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制度建设
目标导航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1.深刻认识资产阶级共和制在中国的建立及其失败的原因。
2.比较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不同政权模式,认识中国共产党根据地建设的先进性。 [第1课时]
3.认识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树立起制度自信。 [第2课时]
1
课程
标准
2
学习
聚焦
主题线索
目 录
01 特色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制度建设
02 深化改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重要概念
人民的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国家治理体系
毛泽东:“过去我们叫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苏维埃就是代表会议,我们又叫‘苏维埃’,又叫‘代表大会’,那就成了‘代表大会代表大会’。这是死搬外国名词。”
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落地生根的典型。
从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到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一词最终完全融入中国政权建设的视野。
一 特色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制度建设
阅读教材P18-19,说一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如何发展的。
基础落实
1949年《共同纲领》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1954年宪法》颁布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其正式建立的标志。
1957年以后至1976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地位和作用被削弱 。
《1982年宪法》
颁布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1956年
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改革开放后
进一步完善,并提出十六字方针,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制度化轨道。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多党合作制和多党制的区别
误区警示
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多党制。因为在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与之密切合作,属于参政党;在西方,各党派之间是执政党与在野党的关系,靠竞选轮流坐庄。
比较项 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政协
不 同 点 性质 是我国的 ,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我国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 ,是我国在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职能 是我国的 ,有权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物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________
产生 方式 人大代表由 产生 政协委员通过 产生
相同点 ①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是_________ 的重要形式。 ②都有利于 开展工作,提高了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 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思考
国家权力机关
统一战线组织
国家权力机关
参政议政
民主选举
民主协商推荐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民主
监督国家机关
据以下表格内容及所学知识,探究中国不采取西方民主制度的原因。
合作探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
经济基础 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工具
行使权力主体 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体是人民 协调资产阶级内部利益关系的场所。议员由竞选产生,竞选则以金钱为后盾。议员不对选民负责,不受选民监督,选民无权撤换议员。议员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
权力机关原则 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人民代表大会是立法机关,有权组织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人民代表大会除了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外,不受任何国家机关的制约 实行三权分立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相互制约、彼此平衡,以便协调和平衡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相似点 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从形式上看有某些相似之处,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 提示 (1)从历史看: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教训表明西方民主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在中国行不通。
(2)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实行三权分立的西方民主制度。
(3)从代表阶级利益看:西方民主制度同广大劳动者的利益要求相抵触,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维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从经济基础看:西方民主制度与私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
(5)从历史发展规律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比西方民主制度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结论:中国不采取西方民主制度的原因。
人民代表大会
核心:保障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产生方式:普选
四大职能: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
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三大特点:高度集中、权利广泛、人民主权
权力来自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实现当家作主的目标。小范围内人人都可以讨论决定自己的事情,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大范围内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参与政治生活。
体现了真正的、广泛的民主
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利于各项工作有效进行
在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前提下,国家机关协调一致地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工作,从而避免权力集中,提高工作效率。
便于实现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集中力量办大事
党对人民代表大会的领导,有利于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把党的意志转变为国家意志,动员组织全国人民一起行动。
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取代之前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以避免同国家权力机关所通过的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力的“法”和“条例”相混淆。这反映了当时( )
A.人民政协的职能面临转变
B.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出现曲折
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创建
D.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已经结束
针对训练

中国共产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与西方国家执政党在执政方式上有所区别
知识拓展
(1)从政治权力结构的横向关系看
居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的“执政”是指掌握了立法、行政、司法、军队等全部国家权力,并通过强有力的政治网络对各类各级公有制企业、事业单位进行较全面的指导和监督。
而西方国家的“执政”只是指掌握了国家的行政权或一部分立法权。执政党对司法活动、军队的调动,对相当一部分立法活动的影响是通过政府的渠道实现的,而很难通过执政党本身的渠道。
(2)从政治权力结构的纵向关系看
居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的“执政”是指掌握了从国家的整体到国家的各个部分(在我国指从中央到地方)的全部国家权力。
而在西方的典型政治体制下,国家的执政党只是掌握了中央政府或联邦整体的行政权力,组织了中央或联邦的政府(内阁);这些国家的各个地方的政府究竟由谁执政,取决于各个具体地方的选举结果,也就是国家的执政者不一定是这个国家每一个地方政府权力的执掌者。
(3)从执掌国家权力方式看
居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有条件在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直接的领导,包括政治领导,也包括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
而在西方国家中,执政党对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的领导,主要是以各种间接的方式进行的,比如通过获得议会的多数地位影响立法,通过在政府中工作的党员等。
二 深化改革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阅读教材P20,说一说新时期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基础落实
提示 (1)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总目标。
(2)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三个坚持是什么?应当如何评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问题思考
三个坚持
评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坚定我们的制度自信”
治理一个近14亿人的大国、推进一份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强有力的制度体系,是不可能成功的。
中国的发展实践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具有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并在改革中不断完善。
1984年,上海
1920年代
此刻,广州
材料一 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是通过某种特定的政治制度来实现治理的……但是,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有其独特性,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治理国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然而,没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作用。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
合作探究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如何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提示 (1)国情:中国特殊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
(2)艰巨曲折性:经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一代代仁人志士探索求取。
(3)坚定性:坚定不移的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人民性:广大人民群众的选择,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5)创新性:随着时代发展和人民需求,不断深化改革。
结论: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的涵义。
中共十八大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与中共十七大“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在“建设”与“建成”这一字之变中,小康社会的目标离我们更近了,也更加令人振奋。“建设”与“建成”这一字之变意味着(  )
A.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已完成了量变
B.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已完成了质变
C.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将更加注重量的积累
D.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将更加注重促成质变
针对训练

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知识拓展
(1)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2)以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为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革命环境里就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新中国成立后宪法几经修改,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
(3)以始终保持先进性的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力量: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4)适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既适应了我国基本国情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又因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相承接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5)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能够发展完善,一方面在于先进政党的领导,另一方面在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为其提供了源泉和动力。
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结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