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七律·长征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5七律·长征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0.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30 12:0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件
七律·长征
作者介绍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代表作《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沁园春·雪》等。
七 律
是七言格律诗的简称。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2、4、6、8行一般押韵,第一行可押韵可不押韵。句内和句间要讲求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
1、会写本课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感受红军藐视困难、不怕牺牲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目标
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既有对红军长征的高度概括,又有典型生动的事例;既写了闻所未闻的险山恶水,又写了惊天动地的伟大战斗。这首诗就是——《七律·长征》
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
结构:左右
组词:七律 纪律
部首:彳

笔画:九
“聿”五个横笔都从竖中线左侧起笔
长竖从竖中线上端右侧起笔
suǒ
下半部分是“糸”,不要误写成“系” 。
结构:上下
组词:云崖 悬崖
部首:山

笔画:十一

两个“土” 上下排列,中间竖分开写
这首诗和以往的诗有什么不同?
全诗一共八行,每行有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这种诗叫“七言律诗”,其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部分。诗中第二、四、六、八句要押韵,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首联概括了全诗的主要内容,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是中心句,也是全篇的中心思想,总领全篇,属于“点面结合”中的“面”的描写。”
作者采用先扬后抑的写法,先用“扬”的手法,展现其山势险峻。后用“抑”的手法展现其渺小,这抑扬之间更反衬出红军的伟大,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诗歌夸张的艺术表达方式。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动的小泥球。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湍急的流水拍打着金沙江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这两句写了两个长征故事: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作者用“暖”“寒”两种感受进行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出夺取泸定桥时的惊心动魄,从中我们更能感受到长征的“难”,也能体会到红军的英勇无畏。
翻越了大雪山,即将进入陕北胜利大会师,红军战略大转移的目标基本实现,此时作者内心是什么感受?
尾联中“更喜”有什么表达
作用?这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写法上,尾联回应首联,以“更喜”呼应“不怕”进一步深化了主旨。表达了对红军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赞美。
这首诗围绕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开叙事,为我们描绘了红军过五岭、_______、_______、_______、翻岷山这五个典型故事,歌颂了红军战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
千山只等闲 
越乌蒙 
渡金沙
抢大渡
大无畏的革命
乐观主义精神 
描写长征的诗句
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
——张爱萍《过草地》
且喜境界新耳目,不虞粮秣少胡麻。
——林伯渠《长征》
1.本课生字词写2遍,词语解释写2遍。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并默写诗歌。
3.将全诗的解释总结在本子上。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