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声声慢》课件(共32张PPT)2023-2024学年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3《声声慢》课件(共32张PPT)2023-2024学年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9 20:08: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大约写于词人新婚不久,是写给她外出求学的丈夫的。写离愁别绪,独居的寂寞,相思之苦。
一剪梅
声声慢
李清照,(1084-约1151),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留有作品集《漱玉词》。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
靖康之乱时,李清照随家南下,深爱她的丈夫因病去世,从此阴阳相隔,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清照避难奔走,孤苦无依,无奈只得嫁人,然遇人不淑,旋即离异。晚年孑然一身,寄人篱下,孤寂而死。
作家简介
配乐朗诵
千古才女李易安
万古愁心李清照
思考: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词当然也有词眼,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

精析全文
怎样入愁?
(一)直接抒情: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动 作
心 情
感 受
若有所失
寻觅无果
寂寞冷清
凄凉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悲苦愁绝
环 境
能否换成“寻觅,冷清,凄惨”?
回环往复,一咏三叹,音韵美。
品味:叠字的妙处!              
鉴赏探讨
淡酒
秋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借景抒情
鉴赏探讨
(二)间接抒情: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这些意象我们曾经在那些诗句中接触过?请结合相关意象的其他诗句来说说该意象的内涵。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结论:
  酒是“愁”的象征
    酒,一种浓郁情义和相思的幽愁。
    酒,一种溢满凄凉哀伤的落寞。
为何说是“淡酒”?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
酒力压不住心愁,
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
——晚年凄凉惨淡

怎敌他、晚来风急?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丕《燕歌行》
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雁过也,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1、雁声凄惨(惹人哀思)
2、传递信息的使者(亡夫之痛)
3、北雁南飞,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国破家亡之苦) 
结论:
  过雁象征离愁
     雁,一种离情别恨的希望。
       雁,一种怀古伤情的寄托。
黄花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黄花无主为谁容?冷落疏篱曲径中。
尽把金钱买脂粉,一生颜色付西风。
     菊花,一种孤傲高洁品格的象征。
       菊花,诗人孤独寂寞情的寄托。
结论:
  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梧桐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一种凄凉悲伤的象征
       梧桐,一种悲怆凄婉的寄寓
结论:
  梧桐是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
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酒 ——“愁”的象征
秋风 —— 渲染愁情
过雁——象征离愁
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梧桐——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
雨——哀伤﹑愁丝的象征
凄婉
愁苦
哀怨
以上这些意象,营造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以愁作结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但却言尽而意无穷,欲说还休,实则倾泻无遗。罢、罢、罢!愁情似水长,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了。
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祸不单行 孤苦飘零
知人论世
“愁”之内涵
情愁——独居之苦
家愁——丧夫之哀
国愁——亡国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