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5张PPT。第1课 俄国向何处去——俄国十月革命列宁 列宁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在一种勤劳的气氛中成长。父亲是一个民主主义知识分子。他一家的孩子都成了革命者。列宁的哥哥因谋刺沙皇被捕并惨遭杀害。【自学指导】(阅读课文P2--5,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并在书本画出答案)1、1917年3月(俄历2月),俄国爆发了什么革命?推翻了什么制度?这次革命后,列宁为俄国革命指明了什么方向?
2、1917年11月(俄历10月),俄国又爆发了什么革命?这次革命的领导者、地点和结果、意义是什么?
3、十月革命后,列宁一直探索俄国的富强之路。在国内外遇困时,苏俄政府被迫实行了什么政策?起过什么作用?
5、1921年,苏俄面临严重的危机,为摆脱危机实行什么政策?此政策的主要内容、特点和意义是什么?材料一 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由于许多历史原因,俄国比其他国家先爆发了革命。——《列宁选集》材料二 想一想参加最近几次战斗的几个步兵团吧,他们中的三分之一的人没有步枪!这些可怜的家伙在暴风雨般的流散弹片中耐心等待,等待着拾起倒下的同伴的步枪。他们在这样的条件下居然不恐慌,这真是一个奇迹。——《全球通史》【材料展示】小结:一、俄国二月革命(1917年3月)二、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11月)——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三、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1、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实行新经济政策(一)20世纪初俄国的革命风暴1、背景“一战”激化俄国社会矛盾。二月革命
(1917年)2、重大革命俄国仍然处于沙皇专制统治;十月革命
(1917年)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果: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开始事件:
领导者:
性质:
结果:
意义: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局面:两个政权并存列宁无产阶级革命成立了苏维埃政府课本P4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3、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是世界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2)使俄国走上了实现现代化的独特之路。
(3)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出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苏维埃政权协约国武装干涉物资短缺1917年苏俄实行“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二)列宁的社会主义探索余粮收集制全部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度1917—1921年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积极:帮助苏维埃政权渡过了难关。消极:使苏维埃政权面临新的政治经济危机。“战时共产主义”能否长期进行下去?A、农民不堪忍受越来越严重的无偿征购,有意减产,
以抗拒粮食征集。导致俄国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有
1913年的一半,1921年的播种面积比1920年减少
了690万公顷。农民中反苏维埃的情绪日益严重。
B、农产品和原料短缺,导致多数工厂停产,1920年的
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13%,煤和钢铁产量只有1917
年的28%和4%。工人大量失业,开始罢工游行。苏维埃政权面临
经济政治危机余粮收集制全部国有化取消贸易,实行配给制度实行粮食税退还一部分国有企业让国内外资本经营允许一定范围的自由贸易,恢复商品货币关系。新经济政策1921—1929年的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
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
直接联系起来。(即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经济活跃起来。党内有人认为这是“倒退到资本主义”,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思考:你同意材料一的观点吗?如何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是“退一步,为了进两步”?材料二 列宁指出:“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退一步,为了进两步。”【思维拓展】什么是退一步? 由原来的完全公有制经济退回到多种所有制并存,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容忍、允许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进第一步:通过实行新经济政策,扭转经济崩溃的局面,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重新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 进第二步:公有制经济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进行公平市场竞争,最后公有制战胜私有制,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什么是进两步?这一做法体现了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原则新经济政策的作用(1)使苏联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1921—1922年收购粮食3800万担。
1925—1926年收购8900万担。
1925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战前的水平。
1921—1924年国有大工业总产量增长了一倍,保存了工人的基干力量。
1925年,社会主义成分在整个工业中占到81%,资本主义成分受到排挤。达标练习参考答案:①答“内战使一切陷于停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宜新的形势”等同等给分。
②答“学习资本主义市场(商品)经济模式”同等给分。
③答“加速我们的经济发展”同等给分。7、(1)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2)①国内战争造成经济的严重破坏②利用美国等外国资本和技术③促进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6 D A A D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