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第一课时)(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第一课时)(共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9 10:11: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统编新教材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目录/Contents
本单元主要涉及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对外关系以及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国际法的发展。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通过长期不断地发展,各民族之间相互交往交流交融,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对共同发展、共同缔造伟大的中国都有重要的贡献。世界范围内,各民族的大迁徙、大交流推动了民族和国家的变化。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国际法逐渐形成并成熟。当代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单元概述
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中国的对外交往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各朝代都有管理边疆民族和国外宾客的机构。商朝的“宾”、周朝的“小行人”、汉朝的“大鸿鹏”、唐朝的“鸿庐寺”,都有管理民族事务及对外交往的职能。图中所绘是唐朝鸿脂寺官员接待外来宾客的场景。
唐朝《礼宾图》壁画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四单元 第11课
目标导航
1.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2.认识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1.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的演变,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民族政策和边疆治理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第1课时]
2.了解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及影响。[第2课时]
1
课程
标准
2
学习
聚焦
重要概念:典客 典属国 大鸿胪 羁縻州 改土归流
时空坐标
公元前221年 秦汉 220年 581年 隋唐 907年 960年 宋元 1368年 明清(前期) 1840年
秦汉北击匈奴
民族
关系
对外
交往
甘英出使大秦
隋朝与流求交流
唐朝与外国之间
的海陆交流活跃
元朝设宣政院
管理西藏
宋朝海路发达
清朝设理藩院
管理民族事务
中俄订立
《尼布楚条约》
第1课
第1课时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主题线索
目 录
01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02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03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
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
北匈奴西迁示意图
《燕然山铭》石刻
名将风采
史料
实证
PART
01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阅读教材P62,分析秦朝时期推进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基本史实有哪些?
基础落实
南抚夷、越;设三郡等
北逐匈奴;筑长城
典客
典属国
2.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说“汉代对待周边邻居的关系,不是划境自守,而是开展。” 汉代对待周边民族关系上有哪些具体做法?汉代相比秦代有哪些“开展”?汉代边郡和都护制度的特点?
南抚夷、越;设三郡等
北逐匈奴;筑长城
典客
典属国
护乌桓校尉
西南设郡
西域都护府
河西四郡
屯戍
大鸿胪
开展:经略西南到开拓西北
2.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说“汉代对待周边邻居的关系,不是划境自守,而是开展。” 汉代对待周边民族关系上有哪些具体做法?汉代相比秦代有哪些“开展”?汉代边郡和都护制度的特点?
护乌桓校尉
西域都护府
河西四郡
屯戍
大鸿胪
开展:经略西南到开拓西北
材料1:乃分处(匈奴)降者于边五郡故塞外,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为属国。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材料2:(西域都护)督察乌孙、康居诸外国动静,有变以闻,可安辑,安辑之,可击,击之。
——《汉书·西域传》
特点:1.因俗而治
特点:2.内外协同,
军事防御为主
西南设郡
结合教材【历史纵横】,思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促进民族交融的途径有哪些?
历史意义?
思考点
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
十六国时内迁各族不断交融
北魏再度统一黄河流域实行汉化改革
三国、东晋、南朝南方不断得到开发
民族迁徙
民族交流
汉化政策
共同开发
意义:促进封建化进程;南方经济得到开发。
汉朝在边疆实行“屯戍政策”的历史意义
思维点拨
(1)抵御匈奴的入侵;
(2)降低了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
(3)有利于边疆的开发;
(4)推动了民族交流, 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和发展。
材料 汉王朝在广阔的边疆地区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不仅可以及时掌握边疆地区的情况,而且也可以防御来犯之敌,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域诸国则是先后采取了频繁遣使者往来以密切关系、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政策和措施;对南方诸族则采取了郡县制和羁縻统治并行,“毋赋税”的政策。从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睦的角度看,汉王朝的边疆政策是较为成功的。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合作探究
结合材料概括汉朝经略边疆政策的方式、特点及意义。
答案 
(1)方式:在边疆设立郡县;设置特殊机构;实行羁縻统治。
(2)特点:设立完善边疆防御体系;因俗而治,不同地区采用不同民族政策;
边疆民族有较大自主权;采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措施。
(3)意义: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利于边疆稳定;促进了边疆开发;推动了民族交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秦汉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
知识拓展
(1)边疆民族区域不断拓展。
(2)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边疆民族地区开发进程加快。
(4)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交融进程加快。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PART
02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隋唐时期与周边民族保持着良好的经济文化交流关系,阅读P63,这一时期设置了哪些专门机构来负责民族事务?
各有何司职?
基础落实
机构:礼部及鸿胪寺。
司职:
礼部的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
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
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1)治理岭南:册封谯国夫人
(2)推行郡县:边疆豪酋任职
(3)三达流求:加强台湾联系
措施:
2、隋朝在边疆治理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吐谷浑
流求
党 项
3.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代有哪些民族交往的史实实践了这一思想?
和亲、会盟: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
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册封:南诏的王经唐朝加封;接纳南诏子弟入唐学习
设置边疆管理机构: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用民族首领任职。
(1)(经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2)(政治)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3)(思想)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正确、开明,策略灵活。
知识补充
唐朝民族关系繁荣的原因
思考点
唐朝在边疆设置了哪些管理机构?起到了什么作用?
机构: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县等。
作用:加强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边疆的稳定,民族融合、经济文化交流。
北方
安北、单于都护府
西北
安西、北庭都护府
东北
安东都护府
南方
安南都护府
思考点
材料一 隋唐两朝实行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各边疆民族地区。
——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合作探究
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的制度设计何以体现材料一的“开明”?
材料二 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 ——《新唐书·地理志》
中央政府
大都护府
都督府
羁縻州
安南都护府
礼部
鸿胪寺
“开明”:少数民族在接受中央管辖的前提下享有较大自治权。
②军事防御与教化并重
③多层布局,扩大统治范围
天可汗
因俗而治
缓和矛盾
①边疆管理制度更加完备
异:
同:
与秦汉相比,唐代的边疆治理有何异同?
都护府与都督府的关系
概念辨析
都护府是在边疆地区设置的特别行政机构,职责是“抚慰诸藩,辑宁外寇”,由唐朝派官员及士兵驻守。
都督府是羁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唐王朝在边疆地区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以各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需向朝廷缴税。
唐朝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
知识拓展
(1)唐朝的民族政策开明、灵活。
(2)唐朝与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其中唐朝居主体地位。
(3)各民族间交往范围广、交往程度深,双方互相影响程度深。
(4)各民族共同促进了边疆的开发,也促进了唐朝边疆的扩大。
(5)和平往来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结合教材和两幅地图思考:宋朝民族关系有何特点?
①并立:宋与各民族政权长期并立。
②吸收:各民族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
③交融:各政权之间有战有和,但各民族间的交流交融从没中断。
基础落实
元代对边疆的控制在以前的朝代的基础上更为强化。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PART
03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阅读教材,把元明清在管理边疆和民族事务上采取的措施整理成知识卡片。
基础落实
元朝 明朝 清朝
元 朝
(1)“行汉法”和实行差别对待政策——四等人制;
(2)有效管辖西藏——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务,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3)边疆设行省,征发赋役。
(4)台湾——澎湖巡检司
明 朝
(1)中央机构:设置礼部、鸿胪寺、四夷馆等机构
(2)民族关系的处理
北方蒙古——修长城、设九边重镇、开放马市贸易
东北女真——设都司、卫、所
西北蒙古——设赤斤蒙古、沙洲、哈密等卫
西南地区——设土司
西藏地区——敕封僧俗首领为“王”“法王”;建立有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进行经济贸易。
清 朝
(1)设置机构:理藩院
(2)民族关系的处理
北方——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族的控制。
西北——平定噶尔丹,土尔扈特部回归,巩固西北边疆。在青海设西宁办事大臣,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西藏——设驻藏大臣;册封 “达赖喇嘛” 和“班禅额尔德尼”。
西南——“改土归流”废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管进行管理。
东南——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从单纯少数民族汉化到保留各民族特色,多民族互化,民族融合经历了从汉化到互化的过程,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形态的发展。
2、同为和亲汉、唐、清三代的和亲政策是有所侧重的
汉代罢战言和,少数民族单向汉化;唐代怀柔和好,各民族间文化互鉴;清代姻亲同盟,以夷制汉。
但在加强民族间友好往来,推动多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上有着共同作用。
1、从北魏到元代,民族融合的过程有所变化
易错易误
明清对历代治边有哪些“继承”和“创新”
思考点
修长城筑九边
土司制
都司、卫、所
马市
都司、册封法王
礼部
鸿胪寺
提督四夷馆
满蒙联姻
册封喇嘛
驻藏大臣
《钦定西藏善后章程》
改土归流
武力平乱
理藩院
收复台湾
《尼布楚条约》
创新:
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多元治理;
继承:
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茶马互市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有什么影响?
材料一 (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竟为之。 ——《后汉书·五行志》
材料二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 ——《魏书·高祖纪》
材料三 元朝是对辽宋金法统的继承,把对辽金的认同放在最前面,又继承了中原王朝的中央集权的治国理念并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因此在大一统的元朝可以找到北族政权和中原政权的双重遗产。——杨晓军《辽宋夏金元的统治》
合作探究
答案 影响:
①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巩固和统一,也有利于少数民族的进步。
②有利于发展封建国家的经济,丰富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③加强了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④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各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
归纳历代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有哪些?
深化拓展
(1)政治隶属
①中国古代行册封:唐朝册封南诏王,明朝册封僧俗领袖,清朝册封西藏佛教领袖。
②羁縻政策:秦朝设南海三郡,西汉设都护府,明朝的羁縻卫所与土司。
(2)经济往来:明朝在边境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开展贸易,宋朝开放榷场。
(3)民族战争:秦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宋朝与辽、西夏、金之间的战争。
(4)民族迁徙:魏晋时期“五胡”内迁,汉族与内迁民族杂居、通婚、生活习俗相互影响。
(5)和亲、会盟、和议:西汉与匈奴和亲,清朝前期的满蒙联姻,唐蕃会盟,宋辽的“澶渊之盟”。
(6)政治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拓展深化:结合所学,归纳民族关系和边疆管理的特点。
南抚夷越;设三郡
都护府、羁縻府州
西域都护府
河西四郡、屯戍
修长城筑九边
宣政院
澎湖巡检司
北庭都元帅府
宣慰司
土司制
都司、卫、所
马市
都司、册封
茶马互市
和亲
满蒙联姻
册封喇嘛
驻藏大臣
改土归流
武力平乱
北击匈奴;筑长城
护乌桓校尉
西南设郡
册封
收复台湾
行省制
民族关系多元化、边疆治理多样化
会盟
课堂小结
朝代 中央机构 民族关系 边疆政策
秦 典客、典属国 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 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汉 大鸿胪 北击匈奴;和亲政策 设机构;屯戍政策
魏晋 五胡内迁;汉化 汉人南迁加快江南开发
隋 礼部 鸿胪寺 周边民族归附;封谯国夫人 郡县制(豪酋大姓);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唐 礼部 鸿胪寺 “天可汗”;和亲、会盟;册封;羁縻州刺史由民族首领担任 大都护府、都督府、
羁縻州
宋 礼部、鸿胪寺 少数民族吸收中原制度
元 宣政院 行汉法;差别对待 东北、云南设行省
明 礼部 鸿胪寺 提督四夷馆 修长城,设“九边”;贸易 东北设都司、卫、所;西北设卫;
西南设土司;敕封
清 理藩院 满蒙联姻;军事斗争;册封 办事大臣;改土归流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与发展
中国古代
多元一体
民族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