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荷塘月色》课件(共25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2《荷塘月色》课件(共25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9 19:48: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朱自清
荷塘月色
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
1928年发表散文:《背影》
1929年发表诗集:《踪迹》
所有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
xiè

wěng
duó

niǎo nuó

chàn

hān
cēncī
参差 媛女 纤腰 沾裳 霎时
yuàn
xiān
chánɡ
shà
袅 娜 敛裾 颤动 脉脉 酣眠
煤屑 幽僻 蓊郁 踱着 弥望
文章结构
(一)想荷塘
不宁静
(二)去荷塘
求宁静
(三)观荷塘
得宁静
(四)离荷塘
失宁静
本文的写作线索
空…间…变…化
情…感…变…化
明线:
暗线:
研读第一部分: 想荷塘(不宁静)
1.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
——心里颇不宁静
2.作者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
——当时的社会环境使然: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作者内心彷徨。
研读第二部分: 去荷塘(求宁静)
1.去荷塘小路有什么特点?
——曲折、幽僻、树多
2.去荷塘的感受是什么?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研读第三部分: 观荷塘(得宁静)
1.读第四自然段,看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月下荷塘美景
——写了荷叶、荷花、荷 香、荷波、荷韵。
文章结构小结
不宁静
求宁静
得宁静
失宁静
小径
小径
明线:空间变化
暗线:情感变化
文章
线索
圆形
结构
归纳小结
开篇点题
想起荷塘
因情设景
小路漫步
独处感受
情景交融
月下荷塘    
塘上月色
荷塘四周
触景生情
联想往昔
淡淡的
哀 愁
淡淡的
喜 悦
不宁静
求宁静
得宁静
失宁静
圆形结构
找出你所欣赏的语句,并说出你真实的感受。
(讲解:很有代表性的几句:)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第三段中路上的一段独白:“路上只我一个
人……这是独处的处”。
3.第三段最后一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好了”。
荷塘月色 第四段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分析语段
按观察的角度、逐渐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顺序:
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
以上是顺序特点,细分析,还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
A、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扬静而情动。
B、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
知识链接
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法。
例:微风过处,送来一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将听觉移于到嗅觉,更活泼,更形象。写出了荷香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的特点。
分析下列句中的通感手法,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1)暮色灰黄而凉爽,本来就宁静的黄昏,静止了一般。
解析:“暮色”可视不可感,“凉爽”是触觉效果移用于视觉。
(2)海在我们脚下呻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解析:“声音”与“月光、晨雾”相通,是视觉移用于听觉;“月光、晨雾”与“温柔”相通,是触觉移用于视觉;“蜜语”与“芳醇”相通,使嗅觉移用于听觉。
请学生自己赏读并讨论第5、6自然段:
(欣赏的重点可放在对某些字词的品味上,也可以研究一些极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上。)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精确在哪儿?
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里的比喻与拟人,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为什么不割爱呢?
自由命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方法,在选用动词与叠词上下点功夫。
课后作业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