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 w w . .c o m ) 全国最大的教学资源网站!
第六单元 《墨子》选读
单元导读:本单元内容有三节。《兼爱》宣扬“兼相爱、交相利”(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墨子认为,自爱而不相爱是天下祸篡怨恨的根源,“兼相爱、交相利”则是消除祸篡怨恨的妙药。《非攻》认为“亏人自利”是不仁不义之举,而攻打别国是最大的不仁不义,因为它给人们造成的伤害最大。《尚贤》认为崇尚有才德的士是国家政治的根本,治理天下应该崇尚和任用有才德的人。这三篇文章的主题在墨子思想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富有现实意义。
作者连线:墨子(约前468~前376年),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繁琐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他的“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是对当权贵族“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的抗议。他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贵族的世袭制和儒家的亲亲尊尊,试图用上说下教的方法,“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探究了知识和逻辑等问题,制定了作为认识真理准则的三表,强调善与用,志与功的统一。弟子很多,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尤重艰苦实践,服从纪律。其学说对当时思想界影响极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其体系中的非命、务实的观点为后学所发展,而其中有关宗教迷信的形式,则为他们所克服。现存《墨子》53篇,是研究墨子及其学说的基本材料。
第1课 兼爱
【文题解读】
“兼爱”是墨子的基本思想,所谓“兼爱”就是跳出自爱的狭小圈子,一律平等、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墨子寻求世乱的根源,将它归结为一种自私的爱,即自爱而不相爱。因而墨子对症下药,指出消除这些混乱的灵丹妙药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即“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如果这样就能出现墨子所向往的“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的太平世界。
《兼爱》应该是墨子讲学的记录。就严密的逻辑和清晰的层次而言,它不愧是当时的杰作。墨子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因此,一方面努力追求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谨和结构的层次感;一方面又不避絮叨。这种絮叨有时候令人生厌,可是在先秦诸子中倒也自成一格,给读者别一种阅读的体味。周作人曾引用钱振锽《名山小言》中一段话说:“文章有为我、兼爱之不同。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虽无第二人解,亦何伤哉,老子古简,庄生诡诞,皆是也。兼爱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语不尽不止,孟子详明,墨子重复,是也。”
【目标锁定】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其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理解墨子的“兼爱”思想的内涵并思考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学习墨子层层铺垫、层层深入,运用正反对比证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目标达成】
一、语基梳理
1.字音字形
①相篡( ) ②不惮( ) ③练帛( )
④牂羊( ) ⑤黧黑( )
2.通假举要
①贵必敖贱:____________
②既以非之:____________
③天下之难物于故也:____________
④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____________
⑤苟君说之:____________
⑥教驯其臣:____________
⑦破碎乱行:____________
3.实词类举
(1)常见实词
①是以不惮举其国:____________
②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____________
③强必执弱:____________
④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____________
⑤天下之难物于故也:____________
⑥皆牂羊之裘:____________
⑦韦以带剑:____________
⑧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
恶
(3)词类活用
①必兴天下之利:____________
②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____________
③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____________
④强必执弱:____________
⑤富必侮贫:____________
⑥贵必敖贱:____________
⑦诈必欺愚:____________
⑧是以仁者非之:____________
⑨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____________
⑩今若夫攻城野战:____________
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____________
(4)古今异义
①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仁人之所以为事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士闻鼓音,破碎乱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特上弗以为政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常见虚词
①然
②其
③以
④所以
⑤之
⑥独
5.特殊句式
(1)____________
①入以见于君。
②出以践于朝。
(2)____________
①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
②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
③何以易之?
④此何难之有?
⑤韦以带剑。
⑥是其故何也?
6.文笔精华
(1)________,交相利。
(2)天下之人皆相爱,__________,众不劫寡,__________,贵不敖贱,__________。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______________。
(3)夫爱人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亦从而害之。
二、文本探究
1.选文主旨
本课所选几段文字层次井然地阐述了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主张。墨子从探究世乱的根源入手,从反面证明了“兼相爱、交相利”的必要性,然后对症下药,指出治乱的灵丹妙药是“兼相爱、交相利”并具体阐述了什么是“兼相爱、交相利”和实施“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效果,从正面证明了“兼相爱、交相利”的重要性,最后又紧扣社会现实,言明了统治阶级对“兼相爱、交相利”的态度,并具体分析产生这种态度的原因,从而告诉人们只要统治者喜欢“兼相爱、交相利”并把它作为处理政事、指导行动的准则,就一定能真正做到“兼相爱、交相利”。
2.句段赏析
(1)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赏析 开篇第一句,引领全文。“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和“以此为事者也”相呼应,意思相贯,应该理解为“仁人拿来作为自己的事业的”。仁人拿来作为自己的事业的是什么呢?就是为天下人兴办有利的方面、好的方面,除去有害的方面、不好的方面。确定了这一点后,自然应该考虑一下对天下人来说什么是有利的,什么是有害的,这就引出下文内容。
(2)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
赏析 在这段话里,墨子实际上是在强调“爱是相互的”,如果人各自爱、自利,就必然导致人与人彼此间交恶。因此,做有利于他人之事,并不意味着只能利于他人,其实利益是相互的。所以,人们只有各不相害,彼此相利,把个人利益融入集体利益之中,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3.精读深思
(1)文章在逻辑推理、论证过程中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墨子主张的“兼爱”与儒家有关“仁”的思想有什么不同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墨子认为,人人都只是爱自己而“不相爱”,是社会混乱动荡的原因;而孟子认为,人人眼里只有“利”而没有“仁义”,必将导致国家败亡(见第二单元第二课“王何必曰利”一节)。他们二人的观点是否有相通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引用晋文公、楚灵王、越王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何评价文章在论述过程之中的“繁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白对译
(《墨子·兼爱中》)
一、积累与运用(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破碎乱行(hánɡ) 少食恶衣(è)
B.牂羊之裘(zānɡ) 练帛之冠(ɡuàn)
C.百人有余(yǒu) 贵必敖贱(áo)
D.好士细要(yào) 苟君说之(yuè)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视:看待
B.既以非之,何以易之 易:改变
C.胁息然后带 带:腰带
D.是以仁者非之 非:反对
3.下列句子中,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贵必敖贱 ②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③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④教驯其臣 ⑤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 ⑥破碎乱行
A.①②④⑥ B.①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②④⑤⑥
4.下列句子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
B.是以不惮举其国
C.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
D.人必从而爱之
5.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6.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何以易之
B.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
C.入以见于君
D.韦以带剑
二、阅读与鉴赏(2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2题。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句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墨子·兼爱》,有删节)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
A.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
B.富不侮贫
C.强不执弱
D.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①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B.①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②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①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D.①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
②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9.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
A.韦以带剑 B.是其故何也
C.出以践于朝 D.此何难之有
10.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3分)( )
①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②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③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
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⑤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⑥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1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的“仁人”主要是指那些对他人怀有仁爱之心、实施仁政的人。
B.本文借第三自然段士君子的质疑展开论说,阐述了“兼爱”的可行性,说理严密,具有说服力。
C.“兼爱”的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士君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是识小利而不识大利。
D.本文第四自然段列举事例进行论证,夹叙夹议,说理深入浅出。
12.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3分)
(1)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表达与交流(19分)
13.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对漫画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做个评述。(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仿照下面示例的句式与修辞,另选一物,写一组句子,要求与例句主旨相同。(7分)
示例:船在告别,驶向海角
舍弃了港湾的安宁与清闲
才有了搏击风浪的雄姿和喜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面是关于亚运藤球项目的资料,请提取主要信息,为藤球运动提供一段简介。(不超过60字,含标点符号)(6分)
藤球是用9~11根细藤条编制而成的黄色空心圆球。藤球运动是两队隔网竞赛的运动,是一项观赏性、竞技性很强的项目。藤球的体积小、重量轻,要用脚去支配和控制球,技术动作比足球更加精确、高难。每支球队上场2~3人。击球过网,并使球落到对方场地内,或使对方球员接球出界。藤球是流行于东南亚地区的一种独特的古老体育运动项目。藤球在“传”球时要运用特殊的技术。藤球运动员不许用手触球。在比赛中,他们可以用脚、腿、肩膀和头来触球。藤球跟排球比赛有些类似,所不同的是以脚代手,又叫“脚踢的排球”。藤球是一种介于排球、篮球、足球之间的运动。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北京)上藤球首次成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单元 《墨子》选读
第1课 兼 爱
答案
语基梳理
1.①cuàn ②dàn ③bó ④zānɡ ⑤lí
2.①“敖”通“傲”,轻视 ②“以”通“已”,已经 ③“于”通“迂”,迂远 ④“辩”通“辨”,分别,辨别 ⑤“说”通“悦”,高兴⑥“驯”通“训”,训练 ⑦“碎”通“萃”,聚集
3.(1)①“惮”,害怕;“举”,拿 ②在郊野战斗 ③控制,驾御④互相使对方得利 ⑤事、事情 ⑥母羊 ⑦去毛熟治的皮革 ⑧比,等到;期年,一周年
(2)动词,憎恶/形容词,不好的
(3)①使动用法,使……兴 ②名词活用为动词,残害 ③鼓:名词活用为动词,击鼓。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前进 ④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强大的人。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弱小的人 ⑤富: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富足的人。贫: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贫困的人 ⑥贵: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社会地位高的人。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社会地位低的人 ⑦诈: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不诚实的人。愚: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敦厚的人 ⑧意动用法,以……为非 ⑨牂羊之裘:名词活用为动词,穿母羊皮的袄。韦: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皮带子来系 ⑩名词作状语,在郊野 名词活用为动词,吃一顿饭
(4)①古义:残害。今义:偷东西的人。
②古义:虽是这样。今义:用于让步复句的关联词。
③古义:侍卫人员。今义:方位词,大致范围;动词,控制。
④古义:从,跟随;而,而且。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⑤古义:不好的。今义:凶恶。
⑥古义:用来……的,拿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⑦古义:破,人群分散,行列混乱;碎,通“萃”,聚集。今义:破成碎块。
⑧古义:以,按照;为,处理。今义:认为。
4.①动词,表应答,相当于“是的”/代词,这样 ②代词,自己的/语气助词,表反问 ③介词,把/介词,因为 ④固定格式,表示“用来……的”/固定格式,表示“……的原因” ⑤助词,“的”/代词,“它”/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⑥副词,独自/副词,惟独,只/副词,难道
5.(1)介宾短语后置句 (2)宾语前置句
6.(1)兼相爱 (2)强不执弱 富不侮贫 诈不欺愚 以相爱生也 (3)人亦从而爱之 利人者 人亦从而恶之 害人者
精读深思
(1)文章首先摆事实,列举存在的种种祸害,然后指出产生这些祸害的原因是“以不相爱生也”。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随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兼相爱、交相利。”最后,对统治者所说的兼相爱是迂远难做的事,引用历史事实,进一步指出,只是“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文章逻辑推理严密,结构极富层次感。
(2)墨家和儒家的主张都有关爱他人的要求,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两家有相同之处。但两家所主张的爱是有差别的,儒家主张的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爱有差等”。“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中庸》)意思是说爱他的父母应该超过爱他的同族,爱他的同族应该超过爱他同族以外的人。儒家的“仁爱”是一种有差等的爱,是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爱。即要求以对父母兄弟之爱为同心圆的圆心,层层外推,逐渐扩充到对宗族、国家和社会的爱,其中“亲亲”之爱最真实,最浓厚,即“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而墨家的“兼爱”则是一种无差等的爱,要求人们抛却血缘和等级差别的观念,爱人如己。用墨子的话说就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以此达到“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慈孝”的良好局面。孔子仁爱的动因源于个人伦理的感情,是满足道德建设的需要。墨子的兼爱是基于功利主义,是主体以自爱之心去唤起对方爱自己的目的。“兼爱”虽然胸怀博大,但有打破家庭本位的倾向,与后来封建社会的结构不协调,因此反倒不如儒家的仁爱更易畅行。另外,儒家的仁爱以情感和伦理为本位,重义轻利,而墨家的兼爱则以实利为标准,带有功利主义色彩。这都造成了儒家仁爱思想影响日益增大,墨家兼爱思想影响日趋衰绝的不同历史命运。墨家只注重对人的超越层面和现实性的探讨,而忽视了对人的内在心性的探究。因此,儒家的仁爱易转化为实际,而墨家的兼爱作为一种泛爱、博爱,虽然是对仁爱的超越,但在血缘关系起重要作用的中国社会,就难免流于空想。
(3)墨子认为,人人只知道自爱而不知道相爱,人人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种种社会问题由此产生。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意味着超越自爱自利的褊狭,做到爱人利人。孟子把仁义高悬在利之上,目的是要人从追逐私利的褊狭中超脱出来,以具备更高的道义层面上的关怀和追求。孟子的仁主要意味着对他人的同情和体贴。在超越自爱自利和关爱他人方面,墨子、孟子的主张显然是相通的。
(4)文章在后半部分引用这些事例是为了更好地论证君王不相爱是因为“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的现实。是文章讲道理之后通过事例的进一步论证,是为了把观点论述得更清楚更明了。同时也体现了逻辑的严谨,引用这三个事例也充实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5)墨子为了把道理讲得透彻明白,在论述过程中不厌其烦地使用“繁笔”,文章看似啰嗦,其实这是墨子文笔的特点。“文章有为我、兼爱之不同。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虽无第二人解,亦何伤哉,老子古简,庄生诡诞,皆是也。兼爱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语不尽不止,孟子详明,墨子重复,是也。”清光绪年间的钱振锽《名山小言》中的评价应该是相当精准的。
绩效评估
1.A [B项中“冠”当“帽子”讲,应读“ɡuān”;C项中“有”连接整数与零头,通“又”读“yòu”,“敖”通“傲”读“ào”;D项中“要”通“腰”读“yāo”;A项无通假字,读音全都正确。]
2.C [C项中“带”应是名词作动词,当“系好腰带”讲。]
3.A [①“敖”通“傲”,②“于”通“迂”,④“驯”通“训”,⑥“碎”通“萃”。]
4.B [A项古义:残害。今义:偷东西的人。C项古义:侍卫人员。今义:方位词,大致范围;动词,控制。D项古义:从,跟随;而,而且。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5.B [A项前一个“然”译为“是的”,后一个“然”译为“这样”。C项前一个“恶”译为“憎恨”,后一个“恶”译为“不好的”。D项前一个“所以”译为“用来……的”,后一个“所以”译为“……的原因”。B项都译为“自己的”。]
6.C [A、B、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C项为介宾短语后置句。]
7.A [B项“富”,富足的人;“贫”,贫困的人。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C项“执”,动词,控制,驾御。D项“好”,动词,喜好。例句与A项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鼓,击鼓;贼,残害。]
8.A [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A项第一句中的“所以”表凭借,是“用来……”的意思;第二句中的“所以”是表示“……的原因”。B项中的“以”都是介词,表原因,“因为”的意思。C项中的“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D项中的“而”都是连词,表并列关系。]
9.C [C项为介宾短语后置句,其余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10.B [本文的主旨是“兼爱”。②是“兼爱”的结果,③是墨子批评天下士人的话语,⑥是圣人之法不可不做。]
11.C [C项文中列举晋文公、楚灵王、勾践的事例,不是说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而是说君主要引领士人“兼爱”,无比较意。]
12.(1)到了一年,满朝臣子,又黑又瘦。这是什么缘故呢?国君喜欢这样,臣下就能够做到。
(2)给人利益的人,人也跟着给他利益;憎恨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恨他。
(3)兼相爱,交相利做起来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国君不按照这一准则来处理政事而士不实行这一准则的缘故啊。
13.某单位要招聘年薪18万的电子计算机高级软件工程师,却是用能不能熟练使用算盘做考核标准,显然,这是不可能招到合适人才的。是招聘单位愚笨呢,还是有其他目的?此幅漫画,就是通过对招聘岗位和招聘考核标准的鲜明对照,对社会上存在的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作了深刻的讽刺。
14.示例:雨在告别/流向江河/舍弃了方塘的平静与惬意/才有了奔腾千里的豪情和自由
15.藤球运动是两队使用藤制小球隔网竞赛的运动,它禁止用手触球;它流行于东南亚,北京亚运会上首次正式成为亚运比赛项目。
北京凤凰学易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w w w . .c o m ) 全国最大的教学资源网站!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篡权(cuàn) 不惮(tàn) 牂羊(zānɡ) 黧黑(lí)
B.攘外(rǎnɡ) 豕(tún) 鸡豚(tún) 栏厩(jiù)
C.社稷(jì) 恃(shì) 征辟(pì) 庶人(shù)
D.罝罔(jū wǎnɡ) 闳夭(hónɡ) 阖(hé) 不辜(ɡū)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 恶:凶恶
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 野战:在郊野战斗
B.扡其衣裘、取戈剑者 取:夺取
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遗:留传
C.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 阳:水的北面、山的南面
阖其自入而求之 阖:关闭
D.其谋得 得:成功
然则众贤之术 术:方法
3.下列句子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B.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C.国中之众 D.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
4.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既以非之
B.谨上为凿一门
C.众闻则非之
D.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 B.何以知之
C.饰以篆文鸟兽之形 D.此何难之有
二、(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①。”遂伏剑而死。王曰:“请成将军之义。”乃为之桐棺三寸②,加斧锧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此存亡之所以数至也。荆之为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欤?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③。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服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服罪哉?子复事矣。”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敢废法,臣之行也。”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注 ①桡:弱。②桐棺三寸:《墨子·节葬下》云“(禹)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后以“桐棺三寸”代指质地朴素的棺木。③政廷:执法官。
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景公致廪丘以为养 养:供养之地
B.遁者无罪 无罪:不加惩处
C.还车而返 还:退回
D.阿有罪,废国法,不可 阿:私,偏袒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8.给文中画横线语句补充被省略的部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万乘难与比行——万乘难与(之)比行
B.不复于王而遁——(荆师)不复于王而遁
C.荆之为四十二世矣——荆之为(国)四十二世矣
D.正法枉必死——正法(者)枉(法)必死
9.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描述文中有关人物“动必缘义,行必诚义”的一组是(3分)( )
①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
②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
③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
④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
⑤正法枉必死。
⑥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动必缘义”与“行必诚义”互文,意思是:“举动一定要依据道义,实行道义。”
B.子囊认为撤军有罪伏剑而死,荆王追悔莫及,赐他一具桐木棺材并“加斧锧其上”。
C.文中认为,在荆国历史上,子囊是不可多得的人杰,其节操不单单激勉一代人臣。
D.上文写孔子、子囊和石渚的事迹,意在彰显儒家所谓的“廉耻”“仁爱”与“忠孝”。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小题2分)
(1)万乘难与比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复于王而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之为四十二世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正法枉必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8分)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岁 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 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年轻时应该去远方漂泊
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E-mail,告诉我他要利用这个假期,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需穿越11个州的路线图。刚刚出发的第三天,他在得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我说那里有写过《最后一片叶子》的作家欧·亨利博物馆,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歌星猫王的故居。
我羡慕他,也支持他,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漂泊,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得更宽更远。
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火车,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我走过去一问,果然是,他是来接人的。我们闲谈起来,知道了他是从天津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的留学生。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我刚到柏林的时候,兜里只剩下了10美元。”就是怀揣着仅仅10美元,他也敢于出来闯荡,我猜想得到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风餐露宿,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性格。
我也想起我自己,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到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北大荒的“大烟炮儿”一刮,就先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天寒地冻,路远心迷,仿佛已经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会飘落到哪里。但是,它让我见识到了那么多的痛苦与残酷的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那么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而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当初青春的谱线,也成了我今天难忘的回忆。
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远方想象得那样好,才敢于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游,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品尝人生的多一些滋味,也绝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饮咖啡的一种味道。但是,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漂泊,需要勇气,也需要年轻的身体和想象力,便收获了只有在年轻时才能够拥有的收获和以后你年老时的回忆。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做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借着风力也要飘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房,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墙,你也才能够品味出,日子不再只是白日里没完没了的堵车、夜晚时没完没了的电视剧。
我想起泰戈尔在《新月集》里写过的诗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给我,我就给它安装100只桨,扬起5个或6个或7个布帆来。我绝不把它驾驶到愚蠢的市场上去……我将带我的朋友阿细和我做伴。我们要快快乐乐地航行于仙人世界里的7个大海和13条河道。我将在晨光里张帆航行。中午,你正在池塘洗澡的时候,我们将在一个陌生的国王的国土上了。”那么,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借来别人的船张帆出发吧,就别到愚蠢的市场去,而先去漂泊远航吧。只有年轻时去远方漂泊,才会拥有这样充满泰戈尔童话般的经历和收益,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
1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文章第一段,写儿子的漫游,既开宗明义,引出年轻应该漂泊的话题,又抒发情感,表达对儿子能独立闯荡的欣慰与激动。
B.文章第二段,写柏林火车站留学生的事件,表现了漂泊者非凡的勇气,也以留学生现在的状态证明了漂泊对年轻人成长的意义。
C.文章第四段,写“我”在“北大荒”的漂泊。但比较起儿子来,“我”这一辈子的人生半径就显得狭短了,这段流露了作者的失落。
D.文章第六段中“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青春脆弱、单薄、无力掌控方向的特点。
E.文章第七段引用泰戈尔的诗,增加了文章的的文化韵味,又升华了漂泊对于人生的意义的主题,且使文章的结尾有了浪漫的情致。
14.文中“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性格”,这句话有怎样深刻的含意?(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认为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内容作答。(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年轻人去漂泊已具备的基本条件,而作为即将告别中学的我们,人生就要开启新的旅程,那么,为了你的“漂泊”,你是否还需要别的准备?请具体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1分)
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4分)
谦恭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谦恭是一种甘甜而不燥舌的美味;谦恭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找出下面文字中的五处语病,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5分)
①在空军航空兵某师飞行大队长孟凡升参加一次集训
时,驾机升空不到两分钟,突然发现飞机发动机转速异常、温度下降。②他迅速反应到发动机有重大问题。③在生死考验的瞬间,他立即与指挥员报告。④收到指令,他果断操纵飞机寻找场地,在确认飞机无法迫降后,才请示跳伞。⑤为了避开村庄,直到允许跳伞的最后时刻之际,他才跳伞。⑥伞刚打开,人就着地了。⑦孟凡升多次在短短的48秒内主动放弃跳伞机会,有效避免了更大损失。⑧48秒,生死关头见素质,更见精神!
序号 修 改
19.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2分)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不少人喜欢过西方的一些节日,如圣诞节、愚人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等。
材料二:据报道,春节期间,纽约帝国大厦亮起了代表喜庆和吉祥的彩灯向华人拜年,农历大年初一被定为该州的法定节日。在英国,近50万人从英国各地聚集到有“伦敦心脏”之称的特拉法加广场和唐人街,看龙腾狮舞,品中国小吃,享受鞭炮声和欢笑声中浓浓的中国年味。
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5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在河边钓鱼,他钓了非常多的鱼,但每钓上一条就拿尺量一量,只要比尺大的鱼,他都丢回河里。
其他的钓客不解地问:“别人都希望钓大鱼,为什么你却将大鱼丢回河里?”这人轻松地回答:“因为我家的锅只有尺这么大,太大的鱼装不下。”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单元测评(六) 答案
1.D [A项“惮”应读“dàn”。B项“豕”应读“shǐ”。C项“辟”应读“bì”。]
2.A [恶:憎恨。]
3.D [A项“虽然”,古义为“虽然这样”;今义是用于让步复句的关联词。B项“恶”,古义指不好的;今义为凶恶。C项“国”,古义指国都;今义指国家。]
4.C [A项“以”通“已”。B项“谨”通“仅”。D项“罔”通“网”。]
5.C [A、B、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C项为介宾短语后置句。]
6.C [还:这里应读“xuán”,作“掉转”讲。]
7.D [D项两个“之”字,均为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上句“辞”字作“辞别”讲,下句“辞”字作“拒绝”讲。B项上句“则”字是用于条件与结果之间的连词,可译为“那么”;下句“则”字是副词,加强判断。C项上句“复”字是动词,作“请示”讲;下句“复”字,有“仍旧”的意思。]
8.B [省略的主语应是“子囊”。]
9.A [②④⑤都不是对“行为”的描述,或是评价语,或是表述观念。]
10.B [“子囊认为撤军有罪”与“荆王追悔莫及”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
11.(1)万乘之君品行难与他比肩。
(2)他没有向荆王请示就撤兵了。
(3)荆国治理国家已有四十二代。
(4)主法者枉法必被处死。
参考译文
君子独自行事,举动一定要依据道义,实行道义。孔子谒见齐景公,景公赠廪丘邑,以此作为孔子的供养之地。孔子拒绝不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对弟子说:“我只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令弟子驱车,辞别景公离去。孔子本是布衣,官职不过为鲁国司寇。万乘之君品行难与他比肩,三王辅臣的名声没有他显扬,孔子对待取舍的态度一丝不苟啊!
荆国与吴国即将交战,荆国军队人数少,吴国军队人数多,荆国将军子囊说:“我们与吴国交战,一定会打败仗。这样就使荆国军队溃散,使君主声名被玷污,使荆国领土丧失,忠臣不忍这样办。”他没有向荆王请示就撤兵了。子囊带军队到达都城外,派人向荆王转达他的请求,说:“请处我死刑。”荆王说:“将军撤兵,是因为这样做有利。现今确实对国有利,将军为什么还请处死刑呢?”子囊说:“临阵撤兵的将军不受惩罚,那么今后为王率领军队的人,都会借不利于国家的名义来效法我而退缩。倘若这样,则荆国最终还是天下的弱者。”于是以剑自刎。荆王说:“允许我成全将军的义节。”于是赐给子囊一具桐木棺材,上面放置斧锧。一国之主忧虑的是,社稷存而不知为什么存,社稷亡而不知为什么亡,这就是存亡之危多次出现的原因。荆国治理国家已有四十二代,这期间有像子囊这样的人臣吗?子囊的节操,不只单单激勉一代人臣。
荆昭王为政时,有士名叫石渚。他为人正直无私,昭王任命他做政廷。有人杀了人,石渚追捕凶犯,得知杀人者是自己的父亲,便掉转车头返回,站立在殿廷上说:“杀人的人,是我的父亲。对父亲执行刑罚,我不忍;偏袒罪犯,枉弃国法,是不能容许的。抛却国法当接受惩处,这是人臣应恪守的义理。”于是伏在斧上,请昭王下令处死。昭王说:“追捕犯人但没有追到,怎么一定要惩处你呢?你还是履职去吧。”石渚谢绝,说:“不钟爱自己的父母,不能称作孝子。侍奉君主而枉法,不能称作忠臣。您下令赦免我,是为君者的仁惠。不敢枉废国法,是人臣的品行。”石渚不离斧锧,在昭王廷前断头而死。主法者枉法必被处死,父亲犯了法但不忍捉捕,君主赦罪他却不接受。石渚作为人臣,可称得上既是忠臣又是孝子。
12.(1)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解析 (1)解答此题时要注意知人论世。根据注释得知安史之乱(755~763)虽已结束,但山河又遭吐蕃袭扰,而作者又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诗文主旨由此可知。首句写作者年终之时还在远地客居,可见其思乡之情,而此时边疆还在用兵打仗,忧国忧民的情感跃然纸上,相比之下,自己的飘零憔悴又算得了什么呢?战事紧急,局势艰危,朝中无人请缨,救民于水火;作者一腔匡时济世之志、报效家国之心,可怜无处施展,怎能不惊呢!
(2)颔联“烟尘”代指边境战事,已经延及雪岭,军中鼓角声声撼动江城,可见局势危急,且对仗工整。颈联“天地”极言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作者不写将士流血,不写百姓流血,而是天地在流血,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忧戚。“请缨”运用了《汉书·终军传》中“终军请缨”的典故,丰富了诗文的内涵。作者有一腔报国热情,哪里会贪生怕死呢?反问句式加强了作者报效朝廷、建功立业的感情表达。
13.CD [C项“这段流露了作者的失落”有误,作者要表现的是自己的漂泊经历同样是自己人生的财富。D项“写出了青春脆弱、单薄、无力掌控方向的特点”有误,应是表现了青春富有生命力和勇敢追求的特点。]
14.这句话的意思是柏林留学生经历了举目无亲、风餐露宿的漂泊生活,但漂泊的生活也相应塑造了他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坚强个性。表达了对勇敢漂泊者的赞扬与尊敬。
15.漂泊能扩大人生的范围,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漂泊能培养吃苦耐劳的能力,锻造坚强的意志;漂泊能丰富人生体验,增加美好的回忆;漂泊能摆脱一成不变的生活,走出枯燥的牢笼;漂泊能扩展想象力,给人生带来浪漫色彩。
16.略。
解析 可谈准备知识或智慧,准备更好的意志与心态,准备更强健的体魄,准备经济基础等等。也可谈不需要别的准备,一切顺其自然。
17.(示例)成熟是一片广袤而不空旷的原野;成熟是一泓幽深而不神秘的湖水;成熟是一座高大而不陡峭的山峰。
解析 注意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仿写内容前后要语意贯通。
18.
序号 修 改
① “在”调至“参加”前。
② “反应”改为“意识”。
③ “与”改为“向”。
⑤ 删除“之际”。
⑦ “多次”调至“主动放弃”前。
解析 ①成分残缺,句首介词“在”的使用掩盖了主语,可把“在”调至“参加”前。②动宾搭配不当,“反应到”不能接宾语“重大问题”,可将“反应”改为“意识”。③介宾搭配不当,应该是“向”指挥员报告。⑤语意重复,“之际”就是“……的时候”之意,与前面的“时刻”重复,可将“之际”删去。⑦语序不当,状语排列次序的一般规律为:a.表示时间;b.表示语气、关联;c.表示目的、程度、范围;d.表示处所;e.表示情态;f.表示对象。该句中“多次”调至“主动放弃”前。
19.(示例)节日文化相互交融。(意思对即可)
解析 概括这两则材料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把这两则材料进行对比:我国有不少人喜欢过洋节,而外国人却享受中国年的快乐。可以从相同的角度进行对比:享受节日带给人们的快乐。
20.略。
北京凤凰学易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w w w . .c o m ) 全国最大的教学资源网站!
第3课 尚贤
【文题解读】
“尚贤”是指治理国家政事者必须尊重、任用有才德的人。在墨子看来,“尚贤事(使)能”,国家就治理得好;相反,国家就治理得差。所以,“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尚贤”是治国的根本措施,也是墨子的一项基本政治主张,不仅在当时是有胆有识、难能可贵的,就是在今天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目标锁定】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理解墨子“尚贤事能”的思想并思考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学习墨子用事例说理、用比喻说理的方法。
【目标达成】
一、语基梳理
1.字音字形
①社稷( ) ②恃( ) ③辟( )
④庶( ) ⑤阖( ) ⑥闳夭( )
⑦庖厨( ) ⑧承嗣( ) ⑨罝罔( )
2.通假举要
①今上举义不辟贫贱:____________
②四鄙之萌人闻之:____________
③谨上为凿一门:____________
④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____________
⑤莫不敬惧而施:____________
⑥美章而恶不生:____________
⑦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____________
3.实词举要
(1)常见实词
①然则众贤之术:____________
②逮至远鄙郊外之臣:____________
③国中之众:____________
④四鄙之萌人闻之:____________
⑤阖其自入而求之:____________
⑥列德而尚贤:____________
⑦以劳殿赏:____________
⑧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____________
⑨授之政,其谋得:____________
⑩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
①薄
②尚
③举
④逮
⑤下
⑥国
⑦上
(3)词类活用
①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____________
②今上举义不辟贫贱:____________
③今上举义不辟疏:____________
④今上举义不辟远:____________
⑤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____________
⑥将在于众贤而已:____________
⑦必将富之贵之:____________
⑧不义不近:____________
⑨不义不亲:____________
(4)古今异义
①国中之众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常见虚词
①其
②则
5.特殊句式
(1)____________
①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
②始我所恃者富贵也。
③此若言之谓也。
(2)____________
①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
②禹举益于阴方之中。
③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
④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
(3)____________
是其故何也?
(4)____________
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
6.文笔精华
(1)____________________,则国家之治厚;____________,则国家之治薄。
(2)不义不富,__________,不义不亲,__________。
(3)故当是时,__________,以官服事,__________,量功而分禄。
二、文本探究
1.选文主旨
本课选文具体阐述了墨子的“夫尚贤者,政之本也”的主张。墨子在选文中采用层层推进说理的方法,从不同的方面充分证明了自己的观点。他从现实入手并以古代圣王为例从正反两个方面充分证明了“尚贤事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从理论上阐述了为什么要“尚贤事能”。不仅如此,他还从实践上加以指导,他仍以古代圣王为例,具体阐述了“尚贤事能”的原则和方法。其中,他大胆提出的“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的“尚贤事能”的原则,超越了统治者世代承袭地位和财富的政治形态,为出身社会下层的人才进入管理阶层开启了诱人的前景,高举起了以公义为标准选拔官员的大旗,向任人唯亲的弊政发起攻击。这正是墨子尚贤思想的精华所在。
2.句段赏析
(1)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赏析 墨子把国家中人才的多少与统治者的安危联系在一起,从中告诫统治者,要想国泰民安,就得广泛招纳人才。他认为崇尚和重用人才是治国的根本,体现了比较先进的人才观。
(2)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赏析 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它超越了统治者世代承袭地位和财富的政治生态,为出身社会下层的人才进入管理阶层开启了诱人的前景。这种思想,突破了任人唯亲的弊政,正是墨子尚贤思想的精华所在,直到今天,他的这种思想仍旧放射着耀眼的光芒。
3.精读深思
(1)文中提到的“善射御之士”是“国之良士”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墨子指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这体现了墨子什么样的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所谓的“上”和“下”上,墨子和孔子的观点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白对译
(《墨子·尚贤上》)
一、积累与运用(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2.下列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今上举义不辟贫贱 ②逮至远鄙郊外之臣 ③四鄙之萌人闻之 ④美章而恶不生 ⑤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⑥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
A.①②④⑥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②④⑤⑥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将在于众贤而已
A.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
B.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
C.不义不富
D.今上举义不辟贫贱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5.对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②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
③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
④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6.名句填空。
(1)故官无常贵,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无能则下之。
(3)________,________,此若言之谓也。
二、阅读与鉴赏(2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子墨子言曰:“今 者 王 公 大 人 为 政 于 国 家 者 皆 欲 国 家 之 富 人 民 之 众 刑 政 之 治 然 而 不 得 富 而 得 贫 不 得 众 而 得 寡 不 得 治 而 得 乱 则 是 本 失 其 所 欲 得 其 所 恶。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
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得治而得乱 治:太平
B.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 本:本来
C.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 尚:崇尚
D.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 术:方法
8.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乎”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
A.儿寒乎?欲食乎
B.出,跳梁乎井之上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D.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9.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
C.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
D.是其故何也
10.用“/”线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5分)
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6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6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表达与交流(21分)
12.下面这段话有三处错误,请指出来并加以改正。(9分)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于2009年10月隆重在山东济南开幕。②开幕式上开展了大型文体表演。③十一全运会提出了“和谐中国全民全运”的主题口号。④该届全运会吉祥物为“泰山童子”。⑤该届运动会共有46个代表团的1 000余名运动员参加决赛阶段。⑥该届全运会适逢共和国成立60周年、全运会创办50周年,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对我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大检阅,是一次具有特殊重大意义的体育盛会。
(1)第____处(序号),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____处(序号),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____处(序号),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语言表达的不同形式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请根据文意和画线句子的特点,仿写两个句子,展现20世纪江湖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6分)
几千条污染了的河流和几百个污染了的湖泊,是20世纪留给我们的一笔“遗产”。有了这笔“遗产”,我们就不必再到河里捕鱼,从而也就少了制造渔船和渔网的麻烦;有了这笔“遗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了这笔“遗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6分)
上海世博会广东馆在2011年4月招聘一批解说员,请你根据下面的简历表,为陈丽写的应聘信补充正文。
姓名 陈丽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1988年6月
民族 汉 籍贯 湖南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结业院校 广东旅游学院 学历 本科 专业 旅游管理
普通话水平 精通 英语水平 良好 粤语水平 良好
其他专长 钢琴、演讲、羽毛球、乒乓球、象棋
获得荣誉 2008年,广东旅游学院优秀学生干部2009年,广交会优秀志愿者
应聘信
世博会广东馆领导:
首先请允许我向您致以真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审阅我的应聘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致
敬礼!
应聘人:陈丽
2010年4月2日
第3课 尚 贤 答案
语基梳理
1.①jì ②shì ③bì ④shù ⑤hé ⑥hónɡ ⑦páo ⑧sì ⑨jū wǎnɡ
2.①“辟”通“避”,回避 ②“萌”通“氓”,民 ③“谨”通“仅”,只④“罔”通“网”,用绳线等结成的捕鱼捉鸟用的器具 ⑤“施”通“惕”,警惕 ⑥“章”通“彰”,明显,显著 ⑦“尚”通“倘”,如果
3.(1)①方法 ②边远的小邑 ③国都 ④民人 ⑤关闭⑥按照某种次序排列 ⑦定、评定 ⑧水的北面、山的南面⑨成功 ⑩渔猎之网
(2)①治理不好/迫近/减轻,减少 ②崇尚/超过,高出/主管,管理帝王之物 ③选用/兴起,发动/举出,提出 ④及,达到/比得上/逮捕 ⑤臣下/降 ⑥国家/国都 ⑦君王/上面
(3)①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有才德的人 ②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贫贱的人 ③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跟君王关系疏远的人④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关系疏远、不在君王身边的人 ⑤动词活用为名词,辅助的人、助手 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众多 ⑦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有。贵: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尊贵 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接近 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亲密
(4)①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②古义:指在高位者。今义:成人。
③古义:用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4.①代词,他/句中语气词,表反问 ②连词,就/副词,表判断
5.(1)判断句 (2)介宾短语后置句 (3)宾语前置句 (4)定语后置句
6.(1)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 贤良之士寡 (2)不义不贵 不义不近 (3)以德就列 以劳殿赏
精读深思
(1)墨子认为“善射御之士”不是“国之良士”。因为“国之良士”要“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就是说那些道德品行纯厚,在言谈方面有口才,在治国方面有特长的人才才是“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而“善射御之士”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只是墨子拿来论证的一个事例而已。
(2)在古代,统治阶级对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看不起的,那些出身下层的人即使德才兼备,也往往受到压制。墨子的尚贤思想有突破性的意义。他大胆地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种思想,超越了统治者世代承袭地位和财富的政治状态,为出身社会下层的人才进入管理阶层开启了诱人的前景,突破了任人唯亲的弊政,这正是墨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3)墨子主张官员队伍要有一定的流动性,要能上能下,做到择优汰劣。这种思想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孔子则认为“上智下愚不移”。意思是说统治者是智慧的,百姓是愚昧的,这种状况是雷打不动的,具有很浓的等级观念和愚民思想,应该批判。
绩效评估
1.D [A项前一个“本”作宾语,是名词,当“根本”讲;后一个“本”用在谓语动词“失”前修饰谓语,是名词用作状语,当“从根本上”讲。B项前一个“服”带了宾语“事”,作动词,当“从事”讲;后一个“服”作谓语,是动词,当“被征服”讲。C项两个“辟”都是动词,通“避”,但前一个“辟”当“回避、躲避”讲;而后一个“辟”当“避免、免除”讲。D项两个“举”都带了宾语,是动词,均当“提拔”讲。]
2.B [①“辟”通“避”。③“萌”通“氓”。④“章”通“彰”。⑤“尚”通“徜”。]
3.C [A项“贤”,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有才德的人。B项“佐”,动词活用为名词,辅助的人、助手。D项“贫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贫贱的人。例句与C项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众”,使……众多;“富”,使……富有。]
4.B [A项动词,认为/介词,按照;B项均为第三人称代词,他;C项动词,做、实行/介词,因为;D项表顺承的连词/表转折的连词。]
5.A [①是判断句,②是判断句,③是“王公大人”的定语后置,④是“贤良之士”的定语后置。]
6.(1)而民无终贱 (2)有能则举之 (3)举公义 辟私怨
7.B [本:从根本上。]
8.B [B项与例句相同,均为介词,在;A项为语气助词,表疑问;C项为介词,比;D项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9.D [A、B、C三项均为介宾结构后置句,D项为宾语前置句。]
10.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
11.(1)因此国家才德兼备的士众多,那么国家就治理得好;才德兼备的士少,那么国家就治理不好。
(2)譬如要让这个国家的善于射箭驾车的人增多,就一定要使他们富有,使他们尊贵,尊敬他们,称赞他们,这样以后国家善于射箭驾车的人就可以增多了。
12.(1)① “隆重”的位置不对,“隆重”调到“济南”后。
(2)② “开展”与“表演”不搭配,“开展”改为“进行”。
(3)⑤ “参加”缺宾语,“阶段”后加上“的比赛”;或者“参加”改为“进入”。
13.我们就不必再学游泳,从而也就少了被水淹死的危险 我们就不必再用那些河里的水灌溉,从而也就少了水利建设资金匮乏的忧愁
14.我是广东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一名本科毕业生,女性,今年22岁,中共党员,能熟练使用普通话、英语、粤语,拥有丰富的组织经验。如能有幸成为贵馆一名解说员,我一定尽己所能为八方宾朋热情服务。
北京凤凰学易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w w w . .c o m ) 全国最大的教学资源网站!
第2课 非 攻
【文题解读】
墨子认为各国家间、各诸侯国内部贵族间的攻伐兼并战争,荒废生产、耗损财物、夺民之用,是不义的,因此,他主张“非攻”。“非攻”是墨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攻上》的条理极为清楚,从窃人桃李不义,说到窃人犬豕鸡豚不义,再说到窃人牛马不义,再说到杀死清白无罪的人并抢劫其财物不义,最后说到最大的不义是攻国。之后,反复说明世人指责小的不义,却赞誉大的不义,可谓混乱荒谬到了极点。文章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目标锁定】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理解墨子的“非攻”思想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学习体会墨子层层进逼说理和类比说理的方法。
【目标达成】
一、语基梳理
1.字音字形
①园圃( ) ②攘( ) ③豕( )
④鸡豚( ) ⑤栏厩( ) ⑥扡( )
⑦衣裘( ) ⑧兹甚( ) ⑨不辜( )
2.通假举要
①其不仁兹甚:____________
②扡其衣裘、取戈剑者:____________
③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____________
3.实词类举
(1)常见实词
①众闻则非之:____________
②上为政者得则罚之:____________
③以亏人自利也:____________
④罪益厚:____________
⑤扡其衣裘、取戈剑者:____________
⑥情不知其不义也:____________
⑦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
①国
②故
③遗
(3)词类活用
①从而誉之:____________
②故书其言以遗后世:____________
③众闻则非之:____________
④以亏人自利也:____________
(4)古今异义
①罪益厚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而誉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常见虚词
①以
②则
5.特殊句式
(1)____________
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2)____________
以亏人自利也。
6.文笔精华
今小为非,____________;大为非攻国,__________,从而誉之,谓之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本探究
1.选文主旨
本课选文墨子采用层层进逼说理及类比说理的方法,反复证明了自己“天下之君子”不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的观点。从而得出了“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的结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天下的君子们在如何看待攻打别人的国家这种事情上,显示了价值判断上的混乱,他们根本不懂得义与不义的区别。墨子在谴责“天下之君子”的同时,言明了战争是最大的不义的观点,表达了自己“非攻”的思想主张。
2.句段赏析
(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赏析 入人园圃,窃人桃李,尽管是偷,但只是对别人造成了轻微的损失,尽管不义,也还不至于造成多坏的影响,而众人便纷纷指责,掌权者则重重处罚,这实在有点小题大做。其实损害别人,贪点小便宜,尽管可恶,可也不至于成为众矢之的,更何况这便宜实在小得有点微不足道。至于偷鸡摸狗,尽管比窃人桃李严重,显得不仁不义,但也仅仅是鸡鸣狗盗而已,至多给牲畜的主人造成一阵财产的阵痛。入人栏厩,取人牛马,这似乎有点严重了,因为牛马是主人家中耕种负载主要的依靠,没有了牛马,主人可能无法完成春种秋收,进而影响到主人的生计。所以这就比偷鸡摸狗更严重了一些,但还不至于威胁到主人的身家性命。至于杀害清白无罪的人,情况就大大地严重了,因为这剥夺了别人最基本的人权——生存权。生命是极其宝贵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剥夺别人的生命。如果剥夺了别人的生命,那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那他自己也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而被处以极刑。但即便如此,他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也只是在一定范围内,还不足以动摇整个国家的社会基础。以上四种行为都是不义行为,而且程度由浅入深,应当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这四种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但让人无法理解的是,为什么发展到攻打别人的国家,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那些君子却又跟在强权者的后面赞誉有加呢?那些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竟然赢得了众人的喝彩,真是让人不可思议。似乎杀人越多,不义越甚,才能成就大义。既然如此,那么用残杀众多生灵的生命换来的所谓大义又有什么价值呢?这种所谓的“大义”还有什么值得赞叹的呢?那些赞誉有加的君子们又算是什么呢?其实发动战争侵略别国,荼毒生灵才是真正的大不义。这样,文章就把批判的矛头直指不义战争,从而揭示出不义战争才是造成百姓流离失所、横死荒野的罪魁祸首。
(2)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赏析 用类比的方式,进一步论证天下君子分辨不清义和不义的观点,体现了墨子对他人关怀的价值观。
3.精读深思
(1)本文在说理上层层铺垫,对照鲜明,试结合课文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墨子认为最大的不义是攻国,可为什么要说窃人桃李、鸡鸣狗盗、取人马牛和杀人越货?这是否是多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墨子的“非攻”是反对一切战争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墨子反对“不义”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白对译
(《墨子·非攻上》)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1.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B.扡其衣裘、取戈剑者
C.若以此说往
D.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夫爱人者,人必从爱之
B.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
C.则弗知非,从而誉之
D.故书其言以遗后世
5.名句填空。(5分)
今小为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与鉴赏(3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1题。(20分)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墨子·非攻上》)
6.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加上标点符号。(5分)
今 有 一 人 入 人 园 圃 窃 其 桃 李 众 闻 则 非 之 上 为 政 者 得 则 罚 之
7.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1)上为政者得则罚之:________________
(2)取戈剑者:________________
8.该段文字证明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
9.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4分)
(1)众闻则非之:________________
(2)以亏人自利也: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众闻则非之
B.从而誉之
C.谓之不义
D.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11.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4分)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14分)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墨子·非攻上》)
12.下列各句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故书其言以遗后世
A.今王鼓乐于此
B.众闻则非之
C.扡其衣裘、取戈剑者
D.窃其桃李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作动词用的一项是(3分)( )
A.杀一人,谓之不义
B.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
C.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
D.孟子将之楚
1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表达与交流(14分)
15.上海世博会广东馆的主题确定为“窗口——广东神话”,广东省参与的2010年上海视觉形象标志系统将作为广东馆的馆徽进行使用,取名为“南风窗外‘粤’精彩”,标志以广东简称“粤”字为主体元素,字的中部抽象为敞开的窗口形态。请就此展开联想,写一段广东馆的宣传语,要求语言生动,运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面AB线段上的C点是该线段的黄金分割点,请结合图示及公式,用文字说明黄金分割点的内涵。(说明时不能出现英文字母)(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将下列4个句子整合为一个长单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减词语,做到既保留全部信息,又语言简明。(3分)
①《广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将礼堂、会议室、办公室等工作场所列入禁烟范围。
②广州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部分委员认为将礼堂、会议室、办公室等工作场所列入禁烟范围过于严格。
③广州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对《广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进行了二审。
④二审后,《广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将礼堂、会议室、办公室等工作场所从禁烟范围中删除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课 非 攻 答案
语基梳理
1.①pǔ ②rǎnɡ ③shǐ ④tún ⑤jiù ⑥tuō ⑦qiú ⑧zī⑨ɡū
2.①“兹”通“滋”,更加 ②“扡”同“拖”,强夺或费力取得 ③“辩”通“辨”,分别
3.(1)①责怪,反对 ②捕获、抓住 ③损害 ④大、重 ⑤夺取 ⑥确实、的确 ⑦留传
(2)①国家/国都/国事/地域 ②原因,缘故/旧/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③丢失/抛弃/留传
(3)①名词活用为动词,赞美 ②名词活用为动词,写下③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责怪,反对 ④使动用法,使……亏
(4)①古义:大、重。今义:扁平物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大。
②古义:从,跟随;而,而且。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4.①连词,因为/介词,凭,凭借/连词,来,用来/介词,把/连词,而且 ②连词,就/连词,却/连词,如果
5.(1)判断句 (2)宾语前置句
6.则知而非之 则不知非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精读深思
(1)文章主旨的表现没有开门见山,而是作了层层铺垫。先从情节极其轻微的窃人桃李说起,说到情节不太严重的鸡鸣狗盗,又说到情节较为严重的取人马牛,再说情节相当严重的杀人越货,情节是越来越严重,不义的程度也越来越深。这些行为的确应当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但是以上种种行为即使再严重,也比不上侵人之国严重。按正常来推理,侵人之国应当是罪大恶极,其罪行应该是罄竹难书,擢发难数,但却赢得了一片颂扬之声。性质相同只是轻重不同的行为,导致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相形之下,就更能看出君子的逻辑才真是不合乎逻辑的逻辑。鲜明的对比使得文章的主旨突出而且鲜明。
(2)从窃人桃李不义,说到窃人犬豕鸡豚不义,再说到窃人马牛不义,再说到杀死清白无罪之人并抢夺其财物不义,最后说到最大的不义是攻国。之后,反复说明天下君子指责小的不义,却赞颂大的不义,可以说是荒谬之至。这些不是多余的话,是为了对比,来说明天下君子攻人之国的不义特征,显示出文章的条理极为清楚。
(3)墨子反对战争,却不是简单的和平主义者。他只主张非攻,而不主张非战;他反对攻,却讲究守;他不主张“去兵”,而主张备兵自守;他既不赞成国家间的攻伐掠夺,也不盲从“春秋无义战”的看法。墨子主张非攻,特指反对当时的“大则攻小也,强则侮弱也,众则贼寡也,诈则欺愚也,贵则敖贱也,富则骄贫也”的掠夺性战争。墨子以是否兼爱为准绳,把战争严格区分为“诛”和“攻”,即正义与非正义两类。“兼爱天下之百姓”的战争,如禹攻三苗、商汤伐桀、武王伐纣,是上中(符合)天之利、中中鬼之利、下中人之利的,因而有天命指示,有鬼神的帮助,是正义的战争。反之,大攻下,强凌弱,众暴寡,“兼恶天下之百姓”的战争,是非正义的。因此,“非攻”绝不是不加分析地反对一切战争,而是在分清战争性质的基础上,对诛战赞同,对攻战反对。
(4)墨子反对“不义”战争,主要是因为这样的战争对人民的损害最惨重,罪孽深重。①贻误农时,破坏生产,斩断了百姓的衣食之源。②抢劫财富,不劳而获。窃人桃李、抢人犬豕鸡豚、牛马,杀人越货者,“谓之不义”,攻小国,“入其沟境,刈其庄稼,斩其树木”,同样是“不与其劳就其实,以非其所有而取”的不义行为。③残害无辜,掠民为奴。墨子指出,大国君主命令军队攻小国,“民之格者,则迳杀之。不格者,则系操而归。丈夫以为仆圉胥靡,妇人以为舂酋”。墨子把“亏人自利”视为不仁不义,文章以这种思想为基础,表达了反对侵略战争的观念,认为攻打别国是最大的不仁不义,是最大的罪过,因为它是最大的“亏人自利”。
绩效评估
1.B [“扡”同“拖”,强夺或费力取得。]
2.B [A项副词,厉害、严重/动词,超过、胜过;B项均为解释、说明之意;C项名词,分别/动词,区分;D项动词,责怪、反对/形容词作名词,错误的事情。]
3.B [A项顺承连词,就/转折连词,却;B项均为第三人称代词,他;C项介词,根据/介词,因为;D项第三人称代词,他的/指示代词,这、这样。]
4.D [A项中“爱人”的意思是“关爱别人”,而在现代汉语中“爱人”的意思是“丈夫或妻子”“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B项中“少见”的意思是“看见很少的”,而在现代汉语中“少见”的意思是“很少见到”“难得见到”。C项中“从而”的意思是“从,跟随;而,并且、而且”,而在现代汉语中“从而”是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或指因此就。D项中“后世”的意思是“后代”,与现代汉语相同。]
5.则知而非之 大为非攻国 则不知非 从而誉之 谓之义
6.……一人,……圃,……李,……之,……之。
7.(1)上面执政的人。(2)夺取。
8.义与不义是有区别的
9.(1)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责怪,反对。(2)使动用法,使……亏。
10.D [D项“之”为代词,代“他”;A、B项皆为代词,译为“他”;C项也是代词,译为“他”。]
11.这能说知道义与不义的区别吗?
12.A [B项“非”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责怪,反对;C项“取”动词,夺取;D项“窃”动词,偷窃。例句与A项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书,写下;鼓,弹奏。]
13.D [A项代词,译为“他”;B项结构助词,的;C项代词,他;D项动词,到……去。]
14.(1)现在有人干小的错事,就知道谴责他;有人干大的错事,攻打别国,就不知道谴责他,反而称赞他,说他义。
(2)因此知道天下的君子,在分辨“义”与“不义”的问题上是混乱的。
15.打开一扇封闭的窗户,沐浴改革的春风,放眼世界涌动的大潮,强健的是广东的筋骨,成长的是南粤的胸襟,创造的是改革的神奇;窗外的阳光灿烂明媚,改革的大道延伸前行,敞开窗户的广东延续着感动世界的不朽的精彩。
16.黄金分割点将某一线段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与整个线段的比等于剩余部分与该部分的比。
17.礼堂、会议室、办公室等工作场所因广州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部分委员认为列入禁烟范围过于严格而在二审后被从《广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禁烟范围中删除。
北京凤凰学易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