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辽宁省东北育才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案+巩固训练: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文档属性

名称 【全国百强校】辽宁省东北育才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案+巩固训练: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1-12 16:53: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读:本节课从中央行政体制、选官制度、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的历史变化三个方面介绍了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情况,从而总结汉唐以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 三省六部制、选官制、监察和谏议制的演变过程
难点 如何评价科举制,分析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自学导航】阅读教材10~13页,完成以下问题:
探究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材料一: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史记·陈丞相世家》
材料二:
材料二:汉景帝时期,窦太后想封其兄王信为侯 ( http: / / www.21cnjy.com ),景帝不敢独自做主,“请得与丞相计之”。而丞相周亚夫说:“高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丞相不同意,景帝也只好作罢。
材料三 宰相是辅弼重臣的总称。宋承唐官,然两代宰相之设制精神颇相歧异。唐代相制重在谨慎大政,而宋代以杜绝强臣专擅之弊为要。
材料四:丞相有权任命四百石以下的官员,有权举荐六百石到二千石高级官员。田蚡为相时举荐的官员超过了两千石的品秩。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教材第10页梳理出汉、隋唐、宋、元治者如何创新制度缓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汉代——
2.隋唐——
3.宋代——
4.元代——
思考:1、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作用。
2、汉到元的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过程来看,相权与皇权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探究二:选官制度的演变
(一)发展演变
请同学们梳理出从西周到明清的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唐代太平君子,……征文射策,以取禄位,……以进士为士林华选……,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1.西周:
2.战国:
3.汉朝:
4.魏晋:
5.隋唐:
(二)评价科举制
材料一: 科举制在国外的影响
英国:1835年,居留中国人士格尔斯指出:“科举是古往今来的其他伟大的君主制度所无法相比的。也许这就是他们所创造出来惟一值得保留的制度,而此制度还未被其他国家所采用。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1847年,曾到过中国的杜麦斯出版了《中国札记》,以近乎狂热的态度呼吁建立起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考试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并促进大英帝国的团结。1855年5月,经过议会辩论之后,英国实行文官考试制度。
美国: 1848年,威廉姆 ( http: / / www.21cnjy.com )斯在《中央王国》一书中说:“从科考的结果看,中国政府的高官阶层中的不少官员都怀有让人极为敬佩的才能和知识,及爱国、正直和有条不紊的工作态度。它维持了这个国家庞大的机器的运转,也保持着一种不衰的崇文风气。”870年,史皮尔(Spear,汉名施惠廉)在《最古老与最年轻的国家:中国与美国》一书中说:“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听吧!西方国家,它没有世袭等级,或许没有个人荣耀,它没有财富的权力,它不主张任人唯亲,它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1883年,以平等竞争为原则的文官考试法案获得美国国会通过。1893年,美国文官考试制度完全确立。其他诸如我们的近邻日本和韩国,也在本国文官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大量吸取借鉴了中国科举制精华。
材料二:近代人物对科举制的评价
民国建立后,孙中山在各种场合一再称赞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古代考试的公平性,强调考试在政府选任官员中的重要性。他在《五权宪法》等演说中多次说过: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的最古最好的制度。孙中山还指出:“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胡适认为现代中国的历史基础之一便是科举制度。他说:“这种制度确实十分客观、十分公正,学子们若失意考场,也极少埋怨考试制度不公……它是一个公正的制度,即使是最贫贱家庭的男儿也能够通过正常的竞争程序而爬升到帝国最荣耀、最有权力的职位上。政府官员并非天生就属于某一特殊阶级,而应通过某种向所有志愿参加考试的人敞开的竞争性的考试制度来选任。”
阅读上述材料后学生分组讨论,对科举制作出评价。
评价:
利:
弊: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第二课时)
【自学导航】
探究三:监察与谏议
阅读教材P12总结从秦朝到明清皇帝们是如何加强监察,淡化谏议的。
1.监察:
材料一 秦朝的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掌管监察,汉代则专设御史府,长官即为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和弹劾百官。汉武帝为监督郡国长官而专门设立十三州刺史,成为地方的专职监察官员,而这些刺史就统属于御史府。这项在中央和地方设立监察制度的原则,一直为后世沿袭。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回答以下问题:
(1)监察的对象:
(2)监察制度沿革:
秦朝--
汉朝--
明清--
2.谏议:
材料一 唐宣宗认为大将李燧德才兼备 ( http: / / www.21cnjy.com ),任命他为岭南节度使。在皇帝任命诏书已经发下后,门下省给事中萧放认为这个任命不合适。唐宣宗这时正在欣赏乐曲,听了理由后,也觉得这个任命的确不当,叫别人去追回任命已来不及,便当场叫一个伶人骑快马去追回诏书。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建立民国时倡导“五权分立”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说: “我所说的五权并非杜撰的,就是将三权再分弹劾及考试 两权。” “……考试权,原来是中国一个很好的制度…… 说到弹劾权,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像唐朝 谏议大夫和清朝御史之类,就是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 死直谏。这种御史都是梗直得很,风骨凛然。……由此可 见中国从前的考试权和弹劾权都是很好的制度,宪法里头 是决不可少的。”孙中山先生的态度和政治实践说明了这 两种制度的历史价值。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回答以下问题:
(1)谏议的对象:
(2)谏议制度沿革:
隋唐:--
宋代:--
明清:--
(3)评价谏议制度
思考:上述两种制度的演变情况来看,个呈现什么趋势?
探究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1.表现:
根据以上探究内容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表现:
2.特点:
结合教材最后一段内容思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识建构】
【巩固训练】
1.隋唐时,皇帝可指派其他官员参决大政,行宰相之权。唐代290年间共有369名宰相,数量之多为历代所仅见。这意味着( )
A.三省六部制遭破坏 B.宰相之权严重削弱
C.科举制下选人之盛 D.集思广益民主决策
2.“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这反映出唐代( )
A.宰相有职无权 B.皇权至高无上
C.三省六部制不成熟 D.尚书省地位下降
3.“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 ( http: / / www.21cnjy.com )、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
A.秦朝的郡县制 B.西汉的刺史制度
C.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 D.宋朝的枢密院
4.中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治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 )
A.西周 B.秦朝 C.宋朝 D.唐朝
5.(2014·石家庄) ( http: / / www.21cnjy.com )某历史时期,尚书仆射刘毅说:“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 以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该历史时期最可能是( )
A.夏、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魏晋南北朝时期
6.某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许多方面“大体接近近代社会价值取向”。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是( )
A.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C.科举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D.科举制可提高官员文化水平
7.于是传统文化便有了伦理政治化和政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伦理化的倾向,家国同构,父为家君,君为国父,这样也就有了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在这种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制度是(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8.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统计分类表
官僚贵族子弟 富豪 平民 贫民
69.6% 6% 15.7% 8.7%
由上表可见,汉代察举制( )
A.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 B.兼顾了各阶层利益
C.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D.沿袭了世卿世禄制
9.“每岁得第之人 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材料中的“是”指( )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0.(2014·德州)《明史》中记载 ( http: / / www.21cnjy.com ):“科举必由学校 学校有二:曰国学,曰府、州、县学。府、州、县学诸生入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由此可见明朝改革科举的特点是( )
A.入国学的都能当官 B.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C.分榜取士 D.保证科举取士的区域公平性
11.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
A.丞相 B.郡守 C.州牧 D.刺史
12.电视剧《大宋提刑官》讲述的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南宋人宋慈判案的传奇故事。历史上确有宋慈其人,据宋慈墓志铭记载,他先后做过“提点广东、江西、湖南刑狱”。历史上与宋慈的“提刑官”职能较为类似的有( )
①刺史 ②都察院 ③御史大夫 ④三司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杨阳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认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套完备的自我调节系统,在防止皇帝决策失误方面有“封驳”和“谏议”制度。下列机构设置属于“封驳”和“谏议”制度的机构是( )
①唐朝门下省 ②宋代的谏院 ③明朝时期设按察使司 ④明清时期设都察院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学后反思】
我国从1989年开始试点国家公务员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试,至今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风雨历程,确立各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凡进必考”的原则。这项制度就是借鉴古代科举考试的形式,在内容上突出时代性、实用性的特色,为国家遴选了数以万计的各类工作人员,为社会主义各项改革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而当时的科举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制度,被西方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学而优则仕”的原则影响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