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西周
春秋
秦朝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东迁
公元前476年
三家分晋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
战国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第2课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
秦汉
天下共主
长时段来看!
……
春秋战国时期的二律背反中如何孕育出更高层次的统一?
列国纷争
天下一统
“二律背反”现象
壹:权力的下移与集中
贰:民族的相斥与相融
叁:经济的破坏与发展
肆:文化下移与显学横出
四个部分
壹:
权力的下移与集中
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论语·季氏篇》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繻葛之战”
“春秋五霸”
诸侯崛起
下移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
——刘向《<战国策>书录》
再下移
大夫专权
思考:请同学结合材料和所学,比较战国与春秋在权力下移上的不同点
提示:周天子权威进一步下降,诸侯专政到卿大夫专权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上》
思考:春秋和战国时期战争的不同特点
“战争的惨烈”
集 权
领 域 主 要 内 容 作 用
政治
经济
社会
文化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废分封,行县制。
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加强君权;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秦国农业的发展,为富国提供物质基础。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实行什伍连坐制,互相纠察告发。
加强对国民的直接控制,为征收赋税、徭役提供了保障。
燔诗书而明法令
控制思想,统一法令
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请同学们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分析其影响。
商鞅变法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变法实践中逐步确立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读图识图:两幅图中内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
①诸侯国数量减少
兼并战争;局部统一
②出现长城
疆域观念初现;战争频繁;民族冲突;权力集中
③北方部族数量减少
融入华夏,民族交融
④三家分晋
政治力量重组
春秋战国的政治变革趋势
秦:成熟国家
列国纷争,渐趋一统
小结
各国变法, 君主集权
分封瓦解, 地缘国家
西周:早期国家
春秋战国,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宗法制瓦解,战争频繁,社会失序;然战争和变法中的君主集权、中央集权以及局部统一,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贰:
民族的相斥与相融
周幽王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加上西方少数民族犬戎的入侵,西周王朝终于覆亡了……
诸侯国中,居处于中原一带的华夏诸国,与被视为蛮夷的楚、吴、越及秦(秦实际上遭到歧视)又有矛盾。
——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
华夷之辩
相斥
民族冲突
材料:春秋时期,楚庄王将《诗》等典籍用于楚贵族的教育中,并积极参与诸侯争霸的伟业;战国时期,楚国成为七雄之一,既积极北上中原,又将五帝之一的“颛顼”奉为自己的先祖。
思考:
据材料,被视为蛮夷的周边民族华夏认同的主要表现。
华夏认同
文化认同、身份认同
融合
唐朝孔颖达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意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认同。
小结
中原
北狄
南蛮
东夷
西戎
华夏族
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初步形成
战争 迁徙 交流
叁:
经济的破坏与发展
长平之战遗址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
王事靡盬(无休止),不能蓺(种植)稷黍。
父母何怙(依靠,凭恃)?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诗经.唐风.鸨羽》
献公21年,与晋战于石门,斩首6万
惠文王7年,与魏战,斩首8万
昭襄王14年,白起攻韩、魏于伊阙,斩首24万
昭襄王47年,白起破赵于长平,坑降卒 40余万
——参考叶炜老师的讲稿
破坏
人民流离失所
人口下降
田地荒芜
战国铁双镰范
“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 之”。
——《吕氏春秋·上农》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
小农经济
水利灌溉工程
现藏于河北博物院的“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农业、
手工业、
商业发展
发展
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理解小农经济
铁器牛耕
井田破坏
土地私有
税制改革
实行授田制度
小农经济形成
工商业繁荣
生产力提高,促进私田的耕种和开垦
生产力提高, 为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提供可能
土地私有为小农经济形成提供基础
国家给农户授田,促进小农经济形成
农业发展促进社会分工
小结
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理解商鞅变法成功的奥秘
井田制破坏
土地私有出现
分封制瓦解
推行县制
小结
租种新兴地主土地的逃亡奴隶或破产农民(佃农)
战争频繁,攻城掠地
奴隶和平民逃亡、垦荒种地
奴隶主贵族分化、军功地主等大片土地所有者(新兴地主阶级)
奴隶和平民垦荒种地,得到土地所有权(自耕农)
商鞅变法
肆:
文化下移与显学横出
文化下移
西周
分封制、
宗法制、
井田制、
工商食官
学在官府
走向崩溃
春秋战国
政治、经济方面的深刻变化必然引发文化教育方面的变化
学在民间
旧封建领主贵族
平民之有
军功者
平民之有
文化才艺者
战国士阶层的崛起
战国士阶层
西周春秋等级秩序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身份世袭、不可流动
流动
流动
社会阶层:世袭→流动
文化下移
文化下移
材料:士的崛起,引发了思想领域的大解放、大争鸣。这种思想大解放是全面的,从怎样看待天道,到怎样治理国家;从怎样关注民生,到怎样调动民力;从怎样培育人才,到怎样使用隽秀;从如何发展农耕,到如何利用农具;从如何理解礼治,到如何法礼兼治……
士人自由解读经典
文化下移
“教官”流落民间
私学兴起,有教无类
由重”天”到重”民”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孔子家语》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春秋 以仁释礼、为政以德、部分改良、有教无类
孟子 战国 性善论;仁政;民贵君轻;先义后利
荀子 战国 性恶论;隆礼重法;君舟民水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道家 老子 春秋 道法自然、朴素辩证法、无为而治、
庄子 战国 齐物;逍遥自由;乐天安命
法家 韩非 战国 变法革新;以法治国;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兵家 孙膑 战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创造了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
阴阳家 邹衍 战国 相生相胜;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百家争鸣
请同学结合课本完成下表,你最推崇哪一(些)家?理由是什么?
《韩非子·显学》中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显学横出
何为显学?
显学”是韩非子的一种新的说法,在此之前没有这种说法,韩非子用它来形容显赫而影响力深远的学派,后来被大家认可了,就一直沿用下来了。
“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韩非子·六反》
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文传统和科学技术是民族文化的两翼,缺少了哪方面都不行。在这点上,儒、墨又刚好是互补的。
如果说孔子是中国历史的“形象代言人”的话,那么,老子则是中华民族民族智慧的化身。
——以上内容均摘自李学勤、郭志坤《细讲中国历史丛书》
队伍壮大、思想深刻
社会认同、影响后世
礼崩乐坏
儒家
克己复礼
以德治民
法家
弃礼从法
强国弱民
墨家
简化礼仪
兼爱非攻
道家
礼是束缚
无为而治
同:重建秩序
主张统一(战国)
显学横出
如何对待周礼?
显学横出
法 儒 道
人性论 人性恶 人性善 人性自然
历史观 进化论 退化论 退化论
价值观 国家观 文化观 自然观
政体观 专制 民本 放任
治国论 法制 德治 无为而治
“诸子形同水火,各执一端,以极端化方式最大限度深化了一家之言,以深刻的片面超越了平庸的全面。”
——黄子平《深刻的片面》
东周时期的混乱和改革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思想家,迫使他们重新评估自己民族的传统思想,或将其抛弃,或使之适应过渡时期的需要。
——《全球通史》
百家争鸣
代表:儒、法、道、墨、名、阴阳、纵横、农、杂等家;
意义:
请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体会百家争鸣现象的产生及意义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②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③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 律 背 反
权力的下移与集中
文化下移与显学横出
经济的破坏与发展
民族的相斥与相融
诸侯专政、大夫专权
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民生疾苦,经济破坏
铁犁牛耕,工商突破
民族冲突、华夷之辩
民族融合,华夏认同
私学兴起,学在民间
百家争鸣,显学横出
走向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二律背反中孕育更高层次的统一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分散封闭的小农经济
儒家、法家的治国理念
中华民族的初步形成
本课小结
春秋战国出现了诸多“二律背反”的现象,但这不是简单的矛盾与对立,更不是倒退,恰恰相反,它是在变乱中瓦解、重构与超越。
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关于“个人与国家关系”的相关观点,并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论文(可以陈述自己认为的理想状态,也可以诉说自己的困惑)
个人与国家
今无慈惠廉爱,则民为虎狼也:无文学,则士为牛马也。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世之有人也,固先于国。且建国以为人乎,将人者为国家之虚名役也?韩非子有见于国,无见于人;有见于群,无见于孑!
——章太炎《国故论衡·原道》
一个人自己规划其存在的方式,总是最好的,不是因为这方式本身算最好,而是因为这是他自己的方式。
“个人乃是最高主权者”,这条教义只适用于能力已达成熟的人类,我们不是在论幼童,或是在论尚在法定成年男女以下的青年……对于那种种族自身尚可视为未界成年的社会当中的一些落后状态,我们也可以置诸不论,在对付野蛮人时,专制政府正是一个合法的型式。
——【英】密尔《论自由》
补充资料
近代完整的个人主义国家观,应该以霍布斯和洛克的社会契约论作为代表,他彻底地重构了个体与国家的关系,其内容可以大致表述如下:在国家之前的自然状态中,个人天生享有生命、自由、财产等平等的权利,并可根据理性(自然法)和天赋能力对是非作出判断,进行自卫;为了克服自然状态的不方便或不利之处,人们经由同意(契约)将执行自然法的权利转交给国家,这样,政府权力的性质绝不是专断的,其职能也是有限的……
在古典时期和中世纪,人们相信公民个体的幸福有赖于城邦或国家,国家的生存意义高于个人,个人必须融于国家。近代人的观念与此迥然有别,他夸张天赋人权先于并高于国家,公共权力是由此派生的,个体与国家是对立的,人们心目中始终存在着对政府的怀疑……
——《美德与国家》
补充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