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朱自清
朱自清人如其名,确实做到了“ 自清”,他正直、爱国,参加“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毛 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1924年出版了诗集《踪迹》。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轰动文坛,成为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一生著作有20多种,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另有《春》《威尼斯》
朱自清(1898—1948年),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 人,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坚强的民主战士。
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
写作背景
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五四”以后,革命斗争深入,原来曾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的知识阶层也发生分化,有的高升、有的引退、有的堕落、有的前进。朱自清不满黑暗的现实,又没有勇气投入斗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处于极度的不安之中。关于朱自清当时的思想情况,他的夫人陈竹隐女士有过具体的描述,“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统治了全国。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了逃避的办法。他先前曾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他还没能摆脱这种思想,又顾虑着“ 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生活。”
一些资料
1、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
2、 《哪里走》一文是研究朱自清当时思想的重要资料,详尽而真实地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从以上的材料和分析我们可以说,《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是:表现了20年代末,朱自清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产生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情。
(程翔《〈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出游原因
填一填
晚上
院子里
我、妻子、闰儿
妻子哄闰儿睡觉、我想起荷塘、
心里颇不宁静
行踪
小煤屑路
荷塘
荷塘四周
回家门
出家门
这几天心里很不宁静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乡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记着江南了。
2、6段两段写了什么东西,有何异同?
同:
异:
小路、树
第二段写了荷塘四周的环境以及月光
第六段描写了树的密度、树色、
远山、路灯光、蝉声和蛙声
感情上的不同:第2段压抑恐怖的,
第6段有所减轻
分段
一、 缘起: 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二、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三、观荷塘:第四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五段:塘中的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四、离荷塘: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 俗
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1)对内容的把握上
(2)从写景状物的角度看:
第一部分:(1)写观荷缘由
第二部分:(2-6)写荷塘月色)
第三部分:(7-10)写观景后的感慨
还可以从作者的游踪以及作者的感情变化来划分
荷叶:弥望、田田、亭亭、层层
荷花:零星、袅娜、羞涩
荷香:
缕缕、
渺茫
荷波:
一丝颤动、
闪电、
凝碧的波痕
荷韵(流水):
静
动
月色下的荷塘
上——下 远——近
比喻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因为叶子出水高,所以想到舞女,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写出了荷叶出水高而又自然舒展的形态。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渺茫的歌声似的。
本体:清香
嗅觉
听觉
喻体:渺茫的歌声
“通感”,又叫“移觉”,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时,依据生活的逻辑,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凭借各种感觉的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补充,从而具体表达感受,以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的修辞方法。
通感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 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本体:月色的光与影 视觉
喻体:名曲 听觉
举例:(1)她笑得很甜。
(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荷塘上的月色
月光
正面描写:
如流水
静静
泻
侧面描写:
在牛乳中洗过
笼着轻纱的梦
实
虚
月影:
参差、
斑驳、
稀疏、
倩影
(侧面描写)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泻”,用“漂”替代“浮”呢?
泻
浮
“泻”的范围广,与“流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 “照”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泛。
采莲劳作
生动有趣
既怜且爱
安静如水
强烈对比
内心矛盾
衬而托之
《采莲赋》
热烈
安静
《西洲曲》
画面是
—美丽的
气氛是
—宁静的
格调是
—雅致的
荷塘
月色
美静雅
1、修辞手法的运用
运用了比喻,博喻,拟人,通感的修辞
手法将荷塘月色描绘的惟妙惟肖。
写作艺术
1、悄悄、轻轻:悄悄出门,轻轻进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
2、森森、淡淡:路阴森森,月光淡淡,一种孤寂的氛围,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2、叠词运用
3、用词准确
“浮”、“泻”、“画”、
“笼”等动词的运用。
3、田田:写出荷叶的茂密。
4、 粒粒:写出荷花的晶莹剔透。
5、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 致, 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富 于节奏感。
作用:加强语意,使文气
舒展,音节和谐。
景:宁静、淡雅、朦胧的荷塘
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
4、一切景语皆情语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