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同步练习(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同步练习(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9 14:3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古典建筑熟悉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每一梁每一柱的作用他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②今年,公司加大公益广告创新力度,制作出一批画面清新、意味深长的精品,有效发挥了公益广告引领社会风尚的积极作用。
③世界各国正大力研制实用的智能机器人,技术不断升级,创新产品层出不穷,未来有望在多领域、多行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④针对在古建筑上信笔涂鸦的问题,市政府管理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以期彻底解决这个痼疾。
⑤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给古丝绸之路的沿线城市带来了活力,很多城市对未来踌躇满志,跃跃欲试。
⑥目前,快递业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行业,快递服务虽不能说万无一失,但的确为百姓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人们一般都愿意以无比钦佩的心情,提及梁思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日本名城奈良不再免遭轰炸所作出的努力。
B.近3 500多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使之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
C.成都锦里民俗休闲街,是首座成都市以传统川西古镇为建筑风格的旅游休闲街区,它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充分展现了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
D.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
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①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
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历史的悠久
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④它们看似陈旧
⑤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种重要窗口
A.④①③⑥②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③⑤②⑥④① D.⑥④①③②⑤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是可游、可居、可望。其中,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同样要“望”。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美的感受。在园林建筑艺术中,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了窗子,内外就能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望出去,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丰富了。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从一个小房间“望”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以小见大,从而获得了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观察下面丰子恺的漫画《建筑的起源》,说明这幅漫画的内容,并写出两点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的文集叫《凝动的音乐》,意思在于建筑虽然固定不动,却有韵律之美。从下面三本书中任选一本,谈谈你对书名的看法。
书名:穿过地平线 作者:地质学家李四光
书名:看风云舒卷 作者:气象学家竺可桢
书名:彼此的抵达 作者:桥梁学家茅以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雨果说:“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假如你是导游,请向游客介绍一下你最喜欢的某个建筑,要求抓住其特征,注意运用恰当的说明顺序,语言准确、简明、生动,18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建筑的“文法”
梁思成
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中国系统的“梁架”。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梁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集中到柱头上来。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这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椽、檩、楹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语汇”了。
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做“斗拱”。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它不仅可以承托梁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但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全座建筑物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宋时把每一构材的做法,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榫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
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关于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等方面,称做“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作做法”和“瓦作做法”等。
屋顶属于“瓦作做法”。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一部分。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椽”和承托出檐的斗拱,给予中国建筑以特殊风格和无比可拟的杰出姿态,这都是内中木构使然,因为坡的曲面和檐的曲线,都是由于结构中的“举架法”的逐渐垒进升高而成。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油饰本是为保护木材而用的。在这方面中国工匠充分地表现出创造性。他们使用各种颜色在梁枋上作妍丽繁复的彩绘,但主要的却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而以金为点缀,所谓“青绿点金”。柱和门窗则只用纯色的朱红或黑色的漆料。这样,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
至于建筑物之间的组合,即对于空间的处理,我们的祖先更是表现了无比的智慧。院落组织是中国建筑在平面上的特征。无论是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加以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庑、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连的院落。这种庭院,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这样便适应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自然要求,供给生活上更多方面的使用,增加了建筑的活泼和功能。数千年来,无论贫富,在村镇或城市的房屋没有不是组成院落的。一样,在一个城市部署方面,我们祖国的空间处理同欧洲系统的不同,主要也是在这种庭院的应用上。
1.下列对斗拱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整座建筑物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是根据它们相对于拱的宽度,按倍数或分数计算出来的。
B.用斗拱承托梁枋,是为了减缓梁枋直接压在木柱上所产生的剪力,以消除梁折断的危机。
C.斗拱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既可以用来承托梁枋和出檐,也可以用来装饰美化建筑物。
D.檐下彩绘的梁枋斗拱,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色彩显得更加绚丽,艺术效果格外强烈。
2.下列涉及中国建筑“文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屋顶的辉煌,表面上出自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的奇妙组合,实际上全都源自建筑物内部的木构。
B.盖顶的瓦,有一些具有双重功能,既能在结构上发挥作用,也能成为美化屋顶的饰物,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C.梁枋上妍丽繁复的彩绘,使用了各种颜色,主要的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并以金为点缀,这就是“青绿点金”。
D.如果说“彩画作做法”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文法”,那么木柱和门窗上朱红或黑色的漆料,就应该是它的“语汇”。
3.下列对文章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无论官署寺院还是住宅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辅建筑物按一定的布局规则组合而成的一个庭院。
B.把阳光、花木等引入到建筑范围内,打通内外,可让居住者尽享无限空间带来的生趣,并使建筑更加活泼和适用。
C.数千年来,遍及中国的构型各异的建筑,从富丽堂皇的宫廷到简陋朴素的民居,无一不是同一结构的院落。
D.院落组织有主有次,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在空间处理上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4.本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多种“文法”,请列举其中的三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梁思成
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在空间转移的持续,但是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所以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成为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者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几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干次,并且往往将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起来,但在重复之中又给以相应的变化;通过这种重复与变化以突出某一种效果,表达出某一种思想感情。
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们熟悉的名画。它的手卷的形式赋予它以空间、时间都很长的“持续性”。画家利用树木、船只、房屋,特别是那无尽的瓦垄的一些共同特征,重复排列,以取得几条街道(亦即画面)的统一性。当然,在重复之中同时还闪烁着无穷的变化。不同阶段的重点也螺旋式地变换着在画面上的位置,步步引人入胜。画家在你还未意识到以前,就已经成功地以各式各样的重复把你的感受的方向控制住了。
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就举首都人民大会堂为例。它的艺术效果中一个最突出的因素就是那几十根柱子。虽然在不同的部位上,这一列和另一列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但每一根柱子都是另一根柱子的完全相同的简单重复。至于其他门、窗、檐、额等等,也都是一个个依样画葫芦。这种重复却是形成这座建筑统一性和雄伟气概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形象上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历史上最杰出的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宫。从已被拆除了的中华门(大明门、大清门)开始就以一间接着一间,重复了又重复的千步廊一口气排列到天安门。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又是一间间重复着的“千篇一律”的朝房。再进去,太和门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成为一组“前三殿”,与乾清门和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成为一组的“后三殿”的大同小异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和“变奏”;每一座的本身也是许多构件和构成部分(乐句、乐段)的重复;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又是比较低微的,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然而整个故宫,它的每一个组群,每一个殿、阁、廊、门却全部都是按照明清两朝工部的“工程做法”的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尽如此,都是无尽的重复。我们完全可以说它们“千篇一律”。
但是,谁都会感到,从天安门一步步走进去,就如同在一幅大“手卷”里漫步;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地“流动”。那些殿堂、楼门、廊庑虽然制作方法千篇一律,然而每走几步,前瞻后顾、左睇右盼,那整个景色的轮廓、光影,却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一个接着一个新的画面出现在周围,千变万化。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在颐和园里的谐趣园里绕池环览整整360度周圈,也可以看到这点。
至于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的无尽的重复,才给游人以那种只有它才能给人的特殊感受。大胆来个荒谬绝伦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一根肥,一根瘦,一根曲,一根直……;一根木,一根石,一根铜,一根钢筋混凝土……;一根红,一根绿,一根黄,一根蓝……;一根素净无饰,一根高浮盘龙,一根浅雕卷草,一根彩绘团花……;这样“千变万化”地排列过去,那长廊将成何景象!
有人会问:那么走到长廊以前,乐寿堂临湖回廊墙上的花窗不是各具一格,千变万化的吗?是的。就回廊整体来说,这正是一个“大同小异”,大统一中的小变化的问题。既得花窗“小异”之谐趣,又无伤回廊“大同”之统一。且先以花窗这样的小小变化,作为廊柱无尽重复的“前奏”,也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
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十二年来,在全国各城市的建筑中,我们规划设计人员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能尽如人意。为了多快好省,我们做了大量标准设计,但是“好”中自应包括艺术的一面,也就是“百花齐放”。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有些街道又一幢房子一个样式、一个风格,互不和谐;即使它们本身各自都很美观,放在一起就都“损人”且不“利己”,“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我们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又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一律,单调枯燥。这恼人的矛盾是建筑师们应该认真琢磨的问题。(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有关语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街道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给人的美感。
B.“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指颐和园长廊无尽的重复能给游人以特殊感受。
C.“欲扬先抑”在文中的意思是“乐寿堂临湖回廊廊柱的‘千篇一律’是为了更好地映衬回廊墙上的花窗的‘千变万化’”。
D.“‘损人’且不‘利己’”一句在文中的含意是一些街道上的房子互不和谐,相互减色。
6.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科技论文,但是语言却华丽生动,这种语言读来使人感到亲切,作者就在这样的娓娓道来中使读者欣然接受他的观点。
B.“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一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对上文的概括。
C.选文采用排比、设问、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内容上既有具体实例的剖析,又从世界建筑史的广度和高度做了概述。
D.建筑与音乐、绘画都是在时间和空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
7.如何理解题目中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巩固
1.答案 B
解析 ①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此处使用对象错。②意味深长:意思含蓄深远,耐人寻味。符合语境。③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符合语境。④信笔涂鸦:形容字写得很潦草,常用作自谦之辞。不合语境。⑤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不符合很多城市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语境。⑥万无一失:绝对不会出差错。符合语境。
2.答案 D
解析 A项“不再”与“免遭”否定失当,应删去“不再”。B项“近3 500多年来”自相矛盾,应删去“近”或者“多”。C项语序不当,“首座”应移至“成都市”后。
3.答案 C
解析 解答这道题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排除法,同时要注意隐藏的信息。首先应当注意②⑤⑥,因为⑥很明显是一个带有总结性的句子,而②⑤又明显被镶嵌在⑥之中,先说文化,后说历史,也就是⑤必在②前面,而只有C项符合,则可排除其他项,所以答案就很轻松地选出来了。或通览六个分句发现只有④带主语,那么第五空应选④,由此排除A、D两项。通过比较④与①③的衔接性,很容易得出C为正确选项。
4.答案 (示例)①“望”最重要 ②即便是“居” ③窗子起着“望”的重要作用 ④景色都不相同 ⑤丰富的审美感受
解析 解题要审清题干要求,理解整个语段含意,抓住关键词“可游、可居、可望”之间的关系,注意层次条理;同时还要注意形式的特点,如一些关联词“不但、也、都是、而且、从而”等在行文中的提示作用。答题时不能离开“游、居、望”三个关键词。
5.答案 (1)内容:一个孩子正在专心地搭积木,他垒出了一个门,旁边是散落的积木。
(2)启示:①解放孩子的双手,还给孩子发展个性的空间;②培养创造性,要从小做起。
6.答案 (示例一)桥梁学家茅以升先生的《彼此的抵达》,不仅表现出了桥梁的作用,还令人想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示例二)气象学家竺可桢的《看风云舒卷》,一语双关,既写出了天气的变化,也暗含了竺可桢淡泊明志的精神品质。
7.答案 (示例)天坛是北京“天地日月”诸坛之首,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是一座典型坛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天坛建筑布局呈“回”字形,坛平面呈圆形,共分三层,皆设汉白玉栏杆,每层的栏杆头上都刻有云龙纹,在每一栏杆下又向外伸出一石螭头,用于坛面排水。无论从架构、力学还是美学角度来看,天坛都是出类拔萃、举世无双的建筑杰作。现已辟为公园的昔日皇家坛庙,成为北京市区富有特色的旅游景点。
能力提升
1.答案 D
解析 由原文“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可知D项错。
2.答案 A
解析 由原文“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可知“瓦脊、脊吻、重脊、脊兽” 等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言外之意还有一些不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因此A项错。
3.答案 D
解析 由原文“无论是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加以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庑、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连的院落”可知A项错。由原文“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这样便适应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自然要求,供给生活上更多方面的使用,增加了建筑的活泼和功能”可知B项错。 C项说法绝对化。
4.答案 梁架做法(斗拱组合法)、瓦作做法、彩画作做法(青绿点金法)、院落组织法。(答出任意三种即可)
5.答案 C
解析 应是“乐寿堂临湖回廊墙上的花窗的‘千变万化’是为了更好地映衬回廊廊柱的‘千篇一律’”。
6.答案 B
解析 A项语言“华丽生动”错,这里应该是浅显易懂,朴素如话家常。C项“设问、夸张”错。D项“建筑与音乐、绘画都是在时间和空间持续的过程中”错,音乐是一种时间持续的
艺术创作。
7.答案 “千篇一律”指的是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千变万化”指的是艺术创作中的变化。本文以介绍建筑创作为主要内容,建筑是时空艺术,“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指在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建筑创作的重复与变化。重复与变化相互矛盾,相互统一。如果只强调重复,作品往往毫无二致;只注重变化,作品又往往杂乱无章。一个成功的建筑创作则是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