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辽宁省东北育才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案+巩固训练: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文档属性

名称 【全国百强校】辽宁省东北育才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案+巩固训练: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1-12 16:5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汉初王国问题的产生、“七国之乱”、汉武帝的集权措施,提高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知道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其特点及影响,培养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
4.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重点 汉唐宋三代集权与分权的斗争、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与设立内阁、清设立军机处。
难点 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的,其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自学导航】阅读教材14~15页,完成以下问题:
探究一: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一)汉代:
1、汉武帝集权背景:
材料一:刘邦曾经“刑白马而誓”:“非刘氏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忘秦之败,于是刨裂疆土 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材料二:“七国之乱”及过程和结果。景帝三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公元前154年),当汉景帝采纳晁错削藩之策,着手削除吴、楚、赵等国的部分封地时,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印、济南王刘辟光、菑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等7个刘姓诸侯王,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公开举兵反叛--这便是历史上的"七国之乱"。叛乱发生后,景帝仍不忍对同姓兄弟们下手,并错误地分析形势,接受袁盎"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的建议,将倡议削藩的晁错斩了,企图以牺牲手下来平息刘氏集团的内争。哪知吴王叛乱真正目的并不在此,景帝斩晁错后,刘濞不但不罢兵,反而自称"东帝",拒不接诏,继续叛乱,公然与朝廷对抗。景帝至此才醒悟过来,便决定以武力来平定叛乱。景帝以周亚夫为太尉,带兵东征吴、楚;又派曲周侯郦寄击赵,令将军栾布击齐,派大将军窦婴屯驻荣阳以监齐、赵兵。由于吴、楚七国的叛乱不得民心,所以汉军在周亚夫等的指挥下,不到3个月便一举击败刘濞,平定了叛乱。汉军斩吴王于东越,其余各叛王均先后兵败自杀。七国之乱平定后,汉景帝损黜王国官制,将诸侯王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朝廷,又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大大地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从此,同姓诸侯王势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解,汉王朝统一的中央集权更加巩固了。
阅读教材14页前三段内容回答汉武帝集权背景。
(1)历史原因:
(2)直接原因:
2、汉代集权措施:
材料一: 晁错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是西汉初期的一位政治家,他学贯儒法,知识渊博。深受文、景两帝的器重和宠信。景帝前元三年,晁错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巩固大汉王朝的千秋大业,向汉景帝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上书《削藩策》。《削藩策》一文中,提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之,其反迟,祸大。” 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
材料二:元朔二年(前127年),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恩分封子弟为列侯。“武帝施主父偃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得分户邑,以封子弟”。
根据材料结合教材总结汉景帝和汉武帝集权措施以及汉代集权的作用。
(1)汉景帝:
(2)汉武帝:
3、汉代集权作用:
作用:
注意: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分封制,它只是分割了封国的领地,从而削弱地方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郡国并行制是整个汉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二)宋代:
1.宋太祖集权背景:
材料一:安史之乱:唐玄宗在位(712~75 ( http: / / www.21cnjy.com )6)时期,为防止周边各族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用县的权力,在这种畸形局面之下,爆发了安史之乱(755年-763年)。安禄山就是凭借着在北方长城一线守边,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而发动叛乱的。安史之乱平息后,其党羽纷纷投降唐朝,朝廷无力彻底消灭这些势力,便以赏功为名,搜以节度使称号。除著名的“河北三镇”外,当时唐朝内地的许多节度使也各占一方,对抗朝廷,成为割据势力。他们在辖区内任意扩充军队、委派官吏、征收赋税。节度使的职位常常父死子继,或由其部将承袭。这些割据势力利用手中的兵权、财权,威胁朝廷,甚至起兵反叛。
材料二:唐朝末年,藩镇割据 ( http: / / www.21cnjy.com )势力进一步发展。唐朝灭亡后,中原一带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同时,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存在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人民生活困苦。
材料三:请同学们自己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回答宋太祖集权的背景:
(1)、
(2)、
(3)、
2、宋太祖集权措施:
材料一 (赵匡胤)问赵普曰: “天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 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 “陛下之 言及也,天下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
―― 《续资治通鉴》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 ( http: / / www.21cnjy.com )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 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 朱 熹《朱子语类》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15页内容,总结宋太祖集权措施,填写下表。
措施 内容 作用
收精兵
削实权
制钱谷
2.评价宋太祖集权措施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评价:
(1)进步性--
(2)局限性--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第二课时)
【自学导航】
探究二: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材料一: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 http: / / www.21cnjy.com )。汉、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设立丞相。 ——《明太祖实录》
材料二:朱元璋在总结元亡时说:“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 ———《明史》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回答丞相制度废除的原因、过程、影响。
1.原因:
2.过程:
3.影响:
(二)明朝的内阁
材料一: “百僚已睡朕未睡,百僚未起朕先起。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一丈犹披背。”
材料二:据统计,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日7天时间内,内外诸司奏札多达1660件,共3391件事。平均每天要处理208件奏章、424件事。朱元璋即使“星存而出,日入而息”,也无法把事情全部处理好。
1.原因:
2.设置:
明太祖:
明成祖:
“票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批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清朝的官制
1.清初,承袭明制,设立内阁处理日常事务。
2.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族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3.清雍正年间,设军机处。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 ( http: / / www.21cnjy.com )外,儤值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根据材料一及教材知识,指出军机处成立的直接原因和军机大臣的主要职权。
(1)直接原因:
(2)主要职权:
(3)影响:
【合作探究】综合以上内容总结中央官僚制度变化的特点
【知识建构】
【巩固训练】
1.有学者指出:(西汉)首 ( http: / / www.21cnjy.com )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
A.郡国并行制度 B.中外朝制度 C.刺史制度 D.郡县制
2. 史载:景帝的弟弟梁 ( http: / / www.21cnjy.com )孝王入宫晋见,景帝相当亲热,得知梁孝王有五位儿子,便赐给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梁孝王死后,景帝把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提升为王。对这段故事理解正确的是( )
A.兄弟情谊 B.爱屋及乌 C.分割实力 D.分封爵位
3. 古代中央集权的加强是一项重要的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治大事,其中包括军权的加强,史料记载“兵无常帅,帅无常兵”,你认为这种做法最有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个朝代( )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4.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 ( )
A.中书门下 B.通判 C.枢密院 D.三司使
5.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导致宋代“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 )
A.藩镇割据出现 B.科举制完善 C.分割事权 D.重武轻文
6.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职”。他指的制度是( )
A.汉代的内外朝制度 B.唐代三省制度 C.明代的内阁制度 D.清代的军机处
7.春联是日常生活中书画艺术的实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因“红”与“朱”义同。朱元璋此举用意于( )
A.强调“朱”姓的尊贵显赫 B.祁盼专制政权的长治久安
C.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 D.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
8.某同学通过查找材料确认了以下史实:秦 ( http: / / www.21cnjy.com )朝在中央设立三公,丞相为三公之一;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就以上史实得出的正确认识应是( )
①从秦到明皇权不断加强 ②从秦到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断加强
③从秦到明相权不断削弱,直到消亡 ④丞相始终是中国古代政治权力的核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公元1302年,元朝中书省批评各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省“不详行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甚非所宜”,要求各行省自主处事,如非重要事情,应自行解决。元朝中书省这样做的目的是( )
A.扩大行省权力 B.强化君主专制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地方监察
10.(2014·石家庄)自明朝宣德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明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奏本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
A.内阁地位有所提高 B.明英宗时初设内阁制
C.宦官参政妨碍阁权 D.内阁制保证了官僚团结
11.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12.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 )
A.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 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13.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学后反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在中国封建社会初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发展时期起到了巩固和推动作用,因为它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但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的封建社会晚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还是否能起到积极作用,是否符合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