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学者对位于苏北鲁南交界处的新沂花厅遗址进行挖掘,发现的大部分陶器与大汶口文化陶器相同,其中一件陶豆,下半部为大汶口风格,中上部是良渚文化风格;而玉琮、玉璜等玉器,则带有明显的良渚文化因素。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和平交流推动文明的发展 B.多元一体文明格局初步确立
C.南北文化出现交融的现象 D.中原地区的文化辐射力增强
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不再像西周时期那样将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农民种。其标准是以户口登记为前提计户授田,每户百亩,农民按授田数量向基层官府交纳赋税、提供徭役,并依一定期限“换土易居”。这一政策( )
A奠定了华夏农耕文明的根基 B.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C.承认了农民的土地私有权利 D.表明铁犁牛耕技术已得到普及
3、汉代的隶书可以分为汉隶和八分书两种。西汉前期的汉隶多为刀笔吏所用,受前朝影响,讲求效率,多用方折;而八分书,也即东汉常用的带有波磔的八分书,雍容冲和,讲求美观,多用圆转。汉代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黄老无为思想的影响 B.书写材料的进步与推广
C.外来文化的广泛传播 D.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变动
4、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建兴九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由此可见( )
记述 出处
五月,辛巳,(司马药)乃使张邻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诸葛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宣王(司马鳍)还保营。 [东普]习凿齿《汉普春秋》
帝(司马懿)攻拔其(诸葛亮)围,亮宵道。追击,破之,停斩万计。 [唐]房玄龄等《晋书》
当宣(晋宣帝司马懿)、景(晋景帝司马师)开基之始,曹马构纷之际,或列营渭曲,见屈武侯……陈寿、王隐(晋史官,《晋书》史料多出自其所著史书)成杜口而无言……至习凿齿(蜀汉广汉太中习祯后裔)……历代厚诬,一朝如雪。 [唐]刘知几《史通·直书》
A.作者的观点取决于史料选取 B.史学家的身份和立场会影响历史书写
C.成书越晚的史书客观性越强 D.后世无法通过历史文献揭示历史真相
5、《晋书·地理志》记载,太康元年(280年)全国共246万户,人口1616万,以户数分布而言,淮河以南长江流域的梁、益、荆、扬四州占37%。而《宋书·州郡志》所载刘宋大明八年(464年)的户口数为90.1769万户,人口5174074。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门阀士族势力扩大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D.户籍制度的调整
6、南朝梁武帝时,在中央建立了以五省制为核心的权力机构,即“出纳帝命,敷奏万机”的尚书省、“服侍左右,顾问应对”的门下省、起草诏书和政令的中书省、常在皇帝左右并审核诏书的集书省以及掌管图书章奏的秘书省。梁武帝此举旨在( )
A.确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
C.弥合士族与庶族的矛盾 D.通过分散相权加强君权
7、某历史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收集了以下图片,下面三张图所示。据此分析,该学习小组的研究主题是( )
A.丝绸之路的复兴与繁荣 B.外重内轻局面的形成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中外文化交流的加强
8、佛典认为,双亲与孩子的关系是平等的,孩子并没有义务为父母奉献一切。而在公元4 世纪的中国,则把孝敬双亲视为佛教教义之一,只有孝顺父母和忠于君主才可以得到善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佛教思想的中国化 B.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C.释道融合渐成主流 D.儒学丧失正统地位
9、下面三张图从左到右分别是唐朝以前中国,唐朝时期中国,北宋时期中国孔子庙空间分布格局。其变化反映出北宪时期( )
A.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B.南北方农业生产发展较平衡
C.政治中心南移的趋势明显 D.社会基层治理逐渐走向理性
10、唐代以前文学作品中涉及商人的篇目为数不多,且内容大多以批判商人的重利轻义、自卑可怜和贪婪为主。而宋代话本中商人形象频繁出现,一些商人虽然追逐利润,但取之有道,诚信不欺;一些商人拾金不昧,救人急难。宋代的这一现象( )
A.体现了大一统时代的风貌 B.表明重农抑商的观念被颠覆
C.说明主流价值观发生异变 D.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11、1914年,陈独秀在《爱国心与自觉心》一文中,主张国家的全民性,认为西方的自由与民主属于全体人民,国家是为全民服务的。1920年,他在《谈政治》中一改以前的提法,“意识到国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国家的利益就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这一变化反映了( )
A.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 B.社会主义思想得到广泛认同
C.思想解放运动方向的转变 D.国民革命社会基础得到扩大
12、1988年,布达拉宫管理处成立以来,文物阐释研究不断深化,文化创意产业稳步发展,注重以科技力量推进文物保护管理和展示利用,开展壁画数字化、建筑结构监测﹑建筑精准测绘﹑木构建蛀虫防腐研究等一批科技项目。这可以用来说明( )
科技丰富了文化遗产内涵 B.全球化需要统一的文化价值标准
C.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并重 D.合理利用是遗产保护的首要原则
13、随着埃及考古的进展,古埃及的早期历史逐渐褪去神秘的面纱。温静、黄庆娇两位埃及学学者,走遍埃及,探访古迹,并整理了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撰写了《尼罗河畔的曙光:古埃及文明探源》一书。下列文明成果中,该书会重点涉及的是( )
A.哲学和戏剧成就突出城邦政治 B.《摩诃婆罗多》种姓制度
C.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象形文字 D.《吉尔伽美什》楔形文字
14、有学者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原因时,认为中世纪西欧王权和教会长期并立,双方权力互为消长,构成了近代宪政制度最重要的历史来源;同时封建制度严格划分权力与职责,存在着许多由契约保障的特权,西欧自主的商业城市及市民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该学者认为促进西欧中世纪社会转型的主要原因是( )
A.多元化社会结构 B.人文主义的文化传统
C.商品经济的推动 D.封君封臣制度的影响
15、19世纪,英国移民在阿根廷大量兴建英式学校。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在英国私立学校中,英国移民及后裔所占的比重仅为40%左右;在19世纪80年代的一份抽样调查中,40名接受调查的学生中仅1名是英国移民。英国移民此举( )
A.服务于资本原始积累需要 B.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文明
C.具有深刻的种族歧视倾向 D.促使列强收缩在拉美的扩张
16、1952年,美国移民法明令禁止任何与共产党组织有联系的人移民美国。但美国此后颁布了20余项难民法,吸收接受过高等教育,有技术培训的经历、专业化经验或者特殊才能者作为永久性移民人境。由此可见,美国移民政策( )
A.强调文化和民族的多样性特征
B.重视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统一
C.意在加强中间地带的政治渗透
D.有利于构建国内和谐的种族关系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 ,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摘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材料主要反映了______(朝代)推行的________(地方行政制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朝代与唐朝在边疆治理上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朝代地方行政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期起,以“南京布”(出产地为江南松江一带)为代表的棉纺织业取得了巨大发展,中国棉布迅速打开了国际市场,成了直追瓷器、丝绸的出口商品。松江地方文献载:“近来中国人都从海外商贩,至吕宋地方,获利不赀。松人亦往往从之。”棉布与丝绸一起,构成了早期马尼拉中转贸易的大宗商品,以低廉的价格迅速占据了马尼拉市场。英国输入“南京布”虽然较晚,但其输入量和规模远胜于欧洲各国。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十八世纪的三十年代首次贩运“南京布”,到了八十年代,公司每年贩运土布两万匹到英国本土,到十九世纪初更扩大到二十多万匹。“南京布”成为当时欧洲尤其是英国的贵族绅士追逐的时尚,女士的内衣、长裙,男士的裤子都大量地采用“南京布”来制作。狄更斯、福楼拜、大仲马等世界级大文豪也很熟悉“南京布”,在他们的作品中,常常出现的词语“nankeenbosom”,指的就是“南京布”。
——摘编自范金民《清代中外贸易中的“南京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南京布”畅销欧洲的历史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初,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垄断成为制约英国新兴棉纺织工业资本家和散商对华贸易拓展的绊脚石。19世纪20---30年代初,散商在华势力不断扩张,散商对棉布的投资数量不断增加,而此时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权却在不断减弱,两者势力的此消彼长也导致其棉布投资贸易额的变化。
下表中英棉纺织品贸易趋势列表
单位:两
年份 自英输华 自华输英 中国的出入超
1825 2632 509375 506743
1826 50200 201628 151428
1827 194691 649828 455137
1828 254636 651989 397353
1829 299129 493465 194336
1830 341929 536616 194687
1831 500724 160941 -339783
1832 468953 85050 -383903
1833 627174 22644 -604530
数据来源:(美)马士著,区宗华译,林树惠校,章文钦校注《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4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摘自罗兴连《消费竞争生产变革:18—19世纪全球化视野下的中英棉布贸易》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二三十年代中英棉纺织品贸易格局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00年,拿破仑写信给警务部长富歇,勒令“禁止巴黎墙上的任何招贴;禁止出版商展销任何违背健全道德和政府政策的出版物”。帝国出版管理署聘请一些“检查官”对历书、通俗画册、识字课本、报刊等进行审查,一旦有“无视社会公约、人民主权或军队荣誉的文章”就予以取缔。在他执政的15年间,颁布了《公共教育组织法儿大学组织令》等一系列重要的教育法令。拿破仑通过控制帝国大学,确立了对国家公共教育的绝对管理权,将开办学校的权力收归国家,完全置入中央统一管理之下;建立了以国家掌握教育权力、公共教育为基础,公立教育为主导的近代法国教育体制。拿破仑希望通过高等专科学校培养更多社会需要的各行各业的技术精英,在巴黎及其他地区创办了十几所高等专科学校,如师范学校、武器学校、军事学校、音乐学校、医学学校等。这些学校强调实用技术传授,开创了近代工程技术教育的先河,培养了大批能够独当一面的精英人才。
——摘编自董小燕《拿破仑的文教政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拿破仑文教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拿破仑文教政策。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化有继承性,延续性,代代传承,积久而成传统。文化又有时代性,随时代变迁而更新发展。所以文化的发展是变和不变的统一,是传承延续和更新发展的统一。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续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也是中国文化嬗变的转折点。随着人类历史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发生于中英两国之间的“鸦片战争”具有了时代象征意义。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近现代转型,中国传统文化也呈现出从封闭到开放、从礼俗到法理、从神圣到祛魅的文化现代化转变。
——摘编自陈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嬗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新沂花厅遗址出土文物同时具有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因素,反映出当时南北两种文化出现了交融的现象,故C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推动两种文明的交融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排除B项;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均不属于中原文化,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各诸侯国以户口登记为前提计户授田,把土地直接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按授田数量向基层官府交纳赋税、提供徭役,这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故B项正确。华夏农耕文明的根基奠基于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从材料可知,政府以户口登记为前提计户授田,并依一定期限“换土易居”,并没有赋予农民土地私有权,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并未达到普及的程度,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汉隶多为刀笔吏所用,讲求效率,多用方折,主要是受秦朝及法家思想的影响,而东汉时期的八分书,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雍容冲和,多用圆转,故D项正确。黄老无为思想盛行于汉初,对东汉社会影响不大,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书写材料的进步与推广,排除B项;C项内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4、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习凿齿作为蜀汉广汉太守习祯后裔、在《汉晋春秋》中强调诸葛亮取得了胜利,而晋史官陈寿、王隐在史书中对此“杜口而无言”,受陈寿、王隐影响较大的《晋书》则是突出晋军的胜利,这表明史学家的身份和立场会影响历史书写,故B项正确。史料的选取会影响作者的观点,但是“作者的观点取决于史料选取”,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成书早晚与历史著作的客观性并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后世无法通过历史文献揭示历史真相”表述错误,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人口大量增加,但刘宋时期,南方户数和人口反不如西晋时期,其主要原因是门阀士族势力扩大,大量隐匿人口,故A项正确。南朝时期,士族势力强大,中央集权有所削弱,排除B项:政局动荡战乱频繁一说与南方社会实际情况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户籍制度调整的信息,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梁武帝分割了中枢机构的权力,其意在通过分散相权加强君权,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中枢机构集权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分权则是建立相互制约和监督的关系,排除B项;弥合土族与庶族的矛盾与材料主旨无关,也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7、答案:C
解析:交河故城是唐朝安西都护府所在地,唐蕃会盟碑是唐穆宗时期唐朝与吐蕃会盟的遗物,《职贡图》反映的是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千里迢迢前来朝贡的情景,均可用于研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C项正确。唐蕃会盟碑与丝绸之路无关,排除A项;材料的主题是唐代的民族关系,面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外关系,排除B、D两项。
8、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在佛教向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佛教教义接受了中国的忠孝观念,反映了佛教思想的中国化进程,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佛教教义在不同地域的差别,而不是艺术内容的时代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儒释思想的融合,排除C项;儒学丧失正统地位一说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由图片内容可知,唐宋时期南方孔子庙数量大幅增加,表明随着南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南方的教育与文化也有了较大发展,反映出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故A项正确。当时南方经济发展较快,南北方农业生产发展较平衡一说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唐代和北宋时期,政治中心仍在黄河流域,排除C项:社会基层治理逐渐走向理性一说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与唐代以前文学作品相比,宋代话本塑造了一批正直重义的商人形象,并热情讴歌他们的美好品质,这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故D项正确。宋代并未实现大一统,排除A项;重农抑商观念颜覆、主流价值观发生异变一说均与史实不符,排除B、C两项。
11、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陈独秀从主张国家的全民性转变为强调国家的阶级性,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的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信息,排除A项:社会主义思想得到广泛认同一说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国民革命开始于192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布达拉宫管理处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开展壁画数字化的同时,也注重文物的保护管理,体现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并重,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文化遗产内涵的丰富,排除A项;全球文化是多元发展的,不存在统一的标准,排除B项;遗产保护的首要原则是真实性,排除D项。
13、答案:C
解析:古埃及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之一,文化非常丰富,除了建筑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及制造木乃伊面闻名天下外,在几何学、历法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其象形文字对后世影响很大,故C项正确。古代希腊哲学和戏剧成就突出,实行城邦政治,排除A项:《摩诃婆罗多》和种姓制度属于古代印度文明,排除B项:《吉尔伽美什》和楔形文字属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排除D项。
14、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该学者注重王权和教会的长期并立、封君封臣制度及城市的作用,其意在强调多元化社会结构在西欧中世纪社会转型中的作用,故A项正确。王权和教会的长期并立、封君封臣制度并未体现人文主义的文化传统、商品经济发展的信息,排除B.C两项;封君封臣制度的影响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不能涵盖整个材料,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英国移民在阿根廷大量兴建英式学校,并大量招收阿根廷本土学生,其主观目的是培养阿根延精英阶层的亲英意识,但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文明,故B项正确。此时英国已进行工业革命,此举并非服务于资本原始积累需要,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种族歧视倾向的信息,排除C项:D项内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6、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美国移民法明令禁止任何与共产党组织有联系的人移民美国,但同时又重视吸收美国所需的技术性人才,可知美国移民政策重视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统一,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强调文化和民族的多样性特征的信息,排除A项;C项内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吸收接受过高等教育,有技术培训的经历、专业化经验或者特殊才能者作为永久性移民入境,并不能解决美国国内种族问题,排除D项。
17、答案:(1)元朝行省制度
(2)不同之处:唐代在边疆地区主要是设置羁糜州府,因俗而治,管理比较松散。而元朝的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程度明显提高,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力度加强。
(3)历史意义:协调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有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和加强民族交融;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元代社会和后世影响深远。
18、答案:(1)历史影响: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白银的货币化;促进了洲际贸易的发展,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丰富了欧洲民众服饰与衣料。
(2)变化:在1830年之前,中国一直都是处于出超地位:1831年,中英贸易格局发生道转,中国由棉布出口国变成了进口国,处于入超地位。
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开展: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华经商主体的变化:中国棉纺织业缺乏技术创新:闭关锁国政策的制约。
19、答案:(1)特点:强调思想与舆论控制;以立法为手段,建立中央集权教育行政体制;重视科学教育,推崇精英教育。
(2)评价:直接继承了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建立了符合国家利益需要的近代教育制度:重视教育的世俗性和实用性,使教育能够更好地为法国的国家建设服务;拿破仑为了实现稳定和秩序,文教政策具有偏颇、保守色彩,影响了法兰西帝国的文化声誉;拿破仑的文教政策主要是为帝国政治统治和大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20、答案:示例:
论题: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如孝梯忠信、礼义廉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仁者爱人、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但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学习先进文化成果、变革发展、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文化价值观念在社会变革与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与科学”成为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主要价值诉求。在进化论的影响下,以“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为核心价值观的资产阶级文化启蒙运动深深地影响着国人的心灵,而无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着重批判了以懦家“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封建伦理道德和宗法制度,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嬗变,并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总之,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变与重构既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要超越自身的传统文化,对实现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