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与早期国家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中华文明到底几千年?
什么是文明?
文明的标志:国家、城市、金属工具、文字……
标准一:城市、文字、青铜器、礼仪
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商,约3500年(殷墟)
标准二:城市、组织能力、经济能力、礼仪
中华文明的起源是良渚文化,约5000年(良渚遗址)
遗址发掘:城墙、宫殿、稻作农业、制陶技术、
水利工程、精美玉器、大型墓葬等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良渚古城“中华第一城”
良渚: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
第一章
中华文明的起源
良渚文化 神人兽面纹玉琮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旧石器时代代表性的人类遗址 时间 代表 特征
距今约170万年 元谋人
学会用火,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距今约70至20万年 北京人 学习任务:结合课本第2页,完成表格填写,并在地图上圈出相应代表遗址。
思考: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分布广泛
新石器时代代表性的人类遗址
时间 代表 分布 特征 距今约7000至5000年 仰韶文化 黄河中游 彩绘陶器、栽培粟
大量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大汶口文化 黄河下游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 种植水稻、养蚕缫丝 距今约5000年 龙山文化 黄河流域 黑陶 红山文化 辽河上游 精美玉器、祭坛、神庙 良渚文化 长江下游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学习任务:结合课本第3-4页,完成表格填写,并在地图上圈出相应代表遗址。
空间特征:分布广泛
主要流域:黄河、长江
生产特征:物质→精神
奠定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神人兽面纹玉琮
碳化稻谷
黑陶贯耳壶
良渚文化·良渚古城示意图与文物
仰韶文化·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
思考:从姜寨遗址到良渚古城,原始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大型城址、王权、区域性国家
农业发展
剩余产品
私有制出现
手工业发展
祭祀
神权
贫富分化
阶级社会
组织、动员力、
公共权力
尚未产生贫富分化
社会分化与不平等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生产力
(磨制石器)
生产方式
(农业、手工业)
私有制
(剩余产品)
阶级分化
(奴隶、奴隶主阶级)
邦国
国家的初始形态
国家
(文明诞生的标志)
生
产
力
社会组织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公共权力
(城市、祭祀、军队)
早期国家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1万年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5000年
原始
人群
母系氏
族社会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思考:推动原始社会不断演进的动力是什么?
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距今约70-20万年
距今约7000-5000年
父系氏
族社会
华夏族的传说
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原始社会
史料来源
文化遗址
神话传说
神话色彩、
口耳相传导致偏差
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日有巢氏。民食果窳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韩非子·五蠹》
夏
商
西周
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0年
禹
汤
武王
从部落到国家
后世文献
夏、商与周既是同时存在的三个部族也是前后更替的三个王朝
第二章
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国家时代的第一次跨越—夏朝
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
性质: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权利继承方式:禅让制→世袭制 部族首领→国君
管理制度: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对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遗址:可能是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思考: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
探究: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能否印证夏朝的存在?
二里头“宫殿”基址
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从部落到国家
夏朝历史没有确切纪年;
碳十四测年法只能测定夏文化文物大致的年代,误差可达一二百年;
后世史书中关于夏王朝的记载过于简略,后人可以多种理解;
迄今还没有发现夏朝的文字资料。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
性质: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
文字:甲骨文
都城:殷(河南安阳)
管理制度: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 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
内外服制
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之地
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探究:武王克商的牧野之战是信史吗?
利簋铭文与《史记·殷本纪》的记载双
重印证形成证据链印证牧野之战为信史。
成熟的“联盟式”国家—商朝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
岁鼎,克昏夙有商。
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商和西周
占卜记录
商和西周
趋于“系统化”的国家—西周
时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0年
都城:镐京(陕西西安)
何尊揭密:最早的“中国”
管理制度:
分封制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宗法制 嫡长子继承制
礼乐制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姓子弟
异姓亲戚功臣
旧邦之后
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墨子 告子》
分封原则:
“天子建国”
“诸侯立家”
分封目的:
“以藩屏周”
分封内容:
“授民授疆土”
影响: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商和西周
时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0年
都城:镐京(陕西西安)
管理制度:
分封制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宗法制 嫡长子继承制
礼乐制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土地经营方式:井田制
趋于“系统化”的国家—西周
宗法制
分封制
礼乐制
九鼎八簋
七鼎六簋
五鼎四簋
三鼎二簋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
相辅相成
互为表里
维
系
差
异
维
系
差
异
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夏商周三代)是一种部族国家,它的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用分封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用世卿世禄制作为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这种制度体系,以西周最为典型。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P114
课堂总结
早期国家的特征 政治 世袭王朝、确立中央与地方的管理、具备职官、军队、刑法等国家机器
经济 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农业生产使用木、石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
思想文化
家国同构的国家观念
学习任务:结合所学和教材内容所学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角度归纳早期国家的特征
课堂总结
原始
人群
母系氏
族社会
父系氏
族社会
阶级社会
元谋人
北京人
黄河流域: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
辽河上游:红山文化
龙山文化
长江流域:良渚文化
夏 商 西周
青铜时代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中华文明的起源:源远流长、多元一体
从部落到国家
早期国家的建立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