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类札记写作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鉴赏类札记写作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30 07:2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鉴赏类札记写作--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何谓札记?古称小木简为札,条记于札,故称“札记”。札记,是指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心得或随笔记事等文字。从这个意义上说,“札记”差不多等同于我们常说的“读书笔记”。张载曾言:“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开心意,心中苟有所开,即便札记”。清代学者章学诚也说,日札写作可以反省自己的学问,以达到在反省中整理自己的思绪,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的目的。可见札记写作在古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治学途径。到了现当代,语文教育届不少名家也非常重视札记对提升语言素养、发展写作能力的重要作用。例如,黎锦熙认为将写作练习的主要途径就是札记写作。潘新和也认为札记是“牧养言语野性的最佳途径”。
双新背景下,新课标新教材都非常重视“读书笔记”的教学价值。笔者梳理了课标18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和“教学提示”,除了“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等6个任务群里没有明确出现“读书笔记”“札记”等相关概念,其余12个学习任务群里均有提及,并且反复出现“养成撰写读书笔记的习惯”“阅读作品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阅读应做读书笔记”“每读一篇必做读书笔记”这样的表述。足见写作“读书笔记”是课标明确规定且几乎贯穿所有阅读单元的重要学习要求。各单元学习任务中不乏读书笔记、札记写作的任务。这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重视读写结合的理念是一致的。
而在教学实际中,札记写作任务的落实往往存在两个倾向:一是落脚点多放在以读促写上,偏重强调读书札记对写作能力提升的作用,比如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加深对某类问题的思考等等;二是札记写作往往是由学生课外自主完成,缺乏有效的课内指导。
我们认为,读写结合应包含以读促写和以写促读两方面,札记写作训练不应单一指向以读促写,也应根据需要落在“以写促读”上,以提升学生阅读鉴赏与评价能力。札记写作教学也不应放任自流,而应由课外转向课内,在课堂上占有一席之地。
高中语文教材中单元学习任务中读写结合的写作任务很多。在任务要求中明确使用了“札记”一词的学习任务共有三项。如下表所示。
教材 学习任务群 课标要求 单元研习作任务
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学习任务群5 文学阅读与写作 (4)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1.任选一首诗歌,想一想: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怎样的特点?激发了你怎样的情思?如何通过意象来欣赏诗歌?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写一则札记。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二单元 学习任务群9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3)可通过实地考察、人物访谈等课外活动,获取真实资料,撰写读书笔记,整理采访记录,撰写学习体会和感想,以加深对革命活动背景和英雄人物思想境界的深刻理解。 2.深入阅读课文,集合具体内容,就作品的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写一篇札记。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学习任务群10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 (3)养成撰写读书笔记的习惯,阅读作品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选择喜欢的作品,从不同角度撰写作品评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结合本单元课文中的实例,探究语言的表达技巧,选择一个角度,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语言鉴赏札记。
表格所示的三项札记写作任务均指向以写促读,要求学生写出阅读感受和见解。从难易程度来看,必修阶段是给定角度与思考点,要求学生记录下思考结果;选择性必修中册是给出角度,要求学生自主构思撰写报告文学写作特色鉴赏札记;到了选择性必修下册,则要求学生自选角度、自主构思,撰写一篇作品语言鉴赏札记,难度由小到大,要求越来越高。从设计意图来看,都是希望学生以写促读,循序渐进地习得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路径,持续提升对文章的鉴赏能力,最终能独立撰写鉴赏性文章。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深入阅读《包身工》,具体结合内容,就作品的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写一篇札记。本单元是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收录了《包身工》《荷花淀》《为了忘却的记念》等课文。从以读促写的角度考虑,我们认为可以扩大选择面,将本单元其他作品乃至其他单元作品纳入其中,以提升学生对不同文体的鉴赏能力,也为选必下册自选角度的语言鉴赏札记写作奠定基础。比如第二单元《荷花淀》的细节描写,第四单元《玩偶之家》的情节安排、人物形象,《致大海》《迷娘》中的诗歌意象等等,都可作为鉴赏角度供学生自由选择。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将本册鉴赏札记写作任务做了重组,设计如下:
深入阅读选必中册教材第二、第四单元相关课文,请选择一个角度(可以在参考选题中选择一项,也可以另选角度),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读书札记。
参考选题:
1)《新闻性与文学性统一:<包身工>阅读札记》
2)《细节的魅力:<荷花淀>阅读札记》
3)《于“突转”中发现真实:<玩偶之家>阅读札记》
札记的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圈画批注,摘抄点评,心得体会,鉴赏论文等等。无论哪一种形式,鉴赏类札记的内容都要凸显文本艺术特色,体现学生真实的阅读发现和体会。本单元的札记写作任务难度介于心得体会和鉴赏论文之间。学生是初次写鉴赏性文章,需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逐步推进。我们引导学生从阅读课上写点评批注开始,到写片段赏析,最后放手让学生确立角度写鉴赏文章。批注式阅读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阅读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在单篇文本教学时,批注的类型不限于简单地理解阐释文本,还可引导学生欣赏文本的精彩之处,发现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独特之处,形成自己独到见解并表达出来。例如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时,让学生圈画出文中语言表达前后有矛盾的部分,思考鲁迅先生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并在书上做批注。《荷花淀》分析水生嫂形象特点时,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描写,体会水生嫂丰富细腻内心情感,在书上做批注。《玩偶之家》分析情节“突转”手法的运用时,先由学生自主阅读找出情节“突转”之处,并批注分析“突转”对戏剧的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以及剧作主题等方面的作用,等等。
批注性阅读、片段性赏析,是写作鉴赏性文章的基础,或者说是写作支架。但随文所做的批注,简答式的赏析都是碎片化、不完整的,要写成一篇鉴赏性的文章,教师需要提供给学生明确的写作要求和规范。有了明确规范和要求,学生方能言之有的、言之有物、言之有法。我们的做法是设计札记写作评价量表,让学生在写前参考评价量表构思行文,写后对照量表自评互评,修改完善。读书札记写作评价量表如下:
量表自评互评,修改完善。读书札记写作评价量表如下:
项目 水平 A 水平B 水平C 水平D
写作角度 角度明确,内容紧扣写作角度展开 角度基本明确,能围绕写作角度展开 角度不够准确 没有角度
引用原文 能恰当引用课文相关材料 能较恰当地引用课文材料。 引用课文材料不够恰当。 引用可谓材料不恰当,或没有引用有效资料
关联分析 写作角度与课文材料之间的关联分析透彻,有说服力 能关联写作角度与引用材料,进行分析 写作角度与所引材料之间的关联分析不够到位 缺少写作角度与所引材料之间的关联分析
结构逻辑 层次分明,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有层次,思路较清晰,结构较完整 思路不够清晰,结构不够完整。 思路混乱,缺少层次
从学生的写作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写出一篇基本像样的鉴赏文章,少数学生能够自主确定角度,撰写个人独到阅读发现和体会,给了我们不小的惊喜。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对专业术语概念理解不准确,导致引用原文不当,或写作角度前后不统一;有的只能简单罗列原文,关联分析力不从心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后续鉴赏类札记教学中逐一改进。
【学生佳作】
新闻性与文学性统一:《包身工》阅读札记
夏衍的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主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他凭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悲悯情怀,在黑暗中探索光明。文章以精确的数据,事件,通过文学性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压榨中国人民的罪行。
这篇文章属于报告文学,因此兼具了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通过报道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件,真实再现了包身工晨起与做工时的悲惨状况,字里行间饱含同情,体现其基本特征真实性,典型性和文学性。
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本文在内容上选择的是真人真事的新闻材料,能迅速及时的反映生活。其中夏衍的自述说到,“……我了解了包身工制度和他们的遭遇,我觉得非把这个地狱揭开不可。为了看到包身工们早出晚归的上下班的生活,我足足打了两个月的夜工,每天半夜三点来钟起身,走十几里路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杨树浦……所以,我就把调查到的材料,不带虚构,如实写成了《包身工》。”,因此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真实性,他为记录罪恶的包身工制度亲自去观察所做出的巨大努力。此外,文中多处使用具体数字也体现了真实性,比如“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做平均,两年来在她身上已经收人了二百三十块了!“ 这里的字数说明了芦柴棒收入及其微薄,控诉了带工老板的残酷压榨。
除了具有新闻性特点外,还具有文学性,文学的特点是要求艺术加工。就表达而言,必须用文学的表达方式,讲究形象性、抒情性,形象生动的再现生活。
主要体现在对人物的塑造上。文章通过对芦柴棒,小福子和不知名的包身工形象生动的塑造,写出了包身工地位的卑贱。文中“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黑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儿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饲养”本义是喂养动物,用在这里,说明资本家将包身工当作会讲话的动物牲口。“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包身工没日没夜地拼命工作,牟取暴利的却是资本家!这一类比尖锐地揭露了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蕴藉含蓄,十分精当。还有如“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的凌乱特征,突出了包身工们内心的惊恐无助,以短句加快节奏,表现紧迫的速度,以语序的倒装突出他们的慌乱特征,这些都增加了文章的文学性。
作者以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巧妙地采用纵横交错的结构方法,以包身工天的生活劳动为纵线,收放自如地勾连横向事件使全篇宛如一条斑斓的彩带缀上一串闪光的珍珠。
夏衍利用文字回答时代问题,通过描写在旧社会时,广大劳动人民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黑暗势力的压迫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记述当时包身工们悲惨的生活和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写出了帝国主义及其帮凶对工人的野蛮压榨和残酷迫害,揭示了包身工制度必然覆灭的命运。
点评:
作者写的这篇札记在写作角度上比较明确,选择了一个角度展开,即《包身工》当中的新闻性与文学性的体现,这是值得肯定的。文章整体上也是紧扣这两个方面展开的,因此层次结构非常清晰,结构较为完整。开头先对《包身工》这篇文章进行了简单概括,然后从新闻性和文学性特点两方面着手进行相应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与课文材料相互结合,有引用有分析,有较强的说服力,最后一部分进行总结。总体上对文章的把握还是较为准确的,也写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但分析材料的能力,锤炼语言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玩偶们”的身份认定:《玩偶之家》阅读札记
《玩偶之家》作为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经典之作,在戏剧艺术的历史长廊中留下了耀眼的丰碑。其作品中所创作的“玩偶们”,它们的思想光辉不仅仅停留在某些历史时刻中,更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前进的指引灯和警示牌,给予这时间长河中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新的反思省己和审视世界。
娜拉是家庭玩偶的象征。在《玩偶之家》中,海尔茂对娜拉称作“小松鼠”,“小鸟儿”,“娇滴滴的小宝贝”等,开篇给人以夫妻二人长达8年的婚姻仍如初恋般情感的假象。娜拉在家中要做的,便是用悠扬的歌声和优美的舞蹈取悦海尔茂。此外,还需全心全意地照顾3个孩子。她深陷于爱中,一切以海尔茂的喜恶作思考准则和行动考虑的因素,在不知不觉中沦为可悲的家庭玩偶。
而海尔茂和娜拉之间更像是一种雇佣或从属关系,她收到的爱更多是虚伪的,自私的,道貌岸然的,带有一定目的性的。反观之娜拉,她对于丈夫的爱是无私的,纯粹的,发自内心的。面对丈夫,她伪造签字触犯了法律,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去救治丈夫,为了不让丈夫耻辱,选择一个人保守这个秘密。为了还债,她节衣缩食,从事一些劳累的抄写之作。面对债主的威逼利诱,他选择独自承担这一切的后果,想以自杀的方式让海尔茂不受牵连保全丈夫。即使身处万分险境,她心中仍怀有希望丈夫能和她站在同一战线上的念想。而海尔茂却痛斥她是“爱撒谎的人”,“伪君子”和“下贱的女人”,认为她的行为无耻至极,会影响到自己的孩子。只有等到海尔茂对娜拉的态度突变,果断地否决了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娜拉才彻底醒悟过来,自己只不过是个任人摆布的家庭玩偶,丈夫口中的“泥娃娃妻子”,男权主义下的高级奴隶。直到看清了自己丈夫的真面目后,她义正言辞地回击海尔茂,将自己从世俗婚姻的实质中解放出来,选择出走离开这个令人窒息的家庭。娜拉或许在这之后得到了真正的人格独立,但同时也必须接受生活的重担和这个身份所带来的艰难和苦楚。
海尔茂是男权玩偶的象征。在家庭里,他是位高权重的专制君主,制约着妻子的一言一行。其一言一行仿佛将“家庭玩偶”的妻子娜拉操纵于弦线之上,实则也证实了他是一个被男权话语所操控的玩偶。他一低一高口是心非的表达,将他受控于男权社会的模样展露得无疑。当阮克医生离开后,他说:“对于咱们也未必不好,现在只剩咱们俩,靠得更近了。”
即便阮克是一个陪伴自己那么久的朋友,他也没有一点发自于内心的真正同情心和关心。而对于娜拉,他将其视作取悦自己的玩偶,满足男权的虚伪欲望。面对娜拉触及男权主义的本质尊严时,他说“”我可以为你受累受苦,但一个男人不能为了他心爱的女人失去名誉。”他将名誉看得高于自己妻子的行为,更加点明了他受纵于男权社会背景下的玩偶身份,一言一行都处于专利男权的笼罩之中。在这一系列的规则之下,他也沦落为被愚弄操控的可悲玩偶。直到最后娜拉毅然决然地离他而去,他才醒悟到自己对爱情的无知,得到一种近乎萌芽式的警醒和反思:处于男权话语支配下的自己,从来不懂得如何真正的去爱一个人。
人类在社会发展时代嬗变的大背景中生存,或多或少会被一些事情所困,被一些身份所束缚。人生难免困苦,无论是娜拉还是海尔茂,他们都是被生活和身份囚住的人,其实也反映了人类的生存困境:人们为所扮演的身份而生,同样也必定为其而亡。这些身份给予我们认同感和社会归属,同时也将成为束缚我们的身份羁绊。而《玩偶之家》则告诉我们,不应该怯于抛弃身上的身份桎梏,害怕脱离社会轨道而选择安逸的囚禁。取而代之的便是剥离身份的枷锁,找寻潜藏在之下的真实和本质自我并勇敢地去追求。
点评:
小作者从《玩偶之家》中“玩偶们”的身份认定这一角度切入,作者认为娜拉是家庭玩偶的象征,海尔茂是男权玩偶的象征,行文中小作者结合课文材料,细致阐述了这一身份认定的理由,体现了小作者对文本进行了较深入的研读,观点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文章的结尾,小作者又从社会、人生的角度进一步思考,文章层层深入,写出了自己阅读的独到发现,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新闻性与文学性统一
——《包身工》阅读札记
《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含有真实性,典型性,文学性三种基本特征。而这三点,在《包身工》一文中的体现尤为明显。
文中多处使用具体数字,从各种细节处体现真实性,例如41段“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做平均,两年来在她身上已经收入了230块了!”运用数字以反讽语气说明芦柴棒收入极其微薄,控诉老板的残酷压榨,增强文章真实性。
文章通过对芦柴棒和包身工形象生动的塑造,写出了包身工地位的卑微低贱,表现了带工老板的残酷无情和吃人社会的黑暗与压迫。文章运用语言、动作、细节等文学艺术描写增强真实性,给人以画面感。例如第六段开头的“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惺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以短句加快节奏表现紧迫之感,运用动作写与肖像描写突出包身工们内心的无助与身份的低贱。“冲”字使其更具画面感,更有力量与速度,记录包身工们的真实生活。而“懒虫”的称呼更加显得她们境遇的凄惨。
作者以芦柴棒、小福子等作为典型凸显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工作中以老板用轮胎惩罚不知名包身工为例,凸显她们身份地位的卑微,也是文章典型性的体现。除了人物塑造上多种综合运用外,作者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将包身工狭小拥挤的住处比作“蜂房般的格子铺”;用拟人手法将包身工的活动比作生物的蠕动,写出了她们动物般生存的真实处境。
作为一篇成功的报告文学,《包身工》通过典型人物、事件、细节的选择,运用出色的艺术语言,真实而不加修饰地描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压榨,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同情心与同理心。作者以时间为叙,点面结合,纵横交错,从多个角度展现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完成了新闻性与和文学性的统一。
点评:
一篇详实的阅读札记建立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之上,小作者以《包身工》这篇报告文学中所体现的新闻性与文学性相结合这一角度为切入点,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段,展开细致论述。《包身工》是选必中教材第二单元的一篇报告文学,也是夏衍先生创造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文章所体现的新闻性与文学性鲜明结合这一特点也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小作者首先明确了本篇札记的写作角度,围绕该角度点明了作品中的“真实性”“典型性”“文学性”的三个重要特征。在分析写作特征时,小作者通过细读文本,能够恰当引用文章中的经典语句作为依据,详细说了这三个特征在文中的具体体现,并点睛之笔的用寥寥数语分析这些语句的写作效果,也道出了自己的阅读感受。最后结合作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思想性,评述了新闻性和文学性相统一这一写作特色的重要价值。整篇札记联系文本、有理有据,充分佐证了自己论述观点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