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静摩擦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静摩擦力规律,知道最大静摩擦力,能分析日常生活中摩擦现象。
(2)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的条件,能说明静摩擦的利与弊。
(3)会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实验探究、问题思考和游戏互动等主体活动,学会假设法和正确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概括、得出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自然界的和谐与奇妙,增强对科学的求知欲和探索自然界物理学原理的兴趣。
(2)有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辨证思想。
重点和难点
重点:
静摩擦力的概念
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静摩擦力的三要素
难点:
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教学过程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 入 新 课 一、静摩擦力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表演筷子提米小魔术 口袋提杯子魔术 学生在有了感性认识后,引导学生思考“魔力”从何而来,让学生带着疑问开始今天的学习。 (2)引出摩擦力 与学生一起通过二力平衡的知识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引出静摩擦力的概念。 观察魔术 获得感性认识 思考问题,回忆摩擦力概念并回答。 回忆二力平衡知识,对静摩擦力有初步的认识 了解生活中的摩擦,使学生对静摩擦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通过神奇的实验现象,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学 习 新 课 1.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1)接触且挤压 与学生一起回顾口袋提杯子实验。 提出问题,如果把口袋里面的水倒掉,口袋还能不能从杯子里面提起杯子?为什么不能提起杯子?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可让学生发现:要使口袋能提起杯子,必须让口袋与杯子接触。因学生知识水平有限,要完整地回答到“接触且挤压”还有一定困难,需做进一步引导。 提出问题:只需要接触就可以吗? 对比实验: 手刚好接触瓶子,不施加挤压的力,不能提起杯子; 手接触且对瓶子施加挤压的力后,能提起瓶子 通过观察实验,可提醒学生发现:要能提起杯子,不仅要接触还需要挤压,得出产生摩擦力的第一个条件。 观察实验,回忆并对比课前的实验,思考:为什么把口袋里的水倒掉,就不能提起杯子? 积极思考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自己的看法。 观察两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思考两种情况下所得到的结果为什么不同。 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看”、“想”、“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从而实现物理教育的教学目标。 采用边观察变引导分析的,步步深入的方式组织组织教学,循序渐进地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通过体验游戏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产生静摩擦力需要接触面粗糙,达到突出的重点。 养成先学习后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加深学生对静摩擦力概念的理解。 明确静摩擦力的方向,进一步突破“相对运动趋势”这一难点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 从运动状态得出受力平衡,再结合平衡条件进行受力分析,分析出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锻炼学生的受力分析能力,为后面的力的合成与分解作铺垫。 明确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让学生经历练习,犯错,纠错的过程,给学生留下较深刻印象,从而起到强调的作用。
(2)相对运动趋势 让学生将手掌用力压在桌面上并向前用力,但手掌相对桌面静止。 提问:如果只是将手掌用力压在桌面上,手掌能感受到阻碍手掌前进的力吗?只有将手向前用力,想要向前面运动时才能感受到静摩擦力,我们将想运动但没有运动这种情况称之为相对运动趋势。 将手掌用力压在桌面上并向前用力,但手掌相对桌面静止,感受静摩擦力。
学 习 新 课 学 习 新 课 (3)接触面粗糙 竞赛游戏: 请一位同学使用粗糙面光滑的筷子与另一位使用接触面光滑的筷子进行夹弹珠竞赛 通过对竞赛结果的观察可让学生发现产生摩擦力的第三个条件:两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粗糙。 参与活动,仔细观察,进行对比分析,思考两者间的差异,得出结论。
2.定义: 组织学生讨论,总结概括得出静摩擦力的定义。 总结概括静摩擦力的定义
3.静摩擦力的三要素 (1)静摩擦的方向 提出问题:怎样判断物体想不想动呢? 假设法:假设在接触面光滑的情况下,物体是否运动,又向什么方向运动。如果运动,就有相对运动趋势,且运动的方向就是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 通过引导可让学生发现: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利用假设法,分析判断运动趋势的方向。
(2)静摩擦力的作用点 从静摩擦力的定义入手,可分析出静摩擦力的作用点。 分析静摩擦力的定义,得出静摩擦力的作用点
(3)静摩擦力的大小 提问:一个G=2N的杯子在手的作用下在空中处于静止状态,请问手对杯子的摩擦力为多大呢? 通过静止状态,分析出物体受力平衡,再结合平衡条件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可以让学生发现: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与物体所受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静摩擦力的大小刚好等于重力。 例题: 提问: 若继续增大拉力F,物体会怎么样呢? 静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会随着拉力的增大而无限增大? 引出最大静摩擦力 4.易错点 (1)静摩擦力与压力大小无关 不断改变压力,与学生一起通过二力平衡分析出摩擦力,从而发现静摩擦力与压力无关 (2)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有关,与运动方向无关 手握杯子分别向上和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并通过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3)运动的物体也能产生静摩擦力 结合二力平衡知识推论静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积极回答问题。 通过二力平衡分析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总结出压力 分析不同运动方向的摩擦力,发现静摩擦力与物体运动方向的关系。
生 活 应 用 知 识 小 结 1.生活中的静摩擦 (1)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并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的摩擦力是怎么利用,为什么这样利用的。 (2)总结学生们们的举例,并对列子进行利、弊分类,再以图片的方式展示出生活中的静摩擦力利与弊现象 (3)提醒学生事物都有两面性,要有辨证思想。 思考,讨论: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 让学生自己举例,回归实际应用,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辨证思想,实现教学目标。
2.归纳总结 为了强化学习效果,落实三维目标。 让学生通过知识、方法、易错点三个方面来谈谈收获,再进行课堂小结。 回忆本节内容,谈谈知识、方法、易错点三个方面的收获。 让学生养成先学习后总结的良好习惯,并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作业: 大聚焦P30页1.2.3题 P31页例2、例3 认真完成的作业。 通过学生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查漏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