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9 18:46: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国家治理,制度是前提,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中国纪检监察报
制度是统治者政治智慧及政治经验的产物
也是其统治思想的表征
它对社会形态的塑造有着重大的影响
也与王朝兴亡密不可分
它受彼时的社会经济决定,
又反作用于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
从制度史的视角进行考察,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史
“制度史观”所强调的是中国政治体制在塑造社会形态上的巨大能动性,及其发展的连续性——阎步克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以郡县制为中心的考察
学习目标:
通过教材阅读与教师讲授,理解秦郡县制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对秦统一六国的重要作用,同时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通过解读秦灭六国形势图与教师讲解,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进程;通过阅读《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与《史记·秦始皇本纪》,了解秦郡县制确立的原因;通过教师讲授及阅读《史记·秦始皇本纪》、《哈佛中国史·秦与汉》、《郡县制与中华文化大一统格局之形成》、《封建王朝的兴起》,深入理解秦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通过阅读《过秦论》、《史记·秦始皇本纪》与地图,理解秦四处征战奠定疆域的历史事实;通过阅读秦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表格与《郡县制与中华文化大一统格局之形成》及教师讲授,理解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通过教师讲授与阅读《历史解释与历史连续性》、《秦王朝关东政策的失败与秦的覆亡》,理解秦的暴政及其二世而亡的历史原因。
通过阅读史料与教师讲授分析,理解秦末农民起义与楚汉之争的历史事实;通过阅读《秦汉史纲要》、《说张楚》、《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史》、《波峰与波谷》中的学者观点,认识秦末分封制对时人仍旧存在的巨大影响,从而认识“社会意识具有一定顽固性,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并不一定同步”这一唯物史观原理。
课标要求:
认识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以及秦朝崩溃的原因。
重点: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难点:
秦王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和内容
应用于秦国
——一统之重要条件
1.1 郡县制的起源
郡、县的出现
县起源于春秋时期
大国征战频繁,国君为对被征服地区进行有效控制而设县,任命县尹进行管理,县主要承担行政职能
楚国设县最早,晋国的县在春秋中期之后发展极其迅速,秦最终统一六国并把郡县制推行于全国
郡起源于春秋晚期
郡最初多设于边远地区,目的在于防止外部侵犯,守卫边防
郡守是一郡的最高长官,其主要职责在保卫国土,可见郡主要承担军事防卫职能
以郡统县的体制并非一蹴而就,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冲突愈演愈烈与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张卓琳《秦郡县制度研究》
郡县二级体系的形成
由于军事活动的增加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统治区域较大的郡下划分几个县进行统辖
军事活动愈发密集且烈度较大,而一县之内可调动的人力物力是有限的,为了适应军事需要,在数县之上设郡,以数县联合、受郡统辖来抵御外敌
1.2 秦国的郡县制
萌芽阶段:秦献公之前
县制出现但发展缓慢,分封制影响更大
完善阶段:秦孝公
商鞅变法推广县制
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制度化阶段:秦惠文王至秦王嬴政
国力增强,兼并战争不断取胜,国土扩张
设县越来越多
出现郡的行政区划
以郡统县的地方行政体制逐步完善
方面 商鞅变法措施
政治 奖励军功,剥夺并限制贵族特权
经济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社会 强制大家庭拆为个体小家庭
实行什伍连坐制,互相纠察告发
【教材】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郡县制使秦国强化基层控制,有效集中全国资源,同时加强了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
1.3 秦统一六国的其他条件
阅读教材,进行归纳
社会背景
民心: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经济:各地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带来的阻碍
秦国优势
地理: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君主: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清明
策略:远交近攻,相继灭掉东方六国
政治: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使秦国强化基层控制,有效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同时加强了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
六王毕于秦
天下归于一
推广于秦朝
——秦政之重要构件
2.1 秦朝郡县制的推广
战国末年,秦始皇开始逐个并吞六国,在新征服的土地上,不断设立新郡,废除封邑,到得天下一统的前夕,已经基本实现“海内为郡县”的局面。但是郡在战国时期始终是设在边境和新征服的土地上,在心理上带有临时措施的感觉。六国的本土均未曾设郡,同时封邑也还有残留。因此,天下统一以后,到底采取何种制度还不是完全肯定的。——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回归分封制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推广郡县制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
吸取西周分封诸侯导致战乱不断的历史教训,采纳李斯建议,推广郡县制
2.2 秦朝郡县制的特点
特点一:事权分割

由郡守主管一郡民政
由郡尉主管一郡军政

县的长官为县令(长),主管一县事务
军政与民政分离,有利于防止一郡长官权力过大,强化中央集权
特点二:对上负责
上计制
地方官员定期向中央上报施政情况,作为官职升迁任免的依据
受监御史监察
监御史由御史府派出,负责监察一郡官员
君主巡守
帝王巡视全国
对官员的监督管理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强化了中央集权
2.2 秦朝郡县制的特点
特点三:官僚政治
任命制
郡县长官由君主选任,不再世袭
君主有罢免、处死地方官吏的权力
地方官员服从于君主
俸禄制
君主通过俸禄控制官员,君臣关系向雇佣关系演变
流动制
官吏任职地方随时调动,官员流动性强,不易于形成割据一方的豪强
文武分职
文臣武将各司其职,有利于适应社会分工、臣下各尽其能,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促进官僚政治的不断发展完善
官僚政治
在中国古代史中指在专制君主的操纵和控制下,一大批职业官僚组成庞大的官僚机构,将政府权力有效掌握在专制君主手中。职业官僚在官场等级秩序中,按照帝制法规与皇帝命令,从事各种专门化的管理活动。
2.3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对比
分封制 郡县制
相同点 都是阶级社会的政治制度,都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都是古代中国社会重要地方行政制度 不同点 实行条件 宗法制与礼乐制的维系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建立基础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依照地域进行划分
选官制度 世卿世禄制,官员爵位与官职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不世袭
权力 享有封地与爵位 官员有俸禄,无封地
央地关系 诸侯具有很强独立性 郡县官员服从于中央,需进行上计,接受监御史监察
官员职责范围 封地内设置官员进行管理、建立私人武装、征税等 辖区内行使管理权;军政民政分离
历史作用 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促进边疆开发 强化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特点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2.4 秦朝郡县制的作用
中央:三公九卿制
作用一:对上集权
官职 职责
奉常 主管宗庙、礼仪、教化
郎中令 负责宫中警卫
卫尉 负责宫门警卫
太仆 负责宫廷车马
廷尉 负责司法与首都的警卫
典客 负责管理少数民族
宗正 负责处理皇室宗亲事务
治粟内史 负责租税与财政
少府 负责皇家财政与官营手工业
丞相:总领百官,处理全国政务
太尉:掌管全国军务
御史大夫:掌管监察,辅佐丞相
三公
九卿
特点:
分化事权,相互制衡,强化君主专制
事务分割,官员各司其职,提高行政效率
2.4 秦朝郡县制的作用
作用一:对上集权
最高统治者:皇帝
材料一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氶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着‘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曰:“可。”……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皇位世袭
皇帝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 皇帝不仅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首首席大法官、最高祭司,还是政治统治的真正体现。整个国家都以他也为核心向外辐射:国家的每个公职人员都是他的仆人,并且在他的命令下履行职守。国家就意味着皇帝及其身边的庸从;同样,没有皇帝,国家也就不可能存在。——陆威仪《哈佛中国史·秦与汉》
2.4 秦朝郡县制的作用
作用二:对下扩散
地方基层组织:乡、亭、里、什伍
十里一亭
十亭一乡
五家为伍
十家为什



什伍
三老、啬夫、游徼
材料三 郡县制是这些基层组织的上层管理机关,对其有管辖权,要对其进行考课和考察,而这些基层组织则有义务向郡县进行上计,郡县官吏牢牢地把握住基层百姓的活动,这样就能形成国家发展的坚强力量。郡县也要向皇帝上计,而基层组织的治理情况亦是其政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其权力必定要向下辐射。可见郡县制是连接中央与地方的纽带,为两者间的交流与互动提供桥梁。——朱海涛《郡县制与中华文化大一统格局之形成》



什伍
郡县
三公九卿制
皇帝
中央
地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秦巩固中央集权的其他措施
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修驰道、直道,完善交通网络
颁行法律,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编户齐民
迁徙六国贵族豪强,集中销毁兵器
整顿社会风俗
【教材】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2.4 秦朝郡县制的作用
君主专制: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皇帝制度中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皇位的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主要特征为皇帝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个人专断独裁。
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主要特征为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的命令,受到中央的监管。
二者关系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导致地方与中央最终都服从于皇帝
专制皇权的强弱与中央集权的程度密切相关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2.4 秦朝郡县制的作用
我之所以称这一制度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历史典范”,有如下三点理由:(一)此制度首创于秦朝,是适应当时的政治需要和历史发展趋势产生的;(二)秦朝以此制度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此制度对各级官府机构的设计及官吏的职掌基本完善;(三)自“汉承秦制”之后,历隋、唐、宋、元、明、清各主要王朝,无一不是引作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而沿袭下来。……正因为这样,此制度自其诞生之日起,即成为封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而且历代相袭。两千年来,此制度以其特有的威力和生命力在推动着中国的历史向前发展。——张传玺《封建王朝的兴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2.4 秦朝郡县制的作用
作用三:集中资源
郡县制通过结合基层组织设置、编户齐民等,强化对基层的控制,有效集中、调动人力物力
材料四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贾谊《过秦论》
材料五 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兆、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2.4 秦朝郡县制的作用
作用三:集中资源
秦朝统治者如何利用全国集中的人力物力?
秦始皇
穷奢极欲,大兴土木
求仙问药
外出巡游、封禅,兴师动众
征发繁重,严刑峻法
钳制思想,焚书坑儒
强制推行郡县制
秦二世
残忍昏庸
严刑峻法,人民苦难深重
——关东政策失当
材料六 秦王朝统治者急于求成、中央集权推进过快,大大超出了东方六国贵族与民众的许可度;而秦统治者带有极大的优越感,对六国施以政治强压而完全无视其呼声。……事实上,秦统治者完成了统一,并不意味着秦王朝就是铁板一块;秦在统一之后迅速推行郡县制,却没有让郡县制度深入人心。——李凯《历史解释与历史连续性》
材料七 战国时代,各地居民因长期分裂的政治形势造成的不同的心理状态是很明显的,秦人风俗与东方各国更有较大差异。秦统一后,秦王朝企图以强制手段将秦地风俗推行全国……并以法律为强制手段,以军事管制的形式强力推行这一政策。——王子今《秦王朝关东政策的失败与秦的覆亡》
不惜民力,过度压榨百姓
崩溃于秦末
——封建之余影犹现
3.1 兵破陈涉
材料一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材料二 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3.2 地夺诸侯
材料三 旧六国的贵族和官吏,虽然表面上参加了农民起义军,但实际只是想利用农民起义的力量,乘机借取武装,攘夺权势,企图恢复六国割据的局面。如张耳和陈余曾劝阻陈胜称王,并建议“立六国后”。虽未被陈胜采纳,但他们要乘机恢复六国势力的意图是很明显的。——杨翼骧《秦汉史纲要》
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杨翼骧
材料四 张楚既立,反秦浪潮迅猛广阔地从楚地兴起,天下景从响应以击暴秦。这是张楚成功的一面,也是主要的一面。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来,立张楚意味着以楚反秦,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诸侯王在反秦旗帜下效尤竞立,以至于动摇刚刚树立的统一的政治观念。张楚西击一无所成,而东方诸侯声势却如此浩大,因此只有组织诸侯取联合反秦,才有出路。——田余庆《说张楚》
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田余庆
3.3 楚汉相争
材料六 当时,张楚政权的领袖陈胜、西楚霸王项羽都以建立楚国霸业为目标,实行复国主义政策,只有刘邦注意克服狭隘的地方主义观念,致力于建立统一的帝国。——王子今《秦汉史》
材料七 分封虽与大一统背道而驰,却非项羽个人所能左右,而是历史的必经曲折。——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材料五 (项羽对功臣的分封)是封建意识的一次满足。战国秦汉间人,立功的愿望就是受封,小者侯,大者王。秦代虽然封侯,但是不立封邑,不建侯国,换句话说,就是不行封建,侯者只能衣食赋税,而且即使封侯也控制得很紧,像蒙恬那样的大将,尽管为秦始皇立下许多汗马功劳,也不得封侯之赏,意常恨恨,所以秦亡以后,项羽立即恢复封建制,以餍众望。虽然项羽时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但西楚国实际上只是和十八诸侯国并立的一个地方性政权,十九个诸侯国是各自为政的。——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刘邦 项羽
约法三章,废秦苛法 烧杀掳掠
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 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
天下归于汉家
3 崩溃于秦末——封建之余影犹现
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司马迁《史记·秦楚之际月表》
沿用于后世
——政治之宝贵遗产
4 沿用于后世——政治之宝贵遗产
朝代 地方行政体制
汉 郡国并行制——郡县制——州郡县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 基本沿袭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州县二级制——郡县制
唐朝 州县或郡县二级制——道州(郡)县三级制
宋 州县二级制,直属朝廷——路府州县四级制
元 省路府州县四级制
明 省府州县四级制
清 省府县三级制
郡县制在整个古代历史中经历了层级的变化,但是县一直作为一级基层组织存在着……各个朝代亦从各种角度,运用各种途径,通过控制地方行政机制的运行来加强中央集权,致使地方建制日趋细化和完备,可见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地方行政组织有利于集权与统一。——朱海涛《郡县制与中华文化大一统格局之形成》
不仅郡县制为后世沿用,秦朝建立的皇帝制度、官僚行政体制、户籍制度等,都为后世沿用
【教材】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本课小结
郡县制是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郡、县的设立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县制,秦国设郡、设县的实践强化基层控制,有效集中全国资源,是兼并六国的重要条件;同时也加强了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
不同于西周分封制,郡县制具有着事权分割、对上负责与官僚政治的特点。其对上集权,与三公九卿制与皇帝制度相配合,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对下辐射,与其余制度共同强化了秦朝对基层的控制力度。秦朝得以充分集中、调配全国资源,四处征伐以奠定疆域。但秦朝的统治者不惜民力,百姓苦不堪言,其强力推行郡县制的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郡县制实施的社会基础。
陈涉首义,号令张楚之后,引发了六国贵族的复国运动。在此起彼伏的反秦斗争中,战国时期割据的局面再度出现,项羽分封功臣更是彼时分封思想重要体现。楚汉之争中,项羽败于刘邦,统一的汉帝国最终建立。
在后世封建王朝的政治实践中,郡县制被长期沿用,所谓“百代皆行秦政制”,可由此窥知。
郡县制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了秦国国富兵强与秦朝首创大业的丰功伟绩,也与秦朝二世而亡、秦汉之际诸侯众多的局面息息相关。其为后世所沿用,亦是秦朝留下的宝贵政治遗产之一。
本课板书
应用于秦国
——一统之重要条件
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以郡县制为中心的考察
推广于秦朝
——秦政之重要构件
崩溃于秦末
——封建之余影犹现
沿用于后世
——政治之宝贵遗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