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夯实基础】
知识点1: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促成下图历史事件发生的因素主要是( )。
A.美英列强的干涉 B.中国共产党抗日政策的感召
C.国耻家仇的推动 D.国共合作北伐的压力
2.如图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示意图。其中两次高峰均得益于( )
A.政府的支持 B.有利的外部国际环境
C.国家的统一 D.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知识点2: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3.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指出:乡、区乃至县政府的执行委员会,“都是用一种群众会选举的。一哄而集的群众会,不能讨论问题。”“一些地方有了代表会,亦仅认为是对执行委员会的临时选举机关;选举完毕,大权揽于委员会,代表会再不谈起。名副其实的工农兵代表会组织,不是没有,只是少极了。”这一观点意在( )
A.促进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C.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D.强调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
4.从1927年秋冬到1928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地发动的武装起义总计达100余次,其中大多数是农民秋收起义和年关暴动,也有工人和士兵暴动。这些起义( )。
A.揭开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序幕
B.加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组织建设
C.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
D.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到来
知识点3:红军长征
5.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由此可知( )。
A.中国共产党开始能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
B.开辟了一条独特的中国革命道路
C.红军打破了国民党围追堵截计划
D.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6.王树增在《长征》中指出:长征是什么?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是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是罕见的、传播理想的远征。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无论持有何种意识形态,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可见,作者的主张是( )。
A.长征是理想不朽的象征 B.长征保存了革命力量
C.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D.长征使红军转危为安
【能力提升】
7.据下表可知,当时( )
1931—1934年中国钢铁业情况表单位:吨
年份 铁砂产量 铁砂及生铁输出量 钢铁消费量 钢铁输入量
1931 1840279 831652 804000 557625
1932 1839212 758441 404000 430655
1933 1903466 992521 694000 525673
1934 2135031 864107 770000 617726
A.中国民族工业失去发展空间 B.民族企业规模日益萎缩
C.国民政府实业政策无甚成效 D.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落后
8.1934年4月,国民政府规定对“应用机器或改良手工制造货物,在国内外市场有国际竞争力者,减低或免除出口税,减低或免除原料税”。这一规定( )
A.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B.是为了抵制美国的商品倾销
C.便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服务于全面抗战的需要
9.毛泽东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应用它。”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 B.不惜一切代价夺取大城市
C.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D.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路线
10.中国共产党曾想向俄国学习,在大城市发动起义,建立政权,但接连失败。毛泽东在攻打长沙受挫后,改变了原定部署,到敌人控制薄弱的井冈山,开创了一条有别于“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材料表明( )。
A.中国共产党完全放弃“城市中心论”
B.井冈山地区的群众基础好
C.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D.中国共产党自主探索革命的道路
11.“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段描述所指的事件( )
A.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B.缘于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C.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D.促使了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2.1929年12月,红军第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这次会议的重大意义是它( )
A.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B.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
C.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D.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
【核心素养】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8年8月底,鄂豫边特委召开松树岗会议,提出没收豪强地主的土地财产,按人口分给贫农、雇农,自耕农的土地不动。富农的好土地没收,不反动的小地主分给坏土地。1929年,鄂豫边召开联席会议,宣布“要使党的土地革命纲领深入到人民中去,以提高群众斗争情绪与决心”,到1930年底,豫东南桑城有103个乡12万多人,新县19万多人分得了土地。在土改实践中,各级政府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与地主作斗争,使他们成为土改运动的主动的生力军。
——摘编自侯志英主编《豫东南土地革命战争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鄂豫边土地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鄂豫边土地改革的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年7月23日,在这普通的一天,发生了深刻影响中国和世界的大事件。各地早期组织派出的13名代表,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石库门楼召开会议……突然,一个陌生人闯入了会场,与会代表经过紧张的商议,决定易地去嘉兴南湖继续开会。
——摘编自曾成贵《锤头镰刀旗下:中共建党之路与共产国际》
材料二
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29年底,党在全国各地领导了200多次武装起义,武装起义大部分失败。但这些起义都保存了一部分武装,为创造并壮大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创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打下一定基础。起义的接连失败,以血的教训教育了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俄国十月革命式的“城市中心论”在中国根本行不通,中国只能在马列主义指导下照顾中国社会特点,探寻自己的革命道路。
——摘编自贺新元《中国道路:不一样的现代化道路》
(1)指出材料一中“深刻影响中国和世界的大事件”是什么,并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党为了“探寻自己的革命道路”进行的革命实践以及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提取图片信息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底,张学良因国耻家仇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故选C项;皇姑屯事件与日本侵略有关,没有美英列强的干涉,排除A项;张学良受中国共产党抗日政策的感召是西安事变,排除B项;1927年7月,国共合作全面破裂,与此事件不符,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图中两次高峰分别在“1912至1919年”的一战期间和“1927至1936年”的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结合所学知识,一战时期南京临时政府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措施,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两次高峰均得益于政府的支持,故选A项。选项表述只适应于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适用第二个高峰,排除B项。一战期间中国并非统一状态,排除C项。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是19世纪末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材料“一些地方有了代表会,亦仅认为是对执行委员会的临时选举机关”“选举完毕,大权揽于委员会,代表会再不谈起”,说明在该时期,工农兵代表会并没有真正的权力,“执行委员会”大权独揽,据此可知,毛泽东的论述要旨是要充分发挥工农兵代表会充分吸收民意的作用,使“执行委员会”成为真正代表工农意见的机关,这就是民主集中制的体现,故选D项。192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这与材料时间“1928年”不一致,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在组织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即“群众会”“代表会”没有起到真正代表民意的作用,这与“革命统一战线”无关,并且在该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进而壮大红军的力量,排除B项。1927年10月,毛泽东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此以后,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排除C项。
4.答案:C
解析:材料“大多数是农民秋收起义和年关暴动,也有工人和士兵暴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得到扩大,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工人、农民、士兵等阶层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起义的支持,而揭开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序幕的是南昌起义,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组织建设,排除B项;1919年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排除D项。
5.答案:A解析: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解决自身的问题,A项正确;B项发生于井冈山时期,排除;当时红军尚处于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中,排除C项;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七大,排除D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把“长征”抽象概括为一种精神即“长征精神”——“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A项正确;B、C、D三项都是长征的具体历史意义,排除。
7.答案:D
解析:表格显示,作为原料的铁砂产量总体上有所增长,铁砂及生铁输出量很大,钢铁输入量总体上也在增加,这说明我国的钢铁工业基础非常薄弱,故选D项;仅凭钢铁业的发展情况不能推出整个民族工业失去发展空间的结论,排除A项;表格中我国的铁砂产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铁砂及生铁输出量比较稳定,不能说明我国民族企业规模日益萎缩,排除B项;C项材料依据不足。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应用机器或改良手工制造货物,在国内外市场有国际竞争力者,减低或免除出口税,减低或免除原料税”可知,国民政府施行减税措施,可以减轻民族企业的负担,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美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减税不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项错误;1934年,全面抗战还未爆发,D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可知,毛泽东强调的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故C项正确。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是吸取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训,与材料观点不符,排除A项。B项是城市中心论的体现,不是将马克思主义同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排除。D项是“左倾”错误的表现,不是将马克思主义同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排除。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保存革命力量,放弃攻打长沙,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与群众基础无关,排除B项;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求生存”“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进行的长征,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红军长征前就已经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排除A项;长征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党内的“左”倾错误,排除B项;促使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非材料中的长征,排除D项。
1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是古田会议,从材料“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可知,古田会议是人民军队建设的里程碑事件,它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系统地解决了如何建设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这一根本问题,B项正确;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方针的是八七会议,A项错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是指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C项错误;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的是遵义会议,D项错误。
13.答案:(1)背景:中国共产党推行土地革命政策;根据地的武装斗争;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中国共产党团结广大农民进行民主革命;国共两党对峙。
(2)影响:使根据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与革命的积极性;巩固了根据地的政权;为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析:(1)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鄂豫边根据地实施土地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国共合作破裂,国共两党进入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了巩固根据地而实施土地革命政策,团结、发动农民参加革命。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提高了农民参加生产与革命的积极性,巩固了根据地政权,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14.答案:(1)大事件: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或:中共“一大”的召开)。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或: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光明与希望;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2)实践: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会师。
理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或:井冈山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解析:(1)第一小问,事件:据材料一“1921年7月23日”可知这一事件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有关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2)第一小问,实践:据材料二“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29年底,党在全国各地领导了200多次武装起义”可得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革命实践。第二小问,理论:结合所学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有关知识可知,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夯实基础】
知识点1: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五四运动”被称为创造一种新的现代的文明以挽救中国。这种“新”的核心内容是( )
A.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B.民主与科学的时代情怀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D.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1918年,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人在长沙发起组建新民学会,成立之初确立了“革新学术,砾前品行,改良人心风俗”的宗旨。1921年1月,新民学会多数会员将“改造中国与世界”作为宗旨,以“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达到此目的。影响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D.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知识点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劳动界》创刊号上写道,“既然是劳工神圣,既然是工人如此重要,为什么大家都说做工的人是下等社会,不做工的人反而是上等社会呢 ”陈独秀意在( )
A.总结五四运动的经验 B.启发工人阶级的觉悟
C.壮大中国共产党力量 D.反思文学革命的局限
4.1921年中共“一大”明确提出了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的革命目标。次年,中共“二大”提出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的民主革命纲领。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 )
A.注重立足国情做出决策 B.形成了坚强的领导集体
C.寻求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知识点3: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5.毛泽东曾在1926年发出号召:“要立刻下了决心,向党里要到命令,跑到你那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乡村中间去……引导他们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向土豪劣绅争斗,引导他们与城市的工人、学生、中小商人合作建立起联合战线……”这表明此时的毛泽东( )
A.反对城市中心论 B.动员民众进行土地革命
C.注重根据地建设 D.已认识到农民的革命力量
6.1924—1926年,国民党开展的民众运动已具有一定声势,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虽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但其成效还是显著的,青年运动也有一定社会影响。这一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北洋军阀统治黑暗 B.国民党社会威望高
C.共产国际的帮助 D.国民党的适时改组
【能力提升】
7.五四运动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从斗争中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此后,大批青年知识分子脱掉长衫,到工人中间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工人开始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他们中间的一批先进分子迅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这说明五四运动( )
A.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B.实现了知识分子与工农运动的结合
C.使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发生了分化 D.推动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进一步增强
8.周策纵在《五四运动史》中指出:“毛泽东根据得自五四运动的经验,充分意识到知识分子领导工人农民的重要性,并认识到学生和教师在这个层面上堪称中国革命的伟大源泉。”作者主要想说明( )
A.五四运动是知识分子的运动 B.毛泽东正确分析了五四运动经验
C.毛泽东认识到工人的重要性 D.毛泽东是五四运动最重要领导人
9.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中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 )
A.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B.明确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C.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原则 D.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0.某学者认为:中共“二大”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殊国情相结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标志着“中国特色理论形态”雏形的形成,成为早期“中国化”的历史起点。这一评论主要基于中共“二大”( )
A.明确党的奋斗目标 B.决定领导工人运动
C.制定最低革命纲领 D.提出与国民党合作
11.中共某次会议通过的决议认为:“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必须与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当时( )
A.调整了党的最高纲领 B.制定出党的最低纲领
C.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D.宣布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12.“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以这次“合作”为基础的革命运动( )
A.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 B.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范围 D.取得了抗击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核心素养】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笼罩着中国大地,促使中国知识分子继续探索救国的真理,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民主主要是指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倡导造就法国那样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还提倡个性解放,平等自由,造就自主、自由的人。科学主要是指自然科学,提倡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观念和一切社会问题,宣传进化论、唯物论,反对迷信,反对偶像崇拜。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领导的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
——摘编自王顺生、何虎生、汪云生编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教程》
材料二
正当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时,俄国爆发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部分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受到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开始认真学习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从而使由1915年肇兴的新文化运动起了根本的变化,即由一个资产阶级文化运动转变为一个广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动。《新青年》也逐渐变成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刊物。李大钊则是推动这一历史性转变的伟大先驱者。
——摘编自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转变。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发生转变的背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正式成立,制定了自己较为完备的领导机构和组织系统。同盟会是一个有明确政治纲领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总章确认:“本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同盟会的成立,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孙中山说,同盟会成立后,“予之希望则为之开一纪元”,始信革命事业可及身而成。
——摘编自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积极着手国民党的改组工作。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对三民主义作出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大会确认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原则,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国共合作实现后,很快开创出一个以广州为中心的反帝反封建军阀的革命新局面。
——摘编自杨风城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对中国革命充满必胜信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24年国民党一大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革命的新特点。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抓住题干中“新的现代的文明”的信息,再结合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因此这个“新”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新的现代的文明”的信息不符,故排除。故选C。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民学会在1918年成立之初所制定的宗旨是“革新学术,砾前品行,改良人心风俗”,到1921年该组织的宗旨发展为“改造中国与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其达到目的的途径与方法是用“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新文化运动中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故选B项。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7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把开展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任务之一,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由“既然是劳工神圣,既然是人工如此重要,为什么大家都说做工的人是下等社会,不做工的人反而是上等社会呢”可知,陈独秀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力量,意在启迪工人的主人翁意识,启发工人的觉悟,故选B项。五四运动是以青年学生为先锋,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材料内容与五四运动无关,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排除C项。《劳动界》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报刊,与文学革命无关,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提出的目标并未完全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当时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与人民的矛盾、帝国主义侵略者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中共“二大”的纲领紧密地结合了国情,故选A项。革命纲领的变化体现领导集团对国情认知的深入,此时中国共产党尚未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排除B项。“二大”纲领为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23年“三大”明确提出了与国民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排除C项。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由材料“跑到你那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乡村中间去……引导他们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向土豪劣绅争斗;引导他们与城市的工人、学生、中小商人合作,建立起联合战线”可知,毛泽东认识到要发动农民群众,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说明他已认识到农民的革命力量,故选D项。材料并未涉及城市中心论的观点,排除A项;材料只是毛泽东的号召和提议,并未进行土地革命实践,排除B项;1927年中共才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24-1926年国民党开展的民众运动取得声势,结合这一时期的史实可知,这与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民党改组有关,故选D项。国民党开展的民众运动取得成就的原因与北洋军阀的统治无关,排除A项。此时国民党刚刚改组,其社会威望并未很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国民党在国内开展民众运动,共产国际帮助国民党与共产党进行了合作,与民众运动无关,排除C项。
7.答案:A
解析:由“工人开始由自在……马克思主义”可知,工人接受马克思主义,使他们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这些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故选A项;“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只能说明知识分子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并没有领导工人运动,排除B项;“工人开始由自在……马克思主义”这里强调的是工人阶级的转变而不是知识分子的转变,排除C项;“工人开始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这里觉醒的不是民族意识,而是阶级斗争的意识,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毛泽东从五四运动认识到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的重要作用,为日后探索中国革命寻找到阶级力量和同盟者,最终找到了社会主义道路,B项正确;五四运动是学生、工人、商人参加的运动,排除A项;毛泽东不仅认识到工人阶级,也同时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排除C项;陈独秀和李大钊是五四运动最重要领导人,排除D项。故选:B。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消灭阶级差别……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可知,中国共产党明确了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故选B项。中共是在领导工人运动失败后,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在国民革命时期建立起革命统一战线,排除A项。根据“消灭阶级差别……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可知,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并不符合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不符合实事求是原则,排除C项。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排除D项。
10.答案:C
解析:中共“二大”准确分析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党的最低纲领,即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这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故选C项。中共“一大”就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而不是“二大”才明确的,排除A项。中共“一大”就明确了要领导工人阶级,组织工人运动,不是“二大”才提出来的,排除B项。中共“三大”才提出与国民党合作,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必须与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可知,此次会议为中共“三大”,通过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决议,而国共合作是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体现,故选C项。A、B两项所指为中共“二大”的决议《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决议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排除。D项所指为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排除。
12.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可知,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出现了轰轰烈烈、席卷全国的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故选B项;1922年,中共二大确立了党的最低纲领,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中央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直接领导开辟的全国最大的根据地,与材料时间内容不符,排除C项;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排除D项。
13.答案:(1)转变:从崇尚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转向宣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由学习西方文化转向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等领导人由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由资产阶级文化运动转变为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运动。
(2)背景:中华民族危机深重;救国思潮此起彼伏;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或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中国经济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新变化;工人阶级队伍壮大;新文化运动持续推进;俄国十月革命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
解析:(1)据材料“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开始认真学习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可知,五四运动使人们学习的内容从资产阶级的民主与科学逐渐转向马克思主义;据材料“民主主要是指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倡导造就法国那样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一部分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受到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可知,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学习对象从法国式的资产阶级革命逐渐转向俄国式的社会主义革命;据材料“即由一个资产阶级文化运动转变为一个广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动”可知,五四运动使新文化运动的性质从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转变成为无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五四运动爆发后,李大钊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李大钊逐渐从一个激进的民族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2)据材料“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笼罩着中国大地”可知,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这一时期北洋军阀对内实行专制统治,对外投靠帝国主义,民族危机深重;另一方面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都有所强大,资产阶级先后掀起了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据材料“正当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时,俄国爆发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可知,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的民主革命。
14.答案:(1)原因:同盟会的成立;革命有明确的政治纲领;清政府不得民心;三民主义的提出。
(2)特点:寻求共产国际的帮助;国共两党的合作;新三民主义成为指导思想;新的三大政策,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进行革命成为最显著的特点。
解析:(1)根据“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正式成立,制定了自己较为完备的领导机构和组织系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同盟会成立,有了较为完备的领导机构和组织系统,革命有了较为科学的政党的领导;根据“同盟会是一个有明确政治纲领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可知,革命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对革命成功充满信心;根据“本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不得民心。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三民主义,这符合当时中国亟需革命、谋求民族独立的迫切愿望。(2)根据“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可得出寻求共产国际的帮助;根据“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可得出国共两党的合作,并且以新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根据“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可得出新的三大政策,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进行革命成为最显著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