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八 自然灾害、环境与发展(精准训练)——2024届高考地理解锁大单元一轮复习【配套新教材】
柏柏尔人是居住在北非撒哈拉的土著人,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聪明的柏柏尔人依靠山丘在地上建造了凉爽舒适的穴居式住宅。图示为柏柏尔人的地下村庄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柏柏尔人建造“地下村庄”,主要考虑的地理要素有( )
①地形 ②气候 ③宗教信仰 ④战争防御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威胁柏柏尔人生存的主要自然灾害有( )
①寒潮 ②干旱 ③泥石流 ④沙尘暴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下面问题。
3.图中①②③④⑤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酸雨问题、荒漠化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B.荒漠化问题、酸雨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C.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荒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D.荒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4.图中①环境问题的面积日益扩大的自然原因是( )
A.滥伐林木,植被遭到破坏 B.过度放牧,草原退化
C.沙漠边缘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 D.降水强度大,侵蚀作用强烈
读某湖区的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5.该图反映的自然灾害可能是( )
A.地质灾害—洪涝 B.气象灾害—旱灾
C.海洋灾害—海啸 D.生物灾害—蝗虫
6.该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是( )
A.吞没城镇、道路和田园 B.人畜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
C.交通、输电、输水线路中断 D.作物根部缺氧,造成收成减少
2019年4月28日,在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题为《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的重要讲话。强调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下列能够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的是( )
A.全国各地大力植树造林
B.在西北地区大力发展种植业以提高环境承载力
C.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退耕还林
D.在全国各地建立整齐划一、美观漂亮的美丽乡村
8.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我国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了3种基本类型的野生动物通道。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这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综合性原则
读“某种灾害类型现场图”,完成下列各题。
9.图中灾害类型是( )
A.干旱 B.泥石流 C.滑坡 D.地面沉降
10.该灾害类型( )
A.多发生在平原地区 B.多发生于我国冬季
C.成因与人类活动无关 D.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
读“我国某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11.由图中分析得知该自然灾害是( )
A. 寒潮 B. 干旱 C. 泥石流 D. 台风
12.为了减轻上题中所述灾害的损失,以下措施中收效较快的是( )
A. 建立自然保护区工程 B. 建设水利工程
C. 营造海防林 D. 建设河流污水治理工程
下面左图和右图分别是地震前和地震后航空遥感飞机对四川省北川地区拍摄的遥感影像。读图冋答下题。
13.据图判断,该次地震后方框所示K域出现了( )
A.① ② B.① ③ C.② ④ D.③ ④
14.下列救灾措施不正确的是( )
A.保障信息通畅 B.紧急救援
C.保障道路畅通 D.首先保障财产安全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材料二:漫画:“断指”还是“成功”。
(1)可持续发展包括_______可持续发展、_______可持续发展和_______可持续发展。
(2)对于材料二漫画,有人这样认为:“虽然断其三指,但是四棵新苗仍然可以茁壮成长!”你同意这种发展方式吗?为什么?
干热风是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灾害性天气,下图为黄淮海地区干热风日数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题。
1.黄淮海地区干热风多出现在( )
A.春末夏初 B.盛夏时节 C.深秋时节 D.暖冬时节
2.河北中南部成为干热风多发区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 B.植被 C.地形 D. 降水
3.关于黄淮海地区的受灾农作物及防灾减灾措施正确的是( )
A.冬小麦——实施滴灌、喷灌 B.春小麦——大水漫灌
C.玉米——培育推广抗干热风品种 D.油菜——采用覆膜保墒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1年11月17日13时54分,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海域(北纬33.50度,东经121.19度)发生5.0级地震,震源深度17公里。据此完成下题。
4.此次地震对盐城产生的影响甚微,关于原因分析,不合理的是( )
A.震级较小 B.地面建筑物抗震系数较高
C.盐城地区覆盖层以岩石为主 D.发生地离陆地较远
5.下列避震方法,正确的是( )
①在家中(楼房),要选择浴室、厕所等空间小、不易塌落的地方避震
②在教室里,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处
③在行驶的汽车内,不要停车,加速逃离
④在野外,要赶紧往山上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021年12月10日夜间,美国中部六个州至少遭遇30场龙卷风袭击。龙卷风是地球大气中最强烈的对流风暴,是在不稳定天气条件下产生的小范围快速旋转的空气涡旋。由于尺度小、发展快且不易捕捉,加上生成环境复杂,往往伴随其他气象灾害等,龙卷风的预报非常困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评估此次龙卷风灾害损失和指导灾后重建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 C.数字地球 D.地理信息系统
7.龙卷风防灾减灾工作中,亟待加强的是( )
A.灾害的监测和预警 B.灾害的防御
C.灾后救援 D.灾后恢复
8.美国龙卷风多发区( )
A.地形崎岖 B.气候寒冷 C.地形平坦 D.河湖众多
2020年5月,生态环境部等四部门发布了《关于调整轻型汽车国六排放标准实施有关要求的公告》,要求自2020年7月1日起,全国范围实施轻型汽车国六排放标准,禁止生产国五排放标准轻型汽车,进口轻型汽车应符合国六排放标准。国六排放标准的实施,将对汽车生产与消费及大气污染防治产生深刻影响。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9.以下生态环境问题,与汽车尾气排放直接相关的是( )
A.臭氧层破坏 B.酸雨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石油资源短缺
10.国六排放标准的实施,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
A.改变汽车尾气污染类型 B.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数量
C.降低汽车整车制造成本 D.延缓汽车产业升级进程
人们把循环经济形象地称为“静脉产业”,这些企业将生活和工业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如同将含有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回心脏的静脉。读“循环经济模式图”,完成以下两题。
11.下列行为能较好体现循环经济的是( )
①消费者选用具有环保标志的产品 ②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集中填埋
③生产企业减少商品的过度包装 ④加强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监管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2.该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 )
A. 公平性 B. 持续性 C. 共同性 D. 整体性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目前煤炭仍为我国的主要能源,针对煤炭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问题,鄂尔多斯地区某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构筑了如下产业链。
(1)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仍然以煤为主,主要原因是什么
(2)在煤炭的开采与使用过程中,分别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材料中的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的发展,有哪些积极意义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北非撒哈拉区域为热带沙漠气候,气候比较炎热。“地下村庄”穴居式住宅是依靠山丘而建的,故其在建设时需要考虑地形因素;且该种穴居比较凉爽,这是为了适应当地比较炎热的气候条件,因此其在建设时还需要考虑气候因素。A正确;宗教信仰和战争防御对其影响较小,排除BCD。综上所述,选A。
2.答案:D
解析:北非撒哈拉地带为热带地区,不会出现寒潮,①错误;该区域为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干旱是威胁该区域居民的重要自然灾害之一,②正确;该地降水稀少,不会发生泥石流,③错误;沙漠地区,风力大,地表沙尘较丰富,容易形成沙尘暴天气,④正确。综上所述,排除ABC,选D。
3.答案:B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①分布在西亚和北非的热带沙漠地区和中亚沙漠区,故是沙漠化问题。②在欧洲西部发达国家分布最多,很可能是酸雨问题。③分布在非洲的原始林区和亚洲的横断山区,可能是原始森林破坏问题。④在中国的黄土高原至云贵高原一带较多,可能是农田土壤侵蚀问题。⑤分布在沿海海域,应是海域污染问题。
4.答案:C
解析:土地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沙漠周围由于气候干旱,在风力作用下沙尘不断侵袭周边地域。
5.答案:B
解析:图中展示的是干涸湖泊的景象,是长期无降水、无河流注入,湖泊失去补给水源所致,属于气象灾害。
6.答案:B
解析:干旱使河流、水塘、湖泊干涸,造成人畜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
7.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在全国各地大力植树造林,对我国干旱地区不适宜,A错误。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耕地面积小,水资源不足,不适宜大力发展种植业以提高环境承载力,B错误。持续性原则指涉及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中的“度”或“承载力”的关系,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退耕还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C正确。在全国各地退耕还林还草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D错误。故选C。
8.答案:A
解析:由题干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公平性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公平,代际之间的公平,人类与生物之间的公平。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为野生动物设置通道,体现了人类与生物之间的公平,体现了公平性原则,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答案:9.C;10.D
解析:9.图中灾害类型是滑坡,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包含泥沙、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从图中看没有特殊的洪流,故选C。
10.滑坡的特点:多发生在山地地区,A错误;多发生于我国夏、秋季,B错误;成因与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人类破坏植被和不合理的工程建设,C错误;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D正确。
答案:11.B;12.B
解析:11.读图,图中自然灾害主要分布于东北平原、内蒙古南部、甘肃东部以及云南、贵州和广西西部地区。甘肃、内蒙古等位于我国内陆,远离海洋,台风活动影响不到,D错。云南南部处于热带,寒潮难以影响到该地区,A错。内蒙古高原地势坦荡开阔,且降水少,不易发生泥石流,C错。东北平原地区受夏季风影响时间短时会出现干旱;西北地区由于距海远,受海洋影响小,少雨干旱;西南地区雨季结束早,且冬春季节少雨时出现严重干旱。故选项B为正确答案。
12.建设水利工程可以减轻干旱带来的损失,且收效较快。
答案:13.C; 14.D
解析:13.从图中可知,地震后发生山体滑坡.井形成了堰塞湖。
14.在救灾过程中,首先应保障人员安全
15.答案:(1)经济;社会;生态
(2)不同意。因为它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
解析:“断三指,留其两指”的发展,实际上忽略了其五指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
答案:1.A; 2.C;3.A
解析:1.干热风是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灾害性天气。春末夏初,正是我国北方气温迅速回升的时节,而夏季风又未到来,导致北方地区此时天气晴朗,降水少。在干燥气团控制下,这里干燥多风,易形成干热风,A正确。盛夏时节黄淮海地区正值雨季,空气湿度大,B错误; 深秋、暖冬时节气温低,CD错误。
2.河北中南部位于太行山东侧,处于春末西北风的背风地带,由于强烈的下沉增温,产生焚风效应,导致干热风多发。故C正确,ABD错误。
3. 黄淮海地区的干热风多出现在春末夏初,此时正值该地区冬小麦的扬花灌浆期,为减轻高温、低湿的不良影响,可实施滴灌、喷灌保障其生长所需水分,A正确;春小麦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且黄淮海地区干热风时期实施大水漫灌,既浪费水资源又会造成土壤盐渍化,B错误;黄淮海地区的玉米一般是在小麦收割后种植,C错误;油菜的主要分布区不在黄淮海平原,D错误。故选:A。
答案:4.C;5.A
解析:4.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建筑物抗震系数等有关。“此次地震对盐城产生的影响甚微”说明烈度很小,根据材料“发生5.0级地震”,说明震级较小,烈度很小,A正确;地面建筑物抗震系数较高,更不容易倒塌,B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盐城地区覆盖层为岩石,且江苏省地形较为平坦,烈度与覆盖层关系甚微,C错误;此次地震发生在大丰区海域,距离陆地较远,烈度很小,D正确。本题要求选择不合理的选项,故选C。
5.地震时,在家中(楼房),要选择浴室、厕所等空间小、不易塌落的地方避震,①正确;在教室里,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处避震,②正确;在开车时遇到地震,马上找空旷的地方停车,③错误;在野外,总体把握到开阔地避震的原则,④错误。故选A。
6.答案:D
解析:评估此次龙卷风灾害损失和指导灾后重建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D选项正确;遥感技术主要是监测、全球定位系统主要是定位导航、数字地球主要是将信息数字化,实现网络上的传输、共享,都不能用于指导灾后重建,ABC错误。所以选D。
7.答案:A
解析:龙卷风发生至消散的时间间隔短,作用面积很小,以至于现有的探测仪器没有足够的灵敏度来对龙卷风进行准确的监测,很难预警。今后应加强科技投入,突破监测难题,及时预警、减少损失,A选项正确;龙卷风的势力较强,防御措施较难改变,B错误;灾后救援和灾后恢复,都是受灾之后的措施,不是亟待加强的,CD错误。所以选A。
8.答案:C
解析:从中可以看出,美国龙卷风多发区位于美国中央大平原地区,该地地形平坦,C选项正确,A错误;该地为温带,气候不会寒冷,B错误;该地降水较少,河湖较少,D错误。所以选C。
9.答案:B
解析:臭氧层破坏与氯氟烃化合物的使用有关,A项错误;汽车尾气一般包含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这是引起酸雨的主要物质,因此酸雨与汽车尾气排放直接相关,B项正确;生物多样性减少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开发造成的,C项错误;石油资源短缺主要是人类过度开采造成的,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国六排放标准的实施,对汽车尾气排放量的要求会更加严格,会使不合格的汽车遭到淘汰,从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量,B项正确;国六排放标准的实施不能改变汽车尾气污染类型,同时会增加汽车整车制造成本,促进汽车产业升级进程,A、C、D项错误。
答案:11.C;12.B
解析:11.根据材料,循环经济是企业将生活和工业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能较好体现循环经济的行为是消费者选用具有环保标志的产品,①正确。城市垃圾集中填埋不能变废为宝,还污染地下水源,焚烧发电还会污染大气,②错误。生产企业减少商品的过度包装,③正确。加强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监管,④正确。
12.该产业链将生活和工业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持续性原则,B正确。公平性原则指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A错误。共同性原则指各国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C错误。整体性不是可持续发展原则,D错误。
13.(1)答案:我国煤炭储量大;煤炭开采和使用成本低,技术难度小。
解析:我国煤炭资源储量大;煤炭开采和使用成本低,技术难度小,因此目前和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仍然以煤炭为主。
(2)答案:开采中产生的问题有植被破坏、地表塌陷、水土流失;使用中产生的问题有酸雨、粉尘等大气污染,水体和土壤污染等。
措施:矿区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发展清洁煤技术或脱硫技术;加强硫氧化物的综合利用;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采取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宣传教育手段进行治理。
解析:可以从土壤、植被、大气、水体等方面分析环境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3)答案: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投入,经济效益提高;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加就业机会。
解析:从图中可知,该产业链属于循环经济模式,应结合所学对该产业链的优势作具体说明。单元八 自然灾害、环境与发展
一、知识点
知识点1 气象灾害
知识点2 地质灾害
知识点3 防灾减灾
知识点4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知识点5 环境问题
知识点6 可持续发展
知识点7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二、知识梳理
知识点1 气象灾害
一、洪涝灾害
1.概念: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分布:
影响因素 分布地区
气候 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地形 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3.危害:
(1)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
(2)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3)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4)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防治措施:
项目 内容
监测和预报 气象卫星对洪水进行监测并及时预报
防治措施 工程措施 ①兴修水库,退耕还湖;②修筑堤坝,整治河道;③疏浚河道;④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
非工程措施 ①提高人们防灾减灾意识;②严格控制乱砍滥伐,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③建立统一的减灾防灾管理体制;④建立统一的抗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⑤加强灾前水利建设与减灾科研投入
5.我国是世界上洪涝频繁且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的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知识拓展】
气象灾害多发区—华北地区
1.华北地区最常发生的气象灾害有干旱、寒潮、沙尘暴、冰雹、干热风、霜冻等,其中干旱—沙尘暴和干旱—虫灾是主要的气象灾害。
2.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水热条件不稳定,春旱严重;冬季风通道;邻近沙源地;蒸发强烈,植被覆盖率低。
(2)人为原因:主要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灌溉用水增加;人口城市密集,人均水资源匮乏;过量抽取地下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
3.中国其他常见气象灾害
(1)梅雨:冷暖气团势均力敌,造成阴雨连绵,多发生在江淮地区(6月中旬到7月上句)。
(2)伏旱:在单一气团(副高、反气旋)控制下,酷热少雨,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3)沙尘暴:干旱、土地沙化等在大风区常发,多发生在北方地区的春季。
二、干旱灾害
1.干旱
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干旱形成的两个条件:(1)长时间无降水;(2)降水异常偏少。
2.干旱灾害
(1)概念: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
(2)分布:常分布在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非洲的旱灾最严重。
3.干旱的灾害
危害 具体表现
种植业 农作物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
畜牧业 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水资源 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
经济 影响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
次生灾害 极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4.我国旱灾的发生范围广泛,很多地区不同程度地遭受旱灾。东部季风区由于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旱灾。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是旱灾多发区,其中华北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知识拓展】
华北春旱的原因
(1)自然原因:
华北地区受李风控制,由于夏季风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特别是春季和初夏降水少,所以极易发生持续性干旱。
(2)人为原因:
人口稠密,人均径流量少;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
三、台风灾害
1.台风:台风是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2.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西北太平洋。
3.台风结构
台风结构 外围大风区 旋涡风雨区 台风眼
位置 台风的外围部分 台风的主要部分,破坏力最大 台风的中心部分
天气 风速从外向内增加 最强烈的降水 无风、少云和干暖
4.危害:
台风天气常伴随着狂风、暴雨、风暴潮等,并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
危害 具体表现
狂风 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
暴雨 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危害近海养殖
风暴潮 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5.我国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多发于夏秋季节。
四、寒潮灾害
1.概念:寒潮是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气温24小时内下降8℃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成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
3. 寒潮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势力强大的寒潮甚至可影响到低纬度地区。
4.危害:寒潮带来的剧烈降温往往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伴随的大风、大雪、冻雨会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
习题
2023年4月9日以来,我国北方多地出现沙尘天气,北京地区此次沙尘的主要来源是蒙古国沙漠和戈璧。在蒙古气旋及其后部冷空气东移的过程中,强烈的大风卷起沙尘,通过高空输送,南下东移,在北京等下游地区沉降形成沙尘天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今年沙尘频繁侵袭北京的原因可能是( )
①低层大气稳定
②距离沙源地近
③春季气温回暖较早
④蒙古草原多次发生火灾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实现沙尘天气的防治,促进环境、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中蒙合作,这体现了(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因地制宜原则
2022年8月23日,欧洲干旱观测站(EDO)的研究显示,欧洲正面临至少50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该洲大陆近三分之二的地区处于预警和警戒状态,内河运输、粮食生产和能源供应整体堪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欧洲干旱观测站(EDO)监测干旱的指标来自( )
①对降水量的监测
②对土壤湿度的监测
③对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辐射的测量
④对气温的监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造成欧洲多国极端高温和干旱天气发生的根本成因是( )
A.西风势力弱,降水减少
B.北大西洋暖流势力减弱,增湿作用不明显
C.受东北信风带影响,降水减少
D.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异常,盛行下沉气流
5.受极端干旱影响,下列国家内河航运量出现明显下降的是(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波兰
2022年5月下旬,巴西东北部遭遇暴雨侵袭,其中某州持续6天出现暴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6.该州此次暴雨的形成过程主要发生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臭氧层 D.高层大气
7.该州持续6天出现暴雨,易引发的灾害不包括( )
A.滑坡 B.泥石流 C.洪涝 D.地震
习题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结合图文信息材料可知今年北京地区此次沙尘的主要来源是蒙古国沙漠和戈壁,北京距离沙源地较近,极易受到蒙古国沙尘天气的影响,②正确。低层大气稳定,风力作用弱势不易形成沙尘天气,①错误;春季气温回暖较早,蒸发旺盛,土壤很快干燥,容易形成扬沙天气,③正确;蒙古草原多次发生火灾,地表植被遭受损毁,失去了地表植被的防风固沙的保护作用,沙尘天气加剧,④正确。BCD错误,A正确。故选A。
2.答案:C
解析:通过加强中蒙合作来实现沙尘天气的防治,两国通过友好协商共同治理沙尘天气,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C正确;中蒙合作防治沙尘天气没有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持续性原则,AB错误;因地制宜不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D错误。故选C。
3.答案:C
解析:干旱发生时,降水量少,光照充足,受太阳辐射影响,土壤湿度减小,气温升高,所以欧洲干旱观测站(EDO)监测干旱的指标来自对降水量的监测、对土壤湿度的监测、对气温的监测,①②④正确;对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辐射的测量反映出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无法反映干旱程度,③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答案:A
解析:欧洲西部主要受到西风带控制,西风势力减弱导致海洋的水汽较难运输到欧洲大陆,降水减少,A正确;北大西洋暖流势力减弱也能提供一定水汽,如果西风势力较强,能够缓解欧洲国家的极端高温、干旱天气,B错误;欧洲大部分地区纬度较高,受东北信风、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较小,CD错误。故选A。
5.答案:C
解析:英国、法国临近海洋,海运占据一定比例,且用于发展航运的河流较少,内河运输下降并不明显,AB错误;德国境内流经莱茵河、多瑙河等,河流航运发达,内河航运量大,受干旱天气影响,内河航运量出现明显下降,C正确;波兰最大的河流就是波德边境的奥得河,受干旱天气影响,会造成运量下降,德国也利用奥得河,运量也会下降,且总的来看,德国下降较波兰明显,D错误。故选C。
6.答案:A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内集中了大气大部分的水汽、固体杂质,且空气下热上冷,以对流运动为主,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有暴雨现象,A正确;平流层和臭氧层中水汽、固体杂质少,空气下冷上热,以平流运动为主,多晴朗天气,BC错误;高层大气的水汽、固体杂质极少,大气密度小、极为稀薄,天气现象少,D错误。故选A。
7.答案:D
解析:持续暴雨,在地势起伏较大地区,易发生滑坡,A不符合题意;在地表松散物质较多地区,易发生泥石流,B不符合题意;在地势低平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C不符合题意;地震主要由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暴雨天气不会引发地震,D符合题意。故选D。
知识点2 地质灾害
一、地震
1.概念: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2.地震构造示意图
地震构造 具体说明
震中 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等震线 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实际是烈度相等的各点的连线,但不一定是一个同心圈。
震中距 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震中距越小,破坏越大
震源深度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震源深度越浅,破坏力越大
震源 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地震波 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地面出现的各种破坏现象都是地震波冲击造成的,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产生左右摇晃,纵波产生上下颠簸
3.震级与烈度
项目 震级 烈度
单位 级 度
影响因素 大小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源越浅,烈度越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另外还受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物的影响
4.地震的危害
(1)直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
(2)间接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3)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具有滞后性、隐蔽性与持续性)。
5.地震的分布规律与地区
(1)世界: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中国地跨世界两大地震带,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率高、强度大,是世界上地能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地震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二、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1)概念:滑坡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滑坡多发区: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较频繁的地区。
(3)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
2.泥石流
(1)概念: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发生的主要条件: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3)危害: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
(4)我国泥石流灾害的差异
区域 成因类型 特征
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 冰川引发泥石流 规模巨大,暴发频繁而猛烈
川滇山地 降雨引发泥石流 暴发较频繁,与人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
黄土高原 暴雨引发的黄土泥石流 暴发频率、规模和强度均不及山区
华北和东北山地 暴雨引发泥石流 暴发频率较低,但规模较大且来势迅猛
习题
读图并完成下面小题。
8.图示地震的发生与两大板块的相互挤压有关。由图可知,这两大板块是指( )
A.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B.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D.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9.此次地震引发了罕见的海啸,表明地质灾害具有( )
A.群发性 B.随机性 C.突发性 D.联系性
10.2022年7月12日,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木座乡境内发生泥石流灾害,截至2022年7月14日12时,解救转移平武县木座藏族乡被困群众150人,避险转移受威胁群众700余人,灾害共造成3人死亡,15人失联。下图为泥石流示意图,当泥石流发生时,在泥石流流经区和堆积区的游客,正确的逃生方法是( )
A.借助山谷中大树避险 B.垂直河谷方向两侧山坡上跑
C.站在原地呼救 D.沿着山谷向山顶奔跑,寻找制高点
习题答案及解析
8.答案:A
解析:图示地震发生区域位于苏门答腊岛西部海域,应该是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处,A正确。和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没有关系,BCD错误。故选A。
9.答案:D
解析:此次地震引发了罕见的海啸,一种灾害一起另外一种灾害发生,应该是表明地质灾害具有联系性,D正确。此类关联不能说明地质灾害具有群发性、随机性、突发性,ABC错误。故选D。
10.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当处于泥石流区时,应迅速沿着垂直河谷方向两侧山坡上跑,B正确;山谷中大树并不能阻挡泥石流,A错误;站在原地呼救会遭受到泥石流的淹没,C错误;沿着山谷向山顶奔跑也会遭受到泥石流的淹没,D错误。故选B。
知识点3 防灾减灾
一、防灾减灾手段
1.工作指导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2.防灾减灾工作:灾害监测、灾害防御、灾害救援与救助、灾后恢复等。
(1)灾害监测
①监测内容: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动动态监测;
②监测手段:人造卫星、气象站、水文站、地震台、地质环境监测站等;
(2)灾害防御
①工程性防御:修建水库堤坝、防护林等防灾工程;
②非工程性防御:施行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开展减灾教育等。
(3)灾害的救援与救助
①灾前准备
灾前准备的核心——储备救灾物资。
灾前物品储备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二是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
②灾中应急:
一是应急交通线,以保证救灾物资和人员快速到达灾区;
二是应急预案,以保证一旦灾害发生,各部门马上按程序进入应急状态。
(4)灾后恢复
一要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二要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的恢复和发展。
二、自救与互救
1.防灾减灾主要任务:自救与互救。
2.主要内容:灾前准备、灾中救助和灾后自我保护。
(1)灾前准备:
①洪涝、台风:居民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
②地震:具有突发性,应该准备应急救援包,牢记地震撤离路线和附近应急避难场所位置,经常参加地震演习活动,树立防震意识等。
(2)灾中救助:按照预先设计好的逃生路线进行撤离。如遭遇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转移。
(3)灾后自我保护: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3.洪水的自救与互救
(1)自救:
当你可以逃脱时,逃向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的屋顶、大树、山丘和高坡等;
但是你不能逃脱时,抓住漂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
(2)洪灾过后,应做到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要喝煮沸的热水,入住前对房屋进行全面消毒,待电器干燥后再使用。
4.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1)避震的时间
地震发生时,人们开始感到晃动到房屋倒塌一般有十几秒的时间。其中人从感觉晃动到意识地震发生往往需要3—5秒,然后以最快速度躲避的时间也只有7—9秒。
(2)灾害发生时
在室内,平房或一楼可瞬间追到安全空地的室外,应该选择“跑”,其他情况就近躲避;
在室外,尽量到开阔空地并且同时降低重心,保护头部。
(3)地震发生后往往还有余震,不可立即返回家中,要远离危墙、广告牌、电线杆等危险区域,等余震过后再作打算。
【总结】
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①非工程性措施
②工程性措施
习题
地震是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掌握自救和互救的基本方法对于减少灾害损失至关重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地震时,若不幸被压埋在废墟下,下列自救方法正确的是( )
A.不停地大声呼救 B.通过睡觉来减少体力消耗
C.不停地祷告 D.用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烟尘
12.遇到突然到来的地震,正在十楼教室里上课的学生应采取的最佳逃生方式是( )
A.沿楼梯快速跑下楼 B.原地待命,听从指挥
C.通过电梯快速下楼 D.双手抱头,就近避震
习题答案及解析
11.答案:D
解析:不停地大声呼救,会导致体力的大量消耗,A错误;
睡觉可能错过营救机会,B错误;
不停地祷告无助于自救,C错误;
用毛巾捂住口鼻,可减少烟尘的危害,D正确。
故选D。
12.答案:D
解析:遇到突然到来的地震,正在十楼教室里上课的学生应迅速双手抱头,就近在课桌旁躲避,D正确;等到稳定后,再快速从楼梯下楼,走到开阔的地方,A错误;原地待命可能会错过逃生机会,B错误;地震后,电梯容易出现故障,C错误。故选D。
知识点4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一、遥感技术
1.概念:遥感技术是利用装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的光学或电子设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感知的地理信息技术。
2.特点:
探测范围大,获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信息量大,受地面条件限制少等优势,能够实现地物信息的实时、动态监测。
3.环节
4.遥感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作用(防灾减灾) 具体说明
气象灾害 实时监测洪涝、台风等灾害的形成过程,进行准确的预报、预警
地质灾害 能够快速识别地震等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并为灾情统计、灾害救援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1.概念和组成: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一种地理信息技术,它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时定位、导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由卫星星座(空间部分)、地面监控系统(地面控制部分)和信号接收系统(用户部分)三部分组成。
2.用途:
(1)为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2)适用于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
3.特点: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
4.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1)利用安装在手机、汽车、飞机、轮船等中的信号接收设备,可以进行精确定位;
(2)帮助用户在遭遇自然灾害或面临灾害风险时,发出求救信号,及时报告位置和受灾情况,有效缩短救援搜寻时间。
三、地理信息系统
1.概念:地理信息系统是对地理数据进行输入、处理、存储、管理、查询、分析、输出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2.作用: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查询与分析功能,可以根据不同目的对相关数据进行叠加分析。
3.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在防灾减灾领域,地理信息系统利用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等提供的地理数据,进行自然灾害动态监测、预报预警,快速确定受灾范围及受灾情况,为制定减灾预案、评估灾害损失和指导灾后恢复重建等提供依据。
习题
超强台风“南玛都”在2022年9月17日晚间向日本九州地区鹿儿岛县靠近,据日本气象厅预测此次台风将会给九州地区带来灾害性天气,呼吁民众尽早采取避难措施。下图为“南玛都”未来120小时路径概率预报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对台风“南玛都”位置实时监测和移动路径预测所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分别是( )
A.RS、GIS B.RS、GNSS C.GIS、GNSS D.GIS、RS
14.为应对此次台风,当地民众采取的避难措施是( )
A.马上去大商场购买物资 B.迅速转移到地势低平处
C.躲避到室外开阔的地区 D.在坚固的建筑物内躲避
2023年1月18日伊朗西北部西阿塞拜疆省发生5.4级地震,震中位于西阿塞拜疆省霍县,震源深度为12km。震中附近一座村庄大约有200套住房遭严重破坏及多人受伤。据此成下面小题。
15.伊朗此次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植被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 B.山地地形条件复杂
C.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D.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16.若要及时监测并评估此次灾害的损失情况,需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
①遥感技术
②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③地理信息系统
④5G技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伊朗此次地震发生后,最应立即采取的措施是( )
A.加强灾情预警、预报工作 B.植树造林,防止坡面崩塌
C.修筑护坡工程,加固坡面 D.及时抢修道路,便于救援
习题答案及解析
13.答案:A
解析:观测台风的实时移动往往通过卫星云图的解读,卫星云图是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的;对台风路径的预测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对云图和数据进行模拟、计算,从而得出结果。故选A。
14.答案:D
解析:台风来临时,去商场购物是不安全的,A错误;低平的地区容易被台风带来的强降水淹没,转向此处有被淹没的风险,B错误;在室外开阔的地区,可能会受到暴风雨的伤害,是不安全的,C错误;坚固的建筑物能抵御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是正确的躲避场所,D正确。故选D。
15.答案:C
解析:地震时地壳运动导致释放能量过程中所造成的振动,所以伊朗此次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伊朗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C正确。地震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地震的发生与植被,降水以及地形相关性较小,所以植被条件差,地形条件复杂与降水集中均不是伊朗此次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ABD错误。故选C。
16.答案:B
解析:遥感技术能够生成图像,要想及时监测此次灾害情况,需要应用遥感技术,①正确。地理信息系统能够用来分析与评价灾害情况,要评估此次灾害的损失情况,需要应用地理信息系统,③正确。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用来定位,无法监测并评估此次灾害损失情况,②错误。5G技术是网络通信技术,无法用来监测并评估此次灾害损失情况,④错误,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7.答案:D
解析:伊朗此次地震发生后会导致建筑物的崩塌与道路的损毁,此时应该及时抢修道路,以便救援的进行,D正确。加强灾情预警预报工作,植树造林以及修筑护坡工程,应当等救灾结束后再进行,均不是最应立即采取的措施,ABC错误。故选D。
知识点5 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的类型
(1)环境污染问题: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噪声污染等。
(2)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包括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3)生态破坏问题: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4)自然资源衰竭问题:包括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2.人类面临的主要的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1)资源短缺:矿产枯竭、水资源短缺、耕地减少、森林蓄积量降低等。
(2)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3)环境污染:河湖污染、雾霾、酸雨、海洋污染、臭氧层破坏等。
3.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影响因素 具体表现
自然原因 地形条件 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逆温天气 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水域条件 相对封闭的水域,使水体流速缓慢,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人为原因 人口压力 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料的需求、消耗增多,排放废弃物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资源不合理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法,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的经济增长,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4.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
环境问题 防治对策
环境污染 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生态破坏 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资源短缺 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习题
沙坡头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荒漠、草原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沙坡头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物种锐减 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 D.酸雨污染
19.产生该环境问题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气候干旱 B.植被稀少 C.过度放牧 D.乱砍滥伐
20.大孤山铁矿所在的矿区,距离鞍山十几千米,因丰富的铁矿储量被称为“十里铁山”。经近百年的开采,大孤山从海拔近300m的山变成了海拔-300多米的大深坑。下图为大孤山铁矿遥感图。读下图完成下题。
该地质奇观形成的背后隐藏的环境问题有( )
①植被破坏
②水土流失
③地面塌陷
④滑坡与泥石流
⑤水污染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习题答案及解析
18.答案: B
解析:题中信息表明,沙坡头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荒漠、草原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由于人们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导致土地荒漠化加剧,因此沙坡头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B正确;由于人们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导致土地荒漠化加剧,会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导致物种锐减,但只是土地荒漠化的结果或危害,A错误;当地降水稀少,地表径流少,水土流失不严重,C错误;当地工业较落后,排放的酸性气体较少,且雨水较少,酸雨污染较少,D错误。故选B。
19.答案: A
解析:根据前面判断,当地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当地气候干旱,导致生态环境脆弱,容易导致荒漠化,因此气候干旱是产生土地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A正确;植被稀少是气候干旱的表现,B错误;过度放牧、乱砍滥伐,不是自然原因,C、D错误。故选A。
20.答案:D
解析:采矿生产首先要破坏地表植被,地表缺乏植被的破坏,在雨季会导致水土流失,开矿形成的大深坑,即矿坑造成地面沉降,同时深坑两侧的土壤及岩石稳定性变差,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采矿过程中含化学物的废水对地下水的污染等,①②③④⑤对。故选D。
知识点6 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3.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
(1)循环经济的原则与特点
(2)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
①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清洁生产
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通过清洁生产可以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其已成为世界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普遍采用的一项基本策略。
②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生态农业
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相结合,发展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5.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知识拓展】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低碳经济
1.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
项目 循环经济 传统经济
资源利用方式 资源输入减量化,集约利用 粗放利用
资源利用率 资源再利用,利用率高 一次性利用,利用率低
废弃物处理 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污染和废弃物大量排放
物质流动 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物质单向流动
结果 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环境问题
2.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
项目 循环经济 低碳经济
不同点 提出背景 应对经济高速发展引发的全球资源环境问题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关注重点 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 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定位 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强调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 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共同点 发展要求:应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根本目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基本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
习题
分析下列所示的人类与环境关系的三种观点,完成下面小题。
21.下列有关观点一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产生于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现代
B.以通过农业生产破坏自然环境为其主要影响
C.以通过工业活动造成环境污染为其主要影响
D.后果是造成人地关系的全面不协调
22.下列做法或说法不符合观点三的是( )
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B.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C.竭泽而渔,焚林而猎 D.植树种草,恢复植被
2017年3月25日20:30~21:30,世界多地的地标性建筑再次熄灯,以参加全球性环保活动“地球一小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这一活动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持续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24.“地球一小时”活动主要针对的问题是( )
A.酸雨蔓延 B.水污染严重 C.全球气候变暖 D.生物多样性减少
十九大报告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说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 )
A.经济可持续发展 B.社会可持续发展
C.生态可持续发展 D.文化可持续发展
26.人类活动对生态文明建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下列行为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是( )
A.全面关停污染企业
B.在我国北方缺水地区扩大地下水开采量
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
D.在丘陵、山区实施退耕还林
习题答案及解析
21.答案:D
解析:由题可知观点一只强调人类对环境的开发,在工业时期,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人类攫取自然资源的能力空前提高,极大地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
22.答案:C
解析:观点三认为环境与人类社会是对立和统一的关系,解决人地矛盾的措施是谋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23.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这段时间,全球代表性建筑都参加了全球性环保活动,这体现了无论民族、种族和社会制度,都应该参加国际合作,这一活动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故C正确,ABD错误。
24.答案:C
解析:“地球一小时”活动减少电能消耗,减少能源消耗量,可以缓解燃烧煤炭等化石燃料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因此,“地球一小时”活动主要针对的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故C正确,ABD错误。
25.答案:C
解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说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C项正确;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的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目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故ABD与题意不符,所以本题选C。
26.答案:D
解析:污染企业应提升治污能力做到达标排放,而非全面关停,A错;扩大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面下沉,B错;毁林开荒导致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围湖造田造成湖泊调蓄功能降低,洪涝灾害增加,C错;在丘陵、山区实施退耕还林能保持水土,有利于保护环境,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D正确。故选D。
知识点7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1.建设主体功能区
(1)主体功能概念
我国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一个区域可以同时具有多种功能,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被称为主体功能。
(2)面临的问题
现存问题 内容 措施
适宜开发的土地少 今后可用于开发的土地面积不到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 集约利用土地,减少对土地的占用
自然资源分布不均 区域开发受自然资源实际情况制约 节约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
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陆地面积的一半以上 提高已开发区域的空间利用效率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经济呈现多极化趋势,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区域 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3)主体功能区的划分
依据地理国情和国土开发状况,我国的主体功能区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
①优化开发区域,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城镇体系完善,科技创新能力强,但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已经接近饱和,需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镇群的协调发展。
②重点开发区域,如兰州——西宁地区,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人口较为密集,城镇体系初步形成,虽然目前开发基础较弱,但未来的开发潜力大,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
③限制开发区域所限制的是大规模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而不是所有的开发活动。限制开发区域分为两类:一类是农产品主产区,一类是重点生态功能区。
④禁止开发区域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等,散布在上述三类开发区域之中。
2.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1)长江经济带概况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11个省级行政区,面积占全国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
(2)长江经济带的优势和潜力
①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②资源储量充足,种类丰富
③工业基础雄厚,产业优势明显
④城市密集,市场广阔
(3)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规划
明确提出要形成“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空间格局,建立区域协同合作机制,更好地推进长江上下游协同发展、东中西部互动合作。
【拓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问题 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
发展条件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三地推行“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建立行政管理协同机制、生态环保联动机制、产业和科技创新协同机制
发展目标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控制北京人口规模,着力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发展内容 以生态型都市圈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
发展成果 京津冀形成1.5小时交通圈,推行公交一卡通和高铁互联互通;司法、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一体化正在加速推进。这里正在建设国际一流航空枢纽、世界级现代港口群和环首都公园。2022年北京将携手张家口举办冬奥会
3.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①我国的海洋国情
Ⅰ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大陆架宽广,岛屿众多。
Ⅱ自北向南纵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季风特征显著,热带气旋影响大。渤海和黄海北部沿岸冬季海面有结冰。
Ⅲ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油气资源和金属矿物储量较多;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渔场面积广阔;还有可转化为动力的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能。
Ⅳ海洋灾害种类多,包括风暴潮、海冰、海水入侵等。
Ⅴ拥有多种海洋生态系统类型,包括入海河口、珊瑚礁、红树林等。
Ⅵ海洋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海洋污染蔓延的势头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海洋环境质量恶化的总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河口、海湾以及大中城市邻近海域污染严重;海洋生态破坏加剧。
②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举措
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权益,是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③拓展蓝色空间的基础
拓展蓝色经济空间,要立足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清晰规划海洋空间利用格局,提高海洋空间利用效率,提升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
4.维护海洋权益
(1)海洋权益的概念
海洋权益是指国家领土向海洋延伸形成的一些权利和利益。
(2)海洋权益的范围
一国可主张海洋权益的范围包括本国的内水和领海,还包括本国管辖的毗连区、专属经济区,以及大陆架海床和底土等。在国家的内水、领海、专属经济区或群岛国的群岛水域以外的全部海域,称为“公海”。
(3)维护海洋权益的意义
维护海洋权益不仅可以为海洋开发活动提供和平、稳定的周边及外部环境,而且能够巩固海防,打击海上恐怖活动、走私和跨国犯罪,营造和平、良好的国际海上安全秩序。
习题
2021年7月,海南省发布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十四五”规划,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构建具有热带海岛特色、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各区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开发。下图为海南岛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图中五指山地区的合理功能定位是( )
A.优化开发区域 B.重点开发区域 C.限制开发区域 D.禁止开发区域
28.图中B区域发展方向合理的是( )
A.地形起伏不大,适宜新建卫星城 B.水热条件好,适合发展热带农业
C.可供用地面积广,适宜发展高新产业 D.环境条件好,适合发展旅游业
长江经济带是兼顾自然地理、人文脉络、经济区的整体功能和行政区的完整性等诸多因素的一种经济区形式。下图为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9.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中的经济辅轴的分布规律是( )
A.沿长江干流分布
B.沿长江支流南北延伸
C.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铁路线分布
D.沿公路线分布
30.下列对重庆成为长江上游区域中心城市的条件分析,错误的是( )
A.地处长江上游区域中心,地理位置优越
B.是上游地区的交通枢纽
C.经济总量大,对周围辐射带动作用大
D.进行城市建设的地形条件优越
中国南海因其位于我国大陆的南方,亦称南中国海。南海拥有三百多万平方千米的浩瀚海城以及散布的200多个岛屿礁滩,统称为南海诸岛。在这里,我国设立了一个以管辖海城为主的地级市一三沙市。图4为南海及周边海城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4
31.南海逐步成为我国经济的“海上生命线”,主要是因为其( )
A.拥有海域辽阔 B.海洋资源丰富 C.地理位置优越 D.优良海港众多
32.我国设立三沙市的主要目的是( )
①更好管控南海
②彰显综合国力
③巩国国家安全
④促进领海扩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3.制约三沙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海洋灾害多发 B.陆地面积不足 C.气候过于湿热 D.周边国家制约
2016年12月23日至2017年1月13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辽宁舰等组成的航母编队完成首次跨海区、跨年度远海训练航行。航母编队经渤海、黄海、东海,后沿钓鱼岛以东及台湾东部海域南下,经过巴士海峡进入南海海域,再经台湾海峡返回青岛航母军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4.辽宁舰首次跨海区、跨年度远海训练航行线路向世界宣示了( )
①渤海是我国的内海
②台湾岛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③东海是我国的领海
④我国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具有无可争议的主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5.此次远航训练表明( )
A.有争议的海域需要通过武力解决争端
B.解决海洋权益的原则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C.只有远航训练的海域才是我国的领海
D.为捍卫国家海洋权益,必须建设强大现代化人民海军
习题答案及解析
27.答案:C
解析:针对我国国土空间,按照开发方式,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五指山地区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合理的功能定位是限制开发区域,C正确;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地为禁止开发区,城镇化地区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ABD错误。故选C。
28.答案:B
解析:B区域陆高在100-500m,地形起伏较大,不适宜建设卫星城,且海南岛并未明显出现城市问题,需要建设卫星城缓解主城区压力,A错误;海南岛地处热带,水热资源丰富,独特的岛屿风光,适合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旅游业,但B区域中耕地、林地占比较大,以农业发展为主要方向,B正确,旅游资源面积明显小于耕地面积,旅游区占比较小,且B区域不临海,较难体现热带海岛特色,D错误;海岛远离大陆,与陆上交通联系不便,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较差,不适宜发展高新产业,C错误。故选B。
29.答案:C
解析:读图,根据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中的经济辅轴经过的城市判断,经济辅轴的分布规律是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铁路线分布,C对。
30.答案:D
解析: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区域中心,地理位置优越,A说法正确。重庆是上游地区的交通枢纽,B说法正确。经济总量大,对周围辐射带动作用大,C说法正确。重庆是山城,建设在山谷中,进行城市建设的地形条件差,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31.答案:C
解析:南海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的交通要道,是我国重要的海上运输联系通道,地理位置重要,是我国进口大量原料、出口产品的重要通道。
32.答案:A
解析:设立三沙市有利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加强海洋国土的意识,有利于加强对南海地区的管理,巩固国家安全。
33.答案:B
解析:三沙市是我国海域面积最大、陆地面积最小的地级市,由于陆地面积小,发展用地不足,严重制约了三沙市的发展。
34.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航母编队这次远海训练航行,涉及海区范围大,特意经过钓鱼岛以东及台湾东部海域南下,向世界宣示了台湾岛和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都是我国的领土,无可争议,②④正确;渤海是我国内海,东海是我国领海,我国跨海区远海训练航行,从渤海出发,到南海,肯定会经过渤海、东海,故经过渤海、东海不是有意宣示,①③错误。故选D。
35.答案:D
解析:有争议的海域不一定通过武力解决争端,通过双边协商也可能解决,A错误;我国处理海洋权益争议的基本原则是,将与海岸相向或相邻的国家,通过协商,在国际法基础上,按照公平原则划定各自海洋管辖权的界限,B错误;领海为邻接陆地领土和内水的一带海域,领海的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最宽不超过12海里,C错误;为捍卫国家海洋权益,必须建设强大现代化人民海军,向世界宣示国家主权,D正确。故选D。
【命题新素材】
2020年8月11日17时45分北京市门头沟区发布暴雨黄色预警:预计,12日08时至13日08时,门头沟区将出现大雨到暴雨天气,局地大暴雨,部分地区可能出现小时雨强50毫米以上的强降水,山区及浅山区可能出现强降水诱发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等次生灾害,城市低洼地区可能出现积水,请注意防范。同日20时,北京市气象局等部门联合发布地质灾害黄色预警。下图为北京市地形图。
【关键词句】暴雨、地质灾害
【命题导向】洪涝、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危害、防御措施
【高考新命题】
【命题示例】(1)北京最可能出现滑坡、泥石流的地区是 ( )
A.山区
B.平原区
C.北京市区
D.河流下游地区
(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北京市发布此次黄色预警的主要依据。
给材料 我命题——学以致用
答案:(1)A
(2)地势起伏大;降水量大,易诱发泥石流等灾害。
【命题母材料】
1.2020年淮河洪水:
水利部有关负责人2020年7月26日介绍,综合考虑降雨、水位、流量和洪量等因素,2020年淮河发生了流域性较大洪水(约10年一遇),其中正阳关以上发生区域性大洪水。7月14日以来,淮河流域出现3次强降雨过程,流域累积面雨量17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89%,列1961年以来第2位。其中上游259毫米,列第2位;中游193毫米,列第1位;累积最大点雨量安徽六安响洪甸639毫米。
受强降雨影响,淮河17日出现2020年第1号洪水。淮河干流河南踅子集至江苏盱眙河段全线超警戒水位,王家坝至鲁台子河段超保证水位,润河集、汪集、小柳巷河段水位超历史。王家坝最高水位29.76米,自有实测资料以来第2位;润河集最高水位27.92米,最大流量为8 690立方米每秒,自有实测资料以来第1位。
2.2020年甘肃文县泥石流:
2020年8月17日16时许,因受连日暴雨影响,陇南市文县石鸡坝镇水磨沟村突发泥石流。暴洪裹挟泥石土方冲入白水江中形成长约800米,宽约300米的堰塞湖,引起白水江水位迅速上涨,回流倒灌进入附近地势低洼的水磨沟村,造成洪涝灾害,59名群众被困房顶。(共78张PPT)
单元八 自然灾害、环境与发展
一、知识点
知识点1 气象灾害
知识点2 地质灾害
知识点3 防灾减灾
知识点4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知识点5 环境问题
知识点6 可持续发展
知识点7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知识点1 气象灾害
一、洪涝灾害
1.概念: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分布:
影响因素 分布地区
气候 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地形 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3.危害:
(1)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
(2)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3)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4)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防治措施:
项目 内容
监测和预报 气象卫星对洪水进行监测并及时预报
防治措施 工程措施 ①兴修水库,退耕还湖;②修筑堤坝,整治河道;③疏浚河道;④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
非工程措施 ①提高人们防灾减灾意识;②严格控制乱砍滥伐,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③建立统一的减灾防灾管理体制;④建立统一的抗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⑤加强灾前水利建设与减灾科研投入
5.我国是世界上洪涝频繁且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的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气象灾害多发区—华北地区
1.华北地区最常发生的气象灾害有干旱、寒潮、沙尘暴、冰雹、干热风、霜冻等,其中干旱—沙尘暴和干旱—虫灾是主要的气象灾害。
2.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水热条件不稳定,春旱严重;冬季风通道;邻近沙源地;蒸发强烈,植被覆盖率低。
(2)人为原因:主要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灌溉用水增加;人口城市密集,人均水资源匮乏;过量抽取地下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3.中国其他常见气象灾害
(1)梅雨:冷暖气团势均力敌,造成阴雨连绵,多发生在江淮地区(6月中旬到7月上句)。
(2)伏旱:在单一气团(副高、反气旋)控制下,酷热少雨,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3)沙尘暴:干旱、土地沙化等在大风区常发,多发生在北方地区的春季。
【知识拓展】
二、干旱灾害
1.干旱
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干旱形成的两个条件:(1)长时间无降水;(2)降水异常偏少。
2.干旱灾害
(1)概念: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
(2)分布:常分布在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非洲的旱灾最严重。
3.干旱的灾害
危害 具体表现
种植业 农作物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
畜牧业 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水资源 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
经济 影响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
次生灾害 极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4.我国旱灾的发生范围广泛,很多地区不同程度地遭受旱灾。东部季风区由于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旱灾。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是旱灾多发区,其中华北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知识拓展】
华北春旱的原因
(1)自然原因:
华北地区受李风控制,由于夏季风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特别是春季和初夏降水少,所以极易发生持续性干旱。
(2)人为原因:
人口稠密,人均径流量少;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
三、台风灾害
1.台风:台风是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2.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西北太平洋。
3.台风结构
台风结构 外围大风区 旋涡风雨区 台风眼
位置 台风的外围部分 台风的主要部分,破坏力最大 台风的中心部分
天气 风速从外向内增加 最强烈的降水 无风、少云和干暖
4.危害:
台风天气常伴随着狂风、暴雨、风暴潮等,并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
危害 具体表现
狂风 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
暴雨 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危害近海养殖
风暴潮 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5.我国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多发于夏秋季节。
四、寒潮灾害
1.概念:寒潮是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气温24小时内下降8℃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成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
3. 寒潮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势力强大的寒潮甚至可影响到低纬度地区。
4.危害:寒潮带来的剧烈降温往往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伴随的大风、大雪、冻雨会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
习题
2023年4月9日以来,我国北方多地出现沙尘天气,北京地区此次沙尘的主要来源是蒙古国沙漠和戈璧。在蒙古气旋及其后部冷空气东移的过程中,强烈的大风卷起沙尘,通过高空输送,南下东移,在北京等下游地区沉降形成沙尘天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今年沙尘频繁侵袭北京的原因可能是( )
①低层大气稳定 ②距离沙源地近
③春季气温回暖较早 ④蒙古草原多次发生火灾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实现沙尘天气的防治,促进环境、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中蒙合作,这体现了(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因地制宜原则
2022年8月23日,欧洲干旱观测站(EDO)的研究显示,欧洲正面临至少50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该洲大陆近三分之二的地区处于预警和警戒状态,内河运输、粮食生产和能源供应整体堪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欧洲干旱观测站(EDO)监测干旱的指标来自( )
①对降水量的监测
②对土壤湿度的监测
③对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辐射的测量
④对气温的监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造成欧洲多国极端高温和干旱天气发生的根本成因是( )
A.西风势力弱,降水减少 B.北大西洋暖流势力减弱,增湿作用不明显
C.受东北信风带影响,降水减少 D.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异常,盛行下沉气流
5.受极端干旱影响,下列国家内河航运量出现明显下降的是(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波兰
2022年5月下旬,巴西东北部遭遇暴雨侵袭,其中某州持续6天出现暴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6.该州此次暴雨的形成过程主要发生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臭氧层 D.高层大气
7.该州持续6天出现暴雨,易引发的灾害不包括( )
A.滑坡 B.泥石流 C.洪涝 D.地震
1.答案:A
解析:结合图文信息材料可知今年北京地区此次沙尘的主要来源是蒙古国沙漠和戈壁,北京距离沙源地较近,极易受到蒙古国沙尘天气的影响,②正确。低层大气稳定,风力作用弱势不易形成沙尘天气,①错误;春季气温回暖较早,蒸发旺盛,土壤很快干燥,容易形成扬沙天气,③正确;蒙古草原多次发生火灾,地表植被遭受损毁,失去了地表植被的防风固沙的保护作用,沙尘天气加剧,④正确。BCD错误,A正确。故选A。
2.答案:C
解析:通过加强中蒙合作来实现沙尘天气的防治,两国通过友好协商共同治理沙尘天气,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C正确;中蒙合作防治沙尘天气没有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持续性原则,AB错误;因地制宜不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D错误。故选C。
习题答案及解析
3.答案:C
解析:干旱发生时,降水量少,光照充足,受太阳辐射影响,土壤湿度减小,气温升高,所以欧洲干旱观测站(EDO)监测干旱的指标来自对降水量的监测、对土壤湿度的监测、对气温的监测,①②④正确;对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辐射的测量反映出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无法反映干旱程度,③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答案:A
解析:欧洲西部主要受到西风带控制,西风势力减弱导致海洋的水汽较难运输到欧洲大陆,降水减少,A正确;北大西洋暖流势力减弱也能提供一定水汽,如果西风势力较强,能够缓解欧洲国家的极端高温、干旱天气,B错误;欧洲大部分地区纬度较高,受东北信风、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较小,CD错误。故选A。
5.答案:C
解析:英国、法国临近海洋,海运占据一定比例,且用于发展航运的河流较少,内河运输下降并不明显,AB错误;德国境内流经莱茵河、多瑙河等,河流航运发达,内河航运量大,受干旱天气影响,内河航运量出现明显下降,C正确;波兰最大的河流就是波德边境的奥得河,受干旱天气影响,会造成运量下降,德国也利用奥得河,运量也会下降,且总的来看,德国下降较波兰明显,D错误。故选C。
6.答案:A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内集中了大气大部分的水汽、固体杂质,且空气下热上冷,以对流运动为主,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有暴雨现象,A正确;平流层和臭氧层中水汽、固体杂质少,空气下冷上热,以平流运动为主,多晴朗天气,BC错误;高层大气的水汽、固体杂质极少,大气密度小、极为稀薄,天气现象少,D错误。故选A。
7.答案:D
解析:持续暴雨,在地势起伏较大地区,易发生滑坡,A不符合题意;在地表松散物质较多地区,易发生泥石流,B不符合题意;在地势低平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C不符合题意;地震主要由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暴雨天气不会引发地震,D符合题意。故选D。
知识点2 地质灾害
一、地震
1.概念: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2.地震构造示意图
地震构造 具体说明
震中 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等震线 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实际是烈度相等的各点的连线,但不一定是一个同心圈。
震中距 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震中距越小,破坏越大
震源深度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震源深度越浅,破坏力越大
震源 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地震波 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地面出现的各种破坏现象都是地震波冲击造成的,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产生左右摇晃,纵波产生上下颠簸
3.震级与烈度
项目 震级 烈度
单位 级 度
影响因素 大小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源越浅,烈度越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另外还受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物的影响
4.地震的危害
(1)直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
(2)间接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3)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具有滞后性、隐蔽性与持续性)。
5.地震的分布规律与地区
(1)世界: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中国地跨世界两大地震带,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率高、强度大,是世界上地能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地震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二、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1)概念:滑坡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滑坡多发区: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较频繁的地区。
(3)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
2.泥石流
(1)概念: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发生的主要条件: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3)危害: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
(4)我国泥石流灾害的差异
区域 成因类型 特征
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 冰川引发泥石流 规模巨大,暴发频繁而猛烈
川滇山地 降雨引发泥石流 暴发较频繁,与人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
区域 成因类型 特征
黄土高原 暴雨引发的黄土泥石流 暴发频率、规模和强度均不及山区
华北和东北山地 暴雨引发泥石流 暴发频率较低,但规模较大且来势迅猛
习题
读图并完成下面小题。
8.图示地震的发生与两大板块的相互挤压有关。由图可知,这两大板块是指( )
A.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B.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D.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9.此次地震引发了罕见的海啸,表明地质灾害具有( )
A.群发性 B.随机性
C.突发性 D.联系性
10.2022年7月12日,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木座乡境内发生泥石流灾害,截至2022年7月14日12时,解救转移平武县木座藏族乡被困群众150人,避险转移受威胁群众700余人,灾害共造成3人死亡,15人失联。下图为泥石流示意图,当泥石流发生时,在泥石流流经区和堆积区的游客,正确的逃生方法是( )
A.借助山谷中大树避险 B.垂直河谷方向两侧山坡上跑
C.站在原地呼救 D.沿着山谷向山顶奔跑,寻找制高点
8.答案:A
解析:图示地震发生区域位于苏门答腊岛西部海域,应该是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处,A正确。和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没有关系,BCD错误。故选A。
9.答案:D
解析:此次地震引发了罕见的海啸,一种灾害一起另外一种灾害发生,应该是表明地质灾害具有联系性,D正确。此类关联不能说明地质灾害具有群发性、随机性、突发性,ABC错误。故选D。
10.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当处于泥石流区时,应迅速沿着垂直河谷方向两侧山坡上跑,B正确;山谷中大树并不能阻挡泥石流,A错误;站在原地呼救会遭受到泥石流的淹没,C错误;沿着山谷向山顶奔跑也会遭受到泥石流的淹没,D错误。故选B。
习题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3 防灾减灾
一、防灾减灾手段
1.工作指导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2.防灾减灾工作:灾害监测、灾害防御、灾害救援与救助、灾后恢复等。
(1)灾害监测
①监测内容: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动动态监测;
②监测手段:人造卫星、气象站、水文站、地震台、地质环境监测站等;
(2)灾害防御
①工程性防御:修建水库堤坝、防护林等防灾工程;
②非工程性防御:施行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开展减灾教育等。
(3)灾害的救援与救助
①灾前准备
灾前准备的核心——储备救灾物资。
灾前物品储备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二是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
②灾中应急:
一是应急交通线,以保证救灾物资和人员快速到达灾区;
二是应急预案,以保证一旦灾害发生,各部门马上按程序进入应急状态。
(4)灾后恢复
一要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二要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的恢复和发展。
二、自救与互救
1.防灾减灾主要任务:自救与互救。
2.主要内容:灾前准备、灾中救助和灾后自我保护。
(1)灾前准备:
①洪涝、台风:居民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
②地震:具有突发性,应该准备应急救援包,牢记地震撤离路线和附近应急避难场所位置,经常参加地震演习活动,树立防震意识等。
(2)灾中救助:按照预先设计好的逃生路线进行撤离。如遭遇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转移。
(3)灾后自我保护: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3.洪水的自救与互救
(1)自救:
当你可以逃脱时,逃向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的屋顶、大树、山丘和高坡等;
但是你不能逃脱时,抓住漂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
(2)洪灾过后,应做到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要喝煮沸的热水,入住前对房屋进行全面消毒,待电器干燥后再使用。
4.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1)避震的时间
地震发生时,人们开始感到晃动到房屋倒塌一般有十几秒的时间。其中人从感觉晃动到意识地震发生往往需要3—5秒,然后以最快速度躲避的时间也只有7—9秒。
(2)灾害发生时
在室内,平房或一楼可瞬间追到安全空地的室外,应该选择“跑”,其他情况就近躲避;
在室外,尽量到开阔空地并且同时降低重心,保护头部。
(3)地震发生后往往还有余震,不可立即返回家中,要远离危墙、广告牌、电线杆等危险区域,等余震过后再作打算。
【知识拓展】
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①非工程性措施
②工程性措施
习题
地震是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掌握自救和互救的基本方法对于减少灾害损失至关重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地震时,若不幸被压埋在废墟下,下列自救方法正确的是( )
A.不停地大声呼救 B.通过睡觉来减少体力消耗
C.不停地祷告 D.用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烟尘
12.遇到突然到来的地震,正在十楼教室里上课的学生应采取的最佳逃生方式是( )
A.沿楼梯快速跑下楼 B.原地待命,听从指挥
C.通过电梯快速下楼 D.双手抱头,就近避震
11.答案:D
解析:不停地大声呼救,会导致体力的大量消耗,A错误;
睡觉可能错过营救机会,B错误;
不停地祷告无助于自救,C错误;
用毛巾捂住口鼻,可减少烟尘的危害,D正确。
故选D。
12.答案:D
解析:遇到突然到来的地震,正在十楼教室里上课的学生应迅速双手抱头,就近在课桌旁躲避,D正确;等到稳定后,再快速从楼梯下楼,走到开阔的地方,A错误;原地待命可能会错过逃生机会,B错误;地震后,电梯容易出现故障,C错误。故选D。
习题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4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一、遥感技术
1.概念:遥感技术是利用装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的光学或电子设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感知的地理信息技术。
2.特点:探测范围大,获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信息量大,受地面条件限制少等优势,能够实现地物信息的实时、动态监测。
3.环节
4.遥感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作用(防灾减灾) 具体说明
气象灾害 实时监测洪涝、台风等灾害的形成过程,进行准确的预报、预警
地质灾害 能够快速识别地震等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并为灾情统计、灾害救援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1.概念和组成: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一种地理信息技术,它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时定位、导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由卫星星座(空间部分)、地面监控系统(地面控制部分)和信号接收系统(用户部分)三部分组成。
2.用途:
(1)为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2)适用于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
3.特点: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
4.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1)利用安装在手机、汽车、飞机、轮船等中的信号接收设备,可以进行精确定位;
(2)帮助用户在遭遇自然灾害或面临灾害风险时,发出求救信号,及时报告位置和受灾情况,有效缩短救援搜寻时间。
三、地理信息系统
1.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是对地理数据进行输入、处理、存储、管理、查询、分析、输出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2.作用: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查询与分析功能,可以根据不同目的对相关数据进行叠加分析。
3.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在防灾减灾领域,地理信息系统利用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等提供的地理数据,进行自然灾害动态监测、预报预警,快速确定受灾范围及受灾情况,为制定减灾预案、评估灾害损失和指导灾后恢复重建等提供依据。
习题
超强台风“南玛都”在2022年9月17日晚间向日本九州地区鹿儿岛县靠近,据日本气象厅预测此次台风将会给九州地区带来灾害性天气,呼吁民众尽早采取避难措施。下图为“南玛都”未来120小时路径概率预报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对台风“南玛都”位置实时监测和移动路径预测所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分别是( )
A.RS、GIS B.RS、GNSS C.GIS、GNSS D.GIS、RS
14.为应对此次台风,当地民众采取的避难措施是( )
A.马上去大商场购买物资 B.迅速转移到地势低平处
C.躲避到室外开阔的地区 D.在坚固的建筑物内躲避
2023年1月18日伊朗西北部西阿塞拜疆省发生5.4级地震,震中位于西阿塞拜疆省霍县,震源深度为12km。震中附近一座村庄大约有200套住房遭严重破坏及多人受伤。据此成下面小题。
15.伊朗此次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植被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 B.山地地形条件复杂
C.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D.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16.若要及时监测并评估此次灾害的损失情况,需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
①遥感技术 ②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③地理信息系统 ④5G技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伊朗此次地震发生后,最应立即采取的措施是( )
A.加强灾情预警、预报工作 B.植树造林,防止坡面崩塌
C.修筑护坡工程,加固坡面 D.及时抢修道路,便于救援
13.答案:A
解析:观测台风的实时移动往往通过卫星云图的解读,卫星云图是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的;对台风路径的预测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对云图和数据进行模拟、计算,从而得出结果。故选A。
14.答案:D
解析:台风来临时,去商场购物是不安全的,A错误;低平的地区容易被台风带来的强降水淹没,转向此处有被淹没的风险,B错误;在室外开阔的地区,可能会受到暴风雨的伤害,是不安全的,C错误;坚固的建筑物能抵御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是正确的躲避场所,D正确。故选D。
习题答案及解析
15.答案:C
解析:地震时地壳运动导致释放能量过程中所造成的振动,所以伊朗此次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伊朗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C正确。地震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地震的发生与植被,降水以及地形相关性较小,所以植被条件差,地形条件复杂与降水集中均不是伊朗此次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ABD错误。故选C。
16.答案:B
解析:遥感技术能够生成图像,要想及时监测此次灾害情况,需要应用遥感技术,①正确。地理信息系统能够用来分析与评价灾害情况,要评估此次灾害的损失情况,需要应用地理信息系统,③正确。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用来定位,无法监测并评估此次灾害损失情况,②错误。5G技术是网络通信技术,无法用来监测并评估此次灾害损失情况,④错误,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7.答案:D
解析:伊朗此次地震发生后会导致建筑物的崩塌与道路的损毁,此时应该及时抢修道路,以便救援的进行,D正确。加强灾情预警预报工作,植树造林以及修筑护坡工程,应当等救灾结束后再进行,均不是最应立即采取的措施,ABC错误。故选D。
知识点5 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的类型
(1)环境污染问题: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噪声污染等。
(2)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包括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3)生态破坏问题: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4)自然资源衰竭问题:包括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2.人类面临的主要的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1)资源短缺:矿产枯竭、水资源短缺、耕地减少、森林蓄积量降低等。
3.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影响因素 具体表现
自然 原因 地形条件 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逆温天气 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水域条件 相对封闭的水域,使水体流速缓慢,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2)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3)环境污染:河湖污染、雾霾、酸雨、海洋污染、臭氧层破坏等。
影响因素 具体表现
人为 原因 人口压力 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料的需求、消耗增多,排放废弃物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资源不合理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法,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的经济增长,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4.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
环境问题 防治对策
环境污染 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生态破坏 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资源短缺 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习题
沙坡头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荒漠、草原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沙坡头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物种锐减 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 D.酸雨污染
19.产生该环境问题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气候干旱 B.植被稀少
C.过度放牧 D.乱砍滥伐
20.大孤山铁矿所在的矿区,距离鞍山十几千米,因丰富的铁矿储量被称为“十里铁山”。经近百年的开采,大孤山从海拔近300m的山变成了海拔-300多米的大深坑。下图为大孤山铁矿遥感图。读下图完成下题。
该地质奇观形成的背后隐藏的环境问题有( )
①植被破坏
②水土流失
③地面塌陷
④滑坡与泥石流
⑤水污染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习题答案及解析
18.答案: B
解析:题中信息表明,沙坡头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荒漠、草原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由于人们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导致土地荒漠化加剧,因此沙坡头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B正确;由于人们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导致土地荒漠化加剧,会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导致物种锐减,但只是土地荒漠化的结果或危害,A错误;当地降水稀少,地表径流少,水土流失不严重,C错误;当地工业较落后,排放的酸性气体较少,且雨水较少,酸雨污染较少,D错误。故选B。
19.答案: A
解析:根据前面判断,当地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当地气候干旱,导致生态环境脆弱,容易导致荒漠化,因此气候干旱是产生土地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A正确;植被稀少是气候干旱的表现,B错误;过度放牧、乱砍滥伐,不是自然原因,C、D错误。故选A。
20.答案:D
解析:采矿生产首先要破坏地表植被,地表缺乏植被的破坏,在雨季会导致水土流失,开矿形成的大深坑,即矿坑造成地面沉降,同时深坑两侧的土壤及岩石稳定性变差,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采矿过程中含化学物的废水对地下水的污染等,①②③④⑤对。故选D。
知识点6 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3.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
(1)循环经济的原则与特点
(2)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
①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清洁生产
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通过清洁生产可以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其已成为世界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普遍采用的一项基本策略。
②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生态农业
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相结合,发展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
4.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5.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知识拓展】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低碳经济
1.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
项目 循环经济 传统经济
资源利用方式 资源输入减量化,集约利用 粗放利用
资源利用率 资源再利用,利用率高 一次性利用,利用率低
废弃物处理 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污染和废弃物大量排放
物质流动 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物质单向流动
结果 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环境问题
2.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
项目 循环经济 低碳经济
不同点 提出背景 应对经济高速发展引发的全球资源环境问题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关注重点 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 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定位 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强调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 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共同点 发展要求:应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根本目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基本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 习题
分析下列所示的人类与环境关系的三种观点,完成下面小题。
21.下列有关观点一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产生于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现代
B.以通过农业生产破坏自然环境为其主要影响
C.以通过工业活动造成环境污染为其主要影响
D.后果是造成人地关系的全面不协调
22.下列做法或说法不符合观点三的是( )
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B.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C.竭泽而渔,焚林而猎 D.植树种草,恢复植被
2017年3月25日20:30~21:30,世界多地的地标性建筑再次熄灯,以参加全球性环保活动“地球一小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这一活动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持续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24.“地球一小时”活动主要针对的问题是( )
A.酸雨蔓延 B.水污染严重 C.全球气候变暖 D.生物多样性减少
十九大报告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说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 )
A.经济可持续发展 B.社会可持续发展 C.生态可持续发展 D.文化可持续发展
26.人类活动对生态文明建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下列行为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是( )
A.全面关停污染企业 B.在我国北方缺水地区扩大地下水开采量
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 D.在丘陵、山区实施退耕还林
习题答案及解析
21.答案:D
解析:由题可知观点一只强调人类对环境的开发,在工业时期,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人类攫取自然资源的能力空前提高,极大地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
22.答案:C
解析:观点三认为环境与人类社会是对立和统一的关系,解决人地矛盾的措施是谋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23.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这段时间,全球代表性建筑都参加了全球性环保活动,这体现了无论民族、种族和社会制度,都应该参加国际合作,这一活动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故C正确,ABD错误。
24.答案:C
解析:“地球一小时”活动减少电能消耗,减少能源消耗量,可以缓解燃烧煤炭等化石燃料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因此,“地球一小时”活动主要针对的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故C正确,ABD错误。
25.答案:C
解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说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C项正确;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的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目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故ABD与题意不符,所以本题选C。
26.答案:D
解析:污染企业应提升治污能力做到达标排放,而非全面关停,A错;扩大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面下沉,B错;毁林开荒导致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围湖造田造成湖泊调蓄功能降低,洪涝灾害增加,C错;在丘陵、山区实施退耕还林能保持水土,有利于保护环境,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D正确。故选D。
知识点7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1.建设主体功能区
(1)主体功能概念
我国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一个区域可以同时具有多种功能,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被称为主体功能。
(2)面临的问题
现存问题 内容 措施
适宜开发的土地少 今后可用于开发的土地面积不到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 集约利用土地,减少对土地的占用
自然资源分布不均 区域开发受自然资源实际情况制约 节约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
现存问题 内容 措施
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陆地面积的一半以上 提高已开发区域的空间利用效率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经济呈现多极化趋势,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区域 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3)主体功能区的划分
依据地理国情和国土开发状况,我国的主体功能区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
①优化开发区域,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城镇体系完善,科技创新能力强,但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已经接近饱和,需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镇群的协调发展。
②重点开发区域,如兰州——西宁地区,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人口较为密集,城镇体系初步形成,虽然目前开发基础较弱,但未来的开发潜力大,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
③限制开发区域所限制的是大规模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而不是所有的开发活动。限制开发区域分为两类:一类是农产品主产区,一类是重点生态功能区。
④禁止开发区域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等,散布在上述三类开发区域之中。
2.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1)长江经济带概况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11个省级行政区,面积占全国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
(2)长江经济带的优势和潜力
①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②资源储量充足,种类丰富
③工业基础雄厚,产业优势明显
④城市密集,市场广阔
(3)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规划
明确提出要形成“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空间格局,建立区域协同合作机制,更好地推进长江上下游协同发展、东中西部互动合作。
【拓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问题 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
发展 条件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三地推行“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建立行政管理协同机制、生态环保联动机制、产业和科技创新协同机制
发展 目标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控制北京人口规模,着力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发展 内容 以生态型都市圈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
发展 成果 京津冀形成1.5小时交通圈,推行公交一卡通和高铁互联互通;司法、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一体化正在加速推进。这里正在建设国际一流航空枢纽、世界级现代港口群和环首都公园。2022年北京将携手张家口举办冬奥会
3.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①我国的海洋国情
Ⅰ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大陆架宽广,岛屿众多。
Ⅱ自北向南纵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季风特征显著,热带气旋影响大。渤海和黄海北部沿岸冬季海面有结冰。
Ⅲ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油气资源和金属矿物储量较多;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渔场面积广阔;还有可转化为动力的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能。
Ⅳ海洋灾害种类多,包括风暴潮、海冰、海水入侵等。
Ⅴ拥有多种海洋生态系统类型,包括入海河口、珊瑚礁、红树林等。
Ⅵ海洋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海洋污染蔓延的势头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海洋环境质量恶化的总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河口、海湾以及大中城市邻近海域污染严重;海洋生态破坏加剧。
②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举措
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权益,是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③拓展蓝色空间的基础
拓展蓝色经济空间,要立足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清晰规划海洋空间利用格局,提高海洋空间利用效率,提升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
4.维护海洋权益
(1)海洋权益的概念
海洋权益是指国家领土向海洋延伸形成的一些权利和利益。
(2)海洋权益的范围
一国可主张海洋权益的范围包括本国的内水和领海,还包括本国管辖的毗连区、专属经济区,以及大陆架海床和底土等。在国家的内水、领海、专属经济区或群岛国的群岛水域以外的全部海域,称为“公海”。
(3)维护海洋权益的意义
维护海洋权益不仅可以为海洋开发活动提供和平、稳定的周边及外部环境,而且能够巩固海防,打击海上恐怖活动、走私和跨国犯罪,营造和平、良好的国际海上安全秩序。
习题
2021年7月,海南省发布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十四五”规划,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构建具有热带海岛特色、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各区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开发。下图为海南岛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图中五指山地区的合理功能定位是( )
A.优化开发区域 B.重点开发区域
C.限制开发区域 D.禁止开发区域
28.图中B区域发展方向合理的是( )
A.地形起伏不大,适宜新建卫星城
B.水热条件好,适合发展热带农业
C.可供用地面积广,适宜发展高新产业
D.环境条件好,适合发展旅游业
长江经济带是兼顾自然地理、人文脉络、经济区的整体功能和行政区的完整性等诸多因素的一种经济区形式。下图为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9.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中的经济辅轴的分布规律是( )
A.沿长江干流分布
B.沿长江支流南北延伸
C.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铁路线分布
D.沿公路线分布
30.下列对重庆成为长江上游区域中心城市的条件分析,错误的是( )
A.地处长江上游区域中心,地理位置优越
B.是上游地区的交通枢纽
C.经济总量大,对周围辐射带动作用大
D.进行城市建设的地形条件优越
中国南海因其位于我国大陆的南方,亦称南中国海。南海拥有三百多万平方千米的浩瀚海城以及散布的200多个岛屿礁滩,统称为南海诸岛。在这里,我国设立了一个以管辖海城为主的地级市——三沙市。图4为南海及周边海城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1.南海逐步成为我国经济的“海上生命线”,主要是因为其( )A.拥有海域辽阔 B.海洋资源丰富
C.地理位置优越 D.优良海港众多
32.我国设立三沙市的主要目的是( )
①更好管控南海 ②彰显综合国力
③巩国国家安全 ④促进领海扩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3.制约三沙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海洋灾害多发 B.陆地面积不足 C.气候过于湿热 D.周边国家制约
2016年12月23日至2017年1月13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辽宁舰等组成的航母编队完成首次跨海区、跨年度远海训练航行。航母编队经渤海、黄海、东海,后沿钓鱼岛以东及台湾东部海域南下,经过巴士海峡进入南海海域,再经台湾海峡返回青岛航母军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4.辽宁舰首次跨海区、跨年度远海训练航行线路向世界宣示了( )
①渤海是我国的内海
②台湾岛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③东海是我国的领海
④我国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具有无可争议的主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5.此次远航训练表明( )
A.有争议的海域需要通过武力解决争端
B.解决海洋权益的原则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C.只有远航训练的海域才是我国的领海
D.为捍卫国家海洋权益,必须建设强大现代化人民海军
习题答案及解析
27.答案:C
解析:针对我国国土空间,按照开发方式,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五指山地区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合理的功能定位是限制开发区域,C正确;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地为禁止开发区,城镇化地区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ABD错误。故选C。
28.答案:B
解析:B区域陆高在100-500m,地形起伏较大,不适宜建设卫星城,且海南岛并未明显出现城市问题,需要建设卫星城缓解主城区压力,A错误;海南岛地处热带,水热资源丰富,独特的岛屿风光,适合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旅游业,但B区域中耕地、林地占比较大,以农业发展为主要方向,B正确,旅游资源面积明显小于耕地面积,旅游区占比较小,且B区域不临海,较难体现热带海岛特色,D错误;海岛远离大陆,与陆上交通联系不便,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较差,不适宜发展高新产业,C错误。故选B。
29.答案:C
解析:读图,根据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中的经济辅轴经过的城市判断,经济辅轴的分布规律是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铁路线分布,C对。
30.答案:D
解析: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区域中心,地理位置优越,A说法正确。重庆是上游地区的交通枢纽,B说法正确。经济总量大,对周围辐射带动作用大,C说法正确。重庆是山城,建设在山谷中,进行城市建设的地形条件差,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31.答案:C
解析:南海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的交通要道,是我国重要的海上运输联系通道,地理位置重要,是我国进口大量原料、出口产品的重要通道。
32.答案:A
解析:设立三沙市有利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加强海洋国土的意识,有利于加强对南海地区的管理,巩固国家安全。
33.答案:B
解析:三沙市是我国海域面积最大、陆地面积最小的地级市,由于陆地面积小,发展用地不足,严重制约了三沙市的发展。
34.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航母编队这次远海训练航行,涉及海区范围大,特意经过钓鱼岛以东及台湾东部海域南下,向世界宣示了台湾岛和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都是我国的领土,无可争议,②④正确;渤海是我国内海,东海是我国领海,我国跨海区远海训练航行,从渤海出发,到南海,肯定会经过渤海、东海,故经过渤海、东海不是有意宣示,①③错误。故选D。
35.答案:D
解析:有争议的海域不一定通过武力解决争端,通过双边协商也可能解决,A错误;我国处理海洋权益争议的基本原则是,将与海岸相向或相邻的国家,通过协商,在国际法基础上,按照公平原则划定各自海洋管辖权的界限,B错误;领海为邻接陆地领土和内水的一带海域,领海的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最宽不超过12海里,C错误;为捍卫国家海洋权益,必须建设强大现代化人民海军,向世界宣示国家主权,D正确。故选D。(共17张PPT)
单元八 自然灾害、环境与发展
真题再现
(2023·湖南·高考真题)融雪洪水灾害由大量的积雪快速融化引起,可分为雨雪混合型(简称“混合型”) 洪水灾害和升温融雪型(简称“升温型”)洪水灾害,融雪洪水中常夹杂着冰凌和融冰。下表示意1900—2020年北半球融雪洪水灾害频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地区中,融雪洪水灾害多发的是( )
A.尼罗河流域 B.中南半岛 C.北冰洋沿岸 D.亚洲中部
2.春季与秋季融雪洪水灾害频次差异大,主要是因为( )
①春季地表积雪较多 ②气温变化趋势不同
③秋季气温低于春季 ④ 秋季雨水少于春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一般认为,混合型洪水比升温型洪水破坏力更强,其理由最可能是( )
A.混合型比升温型洪水频次高 B.雨水的流动性比积雪融水强
C.积雪面雨水会加速积雪消融 D.混合型洪水中有冰凌和融冰
【答案】1.D 2.A 3.C
【解析】1.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北半球融雪洪水灾害主要分布在30°~60°N的中纬度地带,以40°~50°N最多。尼罗河流域、中南半岛主要位于低纬度地带,排除AB;北冰洋沿岸主要位于高纬度地带,排除C;亚洲中部位于中纬度地区,冬季较寒冷,多高海拔山地,冬季有大量积雪,春季升温快,因此多融雪洪水灾害,D符合题意。故选D。
2.表格数据表明,春季的融雪洪水灾害频次远大于秋季,这主要是因为经过冬季积累,春季地表积雪多,且春季处于升温趋势,容易产生融雪洪水灾害,而秋季经过春夏季的融雪,地表积雪少,且秋季处于降温趋势,不容易产生融雪洪水灾害,①、②符合题意;秋季气温不一定低于春季,秋季雨水不一定少于春季,且雨水多少与融雪洪水灾害出现关联度不大,③、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3.混合型洪水是雪面雨水与融雪洪水混合形成,雪面雨水带来热量并冲击积雪,使得积雪消融速度快,混合型洪水水量大,水位高,因此破坏力更强,C符合题意;表中数据表明,混合型比升温型洪水频次高,但频次高并不能表明单次洪水的破坏力强,排除A;雨水和积雪融水均为液体状态,在同一环境条件下的流动性差异不大,排除B;材料信息表明,两类融雪洪水中均有冰凌和融冰,排除D。故选C。
(2022·辽宁·高考真题)我国某段峡谷谷底自然生长大量仙人掌,山坡上是稀疏的灌丛,山顶有森林分布。小华同学暑期沿该段峡谷进行地理研学,途经“大流砂”。“大流砂”宽约300米、高约900米,坡面有大量碎石,由上至下呈发散状分布直至坡底。此处时常发生地质灾害。下图示意“大流砂”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该段峡谷夏季气候特征为( )
A.湿热 B.冷湿 C.干冷 D.干热
5.“大流砂”的碎石主要来源于( )
A.河流堆积 B.冰川侵蚀 C.基岩风化 D.风力搬运
6.为减轻该处地质灾害影响,最适宜的措施是在“大流砂”所在地( )
A.坡面植树造林 B.两侧设排水渠
C.坡底修建挡墙 D.坡顶平整土地
【答案】4.D 5.C 6.B
【解析】4.阅读图文材料可知,该段峡谷谷底是生长大量仙人掌,山坡是稀疏的灌丛,而山顶有森林分布,说明峡谷内干热情况非常明显,可推测大致为我国的西南地区,夏季易受到焚风效应的影响,因此气候特征表现为干热,故ABC错误,D正确。答案选择D。
5.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流沙”现象是粒径很小、无塑性的土壤在动力水压推动下失去稳定,随地下水一起涌入坑内的现象。该区域属于我国西南地区山高谷深的峡谷地区,峡谷干热情况明显,且碎石由坡面上至下呈散发装分布到坡底,因此不可能是河流堆积,故A错误;该区域内无冰川分布,故B错误;碎石由坡面上至下散发至坡底,说明是上坡的岩石破碎导致的,因此属于基岩风化作用导致的,故C正确;我国西南地区峡谷山高谷深,且处于背风坡,风力不大,故D错误。答案选择C。
6.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处地质灾害主要是“大流砂”,易引起土体塌方,严重者周围地层下沉、倾斜等,材料显示其气候和土质原因,植被稀疏,因此植树造林比较困难,故A错误;“大流砂”是粒径很小、无塑性的土壤在动力水压推动下失去稳定,随地下水一起涌入坑内的现象,在两侧设排水渠,可以降低大流砂的形成,减轻地质灾害,故B正确;坡底修建挡墙,在短时间内有一定作用,但长时间后,对挡墙的高度将越来越高,有一定危害,故C错误;坡顶平整土地,困难较大,且坡面结构较为松散,坡顶平整并不能改变地质灾害状况,故D错误。答案选择B。
(2023·湖南·高考真题)大气污染受湿度、大气运动等因素影响。我国某地某月7日8:00 至10日20:00经历了一次较强的大气污染,PM2.5浓度变化大。此期间该地空气垂直运动弱。下图示意此期间该地相关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箭头表示对应时刻的近地面风向和风速,帕/秒是气象部门计量空气垂直运动速度的单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7日20:00至9日20:00,该地( )
A.不同高度空气垂直运动方向相同
B.空气当中的水汽以向外输出为主
C.垂直气流强弱与湿度大小变化一致
D.下沉气流相对较强时近地面风速小
8.8日8:00至10日20:00,先后控制该地的天气系统是( )
A.冷锋、反气旋 B.冷锋、气旋 C.暖锋、反气旋 D.暖锋、气旋
9.下列四个时刻,该地污染最严重的是( )
A.7日20:00 B.8日20:00 C.9日20:00 D.10日20:00
【答案】7.B 8.A 9.A
【解析】7.读图可知,不同高度空气垂直运动方向不一定相同,有的地方上升,有的地方下沉,A错误;读图可知,7日20:00至9日20:00空气的湿度呈下降趋势,因此空气当中的水汽以向外输出为主,B正确;图中显示,垂直气流强弱与湿度大小关联度不明显,并不一致,C错误;读图可知,下沉气流速度与近地面风速关联度不大,有些下沉气流相对较强时近地面风速大,D错误。故选B。
8.读图可知,8日8:00至10日20:00,当地近地面风速先呈加大趋势,后风速减小,近地面均以下沉气流为主,空气湿度呈下降趋势,先后符合冷锋、反气旋天气系统控制的天气特征,A符合题意;此时段的天气特征与暖锋、气旋特征差异较大,排除BCD。故选A。
9.材料信息表明,当地经历的大气污染属于颗粒物(PM2.5)污染,这种污染一般多出现在静风环境下,空气湿度大时,容易形成较严重的雾霾天气,大气污染较严重,读图可知,四个选项时段中,7日20:00时,近地面风速小、空气湿度大,因此此时污染最为严重。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2022·天津·高考真题)下列是天津四处的景观图片。回答下列小题。
10.四图中能反映历史时期本市平原地区地面沉降的是( )
A.甲、丙 B.甲、乙 C.乙、丁 D.丙、丁
11.图乙所示的居民区位于滨海地区,当地居民经常能感受到海陆风。在夏季时,若只虑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一天中海风风力最大的时段是( )
A.6:00~7:00 B.10:00~11:00 C.14:00~15:00 D.20:00~21:00
【答案】10.D 11.C
【解析】10.沿海防潮堤主要体现的是海水的海拔,与地面沉降关联不大,甲图不能反映地面沉降;下沉式广场是建设过程中选择低洼地区建设,本来地势就低的地区不能直观反映地面沉降,乙图不能反映地面沉降;沿海地区人们消费海洋贝类生物较多,产生了大量的贝壳,这部分贝壳原来在地表,现在却出现在地下,说明贝壳堆积在岩层之中,地面沉降,形成地下贝壳层,丙图能反映地面沉降;天津地处我国华北平原,由于雨季短,且降水季节变化大,水资源相对短缺,天津会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据图示可知明代古街道出现了明显的下沉,这就是天津在上世纪初期开始不断抽取地下水而导致的地面沉降,丁图能反映地面沉降。丙、丁两图能反映历史时期本市平原地区地面沉降,D正确。故选D。
11.海陆风中海风是指海洋吹向陆地的风,此时海洋应气压较高,相对气温较低,而如果海陆同时增温,海洋由于热容量较大,增温幅度小,相对于陆地气温低,气压高,故此一天之中地面辐射最多的时刻,也就是气温最高的时刻,海风最大,而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刻一般是在14时附近,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2.(2022·上海·高考真题)上海昔日很多苏州河和黄埔江沿岸工业遗迹被改造,由生产区域改为生活区域,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浦江下游西北岸区内拥有14所高等院校。新中国成立后,滨江企业密集码头,厂房,仓库沿江而立,20世纪90年代,杨浦滨江大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外迁,老厂纷纷关停。留下众多破旧厂房。2012年起,上海市推进城区改造,在修缮保护业工业遗存的同时,植入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功能。把滨江打造成为世界级滨水公共空间。
材料二:上海市工业遗产分布图和上海部分工业遗产的现在功能及用途表。
表上海部分工业遗产的现在功能及用途表
(1)据图描述昔日工业遗产分布特征。
(2)分析上海昔日工业遗迹沿江沿河分布原因。
(3)分析改造前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并分析原因。
(4)上海一江一河两岸规划建设,暴雨灾害也在城市规划中,分析暴雨灾害可能带来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答案】(1)空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分布在黄浦江沿岸和苏州河沿岸;其中苏州河和黄浦江交汇处分布最集中。
(2)沿江沿河分布有充足的的工业用水,有利于工业生产;水运便利,降低运输成本,有利于原料和产品运输。
(3)前:工业用地;后:风景绿化用地、文化艺术用地、仓储用地。
原因:工业生产和污染物排放对城市大气和水环境污染严重,改造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环境保护政策要求和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传统工业向上海周边进行转移;上海土地价格上涨;工业产品运输,加剧城区交通拥堵;工业用地加剧城市热岛效应,增加酸雨概率,改造有利于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和酸雨的影响;改造适应上海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定位,促进上海高质量发展等。
(4)危害:淹没两岸低地,加剧城市内涝;扩大水体污染范围,易引发危房倒塌,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措施:加大科技投入,提示对暴雨监测预警水平;加大排水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提升调洪蓄洪能力等。
【详解】(1)读图可知,上海的工业遗迹多沿黄浦江和苏州河分布;集中在苏州河和黄浦江交汇处,空间分布不均。
(2)河流可以为工业提供水源和水运。昔日工业遗迹沿江沿河分布,靠近河流,水源充足,可以保障有充足的的工业用水,有利于工业生产;上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较多,河流径流量较大,水运便利,水运价格较低,可以降低运输成本,有利于原料和产品运输。
(3)读表可知,改造前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永兴仓库旧址、市南发电厂旧址等工业用地;改造后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北外滩创意园、世博园区观光塔等风景绿化用地、文化艺术用地、仓储用地。起源于可从减轻环境污染、政策要求、产业调整、工业运输、地价、城市定位等方面分析。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这些污染物的排放对城市大气环境和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改造有利于减轻城市大气、水体等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环境质量;随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环境保护政策调整,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造成工业生产成本上升;上海城市定位,要求城市产业结构调整,
将传统工业向上海周边进行转移;随经济的发展,上海土地价格上涨,工业成本增加;工业产品运输过程中交通工具的使用,会加剧城区交通拥堵和城市大气污染;工业生产过程中废热的排放,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废气的排放,可能增加酸雨的概率,改造有利于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和酸雨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改造更能适应上海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定位,促进上海高质量发展等。
(4)暴雨灾害从淹没土地、城市内涝、水体污染、危房倒塌等方面分析。暴雨灾害会导致河流水位上涨,淹没两岸低地;河流水流速度减慢,加剧城市内涝;扩大了水体污染范围,可能引发河流沿岸的危房倒塌,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应对措施从科技投入、基础建设、海绵城市减少等方面说明。加大科技投入,利于气象卫星提升对暴雨监测和预警的水平;加大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排水基础设施,提升排涝能力;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和蓄水面积,提升调洪蓄洪能力等。