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5 古代诗歌阅读(语言与技巧)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5 古代诗歌阅读(语言与技巧)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9 15:07: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15 古代诗歌阅读(语言与技巧)
一、语言
(一)炼字
许多古代诗歌中都有一些值得品味的词语,这些词语会使诗歌增色不少,有的甚至会成为“诗眼”。鉴赏诗歌时,要领会这些词语的含义及其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1.精练传神的词
(1)动词
一首诗是由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使意象鲜活起来的,主要是动词。一个动词用得好,能够点燃整个诗句。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如: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干堆雪。”诗句中“穿”写出山崖高耸人云的动势:“惊涛拍岸”运用拟人的手法,“拍”写出了江涛的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波涛力量之浩大,展示了一幅阔大的雪浪图,营造了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聚”“怒”二字化静为动。山本来是静止的,着一"聚”字,很好地表现了峰峦众多,聚集到一起的动态。“怒"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写出了波涛汹涌澎湃的气势。
张先《天仙子》:“沙上井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花”本也是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
宋祁《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
(2)形容词
诗歌是社会生活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字展现出一种挺拔坚毅之美;落日之“圆”,加上万里戈壁背景的衬托,给人以苍茫之感。这两个字将直线之美与浑圆之美融为一体,画面壮观。
我国古典诗词中形容词的锤炼,有两种情况需要注意:
①形容词的重叠运用。如王驾《雨晴》:“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本诗炼字的关键就在于“纷纷”,因为花落了,蜂蝶也纷纷离开了,显得小园更加冷落,诗人的心更加怅惘。
②形容词的活用。如蒋捷《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绿”在这里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词人通过对樱桃变红、芭蕉叶转绿的动态描写,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如果“红”“绿”仍作为形容词用,说成“樱桃红,芭蕉绿”,就会味同嚼蜡。
(3)名词
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意象名词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出一定的意境如含有送别相思之情的诗作常会出现柳、酒、月雁、楼等意象。如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雄关秋风立战马,雪夜渡口列战船,营造了一种浓重的战争氛围,楼船、铁马、雪夜、秋风给人以战争的悲壮苍凉感。作者用六个名词简洁却巧妙地写出了早年的快意征战生活和作者想抗金杀敌的豪情壮志。
(4)虚词
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若恰到好处,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婉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着一“尽”字,写出了戍边将士无一例外地拥有不尽的思乡之情。
(5)数量词
数量词在渲染气氛、描景状物、表情达意、说事明理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陶渊明《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诗句用简笔勾勒出屋舍概貌,“八九间”“十余亩”这枯燥的数字,一经诗人感情的浸染,就使诗句活跃起来,其中包含着乡间生活的散适、淡泊及诗人对简朴生活的满足。
2.叠音妙用的词
叠音词用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突出强调作用。如:
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音词,既细致描绘了词人的动作,又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苦、复杂而深切的心理状态,为全词定下了一个孤独的感情基调。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写牵牛星之远,“皎皎”写织女星之明,“纤纤”写素手之细,“札札”写机杼之声,“盈盈”写银河之水,“脉脉”写相视之态。这些叠音词既是对外在情景的细致描绘,又是作者内心真挚感情的巧妙抒发。
3.颜色渲染的词
表颜色的词语可以增强诗歌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欣赏诗歌时,
要善于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词语,体会诗歌流露的感彩。如:
杜甫《登高》“渚清沙白鸟飞回”中,“渚”是“清”的,“沙”是“白”的,两种色彩互相映,物象的色相、明度、彩度之间极为协调,整个画面展现出清新的空间感与和谐的色彩感。
姜夔的《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昔日十里扬州路上的歌女青楼与如今的荠麦青青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眼前之景的荒凉。
4.拟声形象的词
拟声词在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其作用是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中用了“嘈嘈”“切切”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
(二)读懂“诗家语”
1.了解古代诗歌语言含蓄凝练的特点
诗歌语言的“含蓄”就是指言近旨远,意在言外;深涵多隐,含而不露;用少量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给读者以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诗歌语言的含蓄性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重要特点。
诗歌语言的含蓄、凝练,往往表现在一个普通的词却包含许多的联想意义、隐含意义,这些意义需要结合生活经验,展开联想,才能准确地理解。如“空”字,在不同诗歌中的意义就不相同:
空山新雨后。(王维《山居秋暝》) 表现雨后青山的空寂、旷远,突出其静。
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空”是徒然、白白地。以声衬静,表达了诗人因蜀相祠堂无人问津的怅惘之情。
死去元知万事空。(陆游《示儿》)“空”是空虚,不包含任何东西或没有结果的,有万事成空的悲愤之情。
空园白露滴。(马戴《灞上秋居》) 空旷、孤寂、荒凉,突出其荒芜。
再如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暗风吹雨入寒窗”和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但寒烟衰草凝绿”两例中的“寒”字虽都有“寒冷”之意,但仅仅如此理解还不完整,“窗”和“烟”怎会“寒冷”呢 这里作者把自己此时的感受移于事物之上,让事物也具有了人的触觉和感受,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悲凉之感。
2.了解古代诗歌语言文言与变形的特点
中国古代诗歌脱胎于文言文,其语言的文言性不言而喻。文言文的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也同样出现在诗歌中,而且诗歌为了对仗和押韵,必然要在文字上有所变动。中国古代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主要目的是符合格律以形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的空间。因此,我们读古代诗歌,首先要结合已有的文言文知识来理解。例如:
《孔雀东南飞》:“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之“可怜”,不可解作“怜悯、同情”,而是“可爱”的意思。
《迢迢牵牛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之“章”,不是“文章”,而是指“花纹”,这里指“布帛”。
《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之“思”,不是“思念”,而是“深长的情思”。
其次,我们要注意诗歌语言的变形,而这往往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①词性改变(即词类活用)例: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周邦彦《满庭芳》) “老”和“肥”本是形容词,但这里却用作动词,让莺雏变老,让梅子长肥。
②词语的省略。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省略动词与介词。意为:在大雪飘飞的夜里,乘船抢渡瓜洲;在秋风瑟瑟的大散关,骑马挥刀与敌军厮杀。
③句序的颠倒。例: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李白《听蜀僧濬弹琴》)流水洗客心,霜钟有余响。这是主语与宾语的倒置。
④互文见义。例: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王维《酬张少府》) 在松风吹、山月照的时候,不必感到孤独寂寞,正可以解带弹琴。这里的“松风吹”“山月照”是互文。
3.了解古代诗歌语言抒情与暗示的特点
诗歌语言的意义指向的是作者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单纯的外在事物。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古今如一,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乡。诗人以幻作真,为的就是突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鉴赏诗歌时一定要体会诗人的感情内涵,从诗歌营造的总体意境中把握它要暗示的东西。要避免理解上的实指性,要找出它背后的深层意蕴。
4.把握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
综观近五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题,考查的文本材料大都是唐诗和宋诗。诗歌鉴赏中如此重视唐诗和宋诗,主要基于这两个朝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极其重要的阶段,唐诗空前繁荣,宋诗别开生面,代表了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两相比较,唐诗和宋诗又具有多方面不同的特点。
(1)唐诗多具抒情性,宋诗多具哲理性。唐诗善于言情,即使说理也多以抒情的方式出现,以情韵取胜;宋诗则多喜说理,尚议论,以理趣见长。
(2)唐诗重“象”,宋诗重“意”。唐诗重在描绘形象、意象,通过形象、意象的描绘来表现情感思想;宋诗则侧重于直接表现情感、思想,“象”的描绘是次要的。
(3)唐诗语言流丽,多含蓄;宋诗语言趋于通俗化,多直露。唐诗意境鲜明,语言简洁,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宋诗多议论,以文为诗,语言也不像唐诗那样简洁凝练。
(4)唐诗靠灵感,是诗人之诗;宋诗靠才学,是学者之诗。唐诗多以强烈的激情去感受现实生活,重视生活感受的直接抒发和描写,多用诗人自己自然平易的语言来表达;宋诗则多以冷静的态度去体察客观事物,“以才学为诗”,比较喜欢用典,书卷气较浓。
的对比,以爽出眼前之单的荒凉。
(三)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题中逐渐形成的种转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择其要者,有以下几类;
1.清新雅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体现在可单诗中。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出喻新颖独到,饱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如
杨万里《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靖姐有上头。"
周邦彦《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2.平实质朴: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烧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3.含蓄隽永: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如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
雨时。"
4.绚丽飘逸:此类型的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变幻莫测,具有绚丽飘逸之美。如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谣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梦游天姥吟留别》“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5.雄浑壮阔:指诗歌骨力雄健,气势浩瀚,境界辽阔。如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境界宏阔,气势雄浑。
曹操《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6.形象生动:如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柏岸,卷起千堆雪。”
7.豪放旷达:如
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8.沉郁顿挫:深沉蕴藉,语势有停顿转折。如
杜甫的《登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慷慨悲壮: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或感时伤怀,忧国忧民。如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0)婉约细腻:如
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二、表达技巧
(一)表达方式
1.抒情方式
①直接抒情:指通过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将情感直接表达出来。其特点是感情袒露,气势奔放、热烈。如: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读书人的幸福而自我牺牲的感情
②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触景生情:其特点是情随景生,情景相间,以创造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情景交融: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融入作者主观感情的写作方法。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以乐景写哀情:以美乐景物烘托哀愁的写作方法。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
以景结情: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例王昌龄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最后一句以景结情。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无限的乡愁、立功边塞的雄心、对现实的忧虑……
借事抒情
借用一件或几件具有典型意义的事情,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杜牧的《泊秦淮》(节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两句表面上批评商女不知亡国恨,实际上是对那些掌权的达官贵人不以国事为重、贪图享乐的行为进行嘲讽。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作者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
借古抒情
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
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节选):“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祎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作者的写作目的是怀古伤今,借周瑜的年轻有为抒发自己年近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借典抒情
借用典故抒发自己的感情。”
例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上句称赞汉代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说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售永
2.描写方法
①从描写的角度看,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例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鬚。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悄头。耕者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前四句是正面描写,从罗敷的衣着打扮正面描写人物的美丽,后八句从行人、少年、耕者、锄者的神态、动作等烘托罗敷的美丽。
②从笔法的繁简看,可分为白描和工笔。白描是一种描写方法,可通过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干净利索地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工笔指对事物进行精雕细刻、浓墨重彩的描绘。
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诗人用 28 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地寓于图景中,恰当地表现了主题
③从感知的方式看,可分为视觉描写、听觉描写、嗅觉描写和触觉描写。
例: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首句为触觉描写,第二句为视觉描写,末句为听觉描写。
④从时空的变化看,可分为以下几类。
a.点面结合。例: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的《江雪》)“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
b.移步换景。例: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
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
c.时间变化。例: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欧阳修的《劳停驿》)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
(二)表现手法
1.正衬:同类事物或类似事物的并举映衬,如以繁华衬繁荣等例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作者用桃花的鲜艳来衬托好的容颜,更显女子的美艳。
2.反衬:运用矛盾的一个方面去映衬另一个方面,如以恶衬善
以乐衬悲。
例: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景色越美,别离越难,离愁越深,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
3.对比: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4.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以使形象更加突出,加强艺术效果。
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诗句通过六个特写镜头,渲染出秋天的肃杀苍凉
5.象征: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例: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诗人以“芙蓉”“薜荔”象征自己高洁美好的品格“惊风”“密雨”象征朝廷中的奸恶势力。
6.想象: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7.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皓月当空、青松如盖,为静景;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为动景,动静融为一体,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8.抑扬: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和鲜明对比,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
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9.虚实结合:以过去的、未来的、想象、梦境、仙境等为虚写,以现实的实际景象为实写,虚实结合,能拓展诗歌内容,使感情抒发更深刻。
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春风十里”是虚景,写昔日扬州城的繁荣景象;而“尽荠麦青青”是实景,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这一虚一实、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三)修辞手法
1.比喻:构成比喻的两者必须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且有相似性。使用比喻往往能突出事物的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达到生动传神、具体形象的表达效果。
2.拟人:把事物人格化,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运用拟人能让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切,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例: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了极点。
3.夸张: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
例: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李白《蜀道难》)只有鸟才能飞过峨眉山峰,极度夸张峨眉山之高。
4.借代:借代是不直说某事物,而是借与其密切相关的事物去代替它的修辞格。
5.对偶:指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情达意的修辞手法。对偶能够增强节奏感,使语句匀称,读来朗朗上口。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6.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使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手法。它能增强语气或语势,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
7.顶真:又称顶针、联珠或蝉联,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或词)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或词)的修辞手法
例: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使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且上下句十分连贯。
8.互文:指在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意义上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练的一种修辞手法。
例: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东西南北”是互文见义,应理解为在整个集市上买全了这些东西。
9.通感:在描述客观事物时,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
(四)行文结构
1.开门见山:指诗的开头直接进人正题,不拐弯抹角。
例: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蜀相》)开头一句开门见山,以问句引起,表达对蜀相的追思之情。
2.卒章显志: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处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情怀的一种结构方式。
3.前后照应:使诗歌在结构上浑然一体,突出主题。
例: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诉衷情》)上片与下片前后照应,构成对比,抒发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