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小升初语文试卷
一、填空与选择
1.(1)请在《研学手册》的封面上端正地摘录下面的句子。
诗画山水,温润之州,瓯越大地,人杰地灵。
(2)根据拼音写汉字,完成《研学手册》前言。
前言
晨曦中,qīng cuì 的鸟鸣声唤醒了温州城。午后,yī wēi 在奶奶怀里,听她讲温州人敢于抓住jī yù ,闯荡wǔ hú sì hǎi 的故事。夜晚,来到“城市阳台”,看瓯江潮涨潮落……让我们走进这座城市,开启“行走瓯越,寻访文化”的研学之旅吧。
(3)答题卡卷面整洁,字迹端正。
2. 江心屿是中国四大岛屿之一。远眺孤屿,明媚的阳光下,东西双塔遥相呼应;踏上岛屿,只见曲径通幽,古木葱茏。夜幕降临,(jiǎo) 洁的月光洒满江面,让人不由得想起“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读句子,请给jiǎo选择正确的汉字。
A.绞
B.皎
C.饺
D.姣
(2)小鹿想知道“媚”字的篆文,小城告诉他要关注形旁。小鹿应该选哪一项?
A.
B.
C.
D.
(3)与“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知”意思不一样的项是
A.孰为汝多知乎?
B.我心哀伤,莫知我哀!
C.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D.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4)江心屿是“诗之岛”,于是大家围绕“诗人诗歌”进行讨论。下列哪位同学说法不正确?
A.小鹿:历代名人在江心屿题咏诗词就有800余首,数量之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B.小城:谢灵运才华横溢,是山水诗的鼻祖,岛上“澄鲜阁”的名字就出自他的诗句。
C.小语: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途经江心寺,写下了让人司空见惯的诗篇。
D.小文:我曾参加江心屿“月光诗歌晚会”,那浪漫的气氛真让人回味无穷。
3. 节假日来江心屿游玩的人很多。请帮小鹿在《研学手册》上写一写当时的情景。记得要在横线上填入与加点词语意思相近但说法不同的词语。
节日期间,江心寺前人头攒动,浩然楼里 ,“樟抱榕”下 。
4.每逢中秋,许多温州人喜欢到江心屿、瓯江畔等地方赏月,希望一家人团团圆圆。不同的习俗有不同的寓意,请连一连。
过年时守岁 寓意避邪驱瘟
端午挂香囊 寓意辞旧迎新
元宵节踩高跷 寓意福气来到
春节贴“福”字 寓意步步升高
5.江心屿将举办“金秋文化节”,请完成“诗词名言“板块的相关内容。
诗词里知节日 ,寒食东风御柳斜。 ,脉脉不得语。 寒食节有折柳插门的习俗。 节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诗词里明品质 ,任尔东西南北风。粉骨碎身浑不怕, 借竹子的坚韧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以石灰言志,表达了诗人坚贞不屈的品质。
名言里悟道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固有一死,或 ,或轻于鸿毛。 平时要及时 。死有不同意义,生命有不同的价值。
6.◎了解南塘历史
小鹿在了解南塘历史的过程中,发现塘河在东瓯文化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他想引用佳句向同学们做介绍。下列哪句最合适?( )
A.东南山水甲天下。
B.清清塘河水,点亮温州夜。
C.一部东瓯史,半部在塘河。
D.城南之塘,一街一河皆是景。
7.◎研究塘河治理
小城和小伙伴对南塘河做了调查,她想以“保护塘河,人人有责”为主题发表演讲。下列哪个事例不符合这个观点?( )
A.市民不把污水排入塘河。
B.积极参加植树绿化活动,争做守护塘河的实践者。
C.向市民分发《保护塘河倡议书》。
D.同学们游览了南塘河,感叹两岸风景优美。
8.◎探寻龙舟文化
端午前后,南塘河上龙舟竞渡、锣鼓喧天。有人喜欢这样的场面,看得津津有味:有人却不赞同划龙丹,因为……于是,同学们进行了辩论。请用“√”选择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我(赞同 不赞同) 划龙舟。理由:
二、在朱自清旧居的“经典著作”陈列室里,我们不仅发现了课本里学过的《匆匆》,还读到了朱自清游玩温州仙岩梅雨潭后写的《绿》。
9.
匆匆(节选)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 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绿(节选)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水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yì)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lài) 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
(1)《匆匆》写出了时间逃去如飞,一 去不复返。《绿》节选部分写出了梅雨潭的水绿得 绿得鲜润,绿得 。
(2)联系上下文,并根据对话理解词语。
“明眸善睐”这个词让我想起“明眸皓齿”工程。
“明眸”的意思知道了,那“睐”是什么意思?
“睐”是“目”字旁,这个字大概就是表示“看”。
我知道“明眸善睐”的意思是
(3)根据以上片段,填写表格。
片段 共同点
《匆匆》节选 ①二个片段都多处使用问句,且问而不答。②《匆匆》中用燕子再来、 、 ,与时间一 去不复返作对比;《绿》中用 、杭州虎跑寺近旁的绿壁、西湖的波、 ,和梅雨潭的水色作对比。
《绿》节选
我知道朱自清在《匆匆》中这样写,表达了对时光匆匆流逝的 之情;在《绿》中这样写,表达了 的情感。
(4)从“经典著作”陈列室出来,讲解员带着大家来到对面的一个陈列室,里面展出的资料中有朱自清在温州省立十中的任教经历、游历山水的足迹、和温州友人的书信,还有不少在温州时的照片。讲解员邀请大家为此陈列室取名。请从下面选项中选择一个,并说明理由。
①温州踪迹
②缅怀时光
我给这个陈列室取名“ ”(填序号)。理由: 。
(5)讲解员告诉同学们,平阳南雁荡山也有一处梅雨潭,风光不逊仙岩梅雨潭,但知晓者并不多。对其原因分析最恰当的是
A.仙岩梅雨潭的景色比南雁梅雨潭更秀美。
B.朱自清去过仙岩梅雨潭而不是南雁梅雨潭。
C.朱自清写的《绿》,让仙岩梅雨潭名扬天下。
D.南雁梅雨潭没有被大力宣传,知名度不够。
三、我们一路寻访,来到公园路。改造后的公园路古色古香,南戏台前方的大屏幕上,一直滚动播出方汝将的影像。
10.
瓯剧传承者方汝将
方汝将,温州瓯剧领军人物,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得主。
儿时,方汝将经常拉着母亲的衣角,挤到戏台前看戏。别的小孩只看个热闹,他却着了迷,还学得有模有样。凭着对戏曲的这份热爱,他考上了浙江艺术学校。
工作后,方汝将每天认真磨炼技艺,努力诠释“戏不离技,技不离戏”。在第26届梅花奖竞演赛场上,他带着瓯剧登台亮相。当演到第三出《水牢》时,他开场一个鹞(yào) 子翻身,从2.4米的高台上下来,稳稳落地后劈叉,惊得满堂喝彩。但谁也不会知道,精彩表演的背后是鲜为人知的艰难困苦。为表现角色身困水牢的情形,他往家里的卫生间地上倒上沐浴露,经过无数次滑倒摔伤,终于找到滑步的感觉,并将其传神地搬到舞台上。为了这出戏,方汝将断过脚筋、脱过手肘、磨裂膝盖。但是他却说:“我这样做是对观众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我不想让自己和观众看到不完美的方汝将。”
最近几年,方汝将为瓯剧的传承做了许多努力。他带领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的演员们送戏下乡。分别在永嘉、乐清等地上演了40多场瓯剧,观众人数达5万余人。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两位弟子喜获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为擦亮温州“南戏之乡”的金名片,方汝将还创新舞台,策划了一场“水上南戏”。水上戏台唱响的“塘河上的宋韵南戏”,吸引了八方宾客前来观赏。
(选自《中国蓝新闻》《温州商报》《温州都市报》等,有删改)
(1)补充图示并概括主要内容。
→ →传承瓯剧
儿时→ →
借助以上图示,概括主要内容:
(2)小城不懂“戏不离技,技不离戏”,查询了戏剧谚语词条并联系选文,她知道在《水牢》这出戏中,方汝将的“戏”指的是 ;“技”指的是 (填选项)
戏不离技,技不离戏(戏曲谚语)
指戏曲表演技巧与戏剧情节的有机结合。“戏”是指剧情。“技”是指表演技巧。
A.滑步的感觉
B.磨裂膝盖
C.身困水牢
D.鹞子翻身
(3)听了方汝将的故事,你会怎么评价他?请在批注栏里做批注。
(4)最后一段话让小鹿深有感触,他会在《研学手册》上写什么?
我的研学感受
我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做到三点:
①
②
③
四、离开公园路,老师推荐我们到有声书房体验一番。
11.
“听见鹿城 24小时有声书房”开门纳客
“听见鹿城 24小时有声书房”近日在温州市鹿城区瓯江路和财富购物中心亮相开放。
“刷脸”进入书房后,随处可见精选的有声书,约有一万余本。只要点击屏幕进入“有声图书馆”,在屏幕上的搜索栏里输入关键词,选择书籍后,用手机扫码,最后戴上耳机,即可畅听。书房里设有朗读亭,在亭里人人都有机会成为声音主播,录制、分享自己的朗读作品;书房里还有声音邮局,可以用声音写信,转发给微信好友,也可打印出实体明信片寄给祝福对象,传递情感。
市民董女士说:“有声书房让我们有了一个释放眼睛和双手的机会,是一种很享受的阅读方式。”退休干部贾先生表示:“年纪大了,出门有些畏难了。现在从家里出门走几分钟就能到有声书房阅读。”
“听见鹿城 24小时有声书房”为鹿城构建“15分钟阅读圈”奠定了良好基石,让鹿城百姓文化生活步入了云端时代。
(选自中新网浙江,有删改)
(1)研学中,小鹿发现有些市民不清楚如何听书,请你认真读第二自然段,帮忙制作操作流程图。
点击屏幕→ →选择图书→ →耳机听书
(2)文中第三自然段引用董女士的话是为了说明有声书房让 变了;引用贾先生的话是为了说明有声书房 。
(3)同伴拿起耳机听起了《老人与海》,还邀请小鹿也来体验。小鹿听到耳机里正在介绍这本书的梗概:
……名叫圣地亚哥的老年渔夫已经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了。终于在第八十五天,他钓到了一条巨大的马林鱼……
小鹿打开了书的目录(右图),结合听到的部分梗概,猜测这本书讲述
A.圣地亚哥出海钓鱼,收获大马林鱼的故事。
B.圣地亚哥出海钓鱼,却两手空空回家的故事。
C.圣地亚哥出海与大马林鱼较量和鲨鱼鏖(áo) 战的故事。
D.圣地亚哥勇敢地与环境抗争的故事。
(4)小城想通过随机采访深入了解有声书房。她准备的问题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采访外地游客:建造有声书房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
B.采访小学生:在有声书房里你最喜欢听哪本书?
C.采访书房负责人:建造有声书房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D.采访小学老师:有声书房的出现对学生阅读有何帮助?
(5)有声书房里的声音邮局引起了小鹿的兴趣,他想在毕业前夕,用声音明信片传达对老师和同学的不舍。他会怎么写呢?
声音明信片
:
小鹿
五、
12. 通过以上几处研学,大家收获满满。瞧,同学们在讨论下一站去哪儿。小鹿说:“我推荐五马街,因为它历史悠久,是温州标志性的步行街。”小城说:“我想去郑振铎纪念馆,了解他与温州的故事。小语说:“我想找奶奶聊聊老温州人过年过节的习俗趣事。”……
下一站,你会去哪儿呢?请推荐一处温州研学地点,可以介绍这个地方的景色景观、民俗民风、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也可以回忆你在这个地方发生的故事。请自拟题目,完成一篇习作,不出现真实姓名。
2022年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小升初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与选择
1.(1)请在《研学手册》的封面上端正地摘录下面的句子。
诗画山水,温润之州,瓯越大地,人杰地灵。
诗画山水,温润之州,瓯越大地,人杰地灵。
(2)根据拼音写汉字,完成《研学手册》前言。
前言
晨曦中,qīng cuì 清脆 的鸟鸣声唤醒了温州城。午后,yī wēi 依偎 在奶奶怀里,听她讲温州人敢于抓住jī yù 机遇 ,闯荡wǔ hú sì hǎi 五湖四海 的故事。夜晚,来到“城市阳台”,看瓯江潮涨潮落……让我们走进这座城市,开启“行走瓯越,寻访文化”的研学之旅吧。
(3)答题卡卷面整洁,字迹端正。
【答案】(1)诗画山水,温润之州,瓯越大地,人杰地灵。
(2)清脆 依偎 机遇 五湖四海。
【分析】本题考查了汉字的书写、看拼音写汉字。汉字书写要求认真抄写题目中的句子,将字写工整、正确、舒展、美观。
【解答】故答案为:
(1)诗画山水,温润之州,瓯越大地,人杰地灵。
(2)清脆 依偎 机遇 五湖四海。
【点评】写好汉字是终生学习与发展的一项必备技能,小学生养成书写规范的习惯,对孩子们的成长以及未来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 江心屿是中国四大岛屿之一。远眺孤屿,明媚的阳光下,东西双塔遥相呼应;踏上岛屿,只见曲径通幽,古木葱茏。夜幕降临,(jiǎo) 洁的月光洒满江面,让人不由得想起“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读句子,请给jiǎo选择正确的汉字。 B
A.绞
B.皎
C.饺
D.姣
(2)小鹿想知道“媚”字的篆文,小城告诉他要关注形旁。小鹿应该选哪一项? A
A.
B.
C.
D.
(3)与“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知”意思不一样的项是 A
A.孰为汝多知乎?
B.我心哀伤,莫知我哀!
C.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D.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4)江心屿是“诗之岛”,于是大家围绕“诗人诗歌”进行讨论。下列哪位同学说法不正确? D
A.小鹿:历代名人在江心屿题咏诗词就有800余首,数量之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B.小城:谢灵运才华横溢,是山水诗的鼻祖,岛上“澄鲜阁”的名字就出自他的诗句。
C.小语: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途经江心寺,写下了让人司空见惯的诗篇。
D.小文:我曾参加江心屿“月光诗歌晚会”,那浪漫的气氛真让人回味无穷。
【答案】(1)B;
(2)A;
(3)A;
(4)D。
【分析】这段话主要介绍了江心屿的地理位置和景色。
【解答】(1)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析。“jiǎo洁”对应的词语是“皎洁”。
(2)考查学生对汉字字体的掌握。如果小鹿想知道“媚”字的篆文,小城告诉他要关注形旁。那么小鹿应该选A项。
(3)考查学生对字义的理解。“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是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知”的意思是知道、了解。“孰为汝多知乎”的意思是聪明、智慧。故选A。
(4)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我曾参加江心屿‘月光诗歌晚会’,那浪漫的气氛真让人回味无穷”这位同学的说法不正确。故选D。
故答案为:
(1)B;
(2)A;
(3)A;
(4)D。
【点评】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3. 节假日来江心屿游玩的人很多。请帮小鹿在《研学手册》上写一写当时的情景。记得要在横线上填入与加点词语意思相近但说法不同的词语。
节日期间,江心寺前人头攒动,浩然楼里 熙熙攘攘 ,“樟抱榕”下 人海如潮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考查了句子的补充、近义词。词和词组按一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成为能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话,这就是句子。为了把意思表达完整,句子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成分,基本成分齐全的句子,叫做完整句。
【解答】人头攒动:意思是指人很多,且频繁的在移动。近义词:熙熙攘攘、人海如潮。
故答案为:
熙熙攘攘 人海如潮
【点评】句子的基本成分就是构成句子所必须具备的词和词组,完整句注意要有一些基本成分。
4.每逢中秋,许多温州人喜欢到江心屿、瓯江畔等地方赏月,希望一家人团团圆圆。不同的习俗有不同的寓意,请连一连。
过年时守岁 寓意避邪驱瘟
端午挂香囊 寓意辞旧迎新
元宵节踩高跷 寓意福气来到
春节贴“福”字 寓意步步升高
【答案】见解答
【分析】考查了文化常识。重点考查了学生对于风俗寓意的了解。结合平时的阅读与积累完成,不了解的可上网或阅读相关书籍、报刊完成。
【解答】故答案为:
【点评】文化常识题虽以记忆为主,但并不提倡死记硬背。要进行理解性记忆、迁移性记忆。
5.江心屿将举办“金秋文化节”,请完成“诗词名言“板块的相关内容。
诗词里知节日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寒食节有折柳插门的习俗。 七夕 节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诗词里明品质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借竹子的坚韧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以石灰言志,表达了诗人坚贞不屈的品质。
名言里悟道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固有一死,或 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平时要及时 孝敬父母 。死有不同意义,生命有不同的价值。
【答案】春城无处不飞花 盈盈一水间 七夕;
千磨万击还坚劲 要留清白在人间;
重于泰山 孝敬父母。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古诗文默写、名言警句和节日风俗。完成此类题目不难,结合对于课文中语段的诵读及题目中的提示将句子补充完整,注意不加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解答】诗词里知节日:分别出自唐代韩翃的《寒食》,两汉佚名的《迢迢牵牛星》,七夕节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诗词里明品质:分别出自清代郑燮的《竹石》,明代于谦的《石灰吟》,
名言里悟道理:出自毛泽东的文章《为人民服务》;“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意思是: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动它的枝叶。树是客观事物,风是不停流逝的时间,比喻时间的流逝是不随个人意愿而停止的。多用于感叹人子希望尽孝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
故答案为:
春城无处不飞花 盈盈一水间 七夕;
千磨万击还坚劲 要留清白在人间;
重于泰山 孝敬父母。
【点评】在平时课内外的阅读中,我们要注重优美句段及诗歌名句的积累与诵读,丰富我们的知识积累,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6.◎了解南塘历史
小鹿在了解南塘历史的过程中,发现塘河在东瓯文化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他想引用佳句向同学们做介绍。下列哪句最合适?( )
A.东南山水甲天下。
B.清清塘河水,点亮温州夜。
C.一部东瓯史,半部在塘河。
D.城南之塘,一街一河皆是景。
【答案】C
【分析】考查了综合实践。本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社会问题的理解能力,也考查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解答】从“塘河在东瓯文化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可知,“一部东瓯史,半部在塘河”最合适,突出了“塘河”的地位。
故选C。
【点评】完成本题,学生要结合实际根据平时积累,把平时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中。
7.◎研究塘河治理
小城和小伙伴对南塘河做了调查,她想以“保护塘河,人人有责”为主题发表演讲。下列哪个事例不符合这个观点?( )
A.市民不把污水排入塘河。
B.积极参加植树绿化活动,争做守护塘河的实践者。
C.向市民分发《保护塘河倡议书》。
D.同学们游览了南塘河,感叹两岸风景优美。
【答案】D
【分析】考查了实践作业。实践作业是把语文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通过实践作业可以使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效结合。
【解答】A、B、C符合题干观点。
D.“同学们游览了南塘河,感叹两岸风景优美”与演讲主题“保护塘河,人人有责”无关,不符合题干观点。
故选:D。
【点评】综合实践是小学语文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培养了学生的组织材料、动手、动脑、语言表达等能力。
8.◎探寻龙舟文化
端午前后,南塘河上龙舟竞渡、锣鼓喧天。有人喜欢这样的场面,看得津津有味:有人却不赞同划龙丹,因为……于是,同学们进行了辩论。请用“√”选择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我(赞同 不赞同) 赞同 划龙舟。理由: 因为划龙舟,又称扒龙舟,是端午节一项重要习俗活动,历史悠久。龙舟不仅仅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团结、拼搏、进取的体育精神和理念。
【答案】赞同。因为划龙舟,又称扒龙舟,是端午节一项重要习俗活动,历史悠久。龙舟不仅仅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团结、拼搏、进取的体育精神和理念。
【分析】考查了辩论。辩论是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在最后得到共同的认识和意见;辩论(赛)旨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
【解答】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赞同。因为划龙舟,又称扒龙舟,是端午节一项重要习俗活动,历史悠久。龙舟不仅仅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团结、拼搏、进取的体育精神和理念。
【点评】辩论应求稳、语言有震撼力;现场应变能力、语言的及时组织能力以及对观点的把握能力强;要求有思想、有高度、有热情,能够在情感上带动评委、观众。
二、在朱自清旧居的“经典著作”陈列室里,我们不仅发现了课本里学过的《匆匆》,还读到了朱自清游玩温州仙岩梅雨潭后写的《绿》。
9.
匆匆(节选)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 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绿(节选)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水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yì)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lài) 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
(1)《匆匆》写出了时间逃去如飞,一 去不复返。《绿》节选部分写出了梅雨潭的水绿得 奇异 绿得鲜润,绿得 醉人 。
(2)联系上下文,并根据对话理解词语。
“明眸善睐”这个词让我想起“明眸皓齿”工程。
“明眸”的意思知道了,那“睐”是什么意思?
“睐”是“目”字旁,这个字大概就是表示“看”。
我知道“明眸善睐”的意思是 形容女子的眼睛明亮而灵活,文中指梅雨潭的水明亮、鲜活。
(3)根据以上片段,填写表格。
片段 共同点
《匆匆》节选 ①二个片段都多处使用问句,且问而不答。②《匆匆》中用燕子再来、 杨柳再青 、 桃花再开 ,与时间一 去不复返作对比;《绿》中用 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 、杭州虎跑寺近旁的绿壁、西湖的波、 秦淮河的水 ,和梅雨潭的水色作对比。
《绿》节选
我知道朱自清在《匆匆》中这样写,表达了对时光匆匆流逝的 惋惜 之情;在《绿》中这样写,表达了 对梅雨潭的水的赞美 的情感。
(4)从“经典著作”陈列室出来,讲解员带着大家来到对面的一个陈列室,里面展出的资料中有朱自清在温州省立十中的任教经历、游历山水的足迹、和温州友人的书信,还有不少在温州时的照片。讲解员邀请大家为此陈列室取名。请从下面选项中选择一个,并说明理由。
①温州踪迹
②缅怀时光
我给这个陈列室取名“ ② ”(填序号)。理由: 这些都是朱自清过去与温州有关的事情,因此用“缅怀时光” 。
(5)讲解员告诉同学们,平阳南雁荡山也有一处梅雨潭,风光不逊仙岩梅雨潭,但知晓者并不多。对其原因分析最恰当的是 C
A.仙岩梅雨潭的景色比南雁梅雨潭更秀美。
B.朱自清去过仙岩梅雨潭而不是南雁梅雨潭。
C.朱自清写的《绿》,让仙岩梅雨潭名扬天下。
D.南雁梅雨潭没有被大力宣传,知名度不够。
【答案】(1)奇异 醉人;
(2)形容女子的眼睛明亮而灵活,文中指梅雨潭的水明亮、鲜活。
(3)杨柳再青 桃花再开
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 秦淮河的水
惋惜 对梅雨潭的水的赞美;
(4)②这些都是朱自清过去与温州有关的事情,因此用“缅怀时光”;
(5)C。
【分析】语段一选自朱自清的散文《匆匆》,这篇文章紧紧围绕“匆匆”两个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提醒我们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溜走,要珍惜分分秒秒,不要虚度光阴。
语段二选自朱自清的《绿》,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形象描绘了“梅雨亭”的位置、特点和“梅雨瀑”飞流直下、碎玉飞花的动态美。文章是按照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来记叙的,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
【解答】(1)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从“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那醉人的绿呀”可知,梅雨潭的水绿得奇异,绿得醉人。
(2)考查了对词语的理解。明眸善睐:形容女子的眼睛明亮而灵活,文中指梅雨潭的水明亮、鲜活。
(3)考查了对选文内容的理解。结合课文《匆匆》第一段可以答出,后边的空可以从《绿》开头第一句、第三句答出。表达的情感写出自己的感受即可。
(4)考查了思维拓展。写出取名及理由即可。
(5)考查思维拓展。结合实际理解,平阳南雁荡山也有一处梅雨潭,风光不逊仙岩梅雨潭,但知晓者并不多,是因为朱自清写的《绿》,让仙岩梅雨潭名扬天下。故选C。
故答案为:
(1)奇异 醉人;
(2)形容女子的眼睛明亮而灵活,文中指梅雨潭的水明亮、鲜活。
(3)杨柳再青 桃花再开
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 秦淮河的水
惋惜 对梅雨潭的水的赞美;
(4)②这些都是朱自清过去与温州有关的事情,因此用“缅怀时光”;
(5)C。
【点评】学习理解语段内容,了解语段的主旨,认真阅读语段,抓住语段中的关键语句回答问题。
三、我们一路寻访,来到公园路。改造后的公园路古色古香,南戏台前方的大屏幕上,一直滚动播出方汝将的影像。
10.
瓯剧传承者方汝将
方汝将,温州瓯剧领军人物,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得主。
儿时,方汝将经常拉着母亲的衣角,挤到戏台前看戏。别的小孩只看个热闹,他却着了迷,还学得有模有样。凭着对戏曲的这份热爱,他考上了浙江艺术学校。
工作后,方汝将每天认真磨炼技艺,努力诠释“戏不离技,技不离戏”。在第26届梅花奖竞演赛场上,他带着瓯剧登台亮相。当演到第三出《水牢》时,他开场一个鹞(yào) 子翻身,从2.4米的高台上下来,稳稳落地后劈叉,惊得满堂喝彩。但谁也不会知道,精彩表演的背后是鲜为人知的艰难困苦。为表现角色身困水牢的情形,他往家里的卫生间地上倒上沐浴露,经过无数次滑倒摔伤,终于找到滑步的感觉,并将其传神地搬到舞台上。为了这出戏,方汝将断过脚筋、脱过手肘、磨裂膝盖。但是他却说:“我这样做是对观众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我不想让自己和观众看到不完美的方汝将。”
最近几年,方汝将为瓯剧的传承做了许多努力。他带领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的演员们送戏下乡。分别在永嘉、乐清等地上演了40多场瓯剧,观众人数达5万余人。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两位弟子喜获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为擦亮温州“南戏之乡”的金名片,方汝将还创新舞台,策划了一场“水上南戏”。水上戏台唱响的“塘河上的宋韵南戏”,吸引了八方宾客前来观赏。
(选自《中国蓝新闻》《温州商报》《温州都市报》等,有删改)
(1)补充图示并概括主要内容。
工作后 → 磨炼技艺 →传承瓯剧
儿时→ 看戏 → 仿戏
借助以上图示,概括主要内容: 儿时,方妆将常与妈妈看戏并仿得有模有样;工作后,他磨炼技艺,为传承瓯剧付出许多努力。
(2)小城不懂“戏不离技,技不离戏”,查询了戏剧谚语词条并联系选文,她知道在《水牢》这出戏中,方汝将的“戏”指的是 C ;“技”指的是 D (填选项)
戏不离技,技不离戏(戏曲谚语)
指戏曲表演技巧与戏剧情节的有机结合。“戏”是指剧情。“技”是指表演技巧。
A.滑步的感觉
B.磨裂膝盖
C.身困水牢
D.鹞子翻身
(3)听了方汝将的故事,你会怎么评价他?请在批注栏里做批注。
你不愧是温州瓯剧领军人物!你技艺精湛,又匠心独具!
(4)最后一段话让小鹿深有感触,他会在《研学手册》上写什么?
我的研学感受
我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做到三点:
① 要有精湛的技艺;
② 要有恒心与毅力;
③ 要有挑战困难的信心与创新精神,将瓯剧融入人们的精神生活。
【答案】(1)工作后 磨炼技艺 看戏 仿戏 儿时,方妆将常与妈妈看戏并仿得有模有样;工作后,他磨炼技艺,为传承瓯剧付出许多努力。
(2)C D;
(3)你不愧是温州瓯剧领军人物!你技艺精湛,又匠心独具!
(4)①要有精湛的技艺 ②要有恒心与毅力 要有挑战困难的信心与创新精神,将瓯剧融入人们的精神生活。
【分析】本文讲的是方汝将儿时,经常与妈妈看戏并仿得有模有样;工作后,他磨炼技艺,为传承瓯剧付出许多努力。从中表现了他勤奋、刻苦的特点,赞扬了他技艺精湛、热爱瓯剧并传承经典文化执着的精神。
【解答】(1)本题考查梳理内容的能力。阅读“儿时,方汝将经常拉着母亲的衣角,挤到戏台前看戏。别的小孩只看个热闹,他却着了迷,还学得有模有样。凭着对戏曲的这份热爱,他考上了浙江艺术学校。”“工作后,方汝将每天认真磨炼技艺,努力诠释‘戏不离技,技不离戏’。”可知主要内容,儿时,方妆将常与妈妈看戏并仿得有模有样;工作后,他磨炼技艺,为传承瓯剧付出许多努力。
(2)本题考查理解词语。根据词义“指戏曲表演技巧与戏剧情节的有机结合。‘戏’是指剧情。‘技’是指表演技巧。”结合“当演到第三出《水牢》时,他开场一个鹞(yào) 子翻身,从2.4米的高台上下来,稳稳落地后劈叉,惊得满堂喝彩。但谁也不会知道,精彩表演的背后是鲜为人知的艰难困苦。为表现角色身困水牢的情形,他往家里的卫生间地上倒上沐浴露,经过无数次滑倒摔伤,终于找到滑步的感觉,并将其传神地搬到舞台上。”可知,“戏”指的是身困水牢;“技”指的是鹞子翻身。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方汝将勤奋、刻苦、技艺精湛、热爱瓯剧等特点进行评价即可。示例:批注:你不愧是温州瓯剧领军人物!你技艺精湛,又匠心独具!
(4)本题考查拓展思维的能力。围绕方汝将勤奋刻苦、技艺精湛,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等方面谈即可。示例:要有精湛的技艺;要有恒心与毅力;要有挑战困难的信心与创新精神,将瓯剧融入人们的精神生活。
故答案为:
(1)工作后 磨炼技艺 看戏 仿戏 儿时,方妆将常与妈妈看戏并仿得有模有样;工作后,他磨炼技艺,为传承瓯剧付出许多努力。
(2)C D;
(3)你不愧是温州瓯剧领军人物!你技艺精湛,又匠心独具!
(4)①要有精湛的技艺 ②要有恒心与毅力 要有挑战困难的信心与创新精神,将瓯剧融入人们的精神生活。
【点评】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四、离开公园路,老师推荐我们到有声书房体验一番。
11.
“听见鹿城 24小时有声书房”开门纳客
“听见鹿城 24小时有声书房”近日在温州市鹿城区瓯江路和财富购物中心亮相开放。
“刷脸”进入书房后,随处可见精选的有声书,约有一万余本。只要点击屏幕进入“有声图书馆”,在屏幕上的搜索栏里输入关键词,选择书籍后,用手机扫码,最后戴上耳机,即可畅听。书房里设有朗读亭,在亭里人人都有机会成为声音主播,录制、分享自己的朗读作品;书房里还有声音邮局,可以用声音写信,转发给微信好友,也可打印出实体明信片寄给祝福对象,传递情感。
市民董女士说:“有声书房让我们有了一个释放眼睛和双手的机会,是一种很享受的阅读方式。”退休干部贾先生表示:“年纪大了,出门有些畏难了。现在从家里出门走几分钟就能到有声书房阅读。”
“听见鹿城 24小时有声书房”为鹿城构建“15分钟阅读圈”奠定了良好基石,让鹿城百姓文化生活步入了云端时代。
(选自中新网浙江,有删改)
(1)研学中,小鹿发现有些市民不清楚如何听书,请你认真读第二自然段,帮忙制作操作流程图。
点击屏幕→ 搜索栏里输入关键词 →选择图书→ 手机扫码 →耳机听书
(2)文中第三自然段引用董女士的话是为了说明有声书房让 人们的阅读方式 变了;引用贾先生的话是为了说明有声书房 让人们的阅读变得更方便了 。
(3)同伴拿起耳机听起了《老人与海》,还邀请小鹿也来体验。小鹿听到耳机里正在介绍这本书的梗概:
……名叫圣地亚哥的老年渔夫已经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了。终于在第八十五天,他钓到了一条巨大的马林鱼……
小鹿打开了书的目录(右图),结合听到的部分梗概,猜测这本书讲述 C
A.圣地亚哥出海钓鱼,收获大马林鱼的故事。
B.圣地亚哥出海钓鱼,却两手空空回家的故事。
C.圣地亚哥出海与大马林鱼较量和鲨鱼鏖(áo) 战的故事。
D.圣地亚哥勇敢地与环境抗争的故事。
(4)小城想通过随机采访深入了解有声书房。她准备的问题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
A.采访外地游客:建造有声书房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
B.采访小学生:在有声书房里你最喜欢听哪本书?
C.采访书房负责人:建造有声书房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D.采访小学老师:有声书房的出现对学生阅读有何帮助?
(5)有声书房里的声音邮局引起了小鹿的兴趣,他想在毕业前夕,用声音明信片传达对老师和同学的不舍。他会怎么写呢?
声音明信片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
马上我们就要毕业了,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我心中充满了不舍。但是天下无不散的筵席,这次的分别会换来下一次更好的相遇。我真诚祝愿老师工作顺利,同学们都有锦绣前程!
小鹿
【答案】(1)搜索栏里输入关键词;手机扫码;
(2)人们的阅读方式;让人们的阅读变得更方便了;
(3)C;
(4)A;
(5)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马上我们就要毕业了,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我心中充满了不舍。但是天下无不散的筵席,这次的分别会换来下一次更好的相遇。我真诚祝愿老师工作顺利,同学们都有锦绣前程!
【分析】本题考查说明文。先阅读文章,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且能从文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解答】(1)搜索栏里输入关键词;手机扫码;
(2)人们的阅读方式;让人们的阅读变得更方便了;
(3)C;
(4)A;
(5)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马上我们就要毕业了,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我心中充满了不舍。但是天下无不散的筵席,这次的分别会换来下一次更好的相遇。我真诚祝愿老师工作顺利,同学们都有锦绣前程!
【点评】作答说明文的阅读题,我们首先要去熟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明确说明对象和说明方法。要学会从文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完成答题。
五、
12. 通过以上几处研学,大家收获满满。瞧,同学们在讨论下一站去哪儿。小鹿说:“我推荐五马街,因为它历史悠久,是温州标志性的步行街。”小城说:“我想去郑振铎纪念馆,了解他与温州的故事。小语说:“我想找奶奶聊聊老温州人过年过节的习俗趣事。”……
下一站,你会去哪儿呢?请推荐一处温州研学地点,可以介绍这个地方的景色景观、民俗民风、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也可以回忆你在这个地方发生的故事。请自拟题目,完成一篇习作,不出现真实姓名。
【答案】
研学旅行
在不久之前,我们学校开始了为期两天的研学旅行。
经过几次转车,我们终于来到了目的地——千龙湖。刚下车,阵清新的空气扑面地吹来,夹杂着淡淡的泥土和树根的味道,让人感到舒服极了。朝千龙湖抬眼望去,湖中的水尤为清冽。湖畔树叶上的雨水顺着脉络滑落,在平静的湖面上泛起了一圈圈涟漪,在夕阳的照耀下变得色彩斑斓。微风轻轻拂过,街道两旁的树木便随之摇曳,似乎在欢迎着我们的到来。有几棵树抽出了新芽,若不仔细看,还看不清。芽儿嫩绿嫩绿的,如同新生的婴儿,倒是惹人喜爱得紧。在树下还有几簇迎春花,含苞欲放,像个害羞的小女孩儿一般。
街道边还有几家小吃店,香气四溢,这让队中同学们肚子里的馋虫大动,都从兜里掏出零钱,簇到店铺前。同学们吃到了小吃,脸上露出心满意足的笑容,老板看到那堆满了钱的抽屉,笑得都合不拢嘴来。原本寂静的小道,因为同学们的到来,顿时充满了欢声笑语,更是给这千龙湖又增添了一笔欢快的色彩。
我们来到我们此次研学居住的地方,一栋别墅。别墅里倒是让人感到很舒服,两侧的青树翠蔓不禁让人心里一阵平静。我来到阳台,夕阳已经西下,正好落在了山上的凹陷处,好一幅日落山阙图。随着夕阳西下,西边的天空也被染成绯红,照在千龙湖上,真是“半江瑟瑟半江红”啊。风儿悄悄吹过,却还是吹乱了行人的头发。这傍晚的暖风徐徐,我似乎能感受到那“暖风熏得游人醉”了。
不久,天空中的第一颗星闪耀了。不一会儿,空中便繁星点点。我们在千龙湖边举办了一场篝火晚会,绚烂的火光映红了一位位同学的脸,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树上的彩灯如同流星一般,绚丽夺目,仿佛在与我们同庆、同乐。直到火光熄灭,同学们离去,湖边的欢笑声和音乐声才停止,又恢复了寂静。别墅里传来同学们平缓的鼾声。
千龙湖上,繁星点点;千龙湖边,风景如画。
【分析】本题为自命题作文。请你拿起笔来,推荐一处温州研学地点,可以介绍这个地方的景色景观、民俗民风、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也可以回忆你在这个地方发生的故事。想想你会去哪儿呢?这里有什么特色?无论写什么,都要想好开头、结尾,做到首尾呼应。注意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略写,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解答】范文:
研学旅行
在不久之前,我们学校开始了为期两天的研学旅行。
经过几次转车,我们终于来到了目的地——千龙湖。刚下车,阵清新的空气扑面地吹来,夹杂着淡淡的泥土和树根的味道,让人感到舒服极了。朝千龙湖抬眼望去,湖中的水尤为清冽。湖畔树叶上的雨水顺着脉络滑落,在平静的湖面上泛起了一圈圈涟漪,在夕阳的照耀下变得色彩斑斓。微风轻轻拂过,街道两旁的树木便随之摇曳,似乎在欢迎着我们的到来。有几棵树抽出了新芽,若不仔细看,还看不清。芽儿嫩绿嫩绿的,如同新生的婴儿,倒是惹人喜爱得紧。在树下还有几簇迎春花,含苞欲放,像个害羞的小女孩儿一般。
街道边还有几家小吃店,香气四溢,这让队中同学们肚子里的馋虫大动,都从兜里掏出零钱,簇到店铺前。同学们吃到了小吃,脸上露出心满意足的笑容,老板看到那堆满了钱的抽屉,笑得都合不拢嘴来。原本寂静的小道,因为同学们的到来,顿时充满了欢声笑语,更是给这千龙湖又增添了一笔欢快的色彩。
我们来到我们此次研学居住的地方,一栋别墅。别墅里倒是让人感到很舒服,两侧的青树翠蔓不禁让人心里一阵平静。我来到阳台,夕阳已经西下,正好落在了山上的凹陷处,好一幅日落山阙图。随着夕阳西下,西边的天空也被染成绯红,照在千龙湖上,真是“半江瑟瑟半江红”啊。风儿悄悄吹过,却还是吹乱了行人的头发。这傍晚的暖风徐徐,我似乎能感受到那“暖风熏得游人醉”了。
不久,天空中的第一颗星闪耀了。不一会儿,空中便繁星点点。我们在千龙湖边举办了一场篝火晚会,绚烂的火光映红了一位位同学的脸,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树上的彩灯如同流星一般,绚丽夺目,仿佛在与我们同庆、同乐。直到火光熄灭,同学们离去,湖边的欢笑声和音乐声才停止,又恢复了寂静。别墅里传来同学们平缓的鼾声。
千龙湖上,繁星点点;千龙湖边,风景如画。
【点评】这篇文章小作者带我们游览了美丽的千龙湖,文章最大的亮点就是语言十分优美,还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多种修辞,使得文章生动、具体、形象,是一篇成功的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