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上 §4.6汽化和液化(3)学案
姓名
[学习目标]
1、能用实例说明液化现象,确认气体液化时,要向外放出热量。
2.能说出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一、知识点梳理:
1、大量实验表明,所有气体在温度降低到足够低时,都会发生 现象成为液体。
2、液化有两种方法: 。生活中,通过在常温下 ,将丁烷气体液化储存在气体打火机里,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里。而在运载火箭里,是同时采用 和 两种方法将氧气和氢气液化储存在箭体中的。
3、与液体的汽化相反,气体液化时要 热量。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在科技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如生活中的 的工作原理等。
二、例题讲解
例题1、已知液态的二氧化碳、氧和氮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分别是﹣78℃、﹣183℃和﹣196℃.如果在标准大气压下用降温的方法从空气中提取这些物质,则首先液化而分离出来的是( )
A.氧 B.氮
C.二氧化碳 D.它们同时液化,无法分离
例题2、我国古代有许多艺术性、科学性较高的饮器。有一种杯叫“常满杯”,杯中有用上等白玉做成的圆锥体,放在空气中,不断有水滴产生,使其常满。关于此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杯中的水是水蒸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
B.杯中的水是空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
C.有水滴产生时,白玉温度比周围空气温度低
D.利用杯子在缺少水源的崇山峻岭中能自动“生”水
例题3、随着这几天的寒潮到来,萧山的同学们都体会以了在过冬的感觉。早上,小金爸爸开车送小金去上学,发现前挡玻璃变得模糊,爸爸开启车内除雾裝置,一会就变得清晰了。关于这种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前挡风玻璃变得模糊,是因为车外的水蒸气液化引起的
B.前挡风玻璃变得模糊,是因为车内的水蒸气凝华引起的
C.除雾装置主要是加速了前挡玻璃上小水珠的汽化
D.除雾的另外一个办法是启动雨刮器
例题4、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袋中空气后把口扎紧,然后放人80℃以上的热水中,过一会儿,塑料袋鼓起;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 )
A.塑料袋仍然鼓起,其中的酒精液化了 B.塑料袋仍然鼓起,其中的酒精汽化了
C.塑料袋又瘪了,其中的酒精汽化了 D.塑料袋又瘪了,其中的酒精液化了
例题5、液化石油气(简称LPG)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易燃,燃烧时发热量大,无烟尘,污染小,是现代城镇居民家中主要的燃料。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丙烷和丁烷,工人们把它们经过加压后变成液体装进特制钢罐中,这样便于运输和储存。使用时,需要拧开钢罐上的阀门,经减压后使其重新变为气体。为了便于发现液化石油气的泄漏,商用液化石油中一般加入恶臭的乙硫醇。请回答下列问题
丙烷 丁烷
熔点 -187.6℃ -135.35℃
沸点 -42.09℃ -0.5℃
(1)工人对这两种混合气体加压装罐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最先变成液体的是
(2)液化石油气钢罐在放气使用过程中罐壁会出现明显的小水珠,而未使用的钢罐却没有这样的现象,请你用所学的知识解释 。
(3)当晚上家里发现液化石油气泄漏时,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A.关紧阀门 B.开灯 C.开窗通风
三、随堂练习:
1、“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扮着我们生活的时空”.这是一首描述物理现象的抒情诗.对这道诗中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 “缥缈的雾”是汽化现象 B. “晶莹的露”是液化现象
C. “凝重的霜”是凝固现象 D. “轻柔的雪”是熔化现象
2、如图所示是当今流行的环保驱蚊用品——电热液体蚊香器。蚊香器通电后其内部的发热部件对驱蚊液加热,过一会儿,可见其顶部有“白气”飘出,房间里弥漫着驱蚊液的清香,起到驱蚊和灭蚊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气”是驱蚊液先汽化后液化产生的 B.“白气”是驱蚊液先液化后汽化产生的
C.“白气”是驱蚊液升华产生的 D.“白气”是驱蚊液凝固产生的
(第2题图) (第3题图)
3、如图所示,用水壶烧水,水烧开后能看到壶嘴周围有“白气”产生,其中a、b两位置有一处“白气”较浓。以下关于“白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它是水蒸气,a处较浓 B.它是水蒸气,b处较浓
C.它是小水滴,a处较浓 D.它是小水滴,b处较浓
4、冬天医生检查牙齿时,常把小镜子放在酒精灯上适当烤一烤,然后再伸进口腔内,其主要目的是( )
A.镜面不会产生水雾,可以看清牙齿 B.进行消毒
C.防止接触口腔时病人感到太凉 D.防止镜框受热膨胀,致使镜片脱落
5、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现象一,剥开冰棒纸时,冰棒周围冒“白气”;现象二,在寒冷的冬天,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以上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分别是( )
A.冰棒局部升华;呼出的水蒸气液化
B.冰棒局部升华;户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
C.冰棒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呼出的水蒸气液化
D.冰棒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户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
6、小明对着手轻轻的吹气,手感到凉,而对着手哈气时,手反而感到暖和,这是因为吹气时加快了手上的汗液的 (填物态变化名称)吸热,使手温度下降,哈气时,哈出的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 热量。
7、无论是盛夏还是寒冬,在装有空调的汽车玻璃窗上常附有小水珠,小水珠是水蒸气 形成的。夏天,水珠常常出现在车窗的 (填“内侧”“外侧”或“内、外侧”);冬天,水珠常常出现在车窗的 (填“内侧”“外侧”或“内、外侧”)。
8、冬天手冷时,用嘴向手上“哈气”(即缓慢地吹气),手会感到暖和。若用劲向手上快速“吹气”,手不但不会暖和,反会觉得更冷。都是从嘴里出来的“气”,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觉呢?
四、课后巩固:
1、下列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
A.加在饮料中的冰块化为水 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
C.刚从冰箱拿出的冰棍周围冒出“白气” D.冰箱冷冻室内壁出现白色的“霜”
2、汽车驾驶室内装有冷暖空调,可使汽车内冬暖夏凉,但是在使用空调过程中常易造成前方玻璃模糊,影响视线,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
A.夏天,车外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玻璃上液化使其模糊
B.这一物态变化过程中要吸热
C.冬天,因为使用暖空调,所以玻璃模糊属于汽化现象
D.冬天,要使玻璃清晰,应该打开雨刮器
3、缺水已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因此我们要珍惜每一滴水,海水淡化是解决缺水问题的方法之一。现在所用的海水淡化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是蒸馏法,即先将海水中的水汽化而把盐留下,再将水蒸气冷凝为液态的水。关于以上过程涉及的物态变化和吸(放)热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先升华后凝华,先吸热后放热 B.先汽化后凝固,先放热后吸热
C.先汽化后液化,先吸热后放热 D.先汽化后液化,先放热后吸热
4、下面 “白气”现象,有一种“白气”产生的原因与其他几种都不一样,这一种“白气”是( )
A.夏天打开冰棒包装纸,常常会看到冰棒在冒“白气”
B.冬天,户外的人嘴里不断冒出“白气”
C.吸烟时, 嘴里喷出的“白气”
D.夏天打开冰箱冷冻室的门,会冒出一股“白气”
5、沙漠中的抬尾芥虫在大雾的深夜爬上沙丘顶,高高地抬起屁股,迎着风整个身体呈倒立的姿势,很快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背部凝结成水珠,水珠越聚越多,顺着背部流入它的嘴里。抬尾芥虫能收集到空气中的水蒸气,说明它背部的温度比外界气温( )
A.一定高 B.一定低 C.一定相同 D.无法确定
(第5题图) (第6题图)
6、“热管”采用液体散热,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高端科技产品上作为散热器。如图是“热管”的工作原理图。管内装有液体,它的A端受热,热管里的液体变成气态,然后从热管中较热的一端向较冷的一端转移B端,热管中较冷的一端通过散热风扇把热量从热管中散发,气态变成液态并回流到热管中较热的A端,热管内的液体起到了搬运热的作用。那么热管内流体在这两端发生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是( )
A.A端流体液化吸热,B端流体汽化放热 B.A端流体液化放热,B端流体汽化吸热
C.A端流体汽化吸热,B端流体液化放热 D.A端流体汽化放热,B端流体液化吸热
7、冬天,天一冷,小金就喜欢吃火锅;而到了夏天,天气一暖和,小金就喜欢吃雪糕。小金也观察到,火锅沸腾时会冒“热气”,而吃雪糕时,雪糕周围会冒“冷气”。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
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汽化生成的水蒸气
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
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8、为研究液化放热,某同学设计如图实验:①将一定质量的冷水装入一个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中,液面至A处;②通过导管向杯中通入一分钟100℃的水蒸气,液面上升至B处,记录水温变化值。另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用同样的装置,步骤②的正确操作为( )
A.通入一分钟100℃的水蒸气,液面上升至B处 B.通入一分钟100℃的水蒸气
C.通入100℃的热水,使液面上升至B处 D.通入100℃的水蒸气,使液面上升至B处
(第7题图) (第8题图) (第9题图)
8、早餐店用多层蒸笼蒸馒头时,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小科多次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 (填物态变化),会 (填“吸收”或“放出”)更多热量,使上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
9、在学习了有关物态变化的知识以后,小明回家做了如下实验:甲、乙两个房间里相同的电炉上,相同的两壶水都已烧开,水烧开后壶口冒出“白气”。形成这些“白气”的物态变化是 ,根据甲、乙两图所示情况可以判断出房间 的气温较高。
10、在学习了有关物态变化的知识以后,小明回家做了如下实验:甲、乙两个房间里相同的电炉上,相同的两壶水都已烧开,水烧开后壶口冒出“白气”。请回答:
(1)这些“白气”是由于壶口跑出的水蒸气 形成的,根据甲、乙两图情况可以判断出房间 的气温较高;
(2)A、B两幅图中,符合水沸腾前的情形的是 图;
(3)如果加大炉火猛烧,则壶内开水的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降低”)。
11、在某些干旱缺水的地区,人们常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收集土壤中的水分。土壤中的水分子接触塑料薄膜前发生了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现象;水蒸气在塑料薄膜下凝结成水珠过程中,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13、人们都说:“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热水烫伤严重得多”。小科认为这是因为100℃的水蒸气和100℃的热水温度虽然一样,但100℃的水蒸气变成100℃的热水时,还需放出热量。对此,小科设计了以下实验证明自己的现点。实验过程:(实验中热损失及热胀冷缩对实验的影响忽略不计)
①将一定质量温度为t1的冷水装入一个双层通入玻璃真空保温杯中,液面如图甲位置,标记为A;②向杯中插入导管,将100℃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中(水蒸气全部被吸收),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③一段时间后,停止通入水蒸气,移出导管后,杯中液面位置如图乙,标记为B,再测出此时杯中水的温度为t2 , 比较发现t2高于t1。
(1)杯中水面上升是通入的水蒸气发生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结果;
(2)t2高于t1的原因是 ________ 。
(3)小思认为因未设置对照,小科的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他的观点。请你完成小思设计的实验方案:
①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与第一个保温杯中质量相同、温度为t1的冷水,②再倒入________;③摇匀后测出此保温杯中水温t3 , 并与t2比较,t2高于t3 , 得出水蒸气液化放热。
参考答案:
一、知识点梳理:
1、 液化
2、 降温、加压 压缩气体体积 降温 压缩体积
3、 放出 热管、电冰箱
二、例题讲解:
例题1、C
解析:从数据中可知,液态氮的沸点最低,则最容易沸腾;而二氧化碳的沸点最高,很难沸腾,相反最容易液化.所以如果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用降温的办法,从空气中提取这些气体,那么温度下降时首先液化被分离出来的是二氧化碳。
例题2、B
解析:把这种圆锥形杯子放在某些地方的空气中,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白玉杯子)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白玉杯内壁上,积少成多,过一段时间后杯中就会盛满水,故称常满杯.由此可见:杯中的水是水蒸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故A正确、B错;有水滴产生时,白玉温度比周围空气温度低,C正确;在缺少水源的崇山峻岭中,空气中水蒸气可以液化成水,即自动“生”水,D正确。
例题3、C
解析:当人进入汽车内时,风挡玻璃的温度很低,而人呼出的水蒸气温度较高,那么水蒸气遇到风挡玻璃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于是有很多小水珠附着在玻璃上,因此会变得模糊。当打开除雾装置后,风挡玻璃上的温度升高,这些水珠吸热后,由液态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发生汽化现象,因此玻璃 就变得清晰了。前风挡玻璃变得模糊,是因为车内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A、B错误;除雾装置主要是加速了前挡玻璃上小水珠的汽化,故C正确;雨刮器只能去除玻璃外面的水,不能去除玻璃里面的水,故D错误。
例题4、D
解析:装有酒精的塑料袋,放入热水中,酒精受热就会汽化形成酒精蒸汽,将塑料袋鼓起来;装有酒精蒸汽的塑料袋从热水中拿出来,酒精蒸汽就会液化形成液态的酒精,袋子就又瘪了。
例题5、(1)液化;丁烷 (2)使用时,罐内液体汽化吸热使罐体温度明显下降,空气中水蒸气液化(3)A;C
解析:(1)工人对这两种混合气体加压装罐的过程中,石油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因此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液化;因为丁烷的沸点比丙烷的沸点高,所以最先变成液体的是丁烷;
(2)液化石油气钢罐在放气使用过程中罐壁会出现明显的小水珠,而未使用的钢罐却没有这样的现象,原因是:使用时,罐内液体汽化吸热使罐体温度明显下降,空气中水蒸气液化;
(3)当晚上家里发现液化石油气泄漏时,应该首先关紧阀门,防止继续泄露,然后开窗通风,降低屋内石油气的浓度,防止发生爆炸,故A、C正确;不能开灯,开灯瞬间产生的电火花会引起爆炸,故B错误。三、随堂练习:
1、B 2、A 3、C 4、A 5、C
6、汽化;液化;放出 7、液化;外侧;内侧
8、冬天手觉得冷时,向手上“哈气”是从口中哈出气体中的水蒸气液化时放热,放出的热量被手吸收了,手会感到暖和。若使劲儿向手吹气,是加快手表面空气流动,使手表面的水分蒸发加快,水分蒸发时从手上吸热,所以手不但不会暖和,反会觉得更冷。
四、课后巩固:
1、C 2、A 3、C 4、C 5、B 6、C
7、D 8、C 9、液化(凝结);放出 10、液化 乙
11、(1)液化;乙 (2)B (3)不变 12、汽化 放出
13、(1)液化 (2)100℃的水蒸气液化放热给了冷水
(3)100℃的开水直至水面位置到达B位置(等高)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共30张PPT)
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6节 汽化和液化(3)
---液 化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能用实例说明液化现象,确认气体液化时,要向外放
出热量;能说出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和表达
能力。
探究实践:通过实验操作,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探究能力
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态度责任:学会与人合作,培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研
究方法;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乐于探
索未知事物的情感。
复习导入
1、汽化是指物质 的过程;
2、汽化过程需要 ;
3、汽化有 和 两种形式;蒸发时液体温度 ,沸腾时液体温度 ;
4、沸腾是 的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
5、沸腾的条件是 ;
6、沸点是 ;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
从液态变成气态
从环境中吸收热量
蒸发 沸腾
下降
不变
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温度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100℃
新知讲解
一、液化
1、液化:
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又称凝结)
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液化过程放热。
3、液化的条件:
大量实验表明,所有气体在温度降低到足够低时,都会发生液化成为液体。
讨论交流
寒冷冬季的早晨,走进门窗紧闭的教室,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昨晚还是干燥的窗玻璃,其内侧却出现一层水雾而变得模糊不清。你知道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吗?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液化现象。
窗玻璃内侧的雾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经过液化而形成的。
新知讲解
3、常见的液化现象
①清晨,玻璃窗上的水雾
原因:房间里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玻璃上发生液化而形成的。
②路边的草或树叶上结有露珠。
原因: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草或树叶上发生液化而形成的。
③打开棒冰纸,棒冰冒出的“白气”;
原因: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水滴。
(注:水蒸气是无色的,白气是小水滴。)
新知讲解
④打开冰箱门时周围出现的“白气” :
原因: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物体,液化成小液滴。
⑤烧水时看到的“白气”、冬天,人在室外呼出的“白气”:
原因: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空气,液化成小液滴。
⑥雾和露:
原因: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落在地面上为露,漂浮在空中为雾。
梅雨季节,水缸、水管和墙壁“出汗”也是同样道理。
新知讲解
⑦火箭发射时,在发射塔下会升起一团巨大的白雾。
原因:在火箭发射塔的底部有一个导流槽,槽内装有大量的水。当火箭发射时,其尾部喷出的火焰温度高达 3000℃,导流槽里的水会被汽化,从而起到吸收热量、降低温度等作用。这种作用使得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遇冷液化而形成白雾。
新知讲解
⑧锅盖上的倒流水
原因:加热食物或烧水时,锅里面的水加热后汽化成水蒸气,因为锅盖的温度相对较低,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故锅盖的里表面有一层小水珠。
利用这个原理,可以将海水淡化获得淡水。
活动:
水蒸气的液化
方法:
烧杯里盛有热水,将一张干玻璃片盖在烧杯上,看看玻璃片的下表面会出现什么变化。
现象: ;
结论: 。
干玻璃下表面出现大量水珠
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玻璃,液化成小液滴。
视频:
玻璃表面起雾及预防措施:
(点击图片播放)
活动:
乙醚液化实验
1)将少量乙醚吸进注射器,取下针头, 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
2)握住注射器的下端不动,注射器内的乙醚_____________。
3)向内推动活塞,注射器内的乙醚气体将____________。
说明: 。
乙醚变成气体(汽化)
乙醚变成液体(乙醚液化)
一定温度下,压缩气体可使气体液化
归纳:
二、液化的方法
1、 降低温度,使气体液化:
大量实验事实表明,所有气体在温度降低到足够低时,都会发生液化成为液体。
但实际生活中,许多气体需要在常温下液化,所以通过降温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2、压缩气体体积,使气体液化:
在一定的温度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视频:液化的两种方法
新知讲解
3、压缩气体液化方法的应用:
压缩气体使气体液化的方法在实际中非常有用。例如,人们通过在常温下压缩体积,将丁烷气体液化储存在气体打火机里,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里。而在运载火箭里,是同时采用降温和压缩体积两种方法将氧气和氢气液化储存在箭体中的。
(气体经液化后体积减小1000倍左右,便于运输、储存和使用。)
讨论交流
为什么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水烫伤严重得多?
液化过程是汽化过程的逆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水蒸气和开水的温度虽然都是100℃,但是水蒸气液化的时候还要放出一部分热。所以水蒸气引起的烫伤往往比开水烫伤更严重。
新知讲解
4、汽化吸热、液化放热的规律在科技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卫星在太空中飞行,向阳面和背阳面两侧的温度差可高达 250℃左右。为了使卫星内部的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保护卫星内部的电子设备,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热管。
原理:当管的一端受热时,热端吸液芯内的液体吸热汽化,蒸气沿气腔跑到冷端,在冷端放热液化后,又顺着吸液芯回到热端,如此循环往复。卫星就是利用热管将热量从向阳面“搬”
到背阳面,使两侧的温度趋于平衡。
讨论交流
当水壶里的水沸腾时,为什么靠近壶嘴的一段看不见“白气”,而在上面一段能够看见?
水沸腾时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靠近壶嘴处温度较高,水蒸气没有被液化,而稍远一些的后面一段,水蒸气的温度较低,液化成小水滴,所以能被看见。
科技社会
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中的描述属于液化的是( )
A.图甲春天,冰雪消融
B.图乙夏天,草叶上形成露珠
C.图丙秋天,枝头挂满白霜
D.图丁严冬,冰雕逐渐变小
B
课堂练习
2、夏天,小雨将冰水和热水分别倒入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杯壁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C.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D.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D
课堂练习
3、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
①春天,冰雪消融汇成溪流
②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③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④冬天,河面的水结冰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C
课堂练习
4、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白气”,下列有关“白气”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制造云雾“白气”,这是干冰在常温下的升华现象
B.夏天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周围冒“白气”,这是空气中水蒸气的凝华现象
C.深秋清晨的河面上经常出现“白气”,这是河面上水蒸气的汽化现象
D.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白气”,这是壶嘴喷出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D
课堂练习
5、“炖汤”因味道好而深受百姓喜爱。“炖汤”就是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而炖盅则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与煲底隔离,如图所示。在大煲内的水沸腾过程中,煲盖与煲的缝隙间冒出大量的“白气”,这是__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若汤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则盅内的汤________(填“会”或“不会”)沸腾。
液化
不会
课堂练习
6、小明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做了如图的实验。向锥形瓶中注入少量的温水,然后取一干燥的表面皿盖在瓶口,在表面皿中放置一些冰块, 稍后,在瓶内出现朦胧的“白雾”,表面皿底部看到有小水滴,小水滴逐渐变大,最终下落到瓶内。由此实验可知,雨滴形成的过程和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蒸气上升,当遇冷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液化
B.水蒸气下降,当遇热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液化
C.水蒸气上升,当遇冷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汽化
D.水蒸气下降,当遇热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汽化
A
7、使气体液化可采用降低温度和在一定温度下压缩体积两种方法。例如:家庭生活中用水壶烧水时壶嘴所冒的“白气”(如图甲),实际上是采用____________的方法使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家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如图乙)是在常温下采用_____________的方法使石油气液化后储存到钢瓶中的。
课堂练习
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
课堂总结
1、液化是指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3、液化的主要方法有两种:降温、压缩气体;
4、生活中的液化现象:雾和露的形成、出现“白气”、出现“白雾”、物体表面“出汗”、出现“倒流水”等。
板书设计
4.6 汽化和液化(3)
---液化
液化
定义: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
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液化放热。
方法
降低温度(冷却)
压缩体积(加压)
既降温又压缩
作业布置
1、复习本课时主要内容;
2、完成作业本中相应练习;
3、完成学案中“课后巩固”;
4、复习“4.6汽化和液化”全部内容。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上科学4.6汽化和液化(3)教学设计
课题 4.6汽化和液化(3) 单元 四 学科 科学 年级 七上
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采用的教材是浙教版科学七上第4章第6节的内容《汽化与液化》,共分3课时完成。本节是的第3课时,主要讲液化现象。让学生了解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会对外界放热。实现液化有两种手段,一是降低温度,二是压缩体积。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能用实例说明液化现象,确认气体液化时,要向外放出热量;能说出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 探究实践:通过实验操作,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归纳知识的能力。态度责任:学会与人合作,培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研究方法;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乐于探索未知事物的情感。
重点 能列举液化现象以及液化在实标中应用的事例;液化的两种方法。
难点 能列举液化现象以及液化在实标中应用的事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汽化是指物质 的过程; 2、汽化过程需要 ; 3、汽化有 和 两种形式;蒸发时液体温度 ,沸腾时液体温度 ; 4、沸腾是 的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 5、沸腾的条件是 ; 6、沸点是 ;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液化 1、液化: 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又称凝结) 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液化过程放热。 3、液化的条件: 大量实验表明,所有气体在温度降低到足够低时,都会发生液化成为液体。讨论交流: 寒冷冬季的早晨,走进门窗紧闭的教室,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昨晚还是干燥的窗玻璃,其内侧却出现一层水雾而变得模糊不清。你知道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吗?3、常见的液化现象①清晨,玻璃窗上的水雾 原因:房间里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玻璃上发生液化而形成的。 ②路边的草或树叶上结有露珠。 原因: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草或树叶上发生液化而形成的。 ③打开棒冰纸,棒冰冒出的“白气”; 原因: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水滴。 (注:水蒸气是无色的,白气是小水滴。) ④打开冰箱门时周围出现的“白气” : 原因: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物体,液化成小液滴。 ⑤烧水时看到的“白气”、冬天,人在室外呼出的“白气”: 原因: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空气,液化成小液滴。 ⑥雾和露: 原因: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落在地面上为露,漂浮在空中为雾。 梅雨季节,水缸、水管和墙壁“出汗”也是同样道理。 ⑦火箭发射时,在发射塔下会升起一团巨大的白雾。 原因:在火箭发射塔的底部有一个导流槽,槽内装有大量的水。当火箭发射时,其尾部喷出的火焰温度高达 3000℃,导流槽里的水会被汽化,从而起到吸收热量、降低温度等作用。这种作用使得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遇冷液化而形成白雾。 ⑧锅盖上的倒流水 原因:加热食物或烧水时,锅里面的水加热后汽化成水蒸气,因为锅盖的温度相对较低,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故锅盖的里表面有一层小水珠。 利用这个原理,可以将海水淡化获得淡水。 活动:水蒸气的液化方法: 烧杯里盛有热水,将一张干玻璃片盖在烧杯上,看看玻璃片的下表面会出现什么变化。 现象: ; 结论: 。 视频:玻璃表面起雾及预防措施 活动:乙醚液化实验 1)将少量乙醚吸进注射器,取下针头, 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 2)握住注射器的下端不动,注射器内的乙醚_____________。 [乙醚变成气体(汽化)]3)向内推动活塞,注射器内的乙醚气体将____________。 [乙醚变成液体(液化)]说明: 。 [一定温度下,压缩气体体积可使其液化]归纳:二、液化的方法 1、 降低温度,使气体液化: 大量实验事实表明,所有气体在温度降低到足够低时,都会发生液化成为液体。 但实际生活中,许多气体需要在常温下液化,所以通过降温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2、压缩气体体积,使气体液化: 在一定的温度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视频:气体液化的方法3、压缩气体液化方法的应用: 压缩气体使气体液化的方法在实际中非常有用。例如,人们通过在常温下压缩体积,将丁烷气体液化储存在气体打火机里,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里。而在运载火箭里,是同时采用降温和压缩体积两种方法将氧气和氢气液化储存在箭体中的。 (气体经液化后体积减小1000倍左右,便于运输、储存和使用。) 讨论交流: 为什么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水烫伤严重得多? 4、汽化吸热、液化放热的规律在科技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卫星在太空中飞行,向阳面和背阳面两侧的温度差可高达 250℃左右。为了使卫星内部的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保护卫星内部的电子设备,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热管。 原理:当管的一端受热时,热端吸液芯内的液体吸热汽化,蒸气沿气腔跑到冷端,在冷端放热液化后,又顺着吸液芯回到热端,如此循环往复。卫星就是利用热管将热量从向阳面“搬”到背阳面,使两侧的温度趋于平衡。 讨论交流: 当水壶里的水沸腾时,为什么靠近壶嘴的一段看不见“白气”,而在上面一段能够看见? (见上右图)社会科技:电冰箱的工作原理 已经学习了汽化现象,再学习液化,这是汽化的逆过程,所以物态变化与吸放热与汽化相反,学生容易接受。讨论交流,可以使学生理解生活中见到的现象是怎么回事,逐渐理解液化过程与原理生活中大量的液化现象,既可引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了解身边的事物成因,体会科学就在身边,体验“学习有用”的乐趣;活动增加学习兴趣,直观感受到液化的过程,学习液化的两种方法使所学知识形成体系进一步理解液化及其利用
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中的描述属于液化的是( B )A.图甲春天,冰雪消融 B.图乙夏天,草叶上形成露珠C.图丙秋天,枝头挂满白霜 D.图丁严冬,冰雕逐渐变小2、夏天,小雨将冰水和热水分别倒入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杯壁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B.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C.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D.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3、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C ) ①春天,冰雪消融汇成溪流 ②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③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④冬天,河面的水结冰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4、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白气”,下列有关“白气”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制造云雾“白气”,这是干冰在常温下的升华现象 B.夏天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周围冒“白气”,这是空气中水蒸气的凝华现象 C.深秋清晨的河面上经常出现“白气”,这是河面上水蒸气的汽化现象 D.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白气”,这是壶嘴喷出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5、“炖汤”因味道好而深受百姓喜爱。“炖汤”就是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而炖盅则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与煲底隔离,如图所示。在大煲内的水沸腾过程中,煲盖与煲的缝隙间冒出大量的“白气”,这是__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若汤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则盅内的汤________(填“会”或“不会”)沸腾。 (参考:液化 不会) (第5题图) (第6题图)6、小明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做了如图的实验。向锥形瓶中注入少量的温水,然后取一干燥的表面皿盖在瓶口,在表面皿中放置一些冰块, 稍后,在瓶内出现朦胧的“白雾”,表面皿底部看到有小水滴,小水滴逐渐变大,最终下落到瓶内。由此实验可知,雨滴形成的过程和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水蒸气上升,当遇冷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液化 B.水蒸气下降,当遇热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液化 C.水蒸气上升,当遇冷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汽化 D.水蒸气下降,当遇热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汽化7、使气体液化可采用降低温度和在一定温度下压缩体积两种方法。例如:家庭生活中用水壶烧水时壶嘴所冒的“白气”(如图甲),实际上是采用____________的方法使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家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如图乙)是在常温下采用_____________的方法使石油气液化后储存到钢瓶中的。(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 及时训练,有利于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同时还有发现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修补。
课堂小结 1、液化是指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3、液化的主要方法有两种:降温、压缩气体; 4、生活中的液化现象:雾和露的形成、出现“白气”、出现“白雾”、物体表面“出汗”、出现“倒流水”等 。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更加容易的学习。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