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
2.把握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3.熟悉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
【教学重点】
1.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
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顾之前学习过杜甫的诗歌;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绝句》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杜甫人物简介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又称之为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所写的诗,全方位反映了唐由盛至衰的过程,因而被誉为“诗史”。
3.探讨杜甫诗歌的特点;
关键词:沉郁顿挫、悲凉感慨
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
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
旋律的跌宕起落
杜甫诗歌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在於感情的强烈,这种强烈的感情是杜甫最能打动读者的所在。他的诗,蕴含著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的心态,便把这种喷薄而出的感情抑制住了,使他变得缓慢,低沉,回环起伏。几欲喷薄而出,但又不得出,缓急回环,跌宕起伏,是为沉郁顿挫。
4.导入:今天所学习《登高》是否还同样有这样的特点呢?
(二)朗读
1.朗读诗歌;
2.听朗读示范,注意其断句以及轻重音: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三)整体感知
1.提问:朗读了诗歌之后,这一首诗歌给你的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提示:轻快?沉重?→诗歌给我们的感受是第一直觉的,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
2.提问:这一首诗歌写了什么意象?→查找范围:前两联
提示: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
3.提问:这一些意象有什么特点?由这些意象组合而成的画面又有什么特点?
逐句讲解诗句,并联绘画面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在这一句诗中,作者连写了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为我们呈现了一幅非常开阔的图景。从下面的注释我们知道,作者登高之地是在夔州,夔州是在长江之滨。当地是以“风大”和“猿鸣” 闻名。在这里,作者登高而望,从触觉、视觉以及听觉描绘了他当时所处的环境。在这一句中,我们要注意一个带有感彩的字——“哀”。关于长江边的猿声,我们在其他的文人笔下也有领略过:比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还有郦道元的《三峡》中“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猿”,这是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意向。猿的叫声非常凄厉,相应地会给人悲凉凄清的感觉,进而产生忧愁忧思。在这里,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作者在这里,用“哀”这个词,仅仅只是为了形容猿猴的叫声吗?是否还有别的深意呢?我们暂时先放下这个问题,等到时机成熟了我们再来探讨这个问题。
如果说前面这一句所描写的是高处的风物,那在接下的这一句中,作者的视野则是由高到低转向了江水洲渚。“渚清沙白鸟飞回”,“回”,下面有注释,是“盘旋”的意思。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点面、动静结合。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也就是落叶,这里的落叶是什么样的落叶?无边。落叶是无边无际的。萧萧是一个拟声词。无边无际的落叶不停地往下飘落。这一句话对应首联中的那两个字呢?“风急”正是因为风急,才有落木萧萧下。
后一句与前一句是对偶句。长江滚滚而来就像没有边际一样。“不尽”“滚滚”这两个词,写出了长江延绵与气势。
颔联的这两句,用非常简单的语言,就展示了一幅空间感非常强的画面。“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
总结: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在诗歌的前两联中所描绘的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
关键词:壮阔。
4.提问:“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色、景物之中是寄托了作者的感情的,在本首诗中,作者依托景色描写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
逐句讲解诗句,分析作者感情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在这一句诗中,哪一个字是诗眼?最能够表达作者的情感特点?悲。作者为何而悲呢?
“万里”即远离家乡,“常作客”是指长期漂泊他乡。“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百年” 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作者身处晚年,疾病缠身。而此时又是一个人独自登高,所以产生了无数的感慨。
综合这两句,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悲秋有许多层面的原因。首先是,万里,远离家乡;第二是,常作客,长期漂泊在外。第三是,正值萧瑟的秋天;第四,百年,作者已近暮年却一事无成;第五,多病;第六,独登台。这一句话,非常直白地告诉了我们作者内心的悲哀,正好与首联中的“哀”字形成呼应。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在这里兼指国运与自身的命运。《登高》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因为有当地都督的照顾,杜甫在夔州住了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杜甫中年之后,身处乱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下”的个人抱负未能实现,又要面临着“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的时局。“艰难”两个字可以说是他一生的浓缩。因为时世艰难,生活困苦,作者常恨以致鬓如霜白。
最后一句,作者因疾病缠身,最近被迫戒酒。这一句话,看起来好像是讲了一件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小事。但是往深层去想,作者因病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如果说前面的“艰难苦恨繁霜鬓”作者的情感表达到了极点,一般而言,最后一句会是一种宣泄,让我们读者在读完这一首诗之后有舒一口气的感觉。但是,这一句“潦倒新停浊酒杯”就像是一个休止符,把作者的感情终止在了最饱满的时候,所以到最后,我们是憋着一口气得不到释放的。可以说,这一句话,举重若轻,无限悲凉。
总结: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
5.评价:
这一首诗在杜甫的律诗里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清代的学者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
明代的胡应麟在《诗薮》中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6.鉴赏总结:
(1)鉴赏诗歌要从意象入手,逐个分析意象,把握意象特点。在把意象组合起来,形成画面,探讨意境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要从作者身世以及诗歌意象、情感字眼入手。
7.(后备)课堂练习:
练习册P44《日暮》
日暮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这是作者流寓夔州期间写的一首诗,阅读全诗,回答两个问题:
(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
讲解:
从意象的角度分析,首联写了牛羊、柴门。 “久”,早就,换而言之,天色已晚。从这里可以看出,喧闹一天的农家已经安静下来,牛羊入圈。“柴门”更加验证了这一点,家家户户都已经闭门,一天的劳动已经停止,就这两个意象,就让我们感受到劳动结束的画面,应该是“安静”的特点。
“风月自清夜”也就是,已经入夜。意象“风”和“月”,清夜中的“风”和“月”。风自然是清爽的,联系下文的“秋”,是更深的寒。“江山非故园”,,眼前的乡村风貌非我故乡,“非故园”,感彩很鲜明,有思故园的倾向。别人家的牛羊已经入圈,而作者仍然漂泊异乡,因此可以感受到其伤感之情。“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是倒装句,实际上是“石壁流暗泉,草根滴秋露”。写了暗泉、秋实、石壁、草根。从这些意象的描写可看出意象的色彩是暗的,而这种暗与作者情感相联系,越暗越悲,因此能够看出作者的感悟。
“头白灯明里”头白,说明作者年事已高,明亮的灯与头发两相辉映。
“何须花烬繁”作者在灯火通明之下看出了满头白发,哪怕是灯花不断报喜对于我这样年事已高的人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问:一、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画面?
怎样: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1)特点:寂静 (至少用两组双音节词)
(2)画面内容:日暮山村图画
答案: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的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
二、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
怎样:要有特点,也要有感情内容 感情有哪些,至少两种(复杂)
“江山非故园”思乡是内容,特点是什么,开心还是悲伤 →思念故乡(内容)的悲感(特点)
“白发”→知人论世“致君尧舜上”但年事已高
人至迟暮的痛苦无奈
8.课堂总结:
鉴赏写景抒情类的诗歌要从意象入手,细读文本,并联系作者的生平分析作者思想感情。
9.课后作业:
预习《石头城》《锦瑟》
10.板书: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
景
无边落木、不尽长江
《登高》
个人艰难(功业无成)
情(悲)
国家艰难(忧国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