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小升初语文试卷(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小升初语文试卷(有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新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9 18:04: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小升初语文试卷
一、积累运用
1.看拼音,写词语。
jīng huáng     lǐng yù     pái huái     dān ge    
fèi téng     yán jùn     kǒng bù     xì nì    
2.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错别字,用“——”标出,并在括号里改正。
(1)责认 肿胀 截然 万不得已    
(2)骆驼 漫长 书藉 死得其所    
(3)念叨 觉查 寂寞 不可思议    
(4)凄凉 侵袭 皎洁 无济于是    
3.下面有关古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马诗》是唐代诗人李贺写的关于马的诗。
B.“粉骨碎身浑不怕”中“浑”的意思是全,全然的意思。
C.《浣溪沙》这首词的作者辛弃疾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D.《清平乐》用词牌名作题目,表达了唐代诗人黄庭坚对春去的哀伤之情。
4.关于课文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中运用了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B.“孔子不能决也”表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C.《那个星期天》围绕“盼”,记录了“我”从满怀希望到失望透顶,直至彻底绝望的心理变化过程。
D.“星期五”、鲁滨逊、哈克都是《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人物。
5.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思念,如王建所写的“今夜月明人尽望,   ”;生活需要节俭,“   ,莫把无时当有时”;生活需要坚强,像郑板桥所说的“千磨万击还坚劲,   ”。
(2)塞外美景,新月如钩。我不禁想到了李贺的诗句“   ,   ”;江南美景,山水秀美。让我想起王观的诗句:“   ,   ”
(3)“时间”是有形的。古文中说“日初出大如    ,及日中则如    ”;朱自清说“太阳他有脚啊,   地挪移了,我也    跟着旋转”。“时间”常和努力创新、不断进取联系在一起,正所谓“苟日新,   ,   ”我们要趁年轻发奋学习,不要等老了才后悔“   ,   。”
(4)畅游外国名著世界,丰富你我人生。读《   》,这个人物形象让我印象深刻,我觉得他(她)是个    的人。
二、阅读感悟
6.
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缩句)    
(2)“瞅”表示“看”的意思,还能写出三个:   、   、   
(3)这段话主要抓住父亲的    和    进行了描写,请选择其中一处用波浪线标出,并说说你的体会:   
(4)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一种伟大的力量”指什么?   
7.
材料一: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曹经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北师大教师参加了全国课标的制作,习近平总书记从展合上拿起一本课标书翻看.听说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标是全国统一,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材料二:
网上有人问:“让孩子背诵根本不懂的古诗词难道有意义吗?”
网友1:孩子去旅游,感叹瀑布壮美时,不会只是说“哇,好酷,这是中国最美的景色啊!”,而是会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网友2:四五岁的时候,妈妈就教我背诵古诗词,我不觉得很痛苦,古诗词押韵和儿歌差不多、“粒粒皆辛苦”“上山打老虎”也分不出高下,背着玩就是了。眨眼间我就长大了。
春天,看到了满园的杏花,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是“   ,   ”,夏夜,遥望牵牛织女星,我想起了“   ,   ”,秋天,凉风乍起,枫叶变红时,我知道了什么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我背的那些古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一天,我遇到了某个风景,涌起了某种心情,就忽然明白了那首诗,那句词,那幅画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的语言形容。记住了诗,记住了景,也记住了情。
(1)请你把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2)下列不是材料一所传达的信息的项是    
A.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一线教师,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
B.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是“去中国化”。
C.中华民族的文化就是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程。
D.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3)请在材料二横线上补充合适的诗句。
(4)想想材料二加点句子的特点,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静”。    
(5)你将参加以“小学生该不该背通古代经典诗文”为辩题的辩论会,作为正方代表,请你参照以上材料,写出三点理由。    
8.
当人生遭遇不自由时
毛毛虫选择了短暂的束缚,才有了蝴蝶破茧而出的翩翩起舞;牡蛎选择了短暂的痛苦,才有了珍珠脱壳而出的莹润光泽。为了到达理想的彼岸,为了想要的自由,我们必须穿越沙漠。当人生遭遇不自由时,我们要乐观旷达,坚持信念,勇敢面对。
当人生遭遇不自由时,我们要乐观旷达。苏轼,一代文豪,从意气风发步入仕途,其间有得意,更有坎坷。他有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与睿智的思想,更有乐观旷达、闲适洒脱的心境。他命运多舛,人生路途风雨飘零,曾多次遭贬,但他依然乐观高歌,纵笔抒怀《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成千古名唱。
当人生遭遇不自由时,我们要坚持信念。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悬崖,门巴的女儿格桑德吉从师范大学毕业后,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然而困难重重,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天黑走悬崖,在艰险的山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身边。她坚持信念,用一颗心,感动了一群人的心。
当人生遭遇不自由时,我们要勇敢面对。作家史铁生在最美的年华突然双腿瘫痪,人生一下子跌入低谷。他无数次坐着轮椅来到地坛,似乎要从这座历经四百多年沧桑的古园里获得某种启示,追问生命的意义,汲取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他迷茫过,痛苦过,但他又艰难地从生存的夹缝里勇敢地走了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他找到了写作这条路,他曾戏称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在写作这条路上,史铁生勇敢地坚持下去,他用残缺的身体,向世界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人生路漫漫,在学习或生活中,难免遇到坎坷,当遭遇不自由时,我们无须迷茫、徘徊,更无须消沉,命运执掌在自己手中,我们要乐观旷达,坚持信念,勇敢面对,开辟自己独有的天空。正如思想家伏尔泰所说:“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
(1)“不自由”本来指受到约束与限制,在题目中具体指    
A.喜欢守旧,不懂创新。
B.孤独寂寞,不会与人交往。
C.不能说出想说的话。
D.遭受挫折,陷入困境。
(2)用“——”在文中画出文章论述的观点。围绕这一观点,作者是从    、   和    三个角度进行论述的。
(3)文章的最后引用了名人名言,你能联系文章谈谈引用的好处吗?   
(4)根据文中的事例填空。
人物 “不自由” 表现
苏轼        
格桑德吉 执教生涯,困难重重 用一颗心,感动了一群人的心
史铁生        
三、习作乐园
9.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感动的瞬间,让我们懂得了珍惜:欣喜的刹那,实现了超越;愧疚的时刻,让我们学会宽容…….在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中,我们逐渐摆脱了自私、幼稚……我们长大了在成长的路上,你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经历?请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感受写一篇文章。注意内容要具体,表达出真情实感,题目自拟。
2023年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小升初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运用
1.看拼音,写词语。
jīng huáng  惊惶  lǐng yù  领域  pái huái  徘徊  dān ge  耽搁 
fèi téng  沸腾  yán jùn  严峻  kǒng bù  恐怖  xì nì  细腻 
【答案】惊惶 领域 徘徊 耽搁
沸腾 严峻 恐怖 细腻
【分析】考查了看拼音写词语。根据所学汉语拼音知识进行拼读写出相应的词语即可。拼读时要注意所给音节的声母、韵母及声调。
【解答】故答案为:
惊惶 领域 徘徊 耽搁
沸腾 严峻 恐怖 细腻
【点评】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一是要正确拼读所给音节,二是要会正确书写相应的词语。
2.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错别字,用“——”标出,并在括号里改正。
(1)责认 肿胀 截然 万不得已  认——任 
(2)骆驼 漫长 书藉 死得其所  藉——籍 
(3)念叨 觉查 寂寞 不可思议  查——察 
(4)凄凉 侵袭 皎洁 无济于是  是——事 
【答案】(1)认——任;
(2)藉——籍;
(3)查——察;
(4)是——事。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仔细辨析各项中汉字,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辨析判断。
【解答】(1)有误。责任:应尽的职责。故“认”错误,改为“任”。
(2)有误。书籍:书的统称;装订成册的著作。故“藉”错误,改为“籍”。
(3)有误。觉察:发觉,看出来。故“查”错误,改为“察”。
(4)有误。无济于事:对事情起不到帮助作用。故“是”错误,改为“事”。
故答案为:
(1)认——任;
(2)藉——籍;
(3)查——察;
(4)是——事。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3.下面有关古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马诗》是唐代诗人李贺写的关于马的诗。
B.“粉骨碎身浑不怕”中“浑”的意思是全,全然的意思。
C.《浣溪沙》这首词的作者辛弃疾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D.《清平乐》用词牌名作题目,表达了唐代诗人黄庭坚对春去的哀伤之情。
【答案】B
【分析】考查了作家及其作品、诗歌词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及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答题的关键是熟知文学常识,根据自己的积累作答。
【解答】A.不正确。《马诗》是唐代诗人李贺写的借马言志的诗。
B.正确。
C.不正确。《浣溪沙》的作者是宋代苏轼。
D.不正确。黄庭坚是宋代人。
故选:B。
【点评】文学常识题虽以记忆为主,但并不提倡死记硬背。要进行理解性记忆、迁移性记忆,理清文学发展的大体脉络以及与时代发展的内在联系,将识记与提高鉴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结合起来。
4.关于课文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中运用了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B.“孔子不能决也”表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C.《那个星期天》围绕“盼”,记录了“我”从满怀希望到失望透顶,直至彻底绝望的心理变化过程。
D.“星期五”、鲁滨逊、哈克都是《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人物。
【答案】D
【分析】考查了课文理解、经典名著、写作手法。课文理解是对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
【解答】A、B、C正确。
D.有误。“哈克”《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人物。
故选:D。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5.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思念,如王建所写的“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生活需要节俭,“ 常将有日思无日 ,莫把无时当有时”;生活需要坚强,像郑板桥所说的“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
(2)塞外美景,新月如钩。我不禁想到了李贺的诗句“ 大漠沙如雪 , 燕山月似钩 ”;江南美景,山水秀美。让我想起王观的诗句:“ 水是眼波横 , 山是眉峰聚 ”
(3)“时间”是有形的。古文中说“日初出大如  车盖 ,及日中则如  盘盂 ”;朱自清说“太阳他有脚啊, 轻轻悄悄 地挪移了,我也  茫茫然 跟着旋转”。“时间”常和努力创新、不断进取联系在一起,正所谓“苟日新, 日日新 , 又日新 ”我们要趁年轻发奋学习,不要等老了才后悔“ 少壮不努力 , 老大徒伤悲 。”
(4)畅游外国名著世界,丰富你我人生。读《 鲁滨逊漂流记 》,这个人物形象让我印象深刻,我觉得他(她)是个  顽强不屈、坚忍不拔、永不言弃 的人。
【答案】(1)不知秋思落谁家 常将有日思无日 任尔东西南北风;
(2)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
(3)车盖 盘盂 轻轻悄悄 茫茫然 日日新 又日新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4)鲁滨逊漂流记 顽强不屈、坚忍不拔、永不言弃。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有古诗文默写,有名言警句,有经典名著,回答这些知识,都要通过在平时学习中的积累来完成。
【解答】(1)“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出自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出自《增广贤文》。意思是:过好日子的时候要居安思危,想想以前贫困的时候,不要等到真正过上穷日子的时候才只能去回想当年富足的风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出自清代郑燮的《竹石》。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出自唐代李贺的《马诗》。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出自宋代王观的《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写出江南美景,山水秀美。
(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出自列子的《两小儿辩日》。“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出自朱自清的《匆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意思是: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老年,悲伤也没用了。符合语境。
(4)考查经典名著。《鲁滨逊漂流记》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一生志在遨游四海的故事。一次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风暴,只身漂流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上,开始了一段与世隔绝的生活。他凭着强韧的意志与不懈的努力,在荒岛上顽强地生存下来,在岛上生活了28年2个月零19天后,最终得以返回故乡。鲁滨逊身上体现了顽强不屈、坚忍不拔、永不言弃、敢于冒险的“硬汉子”的特征。
故答案为:
(1)不知秋思落谁家 常将有日思无日 任尔东西南北风;
(2)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
(3)车盖 盘盂 轻轻悄悄 茫茫然 日日新 又日新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4)鲁滨逊漂流记 顽强不屈、坚忍不拔、永不言弃。
【点评】做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要求对各题作出回答,作答完题目要认真仔细地进行检查,做到书写认真,回答正确。
二、阅读感悟
6.阅读理解
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缩句)  我看到了脸。 
(2)“瞅”表示“看”的意思,还能写出三个: 瞧 、 望 、 瞄。 
(3)这段话主要抓住父亲的  外貌 和  神态 进行了描写,请选择其中一处用波浪线标出,并说说你的体会: 我体会到了李大钊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4)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一种伟大的力量”指什么? 表示解释说明。李大钊对革命事业抱着必胜的信心。 
【答案】(1)我看到了脸。
(2)瞧 望 瞄;
(3)外貌 神态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我体会到了李大钊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4)表示解释说明。李大钊对革命事业抱着必胜的信心。
【分析】语段选自《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的时候写的一篇回忆录,回忆了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和被捕时的情形,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精神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选文主要写的是在法庭上,李大钊先生和家人相见的情景。
【解答】(1)考查了缩句。缩句的方法:1.去掉“的”字前面的词语。2.去掉“地”字前面的词语。3.删去“得”后补充说明成分。4.删去数量短语。5.句中否定词不要去。6.抓住主干来缩简。只要抓住句子的主干“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这是每个完整句子都具备的),就可迅速地缩句。根据以上方法“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压缩时去掉“的”字前面的词语“他那乱蓬蓬的”“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剩下“我看到了脸”。
(2)考查了词语仿写。“瞅”表示“看”的意思,根据积累表示该意思的字还有:瞧、望、瞄。
(3)考查了人物描写方法、句子赏析。结合“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可知,这句话是对父亲的外貌和神态描写。从“乱蓬蓬的长头发”的描写中,我们可以联想到李大钊受过酷刑,虽然在狱中受到酷刑,可是他的脸色很“平静”,“平静”一词说明了李大钊对残酷折磨的态度,没有将敌人的严刑拷打放在心上。“慈祥”是李大钊对待亲人的态度。
(4)考查学生对破折号的理解、对选文内容的理解。阅读句子“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可知,这里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即破折号后的引文,是对前文内容的解释、说明。根据“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可知说的是“一种伟大的力量”的内容。
故答案为:
(1)我看到了脸。
(2)瞧 望 瞄;
(3)外貌 神态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我体会到了李大钊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4)表示解释说明。李大钊对革命事业抱着必胜的信心。
【点评】完成此类题目一般分为以下几步:
1.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
2.了解短文后,带着问题读短文,可边读边做。
3.深入了解主题,完成拓展。
7.阅读理解
材料一: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曹经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北师大教师参加了全国课标的制作,习近平总书记从展合上拿起一本课标书翻看.听说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标是全国统一,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材料二:
网上有人问:“让孩子背诵根本不懂的古诗词难道有意义吗?”
网友1:孩子去旅游,感叹瀑布壮美时,不会只是说“哇,好酷,这是中国最美的景色啊!”,而是会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网友2:四五岁的时候,妈妈就教我背诵古诗词,我不觉得很痛苦,古诗词押韵和儿歌差不多、“粒粒皆辛苦”“上山打老虎”也分不出高下,背着玩就是了。眨眼间我就长大了。
春天,看到了满园的杏花,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是“ 春色满园关不住 , 一枝红杏出墙来 ”,夏夜,遥望牵牛织女星,我想起了“ 天阶夜色凉如水 , 坐看牵牛织女星 ”,秋天,凉风乍起,枫叶变红时,我知道了什么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我背的那些古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一天,我遇到了某个风景,涌起了某种心情,就忽然明白了那首诗,那句词,那幅画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的语言形容。记住了诗,记住了景,也记住了情。
(1)请你把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让孩子背诵根本不懂的古诗词没有意义。 
(2)下列不是材料一所传达的信息的项是  C 
A.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一线教师,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
B.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是“去中国化”。
C.中华民族的文化就是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程。
D.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3)请在材料二横线上补充合适的诗句。
(4)想想材料二加点句子的特点,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静”。  教室里静得掉根针的声音都听得见。 
(5)你将参加以“小学生该不该背通古代经典诗文”为辩题的辩论会,作为正方代表,请你参照以上材料,写出三点理由。  小学生应该背诵古典诗文。理由如下:一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应该把这些的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二古诗文本身的美学价值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审美;三背诵的诗词可以让表达更生动,更有诗意。 
【答案】(1)让孩子背诵根本不懂的古诗词没有意义。
(2)C;
(3)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4)教室里静得掉根针的声音都听得见。
(5)小学生应该背诵古典诗文。理由如下:一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应该把这些的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二古诗文本身的美学价值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审美;三背诵的诗词可以让表达更生动,更有诗意。
【分析】材料一通过习近平总书记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的事例,强调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并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材料二通过网友们的论述,指出了让孩子背诵他们根本不懂的古诗词的意义。认真阅读所给材料,结合材料内容完成下面各题。
【解答】(1)考查了改写句子。“让孩子背诵根本不懂的古诗词难道有意义吗”是一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去掉“难道”“吗”,添加“没”,句末用句号。
(2)考查了对材料内容的理解。阅读材料一可知,该材料主要写总书记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的事例,强调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并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由此可知,C项不是材料一所传达的信息。故选C。
(3)考查了诗歌积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
(3)考查了语言表达能力。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两条理由,合理即可。注意用一段话写,先总说观点,再用分条表述的方法说明理由,注意分号的用法。示例:小学生应该背诵古典诗文。理由如下:一是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应该把这些的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二是背诵的诗词可以让表达更生动,更有诗意等。
(4)考查了仿写句子。“眨眼间我就长大了”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静”。
(5)考查了语言表达能力。以“小学生该不该背通古代经典诗文”为辩题的辩论会,作为正方代表,参照以上材料,写出三点理由即可。
故答案为:
(1)让孩子背诵根本不懂的古诗词没有意义。
(2)C;
(3)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4)教室里静得掉根针的声音都听得见。
(5)小学生应该背诵古典诗文。理由如下:一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应该把这些的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二古诗文本身的美学价值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审美;三背诵的诗词可以让表达更生动,更有诗意。
【点评】学习理解短文内容,了解短文的主旨,认真阅读短文,抓住短文中的关键语句回答问题。
8.阅读理解
当人生遭遇不自由时
毛毛虫选择了短暂的束缚,才有了蝴蝶破茧而出的翩翩起舞;牡蛎选择了短暂的痛苦,才有了珍珠脱壳而出的莹润光泽。为了到达理想的彼岸,为了想要的自由,我们必须穿越沙漠。当人生遭遇不自由时,我们要乐观旷达,坚持信念,勇敢面对。
当人生遭遇不自由时,我们要乐观旷达。苏轼,一代文豪,从意气风发步入仕途,其间有得意,更有坎坷。他有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与睿智的思想,更有乐观旷达、闲适洒脱的心境。他命运多舛,人生路途风雨飘零,曾多次遭贬,但他依然乐观高歌,纵笔抒怀《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成千古名唱。
当人生遭遇不自由时,我们要坚持信念。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悬崖,门巴的女儿格桑德吉从师范大学毕业后,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然而困难重重,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天黑走悬崖,在艰险的山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身边。她坚持信念,用一颗心,感动了一群人的心。
当人生遭遇不自由时,我们要勇敢面对。作家史铁生在最美的年华突然双腿瘫痪,人生一下子跌入低谷。他无数次坐着轮椅来到地坛,似乎要从这座历经四百多年沧桑的古园里获得某种启示,追问生命的意义,汲取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他迷茫过,痛苦过,但他又艰难地从生存的夹缝里勇敢地走了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他找到了写作这条路,他曾戏称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在写作这条路上,史铁生勇敢地坚持下去,他用残缺的身体,向世界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人生路漫漫,在学习或生活中,难免遇到坎坷,当遭遇不自由时,我们无须迷茫、徘徊,更无须消沉,命运执掌在自己手中,我们要乐观旷达,坚持信念,勇敢面对,开辟自己独有的天空。正如思想家伏尔泰所说:“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
(1)“不自由”本来指受到约束与限制,在题目中具体指  D 
A.喜欢守旧,不懂创新。
B.孤独寂寞,不会与人交往。
C.不能说出想说的话。
D.遭受挫折,陷入困境。
(2)用“——”在文中画出文章论述的观点。围绕这一观点,作者是从  要乐观旷达 、 要坚持信念 和  要勇敢面对 三个角度进行论述的。
(3)文章的最后引用了名人名言,你能联系文章谈谈引用的好处吗? 引用伏尔泰的话结尾可以起到画龙点睛,升华文章中心的作用,同时增加文章文学性和韵味,让读者回味无穷。 
(4)根据文中的事例填空。
人物 “不自由” 表现
苏轼  多次被贬官   乐观豁达,纵笔抒怀 
格桑德吉 执教生涯,困难重重 用一颗心,感动了一群人的心
史铁生  双腿瘫痪   勇敢面对,坚持写作 
【答案】(1)D;
(2)当人生遭遇不自由时,我们要乐观旷达,坚持信念,勇敢面对。要乐观旷达 要坚持信念 要勇敢面对;
(3)引用伏尔泰的话结尾可以起到画龙点睛,升华文章中心的作用,同时增加文章文学性和韵味,让读者回味无穷。
(4)多次被贬官 乐观豁达,纵笔抒怀 双腿瘫痪 勇敢面对,坚持写作。
【分析】这篇散文运用毛毛虫、珍珠贝以及苏轼、格桑德吉、史铁生的事例,告诉人们当人生遭遇不自由时,我们要乐观旷达,勇敢面对。
【解答】(1)考查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仔细读文,结合上下文可知,“不自由”本来指受到约束与限制,在文中具体是指:遭受挫折,陷入困境。故选D。
(2)考查对文章主旨和内容的把握。“运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是本文表达的基本特点。文章运用毛毛虫、珍珠贝以及苏轼、格桑德吉、史铁生的事例,告诉人们当人生遭遇不自由时,我们要乐观旷达,坚持信念,勇敢面对。所以本文的观点在第一自然段最后,即是:当人生遭遇不自由时,我们要乐观旷达,坚持信念,勇敢面对。围绕这一观点,作者用②——④自然段从要乐观旷达、要坚持信念以及要勇敢面对三个角度进行论述的。
(3)考查对引用好处的体会。这篇散文运用毛毛虫、珍珠贝以及苏轼、格桑德吉、史铁生的事例,告诉人们当人生遭遇不自由时,我们要乐观旷达,勇敢面对的道理,在文章最后引用伏尔泰的话结尾可以起到画龙点睛,升华文章中心的作用,同时增加文章文学性和韵味,让读者回味无穷。
(4)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运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是本文表达的基本特点。根据短文内容,苏轼多次被贬官,他的表现是乐观豁达,纵笔抒怀。格桑德吉执教生涯,困难重重,但她用一颗心,感动了一群人的心。作家史铁生在最美的年华突然双腿瘫痪,人生一下跌入低谷。但他勇敢面对,坚持写作。据此填空即可。
故答案为:
(1)D;
(2)当人生遭遇不自由时,我们要乐观旷达,坚持信念,勇敢面对。要乐观旷达 要坚持信念 要勇敢面对;
(3)引用伏尔泰的话结尾可以起到画龙点睛,升华文章中心的作用,同时增加文章文学性和韵味,让读者回味无穷。
(4)多次被贬官 乐观豁达,纵笔抒怀 双腿瘫痪 勇敢面对,坚持写作。
【点评】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三、习作乐园
9.习作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感动的瞬间,让我们懂得了珍惜:欣喜的刹那,实现了超越;愧疚的时刻,让我们学会宽容…….在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中,我们逐渐摆脱了自私、幼稚……我们长大了在成长的路上,你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经历?请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感受写一篇文章。注意内容要具体,表达出真情实感,题目自拟。
【答案】
那天,我真的很感动
“樱花飞舞的初春,半空中落英缤纷,蓝紫色桔梗,将画面清整。傍晚时分……”这是在春季里发生的事,在别人看来,这事微不足道,理所当然,但是在我的眼里却是那么伟大、崇高!
小学时,父母们一般都很为自己的儿女操心:在学校吃得好不好,学习成绩有没有下降,同学之间有没有矛盾……因此,大多数父母都不放心自己的孩子在校吃饭,所以他们都是自己做饭、送饭给孩子们吃。当然,我也不例外。每天,我的母亲都会准时送饭来。
那一次上学,早晨的天空阴沉沉的,我也没多在意,直到中午,天空下起了滂沱大雨,我这才开始担心:母亲会不会来送饭呢?当我快要放弃希望的那一刻,我突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母亲!她大步流星地向我走来,她走到了我的身边说:“玲,今天学得怎样啊?”我高兴地说:“妈,我考了一百分!”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不要骄傲啊!继续努力啊!”我接过饭盒,突然,一个画面顿时让我心中猛然一惊:母亲的手上长满了老茧,那是一双饱经风霜的老人的手,粗糙不已,再看看那张脸,没有一丝血色,显得苍白无力,此时我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妈妈温柔地对我说:“发什么呆呢,快吃吧,趁饭还热着。”我这才缓过神来,母亲拍了拍我的肩膀,笑意十足地对我说:“我走了。”母亲便头也不回,再一次走进了雨幕中,她的身影从我的视线中缓缓地消失。我鼻子一酸,一股热流止不住地从我脸上淌了下来……
放学后,雨过天晴,但我心中总觉得有一丝散不去的愁云。我打开家门,走进去大声的喊:“妈,我回来了。”没有人回应,我觉着奇怪,推开房门一看,母亲正躺在床上,我走到她身边,母亲说了一句:“回来啦。”声音显然有气无力,模糊不清。我马上意识到不对,摸了摸额头,好烫!我赶紧给母亲去买药,在路上想:原来母亲中午是带病来给我送饭的,我居然连一句关心的话都没说……
夜晚,我躺在床上,看着天窗想了许久。母亲对子女的爱是多么平凡而又多么无私,可做子女的又有多少人能理解、感激?闭上眼睛,一股热泪从眼中再一次地涌出,我不想抹掉,只愿让它肆意地流着,流着……
那一天,我哭了,那是感动的泪,幸福的泪。
【分析】本次习作为自命题的叙事作文,要求写一件给你深刻情感体验的事。所写内容应选择一件难忘的事,这件事给你一种深刻的体验,或高兴,或激动,或愤怒,或后悔,或害怕,或悲伤……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场景,选择一个印象深刻或最想表达的去写。这是一篇写事作文,写作时要将重点放在事件的叙述上,发生了什么事,你有什么深刻的体验?你的收获是什么?注意叙事六要素,将事情叙述完整,叙述时要详略得当,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人物;同时要注意运用学到的修辞手法及积累的好词佳句,将作文写得生动具体,让人印象深刻。
【解答】范文:
那天,我真的很感动
“樱花飞舞的初春,半空中落英缤纷,蓝紫色桔梗,将画面清整。傍晚时分……”这是在春季里发生的事,在别人看来,这事微不足道,理所当然,但是在我的眼里却是那么伟大、崇高!
小学时,父母们一般都很为自己的儿女操心:在学校吃得好不好,学习成绩有没有下降,同学之间有没有矛盾……因此,大多数父母都不放心自己的孩子在校吃饭,所以他们都是自己做饭、送饭给孩子们吃。当然,我也不例外。每天,我的母亲都会准时送饭来。
那一次上学,早晨的天空阴沉沉的,我也没多在意,直到中午,天空下起了滂沱大雨,我这才开始担心:母亲会不会来送饭呢?当我快要放弃希望的那一刻,我突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母亲!她大步流星地向我走来,她走到了我的身边说:“玲,今天学得怎样啊?”我高兴地说:“妈,我考了一百分!”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不要骄傲啊!继续努力啊!”我接过饭盒,突然,一个画面顿时让我心中猛然一惊:母亲的手上长满了老茧,那是一双饱经风霜的老人的手,粗糙不已,再看看那张脸,没有一丝血色,显得苍白无力,此时我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妈妈温柔地对我说:“发什么呆呢,快吃吧,趁饭还热着。”我这才缓过神来,母亲拍了拍我的肩膀,笑意十足地对我说:“我走了。”母亲便头也不回,再一次走进了雨幕中,她的身影从我的视线中缓缓地消失。我鼻子一酸,一股热流止不住地从我脸上淌了下来……
放学后,雨过天晴,但我心中总觉得有一丝散不去的愁云。我打开家门,走进去大声的喊:“妈,我回来了。”没有人回应,我觉着奇怪,推开房门一看,母亲正躺在床上,我走到她身边,母亲说了一句:“回来啦。”声音显然有气无力,模糊不清。我马上意识到不对,摸了摸额头,好烫!我赶紧给母亲去买药,在路上想:原来母亲中午是带病来给我送饭的,我居然连一句关心的话都没说……
夜晚,我躺在床上,看着天窗想了许久。母亲对子女的爱是多么平凡而又多么无私,可做子女的又有多少人能理解、感激?闭上眼睛,一股热泪从眼中再一次地涌出,我不想抹掉,只愿让它肆意地流着,流着……
那一天,我哭了,那是感动的泪,幸福的泪。
【点评】本文深情地追忆一件往事,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对母亲无比热爱与感激之情。其真挚的情感融会于字里行间,让人读之感动不已,让人沉浸在爱的柔波里,尽情地怀想起我们的母亲。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