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第1课《沁园春·雪》(第1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第1课《沁园春·雪》(第1课时)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9 17:54: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其音乐美和意境美。 2.理解这首词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体会作者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感受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朗诵这首词,感受其音乐美和意境美。 2.理解这首词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感受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预习字词,搜集有关毛泽东生平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最喜欢看的一部电视剧是《恰同学少年》,我最欣赏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指点江山的自信与自强。毛泽东留给我们的印象主要是作为政治家、革命家的一面。今天,我想和同学们一起了解毛泽东的另外一面——诗人毛泽东。延安时期,不少外国记者采访了毛泽东。美国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的突出感受是:“他首先是一位诗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也认为,“作为诗人,毛泽东有着异乎常人的自信。”他的一首《沁园春 雪》曾经在重庆引起轰动,蒋介石的幕僚陈布雷评价道:“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今天咱们就来学习这首词,一起领略毛泽东诗人的才情、政治家的风采。 2.介绍作者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韶山冲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诗人,书法家。 3.写作背景 《沁园春 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他面对茫茫雪野、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了这首词。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请他写诗,毛泽东就把这首《沁园春 雪》抄给他,随后在《新民晚报》上公开发表。这首词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诵,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4.知识链接 词:古代一种韵文形式,又叫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原来可以合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乐谱失传后,只剩下词牌,词牌就是词的调子,每个词牌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平仄声调和韵脚,所以把写词叫作“填词”。历史上宋代是词的创作繁荣时期,涌现出了以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的豪放派词人和以李清照、柳永等为代表的婉约派词人。 《沁园春》这个词牌规定114个字,分上下两阕,上阕13句,下阕12句,句号处必须押韵。“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曾被外戚窦宪夺取,后人作诗以咏其事。 二、预习检查 1.订正字音 惟余莽莽(mǎnɡ) 顿失滔滔(tāo) 稍逊(xùn) 风骚(sāo) 成吉思汗(hán) 数(shǔ)风流人物 今朝(zhāo) 分(fèn)外 2.词语释义 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妖娆:娇艳美好。 折腰:弯腰行礼,词中是倾倒的意思。 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三、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①学生听录音跟读,注意读准字音。 ②方法指导:沉稳大气,注意停顿,语气一直为上扬,语速要缓慢,音要重,这样才能体现出一代伟人的大气与豪迈。 ③注意朗读节奏,划分句中朗读停顿。 明确: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 看/今朝。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 明确: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下阕: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四、内容探究 1.上阕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主要描绘了北国雪景。 点拨:学生可能会用找上阕中心句的方法直接答“北国风光”,教师可从准确性的角度引导学生明确“风光”指各种景象,太宽泛,不准确。 2.作者对雪景的描述,是由哪个字领起的?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明确:“望”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3.说说“惟余”“顿失”两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明确:这两个词语分别照应上文的“雪飘”“冰封”。“惟余”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则写出了变化之快、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滔滔滚滚的雄壮气势。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中,“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和“驰”,是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运用比喻和拟人,形象地展现了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壮观景致,极富动感,使人眼中的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 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态感。 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中,大自然也生机勃勃。 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5.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字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三句的意境。 明确:虚景。“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明朗、娇艳、多姿多彩。描述: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的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美丽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6.默读上阕,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作者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 明确:描绘:中国的北方,一望无垠,洁白的冰雪,像厚厚的地毯,覆盖着千里大地,雪花纷纷扬扬,下得很大,飘向万里江山。雄伟的长城,里里外外,也因这一场大雪而只能看见银白色的一片。奔腾的黄河,也像一下子停止了咆哮。远方的山脉,放眼望去,起起伏伏,像一条欢快的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好像在和天比高一样。 感受:作者仿佛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种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作者雪中赏景的豪迈情怀。 方法指导: ①如何赏析诗词中的词语? 赏析诗词中的词语,不可孤立谈论,要放在诗词中,结合全诗词的内容或语句的表意来分析,关键是点出该词语在开拓意境、创设氛围或表达情感等方面的效果。 ②什么是化静为动? 化静为动就是将本来静止的事物加以刻画,使之具有动态感,从而使作品富有生气、充满活力、情趣盎然。 ③什么是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对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④如何描绘诗词的画面? 先反复体会诗词的情境,也就是先体会诗词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联想和想象,在脑海里构建起一幅图画,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就能够呈现一幅生动、鲜活的画面了。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