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课件 (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课件 (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9 17:0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题西林壁
诗文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诗人苏轼写的《题西林壁》。
作者介绍
苏轼,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之风,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同为豪放派词人。主要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苏轼因乌台诗案遭贬,在黄州度过了四年贬谪生活,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又被改为贬谪汝州,途经庐山时,苏轼被庐山风景深深吸引,于是与好友同游。这首诗题写在庐山山麓西林寺的墙壁上,故称《题西林壁》。
创作背景
字词学习
结构:半包围结构
组词:主题 题字 题目


结构:左右结构
组词:侧影 侧面 旁敲侧击


结构:左右结构
组词:顶峰 山峰 峰回路转

fēng
结构:半包围结构
组词:庐舍 庐山 三顾茅庐


结构:左右结构
组词:缘由 无缘无故

yuán
古文识字
(缘)
糸,丝绳
彖,代动物
用绳线捆绑动物。
题:
西林:
书写,题写。
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脚下。
题西林壁
[宋]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初读诗文
【横看】是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是侧面。
【各不同】就是各不相同。
【不识】是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此山】是这座山,指庐山。
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
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庐山的样子因人的观察角度不同而异,实际上赞美了庐山的雄奇壮观。
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学完前两句诗,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
不识庐山真面目
“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之所以会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此山中。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
用“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句式来回答“为什么会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这一问题。
庐山雄奇秀丽,千姿百态,但因为身处其中,无法窥其全貌。
这两句诗蕴含哲思,启示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只有客观、全面地看待自己和别人,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第一、二句赞美庐山景色的雄奇壮观。
第三、四句寓理:要想对某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各管的立场上,来观察分析事物。
《题西林壁》
两句:
后两句:
它借写庐山的自然景象,还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写景
明理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课堂练习
填一填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