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入学测试语文卷(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郑州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入学测试语文卷(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9 08:1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郑州2023年新初一入学测试卷 语文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正确的答案。(30分)
1、下面三组注音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烽火(fēng huǒ)   誓言(shì yán)   侮辱(wú rǔ)
  B.倔强(juè jiàng)   推辞(tuī chí)   热情(rè qíng)
C.幽静(yōu jìng)   辉煌(huī huáng)  女孩(nǚ hái)
2、每组加线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血泊 梁山泊  湖泊  泊舟
  B.着火 打着了  着凉  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C.勉强 强词夺理 强大  倔强
D.尽头 尽管  尽职  无穷无尽 尽底层
3、下列歇后语错误的是(  )
  A.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B.孔子搬家——净是书(输)
  C.泥菩萨过河——纹(问)到底
D.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4、提起“不耻下问”,会想起《论语》中这样的话(  )
  A.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B.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三人行,必有我师。
D.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5、与其他两项有明显区别的一项是(  )
A.《泊船瓜洲》      B.《拔苗助长》    C.《南辕北辙》
6、“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写的是( )的壮观景象
  A.泰山  B.庐山 C.黄山  D.华山
7、从下列句子中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
  A.我们肩负着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
  B.数字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路程。
  C.通过学习,使我提高了政治觉悟。
D.人们倾听和注视着这位英雄的报告。
8、诗坛上负有盛名的“小李杜”指的是(  )
  A.李白和杜牧        B.李商隐和杜牧
C.李白和杜甫        D.李商隐和杜甫
9、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三种耐寒植物特别受到赞美,被称为“岁寒三友”,这三种植物指的是(  )
  A.梅、竹、兰          B.松、竹、梅
C.梅、兰、菊          D.松、梅、菊
10、下面不是三国故事的是( )
赤壁大战 B.草船借箭 C.三顾茅庐 D.负荆请罪
二、古诗文默写(10分)
1 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映日荷花别样红。
4几处早莺争暖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而不学则殆。
6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写出描写西湖的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30分)
盛开在碗里的硬币
①中午时经过一所小学门前,目光忽然被一个人所吸引。那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坐在地上,面前放一只碗。那只碗很大,现在的人家很少见到这样大的碗了。她的衣服上居然还带着补丁,她并不像别的乞讨的孩子那样,在面前竖一张纸板或者用粉笔在地上写着悲惨的经历,她只是默默地坐在那里,有着一种莫名的神情。
②当时正是放午学时间,那些学生成群地拥出校门,有的走向来接的家长,更多的人涌进校旁的麻辣烫、过桥米线等店铺。那些学生,和这个女孩年龄相仿,却有着迥然的神态,仿佛天地之隔。女孩的身边围拢了一些学生和家长,有的学生拿出零钱给女孩,有的在一旁观望嘻笑。
③女孩很奇怪,如果面前的手递过来的是纸币,她就装进口袋里,如果是硬币,就摆放在碗里,而且摆得极美观。我饶有兴致地看着,她把一枚一元的摆在碗底中央,周围是一圈金黄的五角硬币,在外围则又是一元的,看看摆不住了,便放第二层,一枚压三枚,就像一朵正在慢慢开放的花朵。我看了好久,直到她的碗里摆满了硬币。然后她小心地捧着碗站起身,慢慢地离开。
④我正要走,忽见女孩走进了旁边的卖麻辣烫的店子,好奇之下,便跟了过去。女孩刚一进店门,便听服务员说:“怎么还要到屋里来了?去外面!”女孩的脸一下子红了,小声说:“我想买一碗麻辣烫,带走!”然后轻轻地从碗里拣出几枚硬币。等她提着麻辣烫出来,又拐向另一边的一家书店,只是在门口犹豫了半天,终于没有走进去。我依然跟着她,她又买了一双凉鞋,很大,看样子不是给自己的,还买了一包低档香烟。口袋里的纸币已经花尽,碗里的硬币也只剩下少半。
⑤她慢慢地向前走,依然用一只手托着碗,就像在呵护着一朵开在掌中的花。她一边走一边喃喃自语:“还要给爸爸买瓶酒,给弟弟买个玩具……”她回头看了一眼路过的书店,眼中一丝不舍,只是没有停下脚步。我快步超越她,回头看,那只碗里的硬币依然是一朵花的形状,在阳光下闪着灿烂的光。
⑥我猜想,她或许有着一个极贫困的家,有着一个多病的母亲,有着一个劳累的父亲,一个小小的弟弟。本该是在鸟语书香的校园里读书的年龄,却要在大街上拿着一只碗讨钱,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孩,或许懂事、善良、自强等词语已不足以概括,就从她在碗中摆钱的行为来看,她便远远超越了这些。也许是因为她的心中有着美丽的花,她才能把那些硬币摆放成如此鲜艳的形状。是的,和那些同龄的孩子相比,她已低到尘埃之中,可是那些最美的花,往往都是开放在尘埃里。
⑦这个夏日的午后,我的心被碗里那些闪光的硬币温柔地击中,将那些蒙在心上的尘埃荡起飘尽。也曾艰难过,也曾在黯淡际遇中挣扎,或许那样的时刻,我的心里有执著有坚强,可是同这个女孩相比,却少了最重要的东西。我曾抱怨过,也曾嫉妒过,更是愤恨过,世界在我的眼中,一度如此冷漠丑陋。可这个孩子,她眼中的世界是如此美好,即使在如此的生活中,她还能让心上开出花来,而不是结出老茧,真的让人惭愧不已。
⑧感谢这个穿着带补丁衣服的女孩,那些盛开在碗里的硬币,映亮我生命中那么多阴暗的角落,更像一汩清泉,悄悄浸润,涤尽那些经年尘埃。眼中的世界一下子美丽清新起来,看着女孩渐远的背影,才发觉,生活,竟是如此可爱!
8.根据故事情节和提示,补充空缺的内容。(3分)
①“我”奇怪小女孩莫名的神情与独特的硬币花
②“我”好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我” 小女孩和碗里的硬币照亮“我”的生命
9.文章第②段为什么要写放午学时的“那些学生”?(3分)


10.按照要求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等她提着麻辣烫出来,又拐向另一边的一家书店,只是在门口犹豫了半天,终于没有走进去。(分析“终于”的表达作用。)


(2)这个夏日的午后,我的心被碗里那些闪光的硬币温柔地击中,将那些蒙在心上的尘埃荡起飘尽。(“温柔”和“击中”是两种不同的感受,你怎样理解?)

11.结合全文,理解第⑦段画线句中“我”所少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2分)

12.试分析文章第⑧段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二)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 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解释加点词语 。 (4分)
天帝使我长百兽  (     )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 (     )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     )
兽见之皆走 (      )
2、翻译句子。
①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②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③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 __________,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__________,它们都是用来比喻________的一类人 。
4.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四、作文(30分)
1、以“难忘的小学生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作文不少于400字,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班名、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