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几种重要的盐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6 几种重要的盐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7-30 11:50:1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 几种重要的盐
1.现有下列试剂:①蒸馏水;②AgNO3溶液;③BaCl2溶液;④稀盐酸,欲检验硝酸钠固体中是否含有少量可溶性硫酸盐杂质,应选用的试剂是(  )
A.①③④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
2.现有失去标签的氯化钙、硝酸银、盐酸、碳酸钠4种无色溶液。将它们编号为甲、乙、丙、丁后,两两混合的现象如下表所示。根据实验现象判断甲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是(  )
实验顺序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① 甲+乙 有气泡生成
② 甲+丙 有沉淀生成
③ 丙+丁 有沉淀生成
④ 乙+丙 没有现象发生
A.CaCl2 B.AgNO3 C.HCl D.Na2CO3
3.“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能有效解决施肥比例不合理的问题,如下为农技人员通过该技术对某农田开出的施肥配方,有 NH4H2PO4、K2SO4、KCl、NH4NO3等肥料,其中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
A.NH4H2PO4 B.K2SO4 C.KCl D.NH4NO3
4.向一定质量的Na2CO3溶液中滴加一定质量的Ba(OH)2溶液,反应一段时间后改为滴加Ca(OH)2溶液,当恰好不再产生沉淀时,再滴加稀盐酸至沉淀消失。反应过程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物质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
A.a点溶液中溶质只有NaOH
B.c﹣d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C.整个过程溶液中的溶质种类最多含有3种 D.d﹣e段有气泡产生
5.小桐同学在学习了物质的转化规律后,绘制了可以通过一步反应制取ZnSO4的思维导图。下列选项中各字母所对应的物质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A—Zn(OH)2 B.B—CuSO4 C.C—ZnO D.D—H2SO4
6.现有盐酸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入碳酸钠溶液,生成沉淀质量与滴入碳酸钠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为0~a克时,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为BaCl2+Na2CO3=2NaCl+BaCO3↓
B.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至a克时,溶液中含有三种溶质
C.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为a~c克时,有气体产生
D.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至c克时,溶液呈中性
7.有一瓶标签无法辨认的试剂,是碳酸钠溶液或硫酸钠溶液中的一种。仅用下列试剂无法进行鉴别的是(  )
A.pH试纸 B.酚酞试液 C.稀硫酸 D.硝酸钡溶液
8.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匹配正确的是(  )
选项 结构 性质 用途
A 稀盐酸中含有氢离子 具有酸性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
B 稀盐酸中含有氯离子 具有酸性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
C 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 具有碱性 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D 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 具有碱性 吸收二氧化硫气体
A.A B.B C.C D.D
9.下列各组物质溶于水,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
A.NaNO3、KCl、AgNO3 B.BaCl2、KNO3、NaOH
C.Ba(OH)2、NaCl、K2SO4 D.Cu(NO3)2、KOH、Na2SO4
10.甲、乙、丙、丁是四种可溶性盐,其阳离子分别是Na+、Ba2+、Cu2+、Ag+中的某一种,阴离子分别是Cl﹣、、、中的某一种。将四种盐各取少量,分别置于盛有5mL蒸馏水的4支试管中,再向4支试管各滴入2mL稀盐酸,实验现象如图所示。可推断出(  )
A.甲是硫酸钠 B.乙是硝酸铜 C.丙是碳酸银 D.丁是氯化钡
11.烧杯中盛有MgSO4和HCl的混合溶液100.0g,向其中逐滴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加的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对应溶液中只有1种溶质 B.b~c段发生2个反应
C.Ba(OH)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13.7% D.m=37.85
12.某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Na+,H+,Cl﹣和SO42﹣,现在想要检测两种阴离子是否存在,请你帮助完成实验:
(1)取适量溶液,先向其中滴加足量的 __________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有SO42﹣存在;
(2)再取上层清液加 __________溶液,又出现白色沉淀,则可证明有Cl﹣存在。
13.已知A、B、C、D、E、F分别是氢氧化钠溶液、硝酸钠溶液、稀盐酸、碳酸钾溶液、氯化钡溶液、氯化铁溶液中的一种。小科为鉴别这六种物质,进行如下实验:
Ⅰ.观察颜色:发现只有E溶液呈黄色,其余为无色。
Ⅱ.将无色溶液两两混合:F与D有气体生成,D与B有白色沉淀生成。请问:
(1)E的溶质是 __________(写化学式)。
(2)写出B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侯氏制碱法以氯化钠为原料制备纯碱,反应原理是:
NaCl+NH3+CO2+H2O=NaHCO3 ↓ +NH4Cl
(NaHCO3在低温下溶解度较小、2NaHCO3Na2CO3+CO2↑+H2O)。
(1)循环中物质X的化学式 __________;
(2)将所得滤液(NH4Cl与NaCl的混合溶液)浓缩后降温,NH4Cl晶体大量析出,而NaCl却仍留在了溶液中,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厨房里有两瓶白色固体,分别为食盐(NaCl)和纯碱(Na2CO3)。为鉴别这两种物质,小科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1)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分别滴加少量食醋,有气泡产生的是 __________。
(2)另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分别滴加 _________溶液,有沉淀产生的是纯碱。
16.及时归纳是学好科学的主要方法之一,利用如图所示结构图归纳盐的四个方面的化学性质,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归纳性质③中,X代表的 __________类物质。
(2)在归纳性质④时,从“某些盐”中选取了硝酸银,写出盐与硝酸银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如图甲所示,烧杯中为一定量的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后的溶液,用胶头滴管逐滴滴入Na2CO3溶液,并用pH传感器测得烧杯内溶液的pH变化如图乙所示。
(1)胶头滴管逐滴滴入Na2CO3溶液的过程中,烧杯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_。
(2)当加入a mL Na2CO3溶液时,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某科学探究小组对一包固体粉末中的成分进行鉴别,粉末中可能含有BaCO3、NaCl、Na2CO3、CuSO4、NaOH、C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实验操作步骤及现象如图,试回答:
(1)仅由步骤Ⅰ可知,固体粉末中不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
(2)白色沉淀A为 __________;
(3)无色溶液D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论: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 __________。
A.Na2CO3 B.NaOH C.NaCl
19.小明学习了盐的性质,通过参阅资料得知氯化铵(NH4Cl)溶液是呈酸性的,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他想酸溶液可以使石蕊变红,是因为酸在水溶液中解离出了 H+,那么是 NH4Cl 溶液中的哪种粒子可以使石蕊试液变红呢?
于是他设计以下实验进行探究。
(1)通过实验Ⅰ可以发现石蕊试液不变色,则此实验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同学认为实验Ⅱ没必要做,你认为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上述实验,小明可以初步得出结论是:NH4Cl溶液中的_________________可以使石蕊试 液变红。小明与老师交流上述结论时,老师说:“其实 NH4Cl 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也是由于溶液中存在H+”。于是小明继续探究…
20.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实验中发现:不仅碱溶液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Na2CO3溶液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那么Na2CO3溶液中究竟是哪种粒子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呢?他们设计了如图三个实验,请你和他们一起探究并完成下列问题:
(1)实验Ⅰ是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Ⅲ滴入Na2CO3溶液,振荡,酚酞试液变红,向变红后的溶液中再逐渐滴入过量的CaCl2溶液,红色逐渐消失,同时还观察到生成白色沉淀。由实验Ⅰ、Ⅱ、Ⅲ可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组同学在与老师交流上述结论时,老师说:“其实Na2CO3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也是由于溶液中存在OH﹣。”你认为Na2CO3溶液存在OH﹣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小乐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先关闭止水夹,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将过量的NaOH溶液滴入烧瓶中,充分吸收掉CO2后,再关闭分液漏斗活塞,打开止水夹,观察到CaCl2溶液倒吸入烧瓶,烧瓶中溶液变浑浊。
(1)烧瓶中溶液变浑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解释)。
(2)对烧瓶中的溶液进行分析,一定有的溶质是NaOH、NaCl,可能存在的溶质是CaCl2或 ______________。简要写出判断可能存在的溶质的实验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现有一瓶敞口放置在空气中的NaOH固体,欲知其组成成分,取样品9.3克向其中逐渐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产生气体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试回答;
(1)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克。
(2)所用稀盐酸溶质质量分数。
(3)求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23.化学实验室有失去标签的稀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氯化钡五瓶无色溶液,现将其任意编号:A、B、C、D、E,然后两两组合进行实验,其部分现象如表(微溶物视为可溶物):
实验 A+B A+C A+D B+C
现象 产生气体 产生沉淀 产生沉淀 产生沉淀
(1)写出溶液A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制碱工业先驱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其主要化学原理如下:
NaCl+H2O+NH3+CO2=NaHCO3↓+X;2NaHCO3CO3+H2O+CO2↑等。则
①X的化学式为 _____________。
②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10g充分加热至质量不再改变,冷却,称量剩余固体质量为6.9g,则原混合物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质量比为 _____________(写最简比)。
24.实验室现有一瓶含少量水的碳酸氢铵样品,为测定其中碳酸氢铵的质量分数,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该装置气密性良好,装置B、C中所装药品均足量,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已知: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4HCO3NH3↑+H2O↑+CO2↑,NH3能被酸溶液吸收
部分实验步骤如下
Ⅰ.打开弹簧夹,通入一段时间的氮气;
Ⅱ.关闭弹簧夹,给碳酸氢铵样品加热
Ⅲ.当样品反应完全,…,再停止加热,直到玻璃管冷却;
N.实验完毕,测得装置B、C中药品的质量分别增加了m1、m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NH4HCO3属于_____________(选填“氮肥”“磷肥”“钾肥”或“复合肥”),装置B中盛放的液体是_____________。
(2)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Ⅲ中,停止加热前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样品中碳酸氢铵的质量分数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用m1、m2的代数式表示)。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第10题
第11题
第16题
第17题
第19题
第20题
第21题
第22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 几种重要的盐 参考答案
1.现有下列试剂:①蒸馏水;②AgNO3溶液;③BaCl2溶液;④稀盐酸,欲检验硝酸钠固体中是否含有少量可溶性硫酸盐杂质,应选用的试剂是(  )
A.①③④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
解:检验硝酸钠固体中是否含有少量可溶性硫酸盐杂质。选用的试剂为①蒸馏水、④稀盐酸、③BaCl2溶液,即先把固体溶于水,先加稀盐酸排除银离子等干扰,再加氯化钡,若生成白色沉淀,含有硫酸盐;
故选:A。
2.现有失去标签的氯化钙、硝酸银、盐酸、碳酸钠4种无色溶液。将它们编号为甲、乙、丙、丁后,两两混合的现象如下表所示。根据实验现象判断甲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是(  )
实验顺序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① 甲+乙 有气泡生成
② 甲+丙 有沉淀生成
③ 丙+丁 有沉淀生成
④ 乙+丙 没有现象发生
A.CaCl2 B.AgNO3 C.HCl D.Na2CO3
解:失去标签的氯化钙、硝酸银、盐酸、碳酸钠4种无色溶液,甲+乙混合产生气泡,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则甲、乙是碳酸钠和稀盐酸的一种;丙和甲、丁反应均产生沉淀,乙和丙无现象,氯化钙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氯化钙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与稀盐酸不反应,故甲是碳酸钠溶液,乙是稀盐酸,丙是氯化钙溶液,丁是硝酸银溶液,甲的化学式为Na2CO3。
故选:D。
3.“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能有效解决施肥比例不合理的问题,如下为农技人员通过该技术对某农田开出的施肥配方,有 NH4H2PO4、K2SO4、KCl、NH4NO3等肥料,其中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
A.NH4H2PO4 B.K2SO4 C.KCl D.NH4NO3
解:A、NH4H2PO4中含有磷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故选项正确。
B、K2SO4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故选项错误。
C、KCl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故选项错误。
D、NH4NO3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选项错误。
故选:A。
4.向一定质量的Na2CO3溶液中滴加一定质量的Ba(OH)2溶液,反应一段时间后改为滴加Ca(OH)2溶液,当恰好不再产生沉淀时,再滴加稀盐酸至沉淀消失。反应过程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物质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
A.a点溶液中溶质只有NaOH
B.c﹣d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C.整个过程溶液中的溶质种类最多含有3种 D.d﹣e段有气泡产生
解:A、碳酸钠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a点溶液中碳酸钠有剩余,溶质有Na2CO3、NaOH、故选项说法错误。
B、c﹣d段,沉淀的质量不变,发生反应是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故选项说法正确。
C、d﹣e段,溶液中的溶质种类最多含有氯化钠、氯化钡、氯化钙3种,故选项说法正确。
D、d﹣e段,稀盐酸和碳酸钡、碳酸钙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有气泡产生,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5.小桐同学在学习了物质的转化规律后,绘制了可以通过一步反应制取ZnSO4的思维导图。下列选项中各字母所对应的物质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A—Zn(OH)2 B.B—CuSO4 C.C—ZnO D.D—H2SO4
解:A、氢氧化锌难溶于水,不能与硫酸镁发生置换反应,不能达到目的,故选项正确。
B、CuSO4能与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能达到目的,故选项错误。
C、氧化锌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水,能达到目的,故选项错误。
D、氢氧化锌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水,能达到目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A。
6.现有盐酸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入碳酸钠溶液,生成沉淀质量与滴入碳酸钠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为0~a克时,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为BaCl2+Na2CO3=2NaCl+BaCO3↓
B.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至a克时,溶液中含有三种溶质
C.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为a~c克时,有气体产生
D.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至c克时,溶液呈中性
解:A、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为0~a克时,没有沉淀生成,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为Na2CO3+2HCl═2NaCl+H2O+CO2↑,故选项说法错误。
B、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至a克时,盐酸和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钡两种溶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C、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为a~c克时,发生的是氯化钡和碳酸钠溶液反应,有沉淀产生,故选项说法错误。
D、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至c克时,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呈中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7.有一瓶标签无法辨认的试剂,是碳酸钠溶液或硫酸钠溶液中的一种。仅用下列试剂无法进行鉴别的是(  )
A.pH试纸 B.酚酞试液 C.稀硫酸 D.硝酸钡溶液
解:A.碳酸钠溶液显碱性,硫酸钠溶液显中性,可以用pH试纸检验,故正确;
B.碳酸钠溶液显碱性,硫酸钠溶液显中性,酚酞遇碱变红,可以鉴别,故正确;
C.碳酸钠可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有气泡产生,硫酸钠与稀硫酸不反应,可以鉴别,故正确;
D.碳酸钠、硫酸钠均能与硝酸钡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不能鉴别,故错误;
故选:D。
8.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匹配正确的是(  )
选项 结构 性质 用途
A 稀盐酸中含有氢离子 具有酸性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
B 稀盐酸中含有氯离子 具有酸性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
C 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 具有碱性 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D 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 具有碱性 吸收二氧化硫气体
A.A B.B C.C D.D
解:A、稀盐酸中含有氢离子,具有酸性,与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无关,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与氯离子有关,故选项说法错误。
B、稀盐酸中含有氯离子,可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银离子,与具有酸性无关,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与具有碱性无关,具有碱性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具有碱性,可用于吸收二氧化硫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9.下列各组物质溶于水,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
A.NaNO3、KCl、AgNO3 B.BaCl2、KNO3、NaOH
C.Ba(OH)2、NaCl、K2SO4 D.Cu(NO3)2、KOH、Na2SO4
解:物质加到水中得到无色澄清溶液,说明彼此之间不能生成沉淀,且不存在有色离子。
A、氯化钾和硝酸银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银难溶于水,溶液浑浊,故选项错误;
B、三种物质不反应,且没有带色的物质,符合无色透明的要求,故选项正确;
C、硫酸钾和氢氧化钡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难溶于水,溶液浑浊,故选项错误;
D、硝酸铜和氢氧化钾反应产生氢氧化铜沉淀,溶液浑浊,且硫酸铜溶液为蓝色,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0.甲、乙、丙、丁是四种可溶性盐,其阳离子分别是Na+、Ba2+、Cu2+、Ag+中的某一种,阴离子分别是Cl﹣、、、中的某一种。将四种盐各取少量,分别置于盛有5mL蒸馏水的4支试管中,再向4支试管各滴入2mL稀盐酸,实验现象如图所示。可推断出(  )
A.甲是硫酸钠 B.乙是硝酸铜 C.丙是碳酸银 D.丁是氯化钡
解:甲、乙、丙、丁是四种可溶性盐,甲中加入稀盐酸后,产生白色沉淀,则甲中含有银离子,甲可以是硝酸银,乙中加入稀盐酸后,溶液变为蓝色,则含有铜离子,则乙可以是氯化铜或硫酸铜,丙中产生气泡,则含有碳酸根离子,丙只能是碳酸钠,由题可得,每一种离子只能出现一次,丁中含有钡离子和氯离子,故答案为:D。
11.烧杯中盛有MgSO4和HCl的混合溶液100.0g,向其中逐滴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加的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对应溶液中只有1种溶质 B.b~c段发生2个反应
C.Ba(OH)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13.7% D.m=37.85
解:o~a段生成的是硫酸钡沉淀,a~b段生成的是硫酸钡和氢氧化镁沉淀,b~c段生成的是氢氧化镁沉淀,所以
A、a点对应溶液中有氯化镁、硫酸镁2种溶质,故A错误;
B、b~c段只发生氢氧化钡和氯化镁的反应1个反应,故B错误;
C、设氢氧化钡的质量分数为x
Ba(OH)2+MgSO4=BaSO4↓+Mg(OH)2↓
171 233
x×100g 23.3g
x=17.1%,故C错误;
D、设硫酸钡质量为y,氢氧化镁质量为z。
Ba(OH)2+MgSO4=BaSO4↓+Mg(OH)2↓
171 233 58
50g×17.1% y z
y=11.65g,z=2.9g
所以m=23.3g+11.65g+2.9g=37.85g,故D正确。
故选:D。
12.某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Na+,H+,Cl﹣和SO42﹣,现在想要检测两种阴离子是否存在,请你帮助完成实验:
(1)取适量溶液,先向其中滴加足量的  硝酸钡 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有SO42﹣存在;
(2)再取上层清液加  硝酸银 溶液,又出现白色沉淀,则可证明有Cl﹣存在。
解:(1)检验是否含有SO42﹣,可用酸化的硝酸钡溶液,一般用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向其中滴加足量的硝酸钡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生成了硫酸钡白色沉淀,则证明有SO42﹣存在。
(2)再取上层清液加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生成了氯化银白色沉淀,则证明有Cl﹣存在。
故答案为:(1)硝酸钡;(2)硝酸银。
13.已知A、B、C、D、E、F分别是氢氧化钠溶液、硝酸钠溶液、稀盐酸、碳酸钾溶液、氯化钡溶液、氯化铁溶液中的一种。小科为鉴别这六种物质,进行如下实验:
Ⅰ.观察颜色:发现只有E溶液呈黄色,其余为无色。
Ⅱ.将无色溶液两两混合:F与D有气体生成,D与B有白色沉淀生成。请问:
(1)E的溶质是  FeCl3 (写化学式)。
(2)写出B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aCl2+K2CO3=BaCO3↓+2KCl 。
解:Ⅰ.观察颜色:发现只有E溶液呈黄色,其余为无色。氯化铁溶液为黄色,其余溶液为无色,则E是氯化铁溶液。
Ⅱ.将无色溶液两两混合:F与D有气体生成,D与B有白色沉淀生成。稀盐酸、碳酸钾溶液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则F与D是稀盐酸、碳酸钾溶液中的一种;碳酸钾溶液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则D是碳酸钾溶液,F是稀盐酸,B是氯化钡溶液。
(1)E是氯化铁溶液,溶质是氯化铁,其化学式为FeCl3。
(2)B与D反应,即氯化钡和碳酸钾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K2CO3=BaCO3↓+2KCl。
故答案为:(1)FeCl3;(2)BaCl2+K2CO3=BaCO3↓+2KCl。
侯氏制碱法以氯化钠为原料制备纯碱,反应原理是:
NaCl+NH3+CO2+H2O=NaHCO3 ↓ +NH4Cl
(NaHCO3在低温下溶解度较小、2NaHCO3Na2CO3+CO2↑+H2O)。
(1)循环中物质X的化学式 CO2 ;
(2)将所得滤液(NH4Cl与NaCl的混合溶液)浓缩后降温,NH4Cl晶体大量析出,而NaCl却仍留在了溶液中,主要原因是 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 。
解:(1)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了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碳酸钠为目标产物,而在沉淀池需要通入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可以循环使用,因此X为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CO2。
(2)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而氯化铵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因此降温后大量析出,而氯化钠不会析出;
故答案为: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
15.厨房里有两瓶白色固体,分别为食盐(NaCl)和纯碱(Na2CO3)。为鉴别这两种物质,小科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1)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分别滴加少量食醋,有气泡产生的是  纯碱 。
(2)另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分别滴加  氯化钙(或氢氧化钙,合理即可) 溶液,有沉淀产生的是纯碱。
解:(1)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分别滴加少量食醋,纯碱能与醋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食盐不与醋酸反应,有气泡产生的是纯碱。
(2)另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分别滴加氯化钙或氢氧化钙溶液(合理即可),氯化钙或氢氧化钙溶液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与食盐不反应,故有沉淀产生的是纯碱。
故答案为:(1)纯碱;(2)氯化钙(或氢氧化钙,合理即可)。
16.及时归纳是学好科学的主要方法之一,利用如图所示结构图归纳盐的四个方面的化学性质,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归纳性质③中,X代表的  酸 类物质。
(2)在归纳性质④时,从“某些盐”中选取了硝酸银,写出盐与硝酸银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NaCl+AgNO3═NaNO3+AgCl↓(合理即可) 。
解:(1)盐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盐,能与某些金属反应生成新金属和新盐,能与某些酸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能与某些碱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则X代表的酸类物质。
(2)在归纳性质④时,从“某些盐”中选取了硝酸银,氯化钠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AgNO3═NaNO3+AgCl↓(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酸;(2)NaCl+AgNO3═NaNO3+AgCl↓(合理即可)。
17.如图甲所示,烧杯中为一定量的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后的溶液,用胶头滴管逐滴滴入Na2CO3溶液,并用pH传感器测得烧杯内溶液的pH变化如图乙所示。
(1)胶头滴管逐滴滴入Na2CO3溶液的过程中,烧杯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先有气泡产生,后有沉淀产生 。
(2)当加入a mL Na2CO3溶液时,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  碳酸钠、氯化钠 。
解: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乙图中pH从小于7逐渐增大,所以开始的溶液中含有氯化氢和氯化钙,碳酸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再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所以
(1)胶头滴管逐滴滴入Na2CO3溶液的过程中,烧杯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先有气泡产生,后有沉淀产生;
(2)当加入amLNa2CO3溶液时,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碳酸钠、氯化钠。
故答案为:(1)先有气泡产生,后有沉淀产生;(2)碳酸钠、氯化钠。
18.某科学探究小组对一包固体粉末中的成分进行鉴别,粉末中可能含有BaCO3、NaCl、Na2CO3、CuSO4、NaOH、C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实验操作步骤及现象如图,试回答:
(1)仅由步骤Ⅰ可知,固体粉末中不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BaCO3、CuSO4 (填化学式,下同);
(2)白色沉淀A为  硫酸钡 ;
(3)无色溶液D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NaOH、NaCl、BaCl2 ;
(4)结论: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  AB 。
A.Na2CO3 B.NaOH C.NaCl
解:(1)固体粉末加水溶解得到无色溶液,所以样品中一定不含碳酸钡、硫酸铜,所以(1)仅由步骤Ⅰ可知,固体粉末中不可能含有的物质是:BaCO3、CuSO4;
(2)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碳酸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水和二氧化碳,故白色沉淀为硫酸钡;
(3)加入的氯化钡是过量的,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无色溶液D一定含有的溶质是:NaOH、NaCl、BaCl2;
(4)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Na2CO3、NaOH,可能含有NaCl,故选:AB。
故答案为:(1)BaCO3、CuSO4; (2)硫酸钡;(3)NaOH、NaCl、BaCl2;(4)AB。
19.小明学习了盐的性质,通过参阅资料得知氯化铵(NH4Cl)溶液是呈酸性的,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他想酸溶液可以使石蕊变红,是因为酸在水溶液中解离出了 H+,那么是 NH4Cl 溶液中的哪种粒子可以使石蕊试液变红呢?
于是他设计以下实验进行探究。
(1)通过实验Ⅰ可以发现石蕊试液不变色,则此实验证明:不是NH4Cl中的Cl﹣使石蕊试液变红 。
(2)有同学认为实验Ⅱ没必要做,你认为他的理由是 石蕊试液或NaCl溶液中已经含有水 。
(3)通过上述实验,小明可以初步得出结论是:NH4Cl溶液中的 NH4+ 可以使石蕊试 液变红。小明与老师交流上述结论时,老师说:“其实 NH4Cl 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也是由于溶液中存在H+”。于是小明继续探究…
解:(1)氯化钠中含有氯离子,但石蕊试液不变色,所以可以证明不是 NH4Cl 中的 Cl﹣使石蕊试液变红;
(2)石蕊试液或 NaCl 溶液中已经含有水,所以实验II没有必要做;
(3)因氯化铵溶液中含有铵根离子和氯离子,实验I排除了氯离子使石蕊变红的可能,所以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是铵根离子。
故答案为:(1)不是 NH4Cl 中的 Cl﹣使石蕊试液变红;
(2)石蕊试液或 NaCl 溶液中已经含有水; (3)NH4+。
20.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实验中发现:不仅碱溶液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Na2CO3溶液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那么Na2CO3溶液中究竟是哪种粒子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呢?他们设计了如图三个实验,请你和他们一起探究并完成下列问题:
(1)实验Ⅰ是为了  探究Na 是否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
(2)实验Ⅲ滴入Na2CO3溶液,振荡,酚酞试液变红,向变红后的溶液中再逐渐滴入过量的CaCl2溶液,红色逐渐消失,同时还观察到生成白色沉淀。由实验Ⅰ、Ⅱ、Ⅲ可得出结论: 碳酸根离子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 。
(3)小组同学在与老师交流上述结论时,老师说:“其实Na2CO3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也是由于溶液中存在OH﹣。”你认为Na2CO3溶液存在OH﹣的原因是  Na CO 与H O发生反应,使溶液中产生了OH (合理即可) 。
解:(1)氯化钠溶液中存在钠离子和氯离子,实验Ⅰ是为了探究Na 是否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故答案为:探究Na 是否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2)实验Ⅲ滴入Na2CO3溶液,振荡,酚酞试液变红,向变红后的溶液中再逐渐滴入过量的CaCl2溶液,碳酸根离子与钙离子结合生成碳酸钙,红色逐渐消失,同时还观察到生成白色沉淀。由实验Ⅰ、Ⅱ、Ⅲ可得出结论:碳酸根离子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故答案为:碳酸根离子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
(3)Na2CO3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也是由于溶液中存在OH﹣。Na2CO3溶液存在OH﹣的原因是Na CO 与H O发生反应,使溶液中产生了OH ,故答案为:Na CO 与H O发生反应,使溶液中产生了OH (合理即可)。
21.小乐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先关闭止水夹,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将过量的NaOH溶液滴入烧瓶中,充分吸收掉CO2后,再关闭分液漏斗活塞,打开止水夹,观察到CaCl2溶液倒吸入烧瓶,烧瓶中溶液变浑浊。
(1)烧瓶中溶液变浑浊的原因是 Na2CO3+CaCl2═CaCO3↓+2NaCl (用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解释)。
(2)对烧瓶中的溶液进行分析,一定有的溶质是NaOH、NaCl,可能存在的溶质是CaCl2或 Na2CO3 。简要写出判断可能存在的溶质的实验操作: 取适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如果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氯化钙,反之则不含有氯化钙;
取适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钙溶液,如果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反之则不含有碳酸钠 。
解:(1)烧瓶中溶液变浑浊的原因: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CaCl2═CaCO3↓+2NaCl。
故填:Na2CO3+CaCl2═CaCO3↓+2NaCl。
(2)对烧瓶中的溶液进行分析,一定有的溶质是NaOH、NaCl,可能存在的溶质是CaCl2或Na2CO3;
判断可能存在的溶质的实验操作:取适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如果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氯化钙,反之则不含有氯化钙;
取适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钙溶液,如果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反之则不含有碳酸钠。
故填:Na2CO3;取适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如果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氯化钙,反之则不含有氯化钙;
取适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钙溶液,如果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反之则不含有碳酸钠。
22.现有一瓶敞口放置在空气中的NaOH固体,欲知其组成成分,取样品9.3克向其中逐渐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产生气体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试回答;
(1)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为  2.2 克。
(2)所用稀盐酸溶质质量分数。
(3)求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解:由图可以看出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g。与碳酸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为50g
设所用稀盐酸溶质质量分数为x
Na2CO3+2HCl═2NaCl+H2O+CO2↑
73 44
50gx 2.2g
= x=7.3%
跟氢氧化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也是50g
设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y
NaOH+HCl=NaCl+H2O
40 36.5
9.3gy 50g×7.3%
= y≈43.0%
答:(1)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为 2.2克。(2)所用稀盐酸溶质质量分数为7.3%。
(3)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43.0%。
23.化学实验室有失去标签的稀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氯化钡五瓶无色溶液,现将其任意编号:A、B、C、D、E,然后两两组合进行实验,其部分现象如表(微溶物视为可溶物):
实验 A+B A+C A+D B+C
现象 产生气体 产生沉淀 产生沉淀 产生沉淀
(1)写出溶液A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OH)2+Na2CO3=CaCO3↓+2NaOH 。
(2)我国制碱工业先驱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其主要化学原理如下:
NaCl+H2O+NH3+CO2=NaHCO3↓+X;2NaHCO3CO3+H2O+CO2↑等。则
①X的化学式为  NH4Cl 。
②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10g充分加热至质量不再改变,冷却,称量剩余固体质量为6.9g,则原混合物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质量比为  4:21 (写最简比)。
解:(1)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A+B产生气体,因此A、B是稀硫酸和碳酸钠中的一个,A+C、A+D都产生沉淀,因此A是碳酸钠,B是稀硫酸;B+C产生沉淀,因此C是氯化钡,D是氢氧化钙,那么剩余的是E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配平即可;故答案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的原子种类和数目相等,
NaCl+H2O+NH3+CO2=NaHCO3↓+X中,X是氯化铵;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H2O+CO2的质量=10g﹣6.9g=3.1g;设原混合物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
2NaHCO3Na2CO3+H2O+CO2↑
2×84 18+44
x 3.1g
, x=8.4g;
因此原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10g﹣8.4g=1.6g;
则原混合物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质量比=1.6g:8.4g=4:21;
故答案为:①NH4Cl;②4:21;
24.实验室现有一瓶含少量水的碳酸氢铵样品,为测定其中碳酸氢铵的质量分数,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该装置气密性良好,装置B、C中所装药品均足量,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已知: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4HCO3NH3↑+H2O↑+CO2↑,NH3能被酸溶液吸收
部分实验步骤如下
Ⅰ.打开弹簧夹,通入一段时间的氮气;
Ⅱ.关闭弹簧夹,给碳酸氢铵样品加热
Ⅲ.当样品反应完全,…,再停止加热,直到玻璃管冷却;
N.实验完毕,测得装置B、C中药品的质量分别增加了m1、m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NH4HCO3属于 氮肥 (选填“氮肥”“磷肥”“钾肥”或“复合肥”),装置B中盛放的液体是 浓硫酸 。
(2)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 。
(3)步骤Ⅲ中,停止加热前应进行的操作是 打开弹簧夹,通入一段时间的氮气 。
(4)该样品中碳酸氢铵的质量分数的表达式为 ×100% (用m1、m2的代数式表示)。
解:(1)NH4HCO3是含有氮元素的化肥,属于氮肥;
装置B中盛放的液体是浓硫酸,用来吸收水蒸气和氨气。
故填:氮肥;浓硫酸。
(2)装置C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故填:2NaOH+CO2═Na2CO3+H2O。
(3)步骤Ⅲ中,停止加热前应进行的操作是打开弹簧夹,通入一段时间的氮气,使反应生成的气体全部被吸收。
故填:打开弹簧夹,通入一段时间的氮气。
(4)实验完毕,测得装置B、C中药品的质量分别增加了m1、m2,说明样品质量为:m1+m2,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m2,
设碳酸氢铵质量为x,
NH4HCO3NH3↑+H2O↑+CO2↑,
79 44
x m2
=,x=,
该样品中碳酸氢铵的质量分数为:×100%,故填:×100%。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第10题
第11题
第16题
第17题
第19题
第20题
第21题
第22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