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龙陵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等信息
2.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 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30小题)
1. 下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长方框中应填写( )
A. 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B. 佛教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
C. 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 D. 胡椒、胡桃等传入中国内地
2.18世纪,清政府以“夷”称呼西方国家,如“英夷”“法夷”等,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往,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以“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称呼西方国家,“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清政府“天朝上国”梦醒 B. 西方与中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C. 清政府被迫适应时局巨变 D. 清政府决定开展洋务运动以自救
3. 一位法国官员评论道:“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
A. 参战的士兵主要来自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
B. 导致非洲和亚洲的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C. 唤醒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意识
D. 导致法国在战后的分赃中受到不公平待遇
4. 五代冯道主持刻印了《儒家九经》,该书是儒家经典有系统付梓之最早个案。后蜀刻印儒家经典及《文选》《初学记》《白氏六帖》专书,宋代印刷的文献,不再局限于儒、佛、道家的经典,印书种类,无所不包,史地、方术及诗文等均有印刷。由此推知,五代至北宋时期( )
A. 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B. 雕版印刷技术开始出现
C. 社会文化得到较大发展 D. 活字印刷术得到广泛应用
5. 据统计,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这表明( )
A. 经济危机并没对世界工业造成很大破坏
B. 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C. 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工业的发展
D. 国际关系持续恶化影响了世界贸易发展
6. 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
A. 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形成 B. 世界各地的封闭状态被打破
C. 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D. 新航路开辟的条件已经具备
7. 19世纪上半叶,澳大利亚实行了“牧者有其地”的鼓励政策。在澳大利亚东南地区,农民曾与牧民争夺土地。与这一现象的出现密切相关的是( )
A. 英国向澳大利亚流放犯人 B. 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C. 发现煤矿后牧民辍牧为耕 D. 澳大利亚自然条件优越
8. 《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它规定:“自由民犯盗窃罪而被捕者,应处死。”这反映了该法典( )
A. 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 B. 规范各阶层义务的意图
C. 集该区域各国法律之大成 D. 维护奴隶主利益的性质
9.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各国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尽相同。在英国殖民体系下形成的特殊社会阶层——印度近代知识分子,曾承担起历史的重任。据此判断印度近代知识分子( )
A. 唤醒了印度人民的民族意识 B. 废除了印度传统的种姓制度
C. 采取了政教合一的务实策略 D. 不利于印度文官制度的构建
10. “万里茶道”是17—19世纪,晋商从福建武夷山一带采茶贩卖到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一条商业通道,后经扩张直抵欧洲,俄国人称为“伟大的中俄茶叶之路”,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和文化价值。这说明( )
A. 中国闭关锁国发生转变 B. 中俄联系密切交流广泛
C. 中外陆路贸易得到发展 D. 中西海路交流逐渐衰落
11.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了启蒙思想家的法律制度思想。在近代西方法律的内容上,着重体现“天赋人权”和“人人平等”思想,注意保护个人的各种权利。这些法律特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 资产阶级专政的需要 B. 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
C. 古代罗马的法学渊源 D. 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
12. 西汉钱币使用非常普遍。到东汉,黄金退出流通领域,布帛在交换中作用日益重要。曹魏建立后,则“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北魏孝文帝时虽铸五铢钱并大力推行,但很多地方“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东晋南朝币制混乱,币质不佳,钱币与谷帛并行。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使用状况( )
A. 说明人口流动不断加快 B. 反映君主专制日渐衰弱
C. 表明中央集权亟待加强 D. 根源是生产力愈发倒退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它坚持的原则是( )
A. 民族自由、民族平等和共同繁荣 B. 民族自由、民族独立和共同发展
C. 民族自治、民族平等和共同发展 D.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
14. 从秦到隋,铜币钱文是货币重量的大小,这一特点延续了商品货币的特征,价值须与重量成正比,可以依据钱文检验货币足值与否。到了唐代,表示货币重量的钱文消失了,代以“通宝”这类写有国号、年号或吉利语的钱币。货币的变化体现出( )
A. 其本身的价值逐渐提高 B. 政府信用性日渐突出
C. 形制由多元化走向统一 D. 发行日益被国家垄断
15. 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A. 铸铁技术的进步 B. 商品交易的需要
C. 审美观念的不同 D. 国家统一的推动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户籍制度不断改革。1962年政府颁布《关于加强户口管理工作的意见》,1984年颁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1985年颁布《公安部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1997年颁布《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这些改革的共同目的是( )
A. 缩小城乡差别 B.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C. 发展农村经济 D. 尽快提高城市化率
17. 1925年,美国国会通过《法官法》,完全赋予最高法院对上诉案件的自由裁量权,使之可以更多地根据其主观判断来审理案件。此后,最高法院得以积极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据此可知,美国( )
A. 国会地位在这一时期高于最高法院
B. 三权分立体制进行了一次内部调整
C. 最高法院可利用自由裁量权压制政府
D. 分权与制衡机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18. (2023·江苏南通高二期中)下图是2010—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的资金分配。该图数据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援助( )
A. 注重培育受援国的自主发展能力 B. 旨在联合受援国家共同反殖反霸
C. 与对外贸易和海外投资紧密结合 D. 预算支出与本国经济实力相匹配
19. 下表所示为21世纪以来我国杂交水稻产量跃升情况。由此可知( )
A. 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全球领先 B. 世界饥饿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C. 跨国技术交流推动了科技创新 D. 我国杂交育种技术不断发展
20. 黎阳仓是隋炀帝东征辽东的后方粮食物资供应基地,对隋军东征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隋唐之前粮仓大都处于地下,而黎阳仓从地下仓窖发展到地上库房。这表明( )
A. 黎阳仓是已发现的古代最大粮仓 B. 古代粮食储存技术发生重大变化
C. 统治者认识到粮食储备的重要性 D. 隋炀帝具有以农立国的战略眼光
21.19世纪初期,英格兰需要按时上班的人付费雇用“敲门人”来叫醒自己。“敲门人”会按约定好的时间,拿着摇铃在门前一直摇到吵醒客户并回应了自己之后,才肯离开。对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
A. 钟表的发明使人们生活节奏加快 B. 技术变革导致人们时间观念加强
C. 资本家严格厂规使阶级矛盾加剧 D. 工业革命危害了产业工人的健康
22. 近年来,一些餐厅出现了智能送餐机器人,它们具有自动送餐、空盘回收、菜品介绍等功能,代替或者部分代替了餐厅服务员的工作。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
A. 现代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B. 物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
C. 餐饮业用工成本的降低 D. 现代科技的双刃剑特征
23. 历史学家漆侠在《宋代经济史》中总结了宋朝经济的两种运行形式:“农产品由四周向中心集中,手工艺品由中心向四周辐射。”下列对这一现象的成因分析正确的是( )
A. 城市化程度空前提高 B. 朝廷鼓励手工业的发展
C. 海外贸易推动市场繁荣 D.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4. 2007年1月,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执行主任安娜·蒂贝琼卡夫人在77国集团会议上发出警告:“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增长最快的社区是贫民窟,贫民窟是日益增长的犯罪和暴力的中心。”由此可知,当代的城市发展( )
A. 导致失业率大为提高 B. 存在着社会危机隐患
C. 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 D. 制约了市民生活改善
25. 1913年10月,在总统威尔逊的呼吁下,美国国会通过了《安德伍德—西蒙斯关税法》,将关税税率由40%降至29%。有人评价该法案“目的是减少保护,使美国工业与欧洲制造商展开真正竞争”。美国的关税改革( )
A. 客观上推进世界市场的发展 B. 体现出扩大资本积累的客观需求
C. 有利于保护美国的国内市场 D. 反映美国对欧洲国家的妥协让步
26. 有学者指出,古希腊罗马城市建立的合法性及其神圣性是在神庙前围绕祭坛与坛火所举行的公共活动中确立起来的,城市的神庙和诸神与城市是休戚与共的关系。这说明在古代西方( )
A. 城市发展受神权的重要影响 B. 城市促进了人文精神的萌发
C. 城市经济功能在不断地削弱 D. 城市推动了民主政治的构建
27.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中央电视台将赛事转播等信息系统迁移至云平台,采用“奥运转播云”向全球转播;冬残奥会还提供全流程智能化数字人手语生成服务。关于该现象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现代科技促进了人类信息交流 B. 人类文化生活出现了新的模式
C. 中华文化主导了世界文明走向 D. 科技与人文呈现交叉融合趋势
28.下表是1851年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情况。这反映了( )
A. 工业文明改变了社会阶级结构 B. 近代城乡差距呈现不断扩大趋势
C. 欧美各国都已完成工业化进程 D. 工业革命对城市化具有重要作用
29. 1984年,经过两年多的价格体制改革试验后,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取消一切票证,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深圳人率先过上了不用粮本、粮票的日子。这主要说明( )
A. 改革开放带动深圳经济发展 B. 深圳率先搞活了国内的市场经济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 D. 我国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
30. 都察院是明代中央监察核心机构,地方十三道监察御史“出则巡视方岳,入则弹压百僚,虽与都御史相涉,而非其属官。直名某道不系之都察院,事得转达,都御史不得预知也”。这说明,明代的监察体系( )
A. 有意降低了都察院的作用 B. 有力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C. 提高了地方行政运行效率 D. 造成了中央监察力度不足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首先在美洲殖民地进行移民。与此同时,还有荷兰、英国和法国的移民。
16世纪起,白人商人把非洲黑人贩运到美洲,奴隶贸易被禁止前,总人数约有1 500万。
1825年,迁入美洲殖民地的欧洲移民占美洲殖民地总人口的比例从1570年的1.25%猛增到39.1%。
19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迁入美洲的欧洲移民为5 030万,其中约65%的人进入美国,迁入拉美的欧洲移民总数达到1 200万。
——据夏丽仙《国际人口迁移与拉丁美洲》
材料二 1946—1974年,美国共引进包括世界级科学巨匠、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外高级人才24万人……在1969—1979年,美国还从发展中国家接收了50多万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特长的移民。
——孙传忠《美国引进人才的举措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移民对近代美洲族群及其文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以后美国的移民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经典中,“传”本指疾病从人体的一个部位转移至另一部位。“染”本指人际交往的影响,与疾病无关。魏晋时期,“传”或“染”开始具有疫病传播的意义。人们相信,生病是因为“自作不仁”,所以病人死后,疾病还会转移至家人甚至后代。宋代学会使用药物、咒语处理死者的用品,以防传染。朱熹认为,个人的心术正与不正决定得病与否,而照顾患病的亲人不一定会得病。明清时期,传染成为说明疫情传播的主要用语。医生认为兵灾之后,大量死尸产生的疫气导致人们生病。民间助葬组织大量出现,地方士绅和政府出资安葬弃尸以减少疫气。——摘编自梁其姿《“传染”概念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文明大都不关注公共卫生问题。19世纪末期,传染病在世界肆虐了12年之久,霍乱连续18年侵袭美国。欧美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公共卫生问题,努力控制疾病传播。这些措施包括建立地方区域实验室、公共教育项目以及大学和其他机构进行的研究。白喉、痢疾、猩红热和伤寒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日益降低,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合作以减少传染病的发生。1977年,最后一例天花病人被治愈,两年后,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已在全世界彻底消灭。——摘编自[美]丽贝卡·弗格森《影响人们生活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人对“传染”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传染病肆虐的原因及人类战胜天花的条件。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社会初期(即战国及其以前),在官吏的物质待遇方面,一般采用分封的形式,按奴隶主贵族的尊卑等级封予一定的土地和奴隶(或奴仆),以在该领地上的剥削收入供其支配享用。战国时期产生了封建官吏俸禄制度,当时各国的俸禄大多采用实物(主要是粟),其标准和计量单位也不统一,秦朝开始才有了统一的俸禄制度。与秦汉相似,隋唐时期官吏也分品级,唐代百官除正常的俸禄外,还可按月领取俸料,所谓俸料包括厨食料(如薪炭)、衣服料(如绸缎)、办公料(如纸笔)等。——摘编自柏铮主编《中国古代官制》
材料二 明代官俸制度的最终确定是在洪武二十五年,“令公、侯、伯皆给禄米,论功定数,责成他们各归旧赐田于官”,把核定官俸与文武官员的品、阶、勋相结合,根据官制统一按月发放官俸。官俸折钞始创于明太祖,全面施行则从明成祖开始。与唐宋时期的厚禄相比,明代的俸禄可谓相形见绌,不可同日而语。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总结明亡原因时说道:“今日贪取之风,所以固胶于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给之薄而无以赡其家也。”
——摘编自张兆凯、陈长泉《论明代俸禄制度演变的原因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官俸制度产生的原因,并概括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官俸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官俸制度与以往相比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1. B 2. C 3. C 4. C 5. B 6. A 7. B 8. A 9. A 10. C
11. A 12. C 13. D 14. B 15. B 16. B 17. B 18. A 19. D 20. B
21. B 22. A 23. A 24. B 25. A 26. A 27. C 28. D 29. A 30. B
31. (1)影响:引起美洲族群的变化,印第安人数量锐减,黑人激增,白人大增,混血人种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印第安文化受到严重冲击;各个族群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2)特征:高素质人才移民增加(技术移民增加)。
原因: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改变着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新兴产业发展,传统行业劳动力需求量减少;技术人才多被美国的高收入和发展机会所吸引。
32. (1)认识:人们发现传染现象较晚;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受儒家伦理道德影响明显。
影响:迷信使人们长期以来无法科学认识传染现象;一定程度上推动人们采用防疫措施;增强了道德的约束力;推动了早期公益事业的产生。
(2)原因:政府没有及时关注公共卫生事业;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或世界日益连为一个整体);城市化程度加深,人口密集。
条件:政府的关注和支持;现代科技的进步;教育的普及;人们卫生观念的加强;世界性卫生协调组织的成立。
33. (1)原因: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分封制的崩溃瓦解;铁犁和牛耕的使用、推广,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士阶层的崛起;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逐渐取代;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特点:以实物俸禄为主;标准渐趋规范和统一;俸禄形式多样。
(2)变化:把官俸与文武官员的品、阶、勋相结合,根据官制统一按月发放;俸禄渐薄。
影响:减少了财政开支,缓解了财政压力;有利于对官吏的有效管理和考核,一定程度树立了廉政的仕风;加深了吏治的腐败和政治的腐朽;加重了百姓负担,扩大了社会矛盾,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答案第2页 总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