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音体美学校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0分)
1. 有思想家认为:“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求天下无治,不可得矣。”该思想家是( )
A. 老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王守仁
2. 我国古代用纸书写和绘图应不晚于( )
A. 唐朝 B. 三国 C. 东汉 D. 西汉
3. 能反映如图所示社会特征的历史文献是( )
A. 《吉尔伽美什》 B. 《汉谟拉比法典》 C. 《摩柯婆罗多》 D. 《荷马史诗》
4. 2012年10月8日,纽约市举行第68届哥伦布日游行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纪念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 )
A. 到达非洲南端,发现好望角 B. 到达印度,开辟了亚洲新航线
C. 到达美洲,发现美洲新大陆 D. 进行环球试航,证明地圆学说
5. 阿拉伯人有一句谚语:“人间惧怕时间,而时间惧怕金字塔。”历经数千年风雨沧桑的金字塔,仍然屹立在茫茫沙漠的边缘,见证人间世态的变迁。金字塔是( )
A. 古埃及国王的宫殿 B. 古巴比伦国王的宫殿
C. 古埃及国王的陵墓 D. 古巴比伦国王的陵墓
6. 图书馆、博物馆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要载体,其中博物馆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了关于自然、社会各领域的知识。下列著名博物馆(博物院)中建立于民国时期的是( )
①南通博物院
②国立历史博物馆
③故宫博物院
④中国国家博物馆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7. 在日常生活中,与中世纪欧洲“人”关系最密切的是( )
A. 教会 B. 学校 C. 城市 D. 国王
8. 《三国史记》是哪一国家的史书( )
A. 古代朝鲜 B. 古代日本 C. 古代印度 D. 古代中国
9. 公元前后,由于匈奴势力的扩张,大月氏人被迫西迁中亚,建立的政权是
A. 赫梯帝国 B. 亚述帝国 C. 贵霜帝国 D. 罗马帝国
10. 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是( )
A. 亚历山大博物馆 B. 阿什莫林博物馆 C. 故宫博物院 D. 中国国家博物馆
11. 在《剑桥艺术史》中作者指出,“虽然罗马支配了希腊的政治和军事,但他们在艺术和文化上则服从希腊人的优势……运用于拱门和挑顶中的工程学经验以及使用混凝土的实际经验,使罗马人有可能创造在形状和规模上都是希腊人从未梦想过的建筑”。此材料意在说明( )
A. 罗马继承发展了希腊建筑风格 B. 罗马建筑风格与希腊完全不同
C. 罗马的建筑大多数都规模宏大 D. 希腊的建筑风格借鉴了罗马建筑
12. 有学者认为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角色的转变。这是因为人类从( )
A. 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 B. 食物的生产者转变为食物的采集者
C. 工具的使用者转变为工具的生产者 D. 工具的生产者转变为工具的使用者
13. 1889年5月,清廷发布上谕称建铁路为“自强要策”,正式宣布兴办铁路。截至1911年,初步建成以北京为枢纽的京奉、京汉、京张、津浦四条官办铁路干线,以及华北的正太等官商所办各线,总长约达9292公里,其中自建铁路达5574公里。这一时期中国铁路的发展( )
A. 反映了列强倾销商品的要求 B. 是洋务派自强政策推动的结果
C. 瓦解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D. 奠定了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14. 《荀子》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出西周分封诸侯主要是基于( )
A. 血缘亲疏 B. 军功大小 C. 财产多寡 D. 才能高低
15. 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欧洲的殖民扩张。最早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统治的国家是( )
A. 西班牙和葡萄牙 B. 英国和法国 C. 荷兰和德国 D. 美国和德国
16.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化速度加剧,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道光《苏州府志》卷一○记晚明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商品经济推动人口流动 B. 聚居是城镇化进程的动因
C. 政府放宽人口迁徙限制 D. 苏州府官员理念开放宽容
17. 亚述帝国修筑了一条从尼尼微皇城通往萨尔贡堡的公路。皇帝的物品经此运输到皇宫,还可以传送泥板信件、产品和货物。来自60个省区官员们的书信和报告都可以顺利送达亚述皇帝手中。这反映出亚述帝国( )
A. 关注皇帝个人利益 B. 军力增强推动运输发展
C. 行政管理相对高效 D. 疆域范围达到空前规模
18. 19世纪以前,习惯于做农活的人们根据季节、日出、日落的变化和气候波动决定自己的劳动日程。19世纪中后期,工厂的汽笛轰鸣从早到晚,产业工人一般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至14小时,整整一天里,工人的步伐都要跟上机器单调的运转。这一变化植根于( )
A. 全球气候的变暖 B. 工业革命的开展 C. 阶级矛盾的激化 D. 自然环境的破坏
19. 1912年的《民国服制》规定:男子礼服分为大礼服和常礼服。其中大礼服分书用、夜用,书用大礼服为西式大氅式,夜用大礼服类似燕尾服,但后摆呈圆形,裤用西式长裤。常礼服分西式和袍褂式两种。这反映出当时( )
A. 西式礼服成为主流服饰 B. 传统文化受到政府重视
C. 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趋势 D. 中西融合观念深入人心
20. 公元10-11世纪,拜占庭帝国率先将罗马帝国的单头鹰标志改为双头鹰。如图分别为神圣罗马帝国(1157-1806年,主体民族为德意志人)和现代俄罗斯的国徽。这反映出( )
A. 二者的历史文化渊源相同 B. 拜占庭文明对欧洲的深远影响
C. 二者都具有对外扩张属性 D. 宗教信仰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人说西欧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
材料二: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1) 材料一中的“人”被发现和“世界”被发现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
(2) 材料二中启蒙运动的思想武器是什么?
(3) 列举两位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及其主要学说。
2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材料二《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写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材料三我国沿海对外开放示意图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的会议确立了什么指导方针?在农村和城市又分别推行了什么改革措施?
(2) 依据材料二,“画了一个圈”指的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欧洲取代了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欧洲从亚洲的背上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材料二英国人在印度修建铁路和兴修水利,开办近代教育推行英语教育,禁止印度旧社会恶俗,还废除了残存的奴隶制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在拉美的甘蔗种植园中,黑人奴隶过着悲惨的日子……非洲和美洲为了满足欧洲人的快乐而遍体鳞伤,这无疑是一种“甜蜜的悲哀”。
——艾周昌、郑家馨《非洲通史 近代卷》
材料四英国的工业品使印度自给自足的村庄变成了生产鸦片、棉花和其他原料的农场。这样,由英国生产工业品,由印度负责生产原料的国际分工形成了。这种演变过程也在其他落后国家相继发生,如中国。
——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材料五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的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阳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世界殖民体系的影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思想家认为只要君子能“致其良知”,就能实现天下大治,而致良知是王守仁的主张,D正确;
A、B、C三项都未提及致良知的主张,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考生可根据材料“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求天下无治,不可得矣”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我国的造纸术发明是在西汉早期,因此我国古代用纸书写和绘图应不晚于西汉,故D正确。
唐朝、三国、东汉均晚于西汉,此时纸张早已成为书写材料,故A、B、C三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解答本题需要掌握造纸术发明的时间。
本题考查造纸术的发明及其时间,同时注意把握造纸术发明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3.【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图示和文字可知,反映的是印度的等级制度,其历史文献是《摩柯婆罗多》,结合所学可知,摩诃婆罗多是古印度两大著名梵文史诗之一,其中不但有长篇英雄史诗,而且有大量的传说故事作为插话,还有宗教哲学及法典性质的著作,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史诗,故C项正确。
《吉尔伽美什》是目前已知世界最古老的英雄史诗。是一部关于苏美尔三大英雄之一的吉尔迦美什的赞歌,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汉谟拉比法典》是中东地区的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律汇编,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较为完整并且完整保存下来的成文法典,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
《荷马史诗》相传是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是他根据民间流传的短歌综合编写而成,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以图示的形式考查印度的《摩柯婆罗多》.考查学生识图、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图示的解读和分析和对《摩柯婆罗多》内容的识记。同时还需掌握《吉尔伽美什》、《汉谟拉比法典》、《荷马史诗》的内容。
4.【答案】C
【解析】A.到达非洲南端,发现好望角是迪亚士,A项错误。
B.是达加马。
C.根据所学知识,哥伦布的航海成就是发现了美洲新大陆,故C项正确。
D.是麦哲伦。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新航路开辟的过程,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5.【答案】C
【解析】联系所学可知,金字塔是古埃及最古老、最恢宏的纪念性建筑,现今已知的金字塔有80多座。以距离孟斐斯不远、位于吉萨高地的胡夫、哈夫拉、门卡乌尔三大金字塔最具代表性,它们是约公元前三千年之初第四王朝法老的陵墓。古埃及人从发明木乃伊防腐技术,到重视陵墓建筑,从国王崇拜到金字塔型制的宏伟纪念性建筑风格形成,有漫长的发展过程。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金字塔,解答的关键是对金字塔的用途的掌握。
本题考查了金字塔,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本题难度不大。
6.【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国立历史博物馆是中华民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博物馆,1912年蔡元培主持在北京国子监旧址筹建,任命胡在缙为主任,②正确;
故宫博物院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在北京故宫内,建于1925年,以历代艺术馆为主,设立各类专馆及陈列室,存有大量的珍贵文物,③正确;
南通博物院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博物馆,1905年张謇创设于江苏通州,与材料中民国时期不符,①错误;
2003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组建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材料中民国时期不符,④错误,B正确,排除ACD。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的教会几乎控制了人的各个方面,故A正确,排除BC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世纪的欧洲,考生可结合西欧中世纪教会的地位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世纪的欧洲,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8.【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2世纪完成的《三国史记》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A项正确,排除BC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世界文明的多样性,需要考生掌握朝鲜文明的历史。
本题考查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考查了考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9.【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月氏人在中亚建立的是贵霜帝国,故C正确;
A、B、D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考生可根据材料“公元前后,由于匈奴势力的扩张,大月氏人被迫西迁中亚,建立的政权是”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0.【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是中国国家博物馆,D项正确;
ABC都不符合材料“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的限定,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1.【答案】A
【解析】据材料“他们在艺术和文化上则服从希腊人的优势”和“使罗马人有可能创造在形状和规模上都是希腊人从未梦想过的建筑”可知罗马继承和发展了希腊的建筑风格,故A项正确;
“完全”的表述过于绝对化且与材料信息矛盾,故B项错误;
罗马建筑是否大多规模宏大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
罗马的建筑风格借鉴了希腊建筑,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人类文明交流,考生可根据材料“他们在艺术和文化上则服从希腊人的优势”“使罗马人有可能创造在形状和规模上都是希腊人从未梦想过的建筑”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类文明交流,既考查了考生的基础知识,又考查了考生理解材料的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2.【答案】A
【解析】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之前,人类食物来源主要来自采集和狩猎,产生之后则通过种植作物和养饲养牲畜获得,故A正确。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之前,人类食物来源主要来自采集和狩猎,产生之后则通过种植作物和饲养牲畜获得,故B错误。
原始农业指种植作物,畜牧业指饲养牲畜,与工具使用和生产无关,故C错误。
原始农业指种植作物,畜牧业指饲养牲畜,与工具使用和生产无关,故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人类的起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
本题主要通过人类的起源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
13.【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19世纪晚期清政府兴办铁路,到20世纪早期,我国中国铁路得到迅速发展,这奠定了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故D项正确。
兴办铁路处于资本输出,不是商品输出,故A项错误。
洋务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已经失败,故B项错误。
材料与小农经济解体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并正确把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铁路事业发展及其影响。
本题考查对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依据是血缘关系,故A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西周分封诸侯的依据是军功大小、财产多寡、才能高低,故B、C、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需要学生掌握分封制的内容和影响。
本题以西周分封制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A
【解析】15世纪末,西班牙王室支持哥伦布的远航,之后哥伦布发现了美洲,西班牙在美洲建立了殖民地,葡萄牙在南美洲的巴西建立殖民地,故排除A。
BCD均与“最早”不符,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葡萄牙、西班牙等殖民扩张的相关知识。关键词是“最早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统治”。
本题考查西欧早期殖民扩张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知识再现能力。难度偏低。
1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化速度加剧,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故A项正确。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进程的动因,而不是聚居,故B项错误。
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政府政策的变化及苏州府官员的理念,故CD两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明清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化速度加剧,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7.【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亚述帝国修筑的公路,保障了皇帝的物品运输到皇宫,也可以传送泥版信件、产品和货物,还保障了省区官员的书信和报告送达到皇帝手中,这反映出亚述帝国行政管理相对高效,C项正确;
材料信息反映出亚述帝国注重维护统治,但不能表明他们关注皇帝个人利益,排除A项;
材料未反映军事实力对运输发展的影响,排除B项;
材料信息不能表明亚述帝国疆域达到空前规模,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交流,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交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8.【答案】B
【解析】从材料“19世纪以前,习惯于做农活的人们根据季节、日出、日落的变化和气候波动决定自己的劳动日程。19世纪中后期,工厂的汽笛轰鸣从早到晚,产业工人一般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至14小时,整整一天里,工人的步伐都要跟上机器单调的运转”可以看出,19世纪以前,习惯于干农活的人们往往根据季节、日出、日落的变化和气候波动来决定自己的劳动日程,但这种局面在19世纪中后期得以改变,产业工人的工作日程都得围绕机器运转,这是因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机器大生产代替了手工操作,B项正确;
全球气候变暖与这一变化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项;
材料体现不出来阶级矛盾的激化,排除C项;
自然环境的破坏与工人围绕机器运转也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9.【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民国时期的男子礼服分为不同的款式及功能,受西方服制影响较大,说明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趋势,C项正确;
当时西式礼服并未成为主流,仅是局部地区,排除A项;
材料与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无关,排除B项;
材料与中西融合观念深入人心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相关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拜占庭帝国开创了双头鹰的标志后,后世欧洲国家如中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和现代的俄罗斯都受其影响,确立了双头鹰的国徽,这正是拜占庭文明深远影响的表现,B项正确;
神圣罗马帝国信奉基督教,其历史文化来源是罗马帝国及中世纪基督教文明,而俄罗斯文明则深受拜占庭及东正教的影响,排除A项;
材料未能直接体现二者的对外扩张,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宗教信仰问题,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拜占庭与俄罗斯文化,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拜占庭与俄罗斯文化,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1.【答案】【小题1】“人”被发现是指文艺复兴运动;“世界”被发现是指新航路的开辟。
【小题2】武器:理性主义;
【小题3】卢梭: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孟德斯鸠:三权分立。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第一问要结合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的特征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启蒙运动的影响来解答。第三问要结合启蒙运动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2.【答案】【小题1】方针:改革开放。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小题2】建立经济特区。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小题3】格局: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改革开放,作答本题第一问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分析;第二问结合对外开放的过程和目的分析;第三问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改革开放,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3.【答案】影响:根据材料一“欧洲从亚洲的背上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可知殖民统治和掠夺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根据材料二“英国人在印度修建铁路和兴修水利,开办近代教育推行英语教育,禁止印度旧社会恶俗,还废除了残存的奴隶制度。”可知殖民主义也带来了先进的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近代化的发展;根据材料三“在拉美的甘蔗种植园中,黑人奴隶过着悲惨的日子……非洲和美洲为了满足欧洲人的快乐而遍体鳞伤,”可知殖民统治和掠夺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根据材料四“由英国生产工业品,由印度负责生产原料的国际分工形成了”可知,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为一体;根据材料五“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的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阳光下的地盘”可知,列强之间扩张与争夺的加剧,也孕育着新的更大的冲突。
故答案为:
影响:随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为一体;殖民统治和掠夺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形成了由少数强国控制和奴役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极不合理状态,激起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殖民主义也带来了先进的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近代化的发展;列强之间扩张与争夺的加剧,也孕育着新的更大的冲突。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