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9 10:14: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
选拔与管理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
2
3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员监察制度
CONTENTS


时空定位
选官
世官制
举荐制
军功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八股取士
南北分卷
考核
上计制
吏部考核
遣使巡察
考满考察考课
监察
御史大夫
刺史巡察
御史台
道监察区
督察院、六科
厂卫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员
选拔制度
西周至春秋——世官制
◎环节1:知识总结
含义: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贵族世代笼络高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
西周选官用人的主要途径是世卿世禄制度,这种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分封制的破坏而遭到破坏。
春秋战国——
客卿制
军功爵制
尚贤思想
争霸图强
举荐为官
养士礼贤
废除世官
军功受职
史料1: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史料2: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 —— 《史记 · 商君列传》
世官制
军功爵制
西周至春秋——世官制
◎环节2:问题点拨
材料 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县郡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
——引自李明《浅论世官制向职官制嬗变的历史动因》
分析:梳理材料,概括先秦时期“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的时代条件。
宗法世族的削弱。士阶层的崛起。私学的产生。战国时期新人才观的提出,县郡制和谷禄制的推行。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以法为教”是先秦法家主张的专以国家政策法令为教育内容的制度。“以吏为师”是指“百姓”和“一般官吏”都向“法官、法吏”学习法律,加强普法教育。
史料:“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五蠹》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制度 时期 标准 影响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法家思想
思想文化专制
◎环节1:知识总结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环节2:归纳总结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原因、作用
原因:从历史上看,法家思想对秦朝影响深远;从现实来看,秦统一后面临着中央集权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加强对人民的统治等迫切任务。
作用: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汉朝——察举制
明经
科目
常科
(岁举)
特科
(特举)
察孝廉
举茂才
贤良方正
贤良文学
作用: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汉代选拔官吏的标准,扩大了官吏来源,为汉代统治选拔人才。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1、创立:曹魏时期,曹丕推行。
2、措施: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3、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门第。
4、评价:
◆积极:由于中正官为中央派出,将选官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奠定基础。
◆消极: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官只看家世,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史料1: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察举制
史料2:(魏文帝)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杜佑《通典·选举二》
九品中正制
◎环节1:知识总结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环节2:问题点拨
材料 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分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察举制出现的原因。概括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
(1)原因:汉武帝的推行;儒生参政重视品德。
(2)新发展:注重培养官员的实际能力;增加了考试的环节。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环节2:问题点拨
材料一 汉之末叶,桓、灵之世,柄去帝室,政在奸臣。……抑清德而扬谄媚,退履道而进多财。力竞成俗,苟得无耻。或父兄贵显,望门而辟命。……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抱朴子》
材料二 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 ——《后汉书·袁绍传》
分析:根据材料,概括东汉末年察举制存在哪些弊端?
东汉末年的荐举对象主要是:一是多钱财,二是显贵望门;官员举荐权为世家豪族所把持,被察举者易与察举人形成依附关系,削弱了中央集权。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环节2:问题点拨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将举官察吏的标准定在品行情操上,而衡量其高下的唯一尺度是儒学的仁义忠孝。于是,“家训”“家诫”的家学教育便适时而兴盛起来。它们在私学教育的家族化、社会化方面将道德品质的修养贯穿于文化教育之中,不知不觉地对社会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吴霓《论魏晋九品中正制与私学的关系》等
分析:根据材料,分析九品中正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对魏晋南北朝时的家学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推动了儒家思想传播。
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
◎环节1:知识总结
材料 至南北朝,有识者对士族政治以及九品中正制多有批评。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启用寒庶,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居于选用官制度的中心环节。
——《阎步克自选集》
◆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科举制形成的原因。
①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②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对门阀士族垄断政治不满;
③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含义: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分科取士,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科,是考试科目;举,是选拔人才。
◆内容: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
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
◎环节1:知识总结
◆发展过程: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清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
始建立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
武则天
扩大了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近代
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
◎环节1:知识总结
◆发展过程:
宋朝
元朝
明清
近代
锁院制度
宋代科举中糊名与誊录制度
隋唐
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
◎环节1:知识总结
◆发展过程:
宋朝
明清
近代
隋唐
元朝
元仁宗最大的建树是恢复了科举考试制度,史称“延祐复科”。恢复科举考试制度,有着文化、社会、政治的多重意义,促进了儒家学说的传承发展。
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
◎环节1:知识总结
◆发展过程:
宋朝
元朝
近代
隋唐
明清
明朝科举考试中采取南北卷制度
八股取士:明代成化以后,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的科举考试之法。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格式严格,内容空泛,严重束缚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
1898年戊戌变法曾改革科举制,废八股,改试策论
1905年9月2日,科举制废正式废除。
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
◎环节2:问题点拨
察举制 科举制
孝廉 “以文取士”
长官举荐 自由报考
“人、门兼美” 取士不问家世
材料一:
分析:根据材料一,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扩大行政人员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养,行政效率提高;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考试选官有利公平公正。
材料二: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数落选。北方举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官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史称“南北榜争”。1425年,明朝实行按地域调配进士名额的制度,规定“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后来被清朝继承沿用。——林白、朱梅苏著《中国科举史话》
分析: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1)现象:南北榜争。
(2)原因:
①“南北榜争”反映了经济文化重心南移背景下,科举录取的公平性问题;
②明朝最终按地域分配进士名额的做法,有利于笼络北方士人,缓和矛盾,巩固明朝统治,为后世借鉴。
【知识归纳】
朝代 制度 标准 特点 演变趋势
先秦 世官制 血缘 与分封制、宗法制相结合 ①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到学识才能
②选拔方式:由推荐到公开考试
③选拔形式:逐渐走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出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军功爵制 军功 军功与爵位官制密切相连 汉代 察举制 品行 以品德和才能为依据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门第 门阀士族制度产物 隋唐 科举制 才学 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明清 八股取士 与君主专制强化相关 选官制度变化的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中国古代的官员
考核制度
秦汉——上计制
县、侯国
郡国
中央
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数屯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报于郡。
郡国将各县、侯国上报来的各项数据汇总,制成计薄后,上报中央。
御史参与审核计薄,防止造假,以考课结果的优劣来决定对官员的赏罚升降的依据。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虽然曹魏、西晋、北朝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大多流于形式。
◎环节1:知识总结
隋唐宋
考核部门
考核方式
考核标准
考核结果
尚书省的吏部
地方报告中央
皇帝巡查州县
品德才能(四善)
评定分三等九级,确定
官员升降与奖惩。
唐代的考课制度有三大主要特点:一是覆盖广泛,把所有的官与吏均纳入考课范围;二是等级与标准明确、客观,便于执行;三是制度严密,既有专门负责此事的机构,又有明确的考课时限,既有校考使,又有监校使,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宋代也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
◎环节1:知识总结
明清
尚书省的吏部
考满
初考
再考
通考
结果
称 职
平 常
不称职
依据
升 迁
降 调
考察
京察
外察
内容
贪、酷者削职为民,情节严重者依法惩办;疲软、不谨者免职;浮躁、才力不及者降职使用。
明朝考

清朝
清朝的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官员。大计是对地方总督、巡抚及其下属官吏的考绩。
◎环节1:知识总结
明清
尚书省的吏部
◎环节2:综合探究
材料: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称为“考课”“考绩”。秦朝的《为吏之道》提出“五善”。所谓“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西汉时,上述标准尺度开始有了较大改变。地方官通过“上计”向中央汇报的主要内容已经是“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唐代考课标准是“四善”“二十七最”。“四善”主要指的是德、慎、公、勤;“二十七最”则是针对具体部门提出的具体要求。宋代考课标准依据职官不同而有很多具体规定。如对地方守令有“四善三最”,对监司(监察官员)有“七事”等
——摘编自李治安、杜家骐《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秦朝到宋朝官员考核标准的变化并对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进行评价。
(1)变化:秦朝时期考核标准以道德为主;西汉时期注重实际业绩;唐代对官员的道德和才干进行综合考量;宋代考核标准走向具体化。
(2)评价:积极方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保障官员清正廉洁;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消极方面:无法从根本上杜绝腐败、低效现象;服务于君主专制。
中国古代的官员
监察制度
古代的监察制度
◎环节1:知识总结
◆发展过程:
秦汉
隋唐




御史大夫
中央
地方
汉武帝:刺史
御 史 台
道(监察区)
御 史 台
台谏合一
路(监察区)
通判
御 史 台
行御史台
肃政廉访司
督 察 院
六科给事中
按察使司
督 察 院
按察使司
评 价
①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②加强了决策的科学性。
③有利于澄清吏治,提高官员的素质
①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权;
②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御 史 台
道(监察区)
尚书省的吏部
◎环节2:问题点拨
古代的监察制度
材料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约发轫于姬周,实立于嬴秦,至西汉乃臻完备。故研究中国监察制度,一般均自秦汉开始”。
——《中国文化新论》
发现: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自秦汉开始”的史实依据。
秦朝时,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在地方,设监御史,掌管地方监察职权。
汉朝时,在中央有御史大夫掌管最高监察权;派刺史负责监察地方。
尚书省的吏部
◎环节2:问题点拨
材料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有一个不断的发展演变的过程。历代统治者都在继承前朝监察制度的基础上,建设具有本朝特色的新的监察制度……在不断发展完善过程中,监察制度形成独立的体系,监察官不受其他行政长官的干预,“台(御史台)无长官”……在专制集权的社会,监察官没有皇帝的支持,很难行使其职权,唐睿宗曾说:“御史绳奸慝,苟非人主保卫之,则为奸慝所噬矣”……汉代颁布《刺史六条》,唐朝也制定《六察法》,明清时期亦有《责任条例》和《钦定台规》,以此明确监察职责。
——吴凤霞《略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演变的几个特点》
古代的监察制度
分析: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演变过程中体现的特点。
继承性(或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有独立的体系;依附于皇权;注重监察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